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紡織業未來發展的10項關鍵技術

2020-11-24 全球紡織網

我國紡織業未來發展的10項關鍵技術

2005-11-17 00:00:00

  新材料為當今重要的高新技術之一,紡織新材料的應用不僅使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且還將促進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國際紡織新材料的開發主要是圍繞具有優異特性的高性能纖維、功能性纖維、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新纖維及其新型材料的研究開發。

  高性能纖維具有高強高模、耐高溫、耐強腐蝕和抗燃等性能,廣泛用於交通、水利、軍事、衛生、建築、通訊、環保等領域。

  功能性纖維具有抗靜電、阻燃、高吸溼、抗菌防臭、防紫外線等特性,是生產高附加值、高品位紡織品的基礎。

  常規化纖產品生產是以大容量、高效、高速、連續化和網絡信息化監控為方向,實現高效低成本生產。

  產業用纖維未來將成為製造業重要的原材料。目前產業用纖維已廣泛地用作金屬、塑料、紙張和石棉的替代品。隨著工業用材料的輕量化、高性能化、多樣化以及美觀化的發展趨勢,產業用纖維的用途日益廣泛,市場需求量不斷擴大,如美國、日本、歐盟等國的產業用纖維在其整個纖維的生產部門所佔的比重有的已達 2/3。我國未來10年產業用纖維使用量及市場貿易每年將以超過10%的速度增長。

  具體要開發研究以下10項關鍵技術:

  1、碳纖維、芳綸、 芳碸綸、 新一代超高強高模聚乙烯及維綸纖維產業化研發

  碳纖維、芳綸等幾種纖維發達國家早已實現產業化,但我國尚處於小、中試階段,急待進行產業化開發和應用。對國內有一定開發基礎的芳碸綸應加大投入開發力度,形成年產 500噸的產業化生產線。對性能特別優異、用途廣的聚苯並雙惡唑(PBO)等纖維應開展預研究,作好技術貯備。同時要對國內已有基礎的新一代超高強高膜聚乙烯和K系列維綸等應用技術深化研究,提高產品水平,實現產業升級。

  2、新型聚酯多元化技術品種PTT、PEN、CO-PET等產業化研發

  進入新世紀以來,世界聚酯新技術發展十分迅速, 以 PTT為代表的聚酯大家族多元新技術品種的產業化開發也取得重大進展。PTT(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醇酯)染色好、彈性好、挺括、乾爽、易加工、抗汙性強,兼有滌綸、錦綸及部分氨綸纖維性能特色,不僅可用於面料、地毯、非織造布等,還可用於薄膜、塑料等新型樹脂材料,發展前景廣闊;PEN(聚葵二酸乙二醇酯)透明性、阻隔性能好,利於聚酯在啤酒瓶等高性能非纖領域的拓展;CO-PET則主要用於海島纖維的生產,是改性PET中急待優先發展的重點品種。

  3、可降解PLA(聚乳酸纖維)及Lyocell(新溶劑法纖維素纖維)纖維及製品產業化研發

  PLA是一類可完全生物降解的高分子物,它是以玉米澱粉等天然生物資源為基礎原料開發成功的新型纖維材料,具有光澤靚麗、舒適、耐用、滑糯、快乾等優點,特別是它所具有的優越生物降解性和適用性受到世界關注,美、歐、日、臺等都在全力進行產業化研究。

  Loycell是採用新型溶劑、無毒工藝生產的新一代纖維素纖維,兼有人纖和合纖的性能,國內在產品應用開發上已有多項成果,但在纖維產業化大生產上急需發展。

  4、大豆蛋白系列化纖維及產品開發技術

  大豆蛋白纖維是我國自主研製開發、國際上首次取得工業化試驗成功的植物蛋白改性纖維。該纖維不僅具有強度適中、比重小,手感柔軟,光澤柔和,吸溼和導溼性能等優良,親膚性好,抑菌功能明顯,滿足舒適性和健康性要求。目前國內已建成了萬噸級的大豆蛋白纖維加工生產線,還需進一步開發大豆蛋白纖維繫列產品,提高設備的自動化控制水平,同時要系統研究大豆蛋白纖維紡紗、織造、印染後整理關鍵技術,開發純紡、混紡、交織等各種面料,使大豆蛋白纖維產品的產業化進程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5、年產60萬噸及以上新型PTA成套國產化技術與裝備

