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後,西方的航空知識傳入中國,首先是航空新聞和科幻小說,接著是外國飛行家來中國作飛行表演。正是在這種航空知識傳入的情況下,中國也出現了一批熱愛航空和富於探索的航空先驅者,如謝纘泰(1899年設計成「中國號」飛艇)、餘焜和(飛艇專家,1910年初製成一艘飛艇)、馮如(中國第一位飛機設計師)、厲汝燕(中國近代航空活動家、設計師和飛行家)、譚根(東亞飛行界之第一人)、秦國鏞(留法航空先驅)、潘世忠(我國第一個駕駛自製飛機者)等都是自發地投身於航空事業的先驅者,其中,厲汝燕是浙江定海人。
清宣統元年(1909)9月21日,中國最早的飛機設計師兼飛行員馮如,在美國奧克蘭派得蒙特山附近的空地上,成功試飛了自己設計製造的飛機,飛行距離約805米,這也是中國人第一次實現了「飛天之夢」。由於馮如在1912年8月的一次飛行表演上因事故辭世,中國早期航空事業的重任落在了厲汝燕、秦國鏞、潘世忠等「留洋派」的身上。
□阿能
一、中國第一個官派出國的軍事航空留學生
厲汝燕(1888~1944),字翼之,是中國近代著名的航空活動家和大飛行家。他早年隨父在英國讀書,在宣統元年(1909)畢業於倫敦納生布敦工業學校後,此時歐洲航空正值大展之際,就深感中國發展航空的重要,他立志從事航空事業,曾多次籲請清朝政府重視航空。
中國航空留學生的派遣,始於1910年清政府派遣厲汝燕赴英學習飛機駕駛技術。錢文選(1874—1957,字士青),在宣統二年(1910)由學部奏派駐英留學生監督。其間一邊到英布裡司奪飛機製造廠調查,一邊物色學習駕駛的人員。當了解到留英自費生厲汝燕有志於此時,即電請清政府陸軍部,言航空對於軍事之重要,請速撥給英幣二百鎊(合中國銀洋兩千元)。由攝政王載灃批准,陸軍部不久復電照準,給予陸軍部公費生待遇,留英學生厲汝燕入英國布里斯托飛行學校,官費學習飛機製造和駕駛技術,厲汝燕從而成為我國第一個公費正式派遣出國學習的軍事航空留學生。厲汝燕學業優秀,1910年畢業後經英國皇家航空俱樂部考試合格,獲得第148號飛機師證書,取得飛行員執照。宣統三年(1911)九月上旬,錢文選又親送厲汝燕進布裡司奪飛機廠實習,九月呈文向學部報告了上述經過,同時將學習的各種章程及飛機圖樣呈送回國。
二、中國人第一次在上海上空駕駛飛機
孫中山在長年的海外遊歷中逐漸形成「航空救國」的理念,他將飛機視為革命不可缺少的利器,認為擁有飛機,將大有助於革命成功。清宣統二年(1910)三月,孫中山先生抵美國檀香山,即囑當地同盟會成員等設中華飛機公司,自造飛機。5月31日,孫中山先生致函同盟會會員李綺庵,稱「飛船(即飛機)練習一事,為吾黨人才中不可缺。其為用自有不可預計之處……兄既有志此道,則宜努力圖之。」1911年1月底,孫中山先生在美國奧克蘭市觀看了我國第一個飛行家馮如的表演後,高興地說,「吾國大有人矣」,並勉勵馮如認清形勢,把才智獻給祖國。3月,馮如帶飛機回到廣東。10月,辛亥革命爆發,馮如參加了革命軍,被任命為廣東軍政府飛機隊隊長。
1911年七八月間,上海軍政府都督陳英士先生電召厲汝燕返國,並囑代購飛機數架運返參加革命,厲汝燕受革命軍政府委託,精選各國飛機,最後以奧國制之愛特立克式鴿式(Etrich Taube)機最佳,在奧地利選購兩架「鴿式」單翼機回國,價款則系海外華僑集資捐獻,聘法國機師一人。這兩架飛機隨同駐屯在我國青島之德國駐軍,所採購的同式飛機兩架裝船啟運來華。是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當年12月,兩架「鴿式」單翼機運抵上海,因時清廷已被推翻未能趕上參戰,厲汝燕被委任滬軍革命督府航空隊長。民國元年(1912)元旦,孫中山就任大總統,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4月13日,為慶祝辛亥革命成功,厲汝燕駕駛「鴿式」飛機在上海江灣跑馬場作飛行表演並散發傳單,受到熱烈歡迎,這是中國人第一次在上海上空駕駛飛機。
