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報訊 「一把掃帚大家掃」「眾家水井眾家籌」「『海上的士』護平安」……眼下,在舟山定海區,一個個鮮活的基層善治故事不斷湧現,奏響和諧「平安曲」。
近年來,定海區不斷探索基層社會治理新思路、新舉措,通過群眾自治、社會共治、公共服務等方式,推動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向基層下移,形成了「有事一起幹,事事有商量,人人成風尚」的基層善治新格局,並連續14年獲評「平安縣(市、區)」。
定海到底擁有哪些基層治理「金鑰匙」,開啟了城鄉群眾「幸福門」?近日,記者走進該地一探究竟。
黨群議事會
找民意公約數
「村子發展需要徵收土地,我第一個配合!」「我願意出資支持家鄉打造旅遊項目,豐富旅遊業態。」……近日,在定海區馬岙街道馬岙村的善治學堂裡,一場圍繞「青青世界」旅遊項目提升改造工程的黨群議事會召開,村兩委班子、優秀黨員、鄉賢人士以及村民代表等21人參加,村民代表林國立、馬岙村鄉賢理事會董事長林堅定等紛紛表態發言,現場氣氛熱烈。
如果說海上河姆渡文化是馬岙的一張「金名片」,那麼馬岙村創新基層治理之舉,則讓這個「千年稻香村」煥發出新的活力。黨群議事會在馬岙村每月都會召開一次,定期向村民公開項目建設情況,並就下一步發展計劃徵求意見建議;遇緊急事項,也可臨時召開。通過一事一議,馬岙村順利解決了露天糞缸遷移、拋荒地整治、村道修建等多個民生難題。「在農村,有些時候大家坐在一起拉拉理、論論道,事就辦了,比行政命令還管用。」馬岙村黨總支副書記林凱華告訴記者,黨群議事會以搭建有溫度、接地氣的「商量」平臺為著力點,找到民意公約數,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黨群議事會只是馬岙村創新基層社會治理的一個縮影。2018年6月,馬岙村以林家巷子一帶為試點,制定了「一把掃帚大家掃」等微民約,開始了從依賴保潔員到村民們齊心協力共同參與村域環境治理的轉變。從那時起,村民們每天輪流打掃,掃壞了18把掃帚,為村裡省下2萬餘元保潔費用,巷子也由「髒亂差」變身「潔淨美」。
「一把掃帚大家掃」不僅掃出了整潔村容,也掃出了村裡事情大家做的「蝴蝶效應」。近年來,在黨建引領下,馬岙村還打造了「眾家水井眾家籌」「百家田園聯心種」「新來鄉民齊家管」等品牌,多元引導村民參與共建、共治、共享,和諧、幸福、文明的鄉村畫卷愈加絢麗。
「海上的士」隊
守護海島平安
綠色船身、統一編號,或接送客人,或送貨上船……在定海民間碼頭,活躍著一支由當地漁民組成的「海上的士」隊,不僅承擔著島際和錨地人員的運輸重任,還是一支平安巡航的生力軍。
定海民間碼頭是進出定海的南大門,來往其間的,除了客滾船,還有許多港內小船、漁船等,曾經海上交通事故和矛盾糾紛頻發。2016年,定海區環南街道以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出資委託第三方註冊成立定海千島港內小船管理服務有限公司,將93艘小船全部納入公司化管理,同時變服務對象為治理力量,組建「海上的士」護航隊。
「我們發現了大量廢油包,一旦下雨,油汙將順雨水流入海中,後果不堪設想,你們趕緊派人過來看看!」今年4月,港內小船在南部諸島進行日常巡邏時,發現盤峙島和尚山無人島上有近5噸廢油包堆放,甚至個別油包已開始滲漏。船主第一時間拍照上報街道辦事處,並聯繫其他船隻擴大巡邏範圍。依託港內小船船主們對航線和案發地的精準研判,公安部門順藤摸瓜,迅速核查偵破了這起案件。環南街道則委託清洗公司對廢油包進行了妥善處置。小船船主們還利用回港避風、到港卸貨、季節性休漁等時機,搜集反饋涉恐、走私、矛盾糾紛等各類信息。近百艘小船就像一隻只流動的攝像頭,成為定海南部諸島的「平安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