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人和臺灣人有很多親戚關係,那麼閩南人是怎麼看臺灣人的?

2020-12-05 閩聲

閩南人和臺灣人有很多親戚關係,那麼閩南人是怎麼看臺灣人的?其實我本人對臺灣人印象不太好!

我1983年出生,老家是漳州東山縣。東山縣跟臺灣島算是很有淵源的兩個地方,從明朝到民國,一直不斷的有東山人遷徙到臺灣,比如著名的謝長廷祖上就是從東山過去的;明末鄭成功從銅山(銅山守御千戶所–東山縣銅陵鎮的古地名)出發去臺灣;施琅從銅山出發打鄭經;清朝時澎湖駐守軍人一半來自是東山;1951年東山保衛戰,敗退的國民黨從東山縣抓走了很多壯丁,我們家就有親人被抓走。照理說,兩邊親戚,血緣,信仰等關係,應該很親密,其實是你把人家當親人,人家把你卻並不。

我講幾個例子你們就知道臺灣人咋樣了。

海上亂抓人

東山別的不多就是漁船多,而且不像很多地方的漁船就是那種三四米的小船,東山的漁船大多是遠洋漁船。80年代我爸所在那艘船(東山縣第六漁業公司下屬的)船員配置是55人,出海時甲板上還帶著5艘小艇,我每年暑假都跟我爸出海。從我記事起,幾乎每年都聽說誰誰家漁船被臺灣軍艦扣壓了,整船的人都被抓走了,有的不願意被抓跳海了,誰誰家的漁船逃跑被掃射,有死有傷的。你們可能覺得我說的有點誇張,新聞怎麼沒有,但是這種事是身邊發生的,以至於我在讀小學一年級就記住了「在海上被呆丸人抓走要關三年」。

無線電幹擾

在80.90年代,整個東山及外面的海域無線電幹擾非常嚴重,當時的漁民天氣預報主要是靠收音機收聽汕頭人民廣播電臺和臺灣的幾個電臺,其他的都收聽不到。汕頭臺一般是出海前聽聽,出海後就只能聽臺灣的廣播,平常都還好,有什麼大風大浪都能從臺灣的廣播裡提前知道,就是偶爾颱風來之前給你搞幾次信號幹擾,讓你接收不到廣播,等你發現海上不對勁想把船往回開,結果跑不過颱風,沉船事故時有發生。1991年有一次颱風我外公所在的那艘船因為跑不回來直接在我們東山外海的一座小島上坐灘;1994年(或者是1995年)夏天,有一個繞過臺灣的颱風來襲,當時也是因為收不到廣播電臺,颱風都已經登陸東山灣東面的古雷半島了,整個東山還有一半的漁船還在海上沒來得及回來,我爸也是運氣好最後三十海裡什麼都扔了開足馬力跟著颱風眼一起跑,而我鄰居家就沒那麼好的運氣,船直接被海浪拍沒了,無人生還。

吃喝嫖賭敗光錢回去謊稱被騙

有些臺灣人借錢來大陸做生意,然後吃喝漂賭把錢敗光了,回臺灣後會跟周邊的人說大陸人多壞多壞,把他錢都騙光了,導致很多沒來過大陸的臺灣人有很大的偏見。我為什麼會知道這些,因為我們這邊很多家庭都有臺灣的親戚,我家就有長輩在1951年被抓到臺灣去,80年代跟這邊聯繫上以後每隔兩三年就有回來探親,後來直接定居在東山老家的。~小強

