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在鄒平市明集鎮依託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國家甘薯產業技術體系建立的脫毒甘薯種苗基地內,工人們正在用水肥一體化系統對新品種紫蜜薯進行農田作業管理,這是目前全國唯一一家有此品種的種苗基地。「多虧了鎮上幫助流轉了710畝成片耕地用於種植脫毒甘薯,我們選取了30畝建立了種苗基地,除了滿足剩餘680畝種植需求外,還銷售到河北、安徽等地區,預計今年能夠收入380萬元。」山東省脫毒甘薯種苗基地負責人劉賜豐說。
明集鎮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工作目標,把強化農業服務管理作為破解「三農」問題的重要抓手,進行積極有效的探索實踐,形成了以整建制土地流轉為基礎,推廣新技術、新品種為舉措,培育職業農民、農業品牌、農業主體為目標的「一轉二推三培育」農業服務體系,實現了農民收入持續增長,農村經濟增收增效。
作為一個傳統農業大鎮,明集鎮土地平坦、耕地肥沃,具有規模化種植的基礎優勢,在全鎮6.1萬畝耕地全部流轉到304個大戶手中後,明集鎮積極與山東農業大學等高校聯合建立新品種、新技術、新機械、新肥料、新農藥「五新」展示平臺5個,集中展示示範當前小麥、玉米等農作物新品種、生產新技術、新型管理農機、新型肥料、高效新型農藥,帶動大戶實現良種良法良機、水肥一體與統防統治相結合,實現主要糧食作物減肥減藥,促進農戶增產、增收、增效,帶動全鎮現代種植業的高速生態安全發展。同時,緊扣市場需求,積極探索引進風險低、附加值高的農作物,因地制宜搞好特色糧食種植試點,推廣水肥一體化節水灌溉技術5000餘畝、噴灌技術4萬畝,有效提高了水肥利用率,增加土地產出效益。
「今年我種植的廣濟麥44號高筋小麥平均畝產660公斤,雖然因為春天災情產量有所降低,仍然增收了不少,現在我又種上了鎮農技站推廣的登海605、618 玉米,今年肯定能夠有個好收成。」西宋村種植大戶宋明泉說。
為了提高種植大戶的科學種植能力,明集鎮創新農技推廣方式,變推廣技術為推廣理念,變示範培訓為提高農民素質能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通過培訓種植大戶不僅使他們掌握了技術、技能,還樹立了全新的農業經營理念,對農業有了更全面與更長遠的認識。邢家村種植大戶郭念通已經到青島農業大學、山東科技大學等地學習了好幾回。「鎮裡免費組織我們去學習,一次一周,的確長知識。我有培訓老師的電話,不明白的問題隨時問。科學種植才能更高產。」郭念通說。
今年明集鎮已著手新型職業農民之家建設,為種植大戶提供技術培訓、學習交流等多功能服務,讓種植大戶交流有場所、活動有陣地,培育更多的種糧能手、種植專家。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姜斌 通訊員 劉克振 王春燕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