三、在中國的第一所航空學校任主任教官
孫中山在南京的陸軍第三師所屬交通團裡組建了一個飛行營,擁有單翼機兩架。民國元年(1912)4月,孫中山為大局計被迫讓位於袁世凱(北洋政府)。6月航空隊解散,這兩架「鴿式」飛機移交給南京臨時政府,組成衛戍司令部交通團飛行營。該團團長為鄧質彝,厲汝燕和劉佐成為副團長,飛行營營長為李寶浚。南京衛戍司令部交通團的飛行營是中國第一支有正規建制和番號的飛行隊。民國2年(1913)3月,袁世凱為了擴展自己的軍政勢力,下令將此兩機調往北京劃歸駐南苑陸軍第3師建制內,併入附設的隨營飛行教練班及飛機維修廠,委派厲汝燕任飛行總教官兼修理廠副廠長。
同年9月,民國政府成立南苑航空學校,這是中國的第一所航空學校,初期使用的是「高德隆」G-Ⅲ教練機。委任秦國鏞為校長,教育長王鶚,主任教官厲汝燕。隨營飛行教練班併入該校,這兩架「鴿式」飛機也隨之移交,並加入該校新購自法國的高德隆(Cau-dron GIII)式教練機隊,共同培訓中國人自己的航空人員。航校第一期招收學生50名,於1913年9月開學,1914年12月畢業,共41人。第二期在1915年3月入學,因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器材零件補充困難,直到1917年5月才畢業,共有42人。
民國七年(1918)10月,秦國鏞辭職,當時參謀本部派厲汝燕繼任南苑航空學校校長,此時政府國庫空虛,校內情況每況愈下,而且飛機老舊,所剩無幾,新機補充遙不可期,學校瀕臨倒閉的邊緣。就在此時世界大戰停止,環境為之一變,不僅新機有望,而且連同顧問專家都願應聘前來。為了適應形勢的發展,民國八年(1919)底,當時的國民政府在國務院內設置航空事務處,為了統一管理,合併了原來屬於交通部的航空處。 1920年,南苑航空學校脫離參謀本部改隸於「國務院」航空事務處一併劃入,改名叫做南苑航空教練所,厲汝燕任航空教練所所長。將航校修理工廠劃歸新成立的清河航空工廠。1921年,航空事務處擴大為航空署,統管飛行練習、機械維修和航空郵運航線等。 1923年,南苑航空教練所改稱國立北京南苑航空學校。學員來源以招聘陸軍學堂畢業生為主。建校初期,訓練使用的飛機為法國製造的12架「高德隆」式雙翼教練機,以後改用英國製造的「504K」式和「小維梅」式教練機。1924年4月21日,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授予厲汝燕陸軍少將。
民國十七年(1928)5月,北洋政府滅亡,南苑航空學校撤銷。南苑航空學校先後共訓練4期學員,培訓飛行人員159人,這批人後來成為國民政府和各省所辦空軍的骨幹。1928年8月,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附設航空班,10月成立中央軍校的航空隊,11月中旬開始招生,主要對象是中央軍校第五、六期及軍官團的畢業生,共選調了70人分成甲、乙兩個班。 1929年厲汝燕任國民黨中央軍校航空班副主任,後航空班改為國民政府空軍教導總隊,厲汝燕任國民政府空軍教導總隊副隊長。航空班班址設在南京復成橋舊工業學校內,機場則用就近之明故宮飛機場。後來航空班擴大改為航空學校,在浙江省杭州筧橋建校。
四、參加了中國最早的一次長途飛行和設計製造了中國第一架水上飛機
