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相機定量檢測燈光的頻閃

2020-12-05 蘿蔔頭實驗室

很多人都知道用手機可以粗略地檢測頻閃。但頻閃到底有多嚴重?手機檢測不到的是否真的就沒有頻閃呢?本文將用相機做出定量的分析。

問題由來

最近買了個小米Yeelight吸頂燈,用來替換家裡壞掉的燈。用手機給幾個吸頂燈拍了下照,本想看看光源的均勻程度。

圖:手機拍攝的光源(左上:松下三基色螢光燈;右上:松下LED;左下:松下未來光;右下:小米Yeelight)

拍照的時候發現有的燈是有閃爍的。於是想系統地測量一下它們的頻閃。正好手頭有逐行掃描的相機,可以幹這事。

原理

交流電

光源的頻閃主要來自交流電。因為在交流電的驅動下,光的強度會隨時間變化。

市電的波形是正弦波,而其功率可以簡化為正弦波的平方。可以看到頻率是2倍關係。

圖:正弦波及其平方的波形

所以,對於50Hz的市電,白熾燈的頻閃就是100Hz。

而對於其它燈具,可能存在交直流變換,恆流驅動,PWM調光,不管怎樣,只要其中存在一定的低頻交流成份,就會有頻閃。

逐行掃描

對於100Hz的頻閃,人的肉眼一般是感覺不到的。假設我們用一個每秒能拍1000張照片的相機,固定曝光量(光圈/快門/ISO),對著燈光下白紙拍照,這些照片的明暗程度會呈現出周期性的變化。我們可以通過這些照片分析出亮度隨時間的變化。

然而我並沒有這麼快的相機。但我有一個逐行掃描的相機,它可以10ms「拍」2000行(其實只是一張照片),我們分析每行的亮度變化,可以幹同樣的事。

逐行掃描的相機(圖像傳感器CCD或CMOS)其實是相對低端的,有時候也叫作捲簾快門(它的反面是全局快門)。其實它們都是電子開關。捲簾快門可類比於捲簾式的窗簾。下面是原理示意圖。

圖:全局快門

在全局快門模式下,所有CCD/CMOS點陣同時曝光,然後再逐行讀出。

圖:捲簾快門

在捲簾快門模式下,每行的曝光有個時間差,邊曝光,邊讀出數據(但並不是嚴格順序的,曝光的時間是可以重疊的)。

「每行的時間差」對這個測量很重要。我用的這個相機,這個參數是35us。這就是說,按行採樣的採樣率是1/35us,即28.57KHz。這個值比每秒1000張高多了。

測量方法及注意事項

這種測量方法有一個重要的前提:在同一時刻下,場景中的每一行亮度是相等的。否則,如果拍攝出來的照片每行亮度不同,這到底是場景中亮度本來就不同,還是光源亮度的隨時間波動所致呢?簡言之,想測時間上的波動,就不要有空間上的波動。

對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需要讓光源嚴格與白紙垂直,然後,相機也要與白紙垂直。但這比較難操作。於是我使用了一種邪門的辦法:讓相機直接對著光源,但不用鏡頭。這樣「底片」上不會對光源的形狀成像,而只是一團均勻的白光(類似於鏡頭未對上焦時的虛化)。

圖:測量方法(不使用鏡頭)

另外,曝光時間越短越好。試想,如果對於100Hz的光源,使用10ms的曝光時間,每一行的曝光時間都是交流電的一個完整周期,它們的曝光量是相等的,將觀察不到頻閃。

測量數據

測量中使用的節能燈、日光燈已經比較舊了,護眼檯燈是雜牌。

圖:測量中用的節能燈和護眼檯燈

測量的原始數據就是一張張的照片。有些照片可以明顯地看到滾動的條紋,有些則不明顯。

圖:不同光源的照片(含曝光時間)

比如,

70us和5ms曝光的白熾燈,條紋明顯;而10ms曝光的白熾燈則看不到條紋,因為正好是一個周期;11ms曝光的白熾燈有條紋但不那麼明顯,因為相當於1個周期曝光的底色上再疊加0.1個周期的波動。

