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諮詢公司NEPC所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疫情造成了全球金融危機...

2021-01-08 市商網

【為緩解財政壓力?多所美國大學計劃春季學期重開面對面教學】當地時間12月30日,據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報導,儘管疫情在美國持續蔓延,許多大學仍計劃於春季學期重新開放面對面教學。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許多教職員工表示反對恢復面對面教學,但該校仍宣布計劃在春季學期重新開放。除此之外,美國喬治城大學,莫爾豪斯學院,史密斯學院,佛羅裡達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也邀請學生在來年1月開學後到校生活。據悉,美國多所高校之所以計劃於春季學期重新開放,是為了緩解疫情帶來的巨大的財政壓力。據諮詢公司NEPC所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疫情造成了全球金融危機以來高等教育面臨的最嚴重的流動性危機。(央視)

* 指導僅供參考,不作為交易依據

相關焦點

  • 紫荊宏觀:美金融危機已至?這場新機遇強力助推全球國際貨幣新格局
    據標普全球數據顯示,近期標普/LSTA美國槓桿貸款100指數呈現大幅下滑的趨勢,3月23日該指數較近期高點下跌了23%,槓桿貸款主要是為低評級企業提供的融資,當前規模已經接近1.2萬億美元,低評級意味著會產生大量的「不良貸款」,因此儘管當前優質資產的流動性風險有所緩解,但全球疫情持續發酵,經濟面臨回落壓力,企業盈利承壓,大量不良貸款恐要湧出,如此將直接導致高槓桿的非銀機構流動性危機導致的倒閉潮。
  • 世界銀行專家憂疫情持續 全球恐面臨金融危機
     《聯合早報》1月14日報導:世界銀行經濟學家擔心,若冠病疫情遲遲不終結,全球恐將面臨金融危機。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萊因哈特接受彭博電視採訪時指出,冠病大流行曠日持久,可能會使家庭和企業的資產負債表不堪重負,並演變成金融危機。
  • 前沿譯文 | 金融科技的前景:後疫情時代的普惠金融(上)
    金融科技公司和金融機構抓住新的機遇,這兩種趨勢都有可能加速後COVID時代的到來。  這場危機是金融科技公司彈性的首次考驗,在經濟復甦期間,競爭格局可能會永久改變。由於需求疲軟導致的融資環境收緊和交易 量急劇下降,已經對金融科技公司造成了沉重打擊,尤其是那些規模較小、緩衝資金較少的公司。金融科技行業的普遍整合和規模較小的公司的裁員,可能導致該行業更加集中,並減少小客戶的融資渠道。
  • 在疫情之中,該如何應對金融危機?
    弱國減「單位」,強國發貨幣疫情席捲,當下危機的複雜度前所未有,已無法沿用超發貨幣的方式解決,無限量化寬鬆將面臨需求、通脹與國家信用的三大約束。用「貨幣大洪水」來對衝疫情之下的經濟問題,不僅效果有限,反而可能弄巧成拙——不僅進一步加劇經濟脫實向虛,金融市場本身也將逐漸扭曲。
  • 法媒:次貸危機十年後 全球金融再次「在火山上跳舞」
    但10年前,正是在8月,整個全球金融體系開始動搖,然後在2008年9月雷曼兄弟公司破產後坍塌。據法國《費加羅報》8月16日文章,在這場1929年股災以來最大的金融危機爆發10年後,全球債務剛好達到217萬億美元,而10年前這一數字僅為142萬億美元。全球債務現在佔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327%。那些受次貸危機影響最深的國家好像失憶了。
  • 調查:新加坡蟬聯全球治安最好國家 中國列第三位
    聯合早報11月1日報導:一項權威調查顯示,新加坡再度蟬聯全球治安最好的國家。 總部設在華盛頓的美國諮詢公司蓋洛普(Gallup)10月27日發布2020年《全球法治》(Global Law and Order)報告,新加坡整體的法治指數排在全球第一位,達97分。
  • 朱民:疫情後的世界經濟金融
    我在2009年國際金融危機時曾經寫到:「危機開始之時,也是思考啟航之點。和危機同時進行的,是全世界的學術界、政府、業界對危機根源的詢問,對危機教訓的研究,對未來方向的探討。現時、歷史和未來都在拷問我們。」未來充滿挑戰,也滿是機遇。不揣冒昧,借本文把我對疫情後世界經濟金融的思考作一個匯報,以為拋磚引玉。
  • 疫情傷害堪比金融危機,經濟恐迎10年大蕭條
    最近氣勢如虹的美國金融市場,又又由「撲街」了。 在3月經歷了史無前例的四次大熔斷後,美股從4月開始走出了一波漂亮的反彈,納指在6月10日創下歷史新高,標普500指數距離歷史高點也僅差不到5%的漲幅。資本市場從疫情所受的創傷似乎迅速恢復,V形反彈指日可待。
  • 全球金融危機的教訓 明斯基的金融不穩定假說
    10月19日,十九大中央金融系統代表團的團組討論上,周小川在談到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重點時稱,中國要重點防止「明斯基時刻」出現所引發的劇烈調整。明斯基時刻是指美國經濟學家海曼·明斯基所描述的時刻,即資產價值崩潰的時刻。主要是經濟長時期穩定可能導致債務增加、槓桿比率上升,進而從內部滋生爆發金融危機和陷入漫長去槓桿化周期的風險。
