我將從說教材,學情、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這六個方面進行,下面開始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三角形的面積》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六章第2課時的內容,主要是通過轉化成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進而推導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以及應用,該教學內容是在學習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將為後面學習梯形面積奠定了基礎,因此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通過對教材的分析,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我確立了如下的三維目標:
① 知識與技能目標:
掌握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會用公式計算三角形的面積;
②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探索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過程中,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小組合作能力;
③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感受面積公式推導過程中的條理性和數學結論的確定性,體驗成功的樂趣。
通過對教材和教學目標的分析,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我認為是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及推導過程。
二、說學情
奧蘇伯爾認為:「影響學習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麼,要探明這一點,並據此進行教學。」因此,在教學之始,關注學生的基本情況很重要。五年級的學生他們的思維已經開始由具體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但他們的概括能力較弱,推理能力還有待提高,因此我會緊扣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
三、說教法
基於對教學內容、學情的分析和新課改的要求,本課我主要採取以講授法為主,輔助以啟發式教學法,討論交流法,練習法等來展開教學,從而達到培養能力,養成良好習慣的目的。
四、說學法
科學的學習方法十分重要,它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是通向成功的「橋梁」。本節課我對學生採用自主探索,小組討論的方式,培養他們合作交流,自主歸納數學規律的能力。
五、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是本次說課的核心環節,所以我將著重介紹一下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導入新知
上課伊始我會通過紅領巾的謎語導入,然後給學生們講解紅領巾的由來,是無數先輩用鮮血澆築來的。呼籲同學們以後要正確佩戴紅領巾以及要愛護珍惜它。然後詢問學生們紅領巾是什麼形狀的,這個三角形的面積應該怎樣求呢,進而引出新課。
通過數學謎語導入,一方面增加學生們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更好的完成本課的教學。
2.誘導啟發,發現新知
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以下2個學習活動
活動一: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
首先讓學生們思考上節課的平行四邊形面積是如何推導而來的呢?進而發現當遇到未知的圖形我們可以轉化成已知的圖形解決。其次引導學生四人為一小組進行討論,看三角形可以轉化成什麼已知圖形。小組匯報為可以把兩個相同的銳角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也有其他的組補充為兩個一模一樣的鈍角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還有匯報為兩個同樣大小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正方形。再次引導學生觀察拼成後的圖形與已知圖形,有什麼發現,三角形的面積應該如何計算?學生不難回答為兩個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所以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應該是底乘高除以二,也就是平行四邊形面積除以二。最後在三角形上用字母a和h分別標出底和高,順勢總結用字母表示公式為S=ah.肯定學生們的發現,並給與正面的評價。
活動二: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應用
首先大屏幕上給出紅領巾的底和高,然後引導學生根據剛才推導出的計算公式進行計算。其次提問學生進行板演,可以對三角形面積的公式進行靈活應用。再次請同樣思路的學生講解計算方法。三角形的計算公式是底乘高除以二,得出100*33÷2=1650cm2.最後總結紅領巾的面積計算方法。
在這些活動中,把學生置於學習的主體地位,鼓勵,引導學生培養他們的獨立學習的能力,合作探究的精神和創新意識。
3.實踐練習,鞏固新知
我設計了讓學生認真觀察大屏幕上道路交通警示標識,並且詢問一塊標識牌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平方分米,旨在培養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4.引發反思,全課小節
通過讓學生回顧新知,談收穫,給學生再次交流的機會,讓學生互相提醒,進一步突出本節課的知識要點。師生共同完成課堂評價。
5.布置作業,課後提高
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為更好的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作業我將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是課後練習;選做題是找找生活中的運用。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感謝各位評委的聆聽。(鞠躬)我能擦掉板書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