數據分析

要得到量化的結果,需要對照片進行分析。在ImageJ裡寫幾行腳本,很容易得到每行的平均亮度。

圖:用ImageJ進行每行亮度分析

把每行的亮度畫成曲線,就得到了這個圖。

圖:白熾燈亮度曲線

頻閃指數或波動深度定義為亮度的波動幅度比上平均亮度,波動幅度是峰谷差的一半,即:

波動深度(頻閃指數)= (H-L)/(H+L) = (196-160)/(196+160) = 10.1%

測量結果

下圖是亮度的波形。可以看到:

除了松下未來光(*),小米Yeelight,護眼檯燈外,其它都有頻閃。除了手電外,有頻閃的市電光源都是100Hz的頻閃。松下未來光,其實也可以看到100Hz的波動,但幅度很小。

圖:不同光源的亮度波動曲線(為了便於擺放整齊,不同的光源的曲線在Y軸乘上了不同的係數,這不影響結果)

日光燈的曲線有點特別,可能和電路及其發光原理有關。

圖:日光燈亮度波動曲線

護眼檯燈的曲線也不一樣,散點圖放大後是這樣,進一步放大,可以看到還是周期波動的曲線,只是頻率更高。

圖:護眼檯燈亮度波動曲線及放大

將數據存為PCM,在Audacity裡可以看到其頻譜。峰值在8379Hz,我們可以認為這是其頻閃頻率。

圖:護眼檯燈頻閃頻譜

下圖是匯總的測量結果。主要指標就兩個:頻閃頻率和波動深度(頻閃指數)。峰值和谷值是計算時選取的中間結果;曝光時間是當次測量對應的曝光時間。嚴格來講,曝光時間越短結果越精確;曝光時間加長,頻閃指數會降低。

圖:不同光源頻閃的量化指標

對測量的若干思考

一致性問題

多次測量時,相機和光源的距離會變,曝光時間也可能會變,結果能否保持一致?

做了幾次試驗。

圖:測量一致性比較

圖中A1和A2測得的亮度值不同,但最後波動深度的結果是一樣的。A3的曝光時間加長,結果變小一點,這是符合預期的。B1是另一根燈管,結果也比較接近。這基本說明測量是可信的。

曲線不平的問題

前面的很多圖中,可以看到亮度曲線整體上並不是平的。這並不是說明光的亮度有低頻波動,而是因為相機和燈光不垂直或有暗角,會導致光在平面上的分布不均勻,每行的平均亮度裡會反映出這種波動。這個很難避免,但不影響對頻閃頻率和波幅的測量。

所以,在計算波動深度時,我選取了兩個相鄰的波峰做平均,選兩個波峰中間的波谷。參見上圖。

至於光強是否真的有低頻波動?首先理論上不大可能有50Hz以下的波動。實驗上,我們可以用普通的30幀率的相機,按幀取樣做測試,看有沒有低頻波動。

採樣頻率和曝光時間

前文說過,我使用的相機是行掃描的相機,行採樣頻率是28.57KHz。根據採樣定理,它可以檢測出14.28KHz及以下的頻閃。

如果曝光時間是140us,這看起來頻率只能到1/140us即7.14KHz。是這樣嗎?

實際上,只要曝光時間不是頻閃周期的整數倍,即使10.1倍,通過積分後,還是會有波動,因為每次採樣有相位差。但這個波動幅度會被拉平,所以測量的準確性會降低。

前面護眼檯燈的測量,頻閃頻率是8379Hz,而曝光時間140us已經超過了頻閃周期(119us),所以測得的頻閃指數應該會偏小。

按幀採樣的測量

在燈光下,對著白紙或白牆拍一段視頻,然後計算每幀的平均亮度。

shell腳本如下,將輸出存為CSV,即可畫出曲線。

ffmpeg -i video.mov %d.jpgfor i in {1..600}doecho -n $i, identify -verbose $i.jpg | grep mean | tail -n 1 | awk '{print $2}'done