  當前我國聚酯原料PTA缺口大,自給率低,對國際市場依存度過大,嚴重製約滌綸纖維的生產和發展。由於PTA裝置技術含量高,資金投入大,又強調規模效益,故長期以來國內PTA生產裝置全部由國外進口。因此年產60萬噸及以上新型PTA成套國產化技術裝備的產業化研究意義重大。該技術已具有一定的基礎,成功實施後,不僅投資成本可大幅降低,而且對推動我國PTA工業的主導發展,緩解原料缺口,提高聚酯滌綸產業鏈的競爭能力,都具有重要意義。

  6、新一代直紡滌綸超細長絲及高效新型卷繞頭研發和產業化

  國產嫁接滌綸長絲技術裝備的成功運行,極大地推進我國化纖工業的迅猛發展,然而國際上圍繞滌綸長絲新工藝、新裝備、新品種的技術發展十分迅速,必須不失時機地追蹤國際最新技術,加快產業升級。當前重點要研發直紡長絲可生產dpf0.3~0.5超細纖維工藝和新型高速高效卷繞裝置等新一代技術。

  7 、高檔複合非織造布的加工技術及其應用

  我國非織造布工業發展十分迅速, 2003年預計可達到80萬噸左右,其中紡粘、熔噴、水刺、針刺、漿粕氣流成網發展速度非常快。但是單一工藝的非織造布已不能完全滿足使用的要求,各種工藝複合彌補了不足,創造了許多新型的非織造布產品。非織造布之間的複合方式有很多,例如紡粘-熔噴-紡粘(SMS)、梳理成網-紡絲成網-梳理成網(CSC)、梳理成網-熔噴-梳理成網(CMC)、梳理成網與漿粕氣流成網用水刺複合、紡粘與木漿纖維複合等。我國在非織造布複合技術方面才剛剛起步,因此要加快該項技術的研究。

  8 、新型醫用防護材料的綜合研究與開發

  新型醫用紡織市場前景廣闊,目前年需求量在 10萬噸以上,但國產的醫用防護用品綜合性能較差,特別是防護性能和舒適性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兼顧,進口產品綜合性能較好,但價格昂貴。為此,必須開發研製具有高阻隔性、高透溼性、良好過濾效果和低成本的防護材料,以解決我國醫療衛生系統的防護問題。

  9、膜結構材料及新型蓬蓋材料的開發及應用技術

  膜結構材料 及新型蓬蓋材料 是近年來國外發展極為迅速的新型材料,該材料具有良好的透光性可以很好地解決採光問題,材料自重輕可以替代傳統的屋蓋材料,特別適宜大跨度建築的體育場館、倉庫等建設 ,也可以廣泛應用於土工、交通、環保、廣告等行業。目前國內的需求量在不斷增加,預計膜結構材料需求量超過100萬平方米,新型蓬蓋材料需求量在 1000萬平方米,而國內永久性和半永久性的膜結構材料基本依賴進口。國內應對膜結構材料基材、塗層及整理工藝設備以及建築設計應用技術等方面進行研究,滿足國內需求,替代進口。

  10 、農用、非織造布及化纖網的開發及應用技術

  農用非織造布和農用化纖網是重要的產業用紡織品,市場前景廣闊,年需求量達 10 萬多噸。

  農用非織造布主要包括防寒防凍材料、遮陽防旱材料、防鳥防蟲材料、防草膜、保溫保溼材料、果樹保護材料、育苗播種基材等,可實現農副產品的早熟、高產、穩產、無公害、無汙染種植。完全可以取代農用薄膜、塑料等材料,而且性能優越,性價比高。