在南苑航校時,厲汝燕參加了中國早期的那次聞名飛行。那是在民國3年(1914)3月10日至11日,作為南苑航校飛行主任教官的厲汝燕和校長秦國鏞、學生章斌各駕一架飛機,完成北京至保定之間的航線飛行,這是中國最早的一次長途飛行。這一年,經過1914年前半年的訓練,南苑航校的學生大致都已完成航線起落與熟悉訓練空域的各項基本動作的練習。最後一個課目是三角航線長途越野飛行,飛行航線自北京—天津—保定—北京,當年年底已有41位學員完訓取得畢業證書,這可說是我國培養的第一批飛行員。
厲汝燕與航校修理廠廠長潘世忠同為中國早期的飛機設計師,厲汝燕在南苑航空學校從事飛行的同時,還設計製造了中國第一架水上飛機,成為了中國設計製造水上飛機的第一人,但因為飛機沒有適當起飛的水面,所以一直沒有試飛。潘世忠是1904年赴法留學,1911回國後任武漢都督府管理飛艇事務的顧問官。1913年9月南苑航空學校開辦後,他先後任航空機械教官和修理廠廠長,並設計、製造一架飛機,飛機採用推進式螺旋槳,機頭裝有一挺機槍,稱為「槍車」,1913年10月20日試飛成功,這是中國第一架武裝飛機。
五、參加了中國大地上最早的轟炸行動
民國元年(1912)夏季,一個叫白朗的河南寶豐人發動了農民武裝起義,自稱為「公民討賊軍」,趁著當時北洋軍隊調動南下去對付革命黨,於是在河南、安徽、湖北等地開始攻城略地。到1914年白朗的起義軍發展到兩萬多人,白朗自稱「中原扶漢大都督」,令袁世凱頭痛不已。陸軍總長段祺瑞奉命進行清剿後,指令南苑航空學校航空隊到前線助陣,於是厲汝燕、秦國鏞、潘世忠、章斌、關庾泉等人及一名俄籍飛行員奉命駕駛4架飛機,4月分由厲汝燕、關庚泉、章斌等駕駛飛機開始對進入河南、陝西和甘肅地區的白朗軍分段進行偵察和轟炸,這是中國大地上最早的轟炸行動。同年8月,白朗戰死在河南魯山石莊,起義逐漸熄滅,於是飛機隊成員先後返回了航校。
六、厲汝燕的學生在北伐和抗日戰爭中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厲汝燕造就中國航空人才甚多。1920年11月,孫中山先生回廣州重建大元帥府,並成立航空局,朱卓文任局長,下轄兩個航空隊:第一航空隊隊長張惠長(1899—1980,大元帥府航空處副處長),第二航空隊隊長陳應機。1922年4月,孫中山組織第一次北伐,重新組織飛機隊,委任張惠長為航空局副局長、代理局長,仍兼北伐軍飛機隊隊長。後張惠長率隊到上海,在留上海期間,張惠長認識了北方航空界的厲汝燕,兩人志趣相投。孫中山又於1924年底親創廣東軍事飛機學校,培養航空人才,該校是國共第一次合作的產物,蘇聯顧問李糜擔任過校長,故廣東軍事飛機學校第一、二期學員中,就有9名中共黨員。 1926年,革命政府出師北伐,直系軍閥孫傳芳自任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總司令,並成立航空司令部,以對抗北伐。當時這個航空司令部的飛行器員,大多來自南苑、保定、雲南的航校畢業生,不少是厲汝燕的學生,張惠長通過厲的關係,和這些飛行器員漸漸混熟了,經過張以孫中山的「航空救國」思想鼓動他們為民主革命事業效力,儘管這批飛行器員仍在軍閥部隊,但沒有一次為孫傳芳完成轟擊北伐軍任務。後來,北伐軍東路總指揮派劉沛朱到上海策反孫傳芳空軍時,張惠長、厲汝燕便予以積極協助,並在1927年3月,北伐軍到達上海時,接收了孫傳芳空軍的全部飛機和器材。這批飛行員以後在北伐和抗日戰爭中,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厲汝燕而後又到西北從事航空工程教育以及飛行員培訓。在上世紀30年代末,厲汝燕因為身體等原因脫離航空界,1944年病逝。他的主要著作有《航空學大意》(1925年5月北京商業印刷局出版)和1939年著的《世界航空之進化》等。
來源:中國舟山政府門戶網站
申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