圖:幀採樣得到的日光燈亮度曲線

由於頻閃周期、採樣周期、曝光時間三者沒有任何倍數關係,採樣亮度呈現出非常複雜的「類周期」波動。

由於曝光時間是頻閃周期的3.3倍,波動已經平滑了很多。從圖中計算出波動深度是0.51%。而前面的測量方法得出的結果是5.3%。

所以,用低幀率的幀採樣,只能看出有無頻閃,並不能準確得到頻閃頻率和波動深度。

結語

通過逐行掃描的相機可以對光源的頻閃進行定量檢測,要點在於減少曝光時間,保持感光面的光照均勻。普通的整幀曝光的相機,由於幀率不高,僅能用來檢測有無頻閃,並不能準確測量出頻閃頻率和波幅。

測量的結果令我頗意外:松下的LED和三基色螢光燈連普通白熾燈都比不上。而小米Yeelight的數據非常好。

當然,這個對比有不公平的地方,松下的燈是舊的(三四年2000小時左右的使用時間),而小米的燈是新的。不過松下未來光也是同樣舊的(使用時間甚至更長),但表現還不錯。這說明普通產品的質量還是有差距。小米的Yeelight則需要時間的檢驗,看幾年後指標如何。

一些測量結果僅反映我家的燈具,並不能代表市面上所有的產品。本文主要還是探討測量方法。

相關焦點

  • 315晚會說的這招管用:用手機相機檢測你家LED燈是否合格
    今年315晚會期間的一個環節,主持人展示了用手機相機來檢測LED燈頻閃問題,引發許多用戶好奇,不少用戶都用手機測試了自家燈泡。那麼什麼是頻閃呢?理論上來說,每個燈都有頻閃現象,只分頻率多少。因此,只要LED燈的頻閃在500HZ以上就不會有問題。然而許多LED燈生產廠商為了節省成本,燈具不合格因此頻閃就很低,長期使用就會造成視覺疲勞,甚至頭痛。事實上,只要是交流電驅動的燈具都有頻閃,包括白熾燈。只是因為白熾燈的發熱原理決定其有熱惰性,因而可以掩蓋頻閃問題。而LED採取固態發光器件,所以電源頻率對頻閃表現影響更明顯。
  • 閃光燈使用技巧:教你玩轉閃光燈「頻閃」,定格唯美連續分解動作
    可使用下列公式計算快門速度:閃光次數/閃光頻率 = 快門速度(閃光次數指的是本次拍攝總共有多少次閃光輸出;閃光頻率指的是每秒的閃光次數,單位是Hz)比如:閃光次數是10,閃光頻率是5Hz,想在曝光時間內完成閃光,就用10除以5,得出需要快門速度至少為2秒。如何設置頻閃模式?一般的閃光燈都具有頻閃閃光功能,通常標誌為MULTI。
  • 用矽光電池測量白熾燈頻閃
    白熾燈的光譜連續,算一個優點;但頻閃相對於目前的燈具是最嚴重的。 現在用矽光電池和示波器簡單快速地測量一下其頻閃,後續會有更精確的方法。測量環境矽光電池使用 2CU8(圖中圓形的那個). 其頻譜響應是 300~1000nm;其頻率響應(對亮度波動的響應)數據沒查到,但實測對於100Hz(市電頻率的兩倍)的白熾燈頻閃是沒問題的。
  • 話說LED頻閃那點事兒
    從頭暈到照片曝光不足,頻閃在很多方面給人帶來影響。固態照明SSL已經被照明行業視為現在和未來的高能效光源,但在LED的周期性調整導致頻閃這個問題上,它仍有不足。如果不加以解決,頻閃會帶來許多問題,有損精心設計的燈具和照明空間。理解頻閃問題背後的基本知識將幫助建築師和照明專業人員規避燈光頻閃所帶來的讓人討厭、甚至有害的影響。
  • LED燈出現頻閃是什麼原因?我們該如何去解決頻閃問題的出現?