  農用化纖網主要有遮陽網、防蟲網以及防風固沙網。新研製的銀色反光網可有效反射強烈的陽光,使溫度降低 2-3 ℃,有利植物生長,還能有效防止害蟲的成蟲入侵產卵,可使蔬菜、瓜果、花卉不受化學農藥的汙染。目前價格因素制約了新產品的推廣應用,要進一步研究產業化生產技術,以降低成本,擴大使用。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網站本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奈米科技 臺灣紡織業生存關鍵
    奈米科技 臺灣紡織業生存關鍵 2015-02-10 09:16:44 來源:中時電子報
  • 我國澱粉糖工業發展現狀及未來發展思考
    原標題:我國澱粉糖工業發展現狀及未來發展思考   2020年12月19日-21日,第5屆中國-東協糖業博覽會、中國-東協農業機械暨甘蔗機械化博覽會在廣西南寧會展中心召開
  • 科技創新讓中國紡織業跨入世界先進之列
    自主創新面向國家重大需求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紡織業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發生深刻複雜變化,這也對加快科技創新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行業更加注重原始創新和自主創新。  談到自主創新不能不提中復神鷹,該公司牽頭完成的「百噸級超高強度碳纖維工程化關鍵技術」項目獲「紡織之光」2020年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 科技創新讓中國紡織業跨入世界先進之列
    自主創新面向國家重大需求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紡織業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發生深刻複雜變化,這也對加快科技創新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行業更加注重原始創新和自主創新。該項目在國內率先實現了幹噴溼紡的關鍵技術突破和核心裝備自主化,建成了首條千噸級幹噴溼紡碳纖維生產線,成為世界上第三家、國內第一家掌握幹噴溼紡碳纖維產業化技術的企業。打破了國內高性能碳纖維被進口產品壟斷的市場格局,產品廣泛應用於壓力容器、碳碳複合材料、風電葉片等高端領域和新興領域,帶動了國內碳纖維複合材料產業的快速發展。
  • 我國自動化技術未來發展趨勢和現狀
    工業控制自動化技術作為20世紀現代製造領域中最重要的技術之一,主要解決生產效率與一致性問題。雖然自動化系統本身並不直接創造效益,但它對企業生產過程有明顯的提升作用。 我國工業控制自動化的發展道路,大多是在引進成套設備的同時進行消化吸收,然後進行二次開發和應用。目前我國工業控制自動化技術、產業和應用都有了很大的發展,我國工業計算機系統行業已經形成。
  • 日本紡織業全力突破納米技術
    日本紡織業全力突破納米技術 2003-08-27 00:00:00 來源:全球紡織網   日本化纖和染整行業為了加強其國際競爭能力,致力於納米新技術的應用與研究。
  • 七色幻彩絲投入量產 科技助力紡織業迎來新變革
    「幻彩絲」依託「陽光變色」技術,孚信科技是中國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致力於陽光變色材料研發、生產與消費品變色應用、變色技術服務及市場營銷為一體的高科技企業,是國際上僅有的幾家擁有陽光變色技術的高科技企業中的佼佼者,並率先實現了產業化應用。
  • 「卡脖子」的35項關鍵技術
    科技日報曾推出系列文章報導制約我國工業發展的35項「卡脖子」技術,引起了廣泛關注與討論。現摘錄如下。國外最先進晶片量產精度為10納米,我國只有28納米,差距兩代。據報導,在計算機系統、通用電子系統、通信設備、內存設備和顯示及視頻系統中的多個領域中,我國國產晶片佔有率為0。
  • 未來5年,顛覆世界軍事的7項關鍵技術
    本文總結並分析了未來5年(2020-2025)最直接影響軍事能力的幾個關鍵技術,及其對作戰域的影響。這些小型、智能和廉價的武器將從根本上改變戰爭的性質,並非常有可能主導大國衝突。總之,我們正在走向一個「精確的時代」。而在如今的大國競爭時代,最關鍵問題是哪個國家能夠最迅速、最有效地適應這場顛覆性的革命。
  • 可燃冰為我國能源安全提供新發展方向,未來發展趨勢如何
    打開APP 可燃冰為我國能源安全提供新發展方向,未來發展趨勢如何 佚名 發表於 2020-04-22 16:46:02 據調查,美國的天然氣價格是中國的1/5,工業電費約1/3,水費價格不到1/3,在這種背景下,未來中國的製造業整體生態成本優勢會被居高不下的能源價格所降低。理論來說,1立方米可燃冰約可分解160立方米以上的天然氣,而我國的可燃冰儲量原大於石油儲量。2020年3月26日,我國可燃冰的第二輪試採取得圓滿的成果,國家計劃在2030年將可燃冰推向商業試採階段。
  • 未來10年技術發展方向 李彥宏給了這樣的預判