相關焦點

  • 離大陸比臺灣還近,臺灣唯一不講閩南話的馬祖跟媽祖到底什麼關係
    不過好的是戚繼光餅和鼎邊糊不像豆汁兒焦圈那麼奇葩,口味不重的話一般人還真適應不了,別說外地人很難適應豆汁兒焦圈,就連北京人現在還有多少能適應它都不好說了。馬祖的這種早餐很有地域色彩,就兩個字:鮮、香。大海成為了馬祖人真正的故鄉,島嶼好像只是歇腳的地方,就像玻里尼西亞人一樣,伴隨自己一生一世的是海洋,島嶼只不過是祖祖輩輩的人在航行中的客棧。
  • 臺灣音樂人廈門發起閩南語合唱團 盼閩南音樂「生生不息」
    臺灣音樂人廈門發起閩南語合唱團 盼閩南音樂「生生不息」 2018-05-27 21:00:48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
  • 與臺灣隔海相望的閩南地區三市簡易地形圖:泉州,廈門和漳州
    位於臺灣海峽西岸的閩南地區由於受到山脈的阻擋,這裡的氣候條件比福建北部地區要溫暖一些(冬季寒冷的西伯利亞寒流很少影響到這裡),並且閩南地區是我國沿岸一個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從宋元時期開始這裡就是我國一個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當時的泉州港還是世界第一大港,對外交流十分的頻繁,現在東南亞地區的新加坡
  • 閩南、閩北、廣東、臺灣烏龍茶大集合,讓你一次喝個夠!
    我國烏龍茶的產區比較集中,基本在東南沿海一帶像廣東、福建以及臺灣,這其中尤以福建最甚,全國80%左右的烏龍茶來自福建,而福建烏龍茶又可劃分為閩南和閩北兩個區域。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閩南、閩北、廣東、臺灣這幾個地方的烏龍茶,看看有沒有你鍾愛的那一款呢?01.
  • 多項數據確定:臺灣閩南迎來史上最暖冬季
    比如臺灣和閩南地區,就迎來了氣象記錄史上最溫暖的冬季!據相關氣象監測數據顯示,2018年12月-2019年2月的這個冬天裡,我國閩南粵東不少地方簡直可以說是暖出新高度——比如福建廈門狐尾山氣象站在冬季三個月(12-2月)裡均溫較常年同期大幅偏高2.2度!是廈門有氣象記錄一百年來(算上民國時期的數據)最溫暖的一個冬天!
  • 臺灣海峽究竟有多深
    金門島和廈門之間近著說只有6公裡,但離臺灣的距離有180公裡左右,是臺灣防範大陸的第一道防線。金門島上駐軍最多的時候號稱「3萬百姓10萬兵」。多年來,這裡除了軍事設施外似乎沒別的建築了。廈門同安區的大嶝鎮是大陸距臺灣金門最近的地方。現在,大嶝人和金門人的民間往來已經越來越頻繁了,有些人甚至已經開始通婚。
  • 臺灣與閩南地區在二次葬的撿骨中,遇到「蔭屍」該怎麼辦?
    ①風水的關係。死者葬後,該家不順利或其家屬中有兇事發生等。②地理位置不理想,如原葬地地勢低洼而潮溼,或正當風口、山邊等,或葬後數年墓地浸水或受蟲害、塌陷等。③閩南人的祖先均來自中原,自稱「下南人」,歷史上經常遷徙,一旦遷徙,也要把上輩人的墳墓遷到新的居地,返回祖籍地時,也要帶骨遷回,從而形成這種拾骨二次葬的習俗。
  • 大型軍艦潛艇活動自如 臺灣海峽到底有多深(圖)
    廈門同安區的大嶝鎮是大陸距臺灣金門最近的地方。現在,大嶝人和金門人的民間往來已經越來越頻繁了,有些人甚至已經開始通婚。記者來到大嶝的一個漁村時,正趕上幾個漁民在試剛修好的快艇,記者客氣地和他們說了一下想靠近金門島看一看的想法,沒想到竟順利地上了船。40分鐘後,船來到了離金門只有100米左右的地方。管馬達的漁民叫張基挺,他說要不是馬達剛修好,有20多分鐘就能到。
  • 臺灣三杯雞,不同於江西三杯雞的是,有九層塔的加持
    三杯雞是離鄉闖蕩的江西老表的鄉愁,後來落戶臺灣,多半是因為這一口家鄉的味道,能安撫漂泊的心靈。久而久之,三杯雞在臺灣,因地制宜起了變化。臺灣以閩南人移居為主要人口,閩南人的飲食習慣認為麻油最為滋補,雞肉與麻油能起到最為營養的化學作用,所以三杯雞的第一個變化就是,豬油換麻油。麻油是臺灣三杯雞的精髓,豬油烹飪顯得香氣撲鼻,而麻油烹飪不但香,還多了一份熱補。
  • 看閩南符號如何從西街文創走進泉州人的生活
