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患者肝移植術後結果:美國多中心隊列報告

2021-01-14 澎湃新聞

原創 梅斯醫學 MedSci梅斯

近日,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負擔報告由世界衛生組織下屬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發布,報告對2020年度全球常見的癌症類型、導致死亡主要癌症類型以及未來的癌症發展趨勢進行了全面的分析。數據顯示,2020年新發各類癌症共計1930萬例,死亡近1000萬例。幾乎每5人中就有1人在一生中會罹患癌症,而每8名男性、每11名女性中即有1人因癌症而死亡。

而作為肝癌大國,肝癌仍是我國第6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癌症致死的患者位列我國第3位。

2020年全球最常見癌症死亡及佔比.

https://www.iarc.fr/faq/latest-global-cancer-data-2020-qa/

肝移植是治療各種類型肝衰竭、一些非肝功能衰竭和肝癌(HCC)的一種非常成功的方法。它不但祛除了腫瘤而且還能治癒引起復發的基礎疾病。但由於器官來源的限制、等待過程中腫瘤的進展、高額的移植費用而受到較大局限。

肝移植術一直是符合條件的不可切除的HCC患者的治療金標準。米蘭標準是目前國際上應用最為廣泛的肝癌肝移植受體篩選標準。具體是指單個腫瘤直徑不超過5cm或較多發的腫瘤少於3個並且最大直徑不超過3cm,沒有大血管侵犯現象,也沒有淋巴結或肝外轉移的徵象。

有研究報導,根據米蘭標準的HCC患者的5年後肝移植生存率為75-80%,HCC復發率為10-15%。然而,隨著美國HCC發病率和死亡率的上升,對肝移植的需求也在增加。同時,美國器官採購和移植網絡最近批准了肝臟移植的優先級,用於超過米蘭標準的HCC患者,這些患者通過局部定位治療進行降級。

為此,來自美國UCLA的專家團隊對美國多中心HCC移植聯盟(20個中心,2002-2013年)中超越米蘭標準的HCC患者的肝移植後結果、降級的預測因素以及局部治療的影響進行了評估。結果發表在肝臟病學權威雜誌Hepatology上。

研究人員比較了符合米蘭標準(n=3570)和米蘭標準外(n=789)患者的臨床病理特徵、總生存期(OS)、無復發生存期(RFS)和HCC復發(HCC-R)的情況。其中米蘭標準外的患者被進一步分為降級(DS,n=465)、接受定位治療但未降級(LRT-NODS,n=242)或未治療(NOLRT-NODS,n=82)。

結果顯示,與DS(64.3%和59.5%)相比,米蘭標準(71.3%和68.2%)的5年移植後OS和RFS更高,而NODS(n=324;60.2%和53.8%)相對最低。與NODS相比,DS患者的RFS更優(60% vs 54%),5年HCC-R更低(18% vs 32%)。進一步按最大放射腫瘤直徑分層(DS/<5cm的5年HCC-R為15.5%,NoDS/>5cm的為39.1%)。

其中,降級治療的多變量預測因素包括AFP對局部治療的反應,腫瘤的數量和大小以及治療等待時間>12個月。與NoLRT-NoDS相比,即使在控制了臨床病理變量(HR=2.33)和治療加權傾向匹配的反概率(HR=1.82)之後,LRT-NoDS HCC-R率也更高(34.1% vs 26.1%)。

綜上,在肝移植患者中,通過等待時間、AFP對局部治療的反應和腫瘤負擔可以導致肝移植的優良結局,證明肝移植米蘭標準的擴展是合理的。

參考文獻:

Kardashian A, et al. Liver Transplantation Outcomes in a U.S. Multicenter Cohort of 789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resenting Beyond Milan Criteria. Hepatology. 2020 Mar 2. doi: 10.1002/hep.31210.