    對於未來的科技發展趨勢,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李彥宏也給出了自己的預測,他表示,未來包括自動駕駛、機器翻譯、生物計算、深度學習框架、數字城市運營、知識管理、AI晶片和個人智能助手在內的八項技術將會出現從量變到質變的轉化,對數字經濟,甚至更廣泛的社會、文化領域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 我國準分子雷射技術發展現狀及趨勢研究
    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我國高端準分子雷射技術仍存在較大差距。本文首先簡要介紹了準分子雷射的特點和發展歷史,然後分析了國內外準分子雷射技術及相關典型應用的發展現狀及需求,之後提出了我國準分子雷射技術發展的主要問題。
  • 晶片等35項關鍵技術被卡脖子,中科院這句話很關鍵!
    不只是光刻機,國內有35項關鍵技術被卡脖子此前不少網友表示華為被卡脖子,多半是因為沒有光刻機,畢竟全球高端光刻機都是被荷蘭ASML所壟斷,但是令人想不到的事,除了光刻機、晶片,將近有5項關鍵技術被卡脖子。
  • 戰略研究丨我國雷射技術與應用2035發展戰略研究
    據《2019中國雷射產業發展報告》統計,目前我國與雷射相關的30個國家級科研平臺(包括1個國家實驗中心、1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5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0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僅有精密超精密加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國家半導體泵浦雷射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在企業,其他28家均依託科研院所和高校建設。
  • 《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發展指南(2017年)》印發 含174項技術
    附件: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發展指南(2017年)   工業和信息化部   2017年10月18日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發展指南(2017年)  修訂說明>   產業關鍵共性技術是製造業創新發展的重要支撐。2011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發展指南(2011年)》(工信部科〔2011〕320號)以來,分別於2013年、2015年兩次對相關技術內容進行了修訂,以引導和支持相關行業和企業圍繞國家戰略需求,開發應用共性關鍵技術。
  • 盤點 |「卡脖子」的35項關鍵技術總覽
    我們把美國「卡脖子」的清單變成我們科研任務清單進行布局,比如航空輪胎、軸承鋼、光刻機,還有一些關鍵的核心技術、關鍵原材料等。國外最先進晶片量產精度為10納米,我國只有28納米,差距兩代。據報導,在計算機系統、通用電子系統、通信設備、內存設備和顯示及視頻系統中的多個領域中,我國國產晶片佔有率為0。
  • 智能包裝 ——發展現狀、關鍵技術及應用前景
    從構建智能包裝系統的總體技術方案看,智能包裝的關鍵技術包括智能包裝體系架構、包裝數位化技術、包裝可視化技術及智能包裝雲平臺(大數據平臺)四個方面。智能包裝極大地拓展了包裝在產品保護、服務、信息處理等方面的功能,已日益成為產品功能的延伸,成為集成各種創新技術手段的載體,其將在防偽溯源及食品和藥品安全、現代物流及供應鏈創新、「新零售」諸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市場應用前景極為廣闊。
  • 【智庫聲音】未來5年,顛覆世界軍事的7項關鍵技術
    本文總結並分析了未來5年(2020-2025)最直接影響軍事能力的幾個關鍵技術,及其對作戰域的影響。 而在如今的大國競爭時代,最關鍵問題是哪個國家能夠最迅速、最有效地適應這場顛覆性的革命。 1.技術融合 與以往的工業革命一樣,這次工業革命也不是僅基於單一技術的,而是建立在一系列快速成熟的技術融合之上。本文簡要分析了那些在未來5年(2020-2025年)最直接影響軍事能力的因素。
  • 我國雷射技術醫療應用和產業發展戰略研究
    研究發現,儘管我國在雷射治療技術、醫用雷射診療設備及其產業發展方面均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整體而言,雷射醫療技術的臨床應用仍處於跟蹤起步和同步發展階段,原創性應用研究有所缺乏,醫用雷射設備的研發和產業化處於中低端,用於精準診療的超快雷射器等關鍵技術和高端設備仍未打破國外壟斷。
  • 我國未來15年科技創新發展戰略轉向
    ,引領未來」方針的指引下,我國科學技術主要領域取得了從「跟跑」、「並跑」到部分領域「領跑」的驕人成績。但是,面向世界科技發展新前沿、面向建設科技強國戰略新需求、面向日益複雜的全球科技競爭新態勢,我們仍然有許多關鍵核心技術需要突破。綜合現有基礎、嚴峻形勢、目標使命和發展路徑等因素分析,我們提出,面向2035年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思想——「自主創新,開放跨越、科技強國、引領發展」,以實現我國科技創新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