    相信很多人都遇到過家裡的LED燈發生頻閃,看著非常的煩人,但是又不知道去怎麼解決,那麼今天小武就來教大家如何去解決這個問題。小武針對於這個問題也上網查了一些資料,據相關人員解釋,光源頻閃實質上是光源發出的光隨著時間呈現出一定頻率、周期的變化,在不同顏色、亮度之間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那麼LED燈發生頻閃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呢?
  • 光源頻閃效應有哪些危害?
    那什麼是光源頻閃呢?光源頻閃就是光源發出的光隨時間呈快速、重複的變化,使得光源跳動和不穩定。當然人的肉眼並不能很容易地覺察到光源的閃爍,這主要取決於閃爍的頻率。一般地,在閃爍頻率50Hz以下,人眼都能覺察到光源的閃爍。而在8.8Hz時,人眼是最敏感的。
  • 智能操作全是噱頭,無頻閃、高照度的就是好檯燈
    好的檯燈能帶來更好的燈光環境,保護眼睛,減少眼睛疲勞,提高工作效率。不過,現在市面上的檯燈魚龍混雜,很多廠商為了提高競爭力,讓自家的產品更具賣點,都喜歡給檯燈加入各種智能功能,然而在頻閃和照度這兩個檯燈最重要的指標上,卻很多不達標。今天我們拿到了一款航嘉的專業讀寫LED護眼檯燈,那我們就來測試一下看看這是不是一款好檯燈。
  • 從頻閃到藍光傷害,教你如何選照明光源以及護眼燈
    源於寶寶在體檢的時候檢查視力醫生說屈光性差,檢測結果醫生給出的建議是不要盯著燈這樣的點光源。   顯然這是個LED光源的頻閃,比較諷刺的是居然還是在一家號稱專業的全國連鎖嬰兒遊泳館裡,同時去看了下別的幾盞燈,幾乎所有頂燈都用的這樣的「頻閃」燈。若不是我從手機裡看到我更本無法察覺。   普通拍照根本看不出來,看似柔和明亮的光線下居然暗藏這樣的視力殺手。
  • 你需要什麼樣的燈光?
    燈光確實很重要;但重要之處,卻不並像這些廣告宣傳所說的那樣。關於燈的選擇,最重要卻最容易被忽視的要素是:亮度。亮度最重要,但要看年齡在中國人的家居與學校用燈中,最顯著的問題是:燈光常常不夠亮。而少兒和老人這兩個龐大的年齡群體,又格外需要明亮的燈光。
  • 揭秘LED頻閃:如何判斷LED燈質量好壞?
    去年3.15晚會的現場試驗環節,主持人為消費者們介紹了一種驗證LED燈質量好壞的簡易方式:用手機攝像頭對準燈泡光源,若取景器出現波動的條紋,則說明燈泡存在「頻閃」問題。據了解,這種肉眼難以辨別的頻閃現象直接影響著人體的健康,當眼睛長期暴露在劣質燈具造成的頻閃環境下時,易引發頭痛、眼疲勞等一系列問題。
  • 無頻閃LED燈管的驅動電源評測
    燈光作為現代文明的衡量標誌,許多人一天的工作裡有8個小時以上是在燈光中度過的。在燈具的選擇上,舒適的照明空間對提高工作效率起著至關重要的因素。從現有的技術層面來看,兼顧高效率和高PF值的隔離驅動技術比比皆是,但是能做到「無頻閃、高效率和高PF值」就很困難了。
  • 無藍光無頻閃,接近自然光照
    通過設計直徑18cm的發光面中64顆燈珠的布局,它在使用時的陰影面積比普通燈具要小,用起來眼睛更不易疲憊。而發光面裡內含的這64顆燈珠正是它擁有超長壽命的原因。將燈珠送到檢測機構進行壽命測試,通過實驗可以預測燈珠的使用壽命。
  • 科學家發明用塑料膜定量檢測射線輻射劑量方法
