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昔日的皇家苑囿,到首都南中軸延長線的重要坐標,近現代以來南苑地區功能經歷了重要轉型。
民國時期,南苑地區成為中國探索航空事業的先行者,南苑機場、航空學校以及飛機修理廠的先後設立,標誌著我國航空工業發展的開端。
新中國成立以後,火箭院的落戶帶動南苑成長為中國航空事業發展的重要搖籃。按照北京城市新規劃設計,南中軸地區將是首都未來發展的重點區域。南苑深厚的工業發展基礎,則將為南城發展之軸注入核心動力。
清末時作為皇家獵場的南苑大門
南苑機場:中國第一座機場
19世紀末,隨著飛機應用越來越廣泛,世界各國逐漸意識到發展航空業的重要性。
1910年,清政府決定在南苑擇地建造機場,並修建了簡易跑道,作為籌備航空事業的基地。
1913年,南苑機場開始正式投入使用。據《民主報》記載,「前在法國購買之飛艇十六隻,昨已運送到京」,不日將在南苑進行練習。
當年7月,在南苑機場進行了中國歷史上首次飛機展示和飛行表演,負責執飛的南苑航校中外教官駕駛著6架嶄新的法國製造高德隆型雙翼教練機翱翔在空中,觀者無不嘆為觀止。
一架高德隆G3型雙翼飛機正從故宮方向飛往南苑機場,攝於1920年代
1919年3月,籌辦航空事宜處成立,併購買英法等國愛佛羅、高德隆、道濟等型號飛機100多架,用以發展民用航空事業。
從1920年開始,南苑機場相繼開通多條航線,包括北京至天津、上海、廣州、成都、哈爾濱等。
1920年4月24日,第一條民用航線北京至天津試航,5月8日正式通航。
1921年,航空署開通北京到濟南航線,南苑機場的航路裡程迅速增加。
為了宣傳空中航線,南苑機場曾多次舉辦飛機遊覽會,並向社會發售票券。據1921年4月3日《新社會報》報導:「赴南苑參觀者甚多,東西洋人並有帶照相機前去拍照者。」
當時派出一架飛機,「其由南苑飛到北京三次」,購票乘機遊客均「鼓勇高升,並無膽怯之色」。
1926年,南苑機場因「京中飛機停置場所不敷應用」,又對機場進行了擴建。
新中國成立之後,南苑機場主要作為軍用設施,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第一個飛行中隊在此成立。
此後,隸屬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管理處的中國航空聯運公司成立,並在南苑機場投入運營。
2005年,上海航空公司旗下的中國聯合航空恢復開航,南苑機場從軍用機場轉變為軍民兩用機場。
2019年9月25日,中國聯合航空最後一架位於南苑機場的調機飛機於22∶40起飛,標誌著南苑機場正式謝幕。
1913年,法國飛行教練和機械師與一架高德隆G3型飛機在南苑機場合影
南苑航校:中國第一所航校
1913年春,北洋政府決定開辦航空學校並訓練飛行人員。隨後,財政部撥款從法國專門聘請了飛行教官和負責修理的技師,併購入飛機和其他器材,在北京南部的南苑地區開設了中國第一所專門的航空學校。
南苑航空學校是中國自行培養飛行員的第一所學校,此後又先後更名為航空教練所和國立北平南苑航空學校。
南苑航校聘任的中國籍教官,大多是晚清派遣赴英、法、美、日等國學習先進的航空技術和飛機製造技術的留學生。他們回國之後,成為中國第一批航空事業建設的主要骨幹。
北洋政府成立南苑航空學校
厲汝燕是晚清第一個經政府批准到國外學習飛行的留學生,1911年畢業之後經英國皇家航空俱樂部考試合格,成為中國最早取得飛行執照的飛行員。學業完成之後,他在奧地利選購了兩架鴿子式單翼飛機回國。
留法官費生秦國鏞是我國最早的航空學校創辦人,被稱為中國航空第一人。1911年秦國鏞回國時,帶回一架高德隆型單翼教練機。
最早在南苑機場起飛的中國飛行家秦國鏞
另外,潘世忠、鮑丙辰和姚錫九等人都曾是南苑航校的重要教員,特別是在外籍教官離華之後,學員飛行訓練基本都由他們教授。
在那個時期,南苑航校所使用的法國教練機載油有限、時速較慢,因此長途飛行十分受限。
即便如此,1914年,南苑航校飛行主任教官厲汝燕以及校長秦國鏞、學生章斌還是各自駕駛一架飛機,從南苑起飛,繞保定、涿州等地後返回。這是一次成功的長途飛行,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南苑航校的飛行技術已達專業嫻熟之水平。
據1920年12月22日《新華日報》報導:「歐戰以後,航空一術愈非等閒,因之各國國力擴充,大有急不容緩之勢。我國以世界潮流所趨,僅有南苑航空學校。今已擴充為航空處,由外洋購來飛機多架,每日學員練習駕飛之術,頗有進步。」
1920年代,從南苑機場起飛的一架高德隆G3型飛機上,俯瞰紫禁城
最早在南苑機場起飛的中國飛行家秦國鏞
最能體現南苑航校飛行技術水平高超的是,即便在氣象條件十分惡劣的情況下,航校的飛行員依然能夠正常起落。
據當時的媒體報導:「昨日下午一時許值大風狂飛之際,有二架飛機由南苑飛起盤舞空中,人民聞聲仰觀,莫不忻羨膽量。至六時許繞京城一周,實為吾國航空界放一異彩。」
後來,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日趨複雜,南苑航校的發展也一度陷入困境,不僅外國飛機器材不能及時運入,外籍飛行教官也紛紛離華返國。
此種情況一直延續到了1928年,南苑航校最終被迫關閉。
在珍貴的15年發展歷程中,南苑航校取得了十分傲人的成績:截至1917年冬天,第一、二期有83名學員拿到畢業證,他們是中國自行培養的首批航空人才;1923年第三期和1925年第四期又分別有39名和37名學員順利畢業。南苑航校培養的150餘名飛行員,在中國的航空事業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開國大典中從南苑機場起飛的受閱機群