  • 全球疫情最新消息:美國疫情死亡人數超過越南戰爭 瑞德西韋新冠...
    【全球疫情最新消息】  4月30日消息,據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數據報告顯示,截止北京時間早7時,全球累計確診病例超320萬例,達3209558例,已接近321萬例,,全球累計死亡病例達227461例。
  • 新冠繼續,疫情蝴蝶效應或引發全球糧食危機
    iWeekly據多家外媒報導,受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影響,多國食品供應鏈出現問題,全球糧食危機迫在眉睫。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面對疫情帶來的糧食危機,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在艱難時期,「吃」的意義似乎變得尤為複雜。
  • 3M調查顯示:面對疫情帶來的種種挑戰,中國民眾視科學為破題路徑
    3M最新發布的2020科學現狀指數(State of Science Index)年度調查報告顯示,在全球不同國家的受訪者中,中國受訪者對科學的興趣創新高,並認為科學對未來社會的發展大有裨益。「面臨重大公共健康危機之際,科學對世界各國的人們來說也就顯得更相關、更可信與更重要。」3M公司董事長兼執行長邁克·羅曼(Mike Roman)表示,「倡導科學對3M公司而言是重中之重,但這不僅僅局限於我們公司自身。我們傾力關注人們最為關心的議題,包括:疫情防控、可持續發展、社會正義和STEM教育平等。
  • 全球股市崩盤金融危機真的來了?什麼投資品才具有避險屬性
    加之今年受疫情影響,全球經濟表現不佳,以美聯儲央行為代表大幅降息,但市場仍不買帳。 金融危機真的要來了嗎? 回顧幾次大型經濟危機:1973滯脹危機,1997年金融危機,2007年次貸危機。 經濟危機的周期越來越短,發生頻次越來越高。
  • 【券商聚焦】中金公司:「第三波疫情」將對全球可能產生的影響
    鳳凰網港股|中金髮研報指,近期東南亞,南亞,拉美,中東北非,新興歐洲等地區新冠確診上升較 快,成為「第二波」歐美之後的全球「第三波」疫情;其中以土耳其, 巴西,俄羅斯,印度,墨西哥,及印尼等大型新興經濟體為代表。中金預計,如果第三波疫情持續發酵,可能對全球跨國交流「解封」節奏, 製造業產業鏈和大宗原材料供給,全球需求以及金融穩定等造成影響.
  • 3M調查顯示:面對疫情帶來的種種挑戰,中國民眾視科學為破題路徑
    3M最新發布的2020科學現狀指數(State of Science Index)年度調查報告顯示,在全球不同國家的受訪者中,中國受訪者對科學的興趣創新高,並認為科學對未來社會的發展大有裨益。「面臨重大公共健康危機之際,科學對世界各國的人們來說也就顯得更相關、更可信與更重要。」3M公司董事長兼執行長邁克·羅曼(Mike Roman)表示,「倡導科學對3M公司而言是重中之重,但這不僅僅局限於我們公司自身。我們傾力關注人們最為關心的議題,包括:疫情防控、可持續發展、社會正義和STEM教育平等。
  • 調查顯示,美國不同政治群體對於疫情存在明顯認知差別和黨派傾向...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近日刊發分析文章指出,「在美國應對多重危機之時,兩黨就國家所面臨的問題存在嚴重分歧」。皮尤研究中心的最新民調數據顯示,在民主黨支持者中,大約76%認為新冠肺炎疫情是美國面臨的一大嚴峻問題,而在共和黨支持者中,只有37%的人持這一觀點。
  • 任澤平股市最新評論 我們正站在全球金融危機的邊緣
    我們在2020年初旗幟鮮明倡導「新基建」,提出「我們正站在全球金融危機的邊緣」。引發社會各界大論戰和資本市場較大反應。  一、中國在抗擊疫情和生產恢復方面走在全球前面,但要做好應對全球經濟金融危機的充分準備
  • 赫美流動性危機下,董事長為公司擔保被動減持11%,升華金融踩雷
    因此升華金融向浙江省德清縣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經法院調解二者籤訂《民事調解書》。但由於赫美在2018年遭遇流動性危機,無法按照此前與升華金融《民事調解書》約定的時間內償還借款本息及相關費用,升華金融向浙江省德清縣人民法院申請司法強制執行,導致王磊所持公司股份被司法強制處置出現被動減持。
  • 全球航空業恢復至疫情前的水平至少需要四年
    目前,中國民航恢復步伐處於全球前列,未來幾個月,中國民航的國內航班量和運輸量有望達到甚至超越2019年的水平。但在各國疫情形勢尚不明朗的背景下,全球航空業的復甦仍較為艱難。疫情影響之下,IATA估計,2020年全球航空公司的經濟損失將達840億美元,預計2020年營收為4190億美元,僅為2019年的一半,而全球航空客運量至少要到2024年之後才能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
  • 美國60年房地產牛市如何終結並引發金融危機?!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引發國際金融市場巨幅波動。特別是疫情加速蔓延的3月份,堪稱國際金融市場有史以來最動蕩的一個月。國外主要股市大面積出現技術性熊市,油價暴跌,美股10天4次熔斷,連股神巴菲特都驚呼「活久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