    看到「愛睏」系列的文創作品,仿佛看到了閩南人那種接地氣的生活,這設計也來得真誠,文創何必一定要「高大上」,泉州的文化符號,當然也有泉州人的性格。說到閩南話,許多人的印象或許都是《愛拼才會贏》中那句「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有些許宿命,卻帶更多積極,尤其能激勵人心。而文創展區的一大特點,就是匯集了不少有方言特色的小物,都是極有閩南味道的。
  • 陳玉珍回嗆民進黨「立委」:我不是臺灣人,我是福建金門人
    海峽導報(記者 薛洋@臺海大師兄)作為臺灣當局實際控制的外島,金門離廈門最近處不到2公裡,是兩岸相距最近的地方。金門的地位也非常特殊,很多大陸人稱之為「臺灣金門」,而臺灣人則稱「福建金門」。今天,大師兄就帶領大家踏上這塊神奇的土地。
  • 閩南人,拜拜成風,佛教、道教自然不缺,民間信仰才是主流
    說到民間信仰,閩南可謂豐富多彩,以種類和數量論,閩南都可以稱得上是全國各民系中的佼佼者,閩南人常將信仰活動稱為「拜拜」,也就是祭拜、祭祀之意,而其拜拜的對象來源廣泛,從中國歷史上的真實人物、傳說神靈到地方名士、鄉野術士和生靈,無所不包。
  • 許川:臺灣人的族群認同及其異化邏輯
    地域就是以出生地來區分群己,認為只有出生在臺灣的人才是「我們」的同胞,才配得到「同胞之愛」。以地域為核心的圈子一經形塑,那麼在圈子內就會親者更親,而只要走出圈子,似乎就會遭到圈子外他者的威脅,於是圈子內的人都願意繼續捲縮在圈內。受圈內移情的灌輸,族群意識便會膨脹,因為圈子越大,族群意識就會越強。
  • 臺灣河洛話簡介
    臺灣話(白話字:Tai-oan-oē ),亦稱Hō-ló-oē(河洛話),習慣上專指在臺灣所使用的閩南語方言,與廈門話極為接近,推估同源詞比例為99%。  由於「臺灣話」並沒有統一標準名稱,某種程度上「臺灣話」、「河洛話」、「臺灣閩南語」等名詞可以交互使用。
  • 盤點臺灣六大經典美食,第一道就已經風靡全國,也是臺灣人的最愛
    一、滷肉飯:臺灣的飯食小吃花樣繁多,其中最為著名的當推滷肉飯,又被稱為魯肉飯 。有一種說法,風味獨特的純正滷肉飯,全中國只有臺灣人會做,但是這一道也已經風靡全國,也是臺灣人的最愛。二、大腸包小腸:糯米腸、香腸,通常都先經過炭烤,而糯米腸切開後,也會再塗抹醬油膏等醬料。
  • 如何從名字辨別臺灣人?從大陸看到臺灣
    ­  臺灣人的名字和大陸人的名字最大的差別就是:臺灣人的名字,絕大部分都是三個字,這個「絕大部分」高達九成。而大陸人名字則是有七成是兩個字。­  例如我吧,我叫王道偉,但我在大陸已經認識了四個王偉。我問其中一個王偉說:你爹媽為什麼不多取一個字?王浩偉,王添偉,王什麼偉的都可以,他說他也不知道,可能是因為懶吧。如果看文章的你知道原因,歡迎告訴我。
  • 三平祖師公楊義中:廣濟世人,綻閩南文化之風情
    三平祖師公楊義中:廣濟世人,綻閩南文化之風情 2020-08-19 20: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一隻蟲子居然能徵服一代又一代閩南人
    一隻蟲子居然能徵服一代又一代閩南人 嘻嘻 這是一首古時的童謠 閩南的小夥伴是不是很熟悉哈
  • 濃縮中國 臺灣地名背後的故事
    ,比如高雄舊名為打狗,嘉義民雄鄉舊名打貓,「打狗打貓都是地名,接下來不會有打老鼠吧?」報導稱有大陸遊客開始深究臺灣地名,「他們會在網上討論恆春、墾丁、鹿港這些地名的由來,甚至有人搭臺鐵火車,細數從北到南各車站名稱。」的確,地名包含著豐富的自然和人文信息,從地名入手,是深入了解臺灣的一條通道。
  • 閩南話讀散文丨梭子魚
    本期「閩南話讀散文」,為您朗讀朱家麟作品《廈門吃海記2》的《梭子魚》。梭 子 魚文丨朱家麟朗讀丨澎澎溫馨提示:文中黑體字為朗讀內容梭子魚是閩南內海用各種漁法都可以捕到的魚。看有魚浪旋起,迅疾拉起來。更專業的,去放綾簾,即流刺網。布簾也是要懂得不同魚種在不同季節的吃水深度和魚體大小,譬如春天加剝仔、籽仔在泥底覓食,放一寸口沉底綾。梭子呢,喜歡到水面串遊,用水面綾……最見功力的,是手拋網,掩罩取魚。漁人手攬一抱網,沿岸行走,隨時拋收,乃古人說的「步取」漁法。手拋網的下綱索綴著鉛墜,而網尾倒卷,入網之魚最終多落入這個網尾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