南苑飛機修理廠:從維修到研製
南苑飛機修理廠的成立,是近代中國航空事業發展的又一項重要成就。1910年9月,留學日本的劉佐成、李寶焌學成回國,在北京南苑廡甸毅軍操場建築廠棚,創建飛機修造廠,主要負責飛機的保養與維修。
這是中國近代史上官辦航空的開端,也是首都航天機械公司的前身。
從飛機的維修到研製,是南苑修理廠歷史發展的重要轉折。
1913年10月,機械教官潘世忠在南苑操場駕駛自己設計、製造的飛行器滑行升空,高度達到1500米;1914年又自行設計和製造出一架雙翼飛機,該機採用推進式螺旋槳,並採用漢陽兵工廠仿製的法國「格萊姆」80馬力發動機,機身標有「1」字標號,機頭處裝有一挺機關槍,因此被稱為「槍車」。
南苑航校擔任飛行教官的厲汝燕,還曾製造出一架水上飛機。潘世忠、厲汝燕等人在飛機製造領域的嘗試,意味著中國在航空領域開始進入創造階段。
1916年天津《益世報》載,「南苑擴充飛機場」,在「南苑五裡甸地方建築飛機隊兵工廠」,同時「又將航空學校大加擴充」,用以「自行製造飛機」。
1945年,南苑機場停滿美國海軍陸戰隊的飛機
新中國成立之後,南苑飛機修理廠更名為南苑航空修理工廠。
1952年,南苑飛機修理廠歸屬於新成立的第二機械工業部,主要擔任修理米格噴氣式飛機的任務,並於1957年6月改名國營京都機械廠。同年11 月,南苑飛機修理廠首次承擔烏米格-15高級噴氣教練機的製造任務。
在當時缺少圖紙等各種不利條件下,修理廠工程師採用自學、自研等方式對飛機進行了成功的改裝、設計工作,製造出一架具備更多優勢的烏米格-15飛機。
此後,京都機械廠在短短兩個多月的時間內,又自行設計出一架多用途輕型運輸機並試飛成功,被命名為「首都一號」。
從簡單的零件修理,到實現飛機改造,再到運輸機的成功研製,南苑飛機修理廠在技術創新領域取得了重大進展。
1958年,「首都一號」在南苑機場試飛。此時,南苑機場已經是水泥跑道了
火箭院:中國航天事業的發祥地
新中國成立之後,被譽為中國航天發祥地的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落戶南苑,這裡也成為中國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飛彈武器和運載火箭研製、試驗、生產基地。
自1957年成立以來,火箭院功勳卓著:曾成功研製出我國第一枚飛彈、第一枚運載火箭,並將「東方紅一號」送上太空。
1957年11月,為發展我國飛彈和火箭技術,國防部五院決定在原有10個研究室的基礎上組建兩個分院。其中一分院即為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的前身,具體負責飛彈、火箭總體設計和彈體、發動機研製工作。
隨後,周恩來總理籤發任命通知,由中國著名科學家、國防部五院院長錢學森兼任一分院院長。
自1958年7月16日—8月8日,一分院從臨時駐地長辛店分兩批入駐南苑。1959年2月,為加強一分院的研製能力,國防部決定將首都航天機械公司劃歸一分院,自此標誌著一分院不僅具備設計能力,還擁有了試製生產能力。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火箭院在中國航天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
1960年11月5日,我國自行製造的首枚近程地地飛彈「東風一號」飛彈(「1059」)由火箭院抓總研製,這是中國軍事裝備史的重要轉折。
東風一號飛彈
1970年火箭院研製出「長徵一號」運載火箭,將重達173千克的「東方紅一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由此揭開了中國航天活動的序幕。
1990年,「長徵三號」運載火箭將「亞洲一號」通信衛星送入同步轉移軌道,意味著中國「長徵」運載火箭正式進入國際衛星商用發射市場。
迄今為止,火箭院研製的長徵系列運載火箭已經成功發射300餘次,標誌著中國自主進入外太空的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20世紀80年代,火箭院走上軍民結合的轉型道路。1992年,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正式對外掛牌,火箭院跨入國際商業發射服務市場。
近年來,火箭院的產品覆蓋了結構、材料、電氣、通信、環境、測量及試驗等多個專業門類,在航天大型複雜系統集成及關鍵技術攻關方面取得了諸多成就。
現在的火箭院辦公大樓
回首百年來的南苑工業發展歷程,充分證明了工業興、國家興,工業強、國家強的歷史規律。
從第一座機場、第一所航空學校和飛機修理廠的相繼落戶,到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的入駐,中國航空航天事業的發展成為了南苑地區工業發展的邏輯主線。
根據《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設計,新時期的南苑不僅將成為北京城市的生態之軸和文化之軸,還將成為承載首都功能建設的發展之軸。擁有雄厚航空航天工業基礎的南苑,必將為未來北京南城的發展插上強勁有力的騰飛之翼。
作者:高福美,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文章來源:《前線》雜誌2020年第8期,原標題「百年南苑 問鼎蒼穹」
責編:金蕾蕾
版式:林苗苗
圖片來源:北京日報、 北京青年報、微信公眾號「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