    記者從中國科技大學獲悉,該校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張國慶教授團隊,發現一種亞克力樹脂在γ射線的輻射下可以定量釋放酸性物質。基於此,團隊設計並製備了一種全新的可用於檢測γ射線輻射劑量的亞克力樹脂薄膜傳感器,可通過薄膜螢光顏色變化直接判斷輻射劑量的大小。
  • 光源頻閃出現的原因是什麼 對人體有哪些危害?
    LED頻閃的原因  傳統的螢光燈具直接用於50Hz的交流電,它的頻閃是100Hz,用數位相機拍攝的時候因為採樣頻率的不同所以會出現水波紋。但是,其輸入供電電源的仍然是交流形式的,很難完全避免交流紋波通過LED光源,所以LED燈具也會存在頻閃。  對於控制裝置製造商而言,紋波電流是產生頻閃的一個重要罪魁禍首。紋波電流是整流和濾波後依然存在的交流成分。紋波電流疊加在直流上,具有不同的頻率和曲線。該交流成分使LED模組的功率發生波動,反過來又會使亮度發生變化。疊加交流的數量及頻率是產生頻閃的決定性因素。
  • 國產「變形」檯燈表示:我無藍光不頻閃
    無藍光不頻閃符合國家AA級護眼標準檯燈護不護眼看藍光,這款疊品檯燈在檢測報告中,藍光檢測結果為「免除級」!也就是說,光源對我們眼睛的藍光危害約等於零。只有檢測結果不行,我們再來看看實測結果。用疊品檯燈照射藍光測試卡以後,測試區沒有出現藍光照射痕跡。再用藍光筆照射測試區,被掃過的地方明顯出現痕跡。以前用其他檯燈,仔細觀察會發現燈光出現頻閃,用久了有點晃眼睛。造成頻閃是由於有些廠家為了節約成本,使用了簡單的驅動電路。
  • 科學家發明用塑料膜定量檢測γ射線輻射劑量方法
    記者從中國科技大學獲悉,該校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張國慶教授團隊,發現一種亞克力樹脂在γ射線的輻射下可以定量釋放酸性物質。基於此,團隊設計並製備了一種全新的可用於檢測γ射線輻射劑量的亞克力樹脂薄膜傳感器,可通過薄膜螢光顏色變化直接判斷輻射劑量的大小。研究成果日前表於《美國化學會應用材料與界面》上,並且申請中國發明專利,國際專利的申請也在進行中。
  • 高靈敏蛋白定量檢測
    對蛋白質進行定性、定量研究,簡單來說就是要搞清楚「是什麼、有多少」的問題。隨著蛋白質組學研究的深入,人們已不僅僅滿足定性分析蛋白質組,而進一步要求更加準確地定量描述蛋白質組。蛋白質定量在臨床檢驗、生物醫藥等重要領域起著關鍵作用,對於腫瘤標誌物測定、臨床疾病的診斷和治療、蛋白質和多肽藥物的質量檢驗等具有重要意義。
  • 圖解物理(二)用頻閃照片研究物體運動
    一、什麼是頻閃照片;通過頻閃攝影的方法得到的照片稱為頻閃照片。頻閃攝影是藉助於電子閃光燈的周期性閃光(每隔相等時間閃光一次),在一個畫面上記錄物體連續運動的過程,頻閃的周期和頻率互為倒數。根據頻閃照片,可以研究物體速度、加速度等變化情況。
  • ...如何給孩子挑選一個無藍光頻閃危害又安全護眼的檯燈? | 智慧星球
    頻閃可以說是護眼燈的必修課,這盞檯燈通過高精度的PC濾波器,把交流驅動信號變為平緩直流信號,整個發光面的燈珠電流供應穩定,真正做到無頻閃,防止眼疲勞。,自動調節自身的燈光。以確保燈光亮度一直處於均衡的狀態,讓眼睛更加輕鬆。 點開智能感光開關,根據附近環境,自動調節燈光明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