原標題:《Hepatology|:肝癌患者肝移植術後結果:美國多中心隊列報告》

相關焦點

  • 解讀醫保關於肝移植術後抗排異治療納入報銷的新規定
    日前,市勞動保障局出臺了《關於肝移植術後抗排異治療、造血幹細胞移植醫療費用報銷試行辦法》,並從4月1日起執行。這就意味著4月1日之後,本市醫保參保人員進行肝移植術後抗排異治療和造血幹細胞移植醫療費將納入到醫保報銷範疇。這一舉措將解決這一部分醫保危重症患者「看病貴」的難題。
  • 「一肝救兩命」,高精尖肝移植手術擴大器官來源,贊!
    作為「一肝救兩命」的肝移植受體之一,在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器官移植中心的努力下,42歲的肝癌患者孫先生近日順利接受了肝移植手術。 「零輸血」完成肝移植「巔峰」手術 今年6月份,來到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就診的孫先生不幸被診斷為原發性肝癌,得知只有接受肝移植才能維持生命的他隨即陷入了焦急的等待。
  • NEJM深度綜述:肝細胞性肝癌|溫故知新
    原發性肝癌以肝細胞性肝癌(HCC)為主。在全球範圍內,肝癌是導致癌症相關死亡的第四大常見原因,在發病率方面排名第六。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年度預測,估計2030年將有100多萬患者死於肝癌。
  • 主持500餘例肝移植手術 記中國醫師獎獲得者李寧
    2007年末,一位即將畢業的花季女大學生,突發「亞急性肝功能衰竭」,生命垂危;2008年初,一位正在北京打工懷孕8個月的產婦,突發肝功能衰竭,生命危在旦夕,還未出生的嬰兒將要看不到這個燦爛的世界;同樣是在2008年,一位剛剛學成走上工作崗位的醫學博士,由於肝癌晚期,生命將逝,同時,一個溫馨的家庭將要解體。三位患者在不同時間慕名來到了北京佑安醫院。
  • 肝癌射頻消融術後各種影像學評價應用與進展
    文獻報導CEUS診斷肝癌RFA術後殘餘與復發腫瘤準確度高達90%。Bo等報導對39例接受RFA術後1個月肝癌患者作CEUS檢查,結果顯示CEUS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準確度分別為87.5%、96.9%、77.8%、98.4%、95.9%。Frieser等報導採用CEUS隨訪觀察76例肝癌患者RFA術後7年內療效情況,發現CEUS對肝癌復發診斷準確度為93.8%。
  • 文獻回顧 | 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後10年預後和危險因素:一項MOON縱向前瞻性隊列研究
    我們的目標是在ACL重建後至少10年的隨訪中,從一個大型前瞻性隊列中確定患者報告的結果和患者特有的危險因素。我們預計半月板和關節軟骨損傷、前交叉韌帶重建後翻修、隨後的膝關節手術和某些人口統計學特徵是10年後不良預後的重要危險因素。
  • 完成肝移植手術超千次!令他印象最深的一次耗時17個小時
    作為北京最早開展肝移植手術的專家之一,慄光明至今已完成肝臟移植超過1000例次,在這位北京佑安醫院肝移植中心主任的眼中,肝臟重新注入的「鮮紅」亦如一道光,為患者開啟了生的希望。從醫近三十年,他一直堅守在臨床一線,完成一次又一次生命的接力,幫助一個生命與另一個生命產生奇妙的連接,創造生的延續。
  • 抗擊腫瘤 扭轉「肝」坤 -中晚期肝癌有望獲得長期生存
    隨著肝癌手術切除以及肝移植等外科為主治療手段的進步,以及近年分子靶向和免疫治療藥物的發展,我國肝癌病人的生存率有望迎來新的突破。 今年4月15日-21日,是第26個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在此來臨之際,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外科主任、華山醫院肝病中心主任欽倫秀教授指出, 在多學科合作模式基礎上開展的肝癌綜合治療有望進一步提升我國肝癌病人的生存率5個百分點,助力實現國務院《關於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中提出的我國總體癌症的5年生存率在
  • 周廉院士:是院士也是病人 肝移植讓我「重生」
    周廉院士:是院士也是病人 肝移植讓我「重生」 2012年12月03日 09:09:26   浙江在線12月03日訊 浙大一院建院65周年慶典大會吸引了中國工程院10餘位院士參加,在參加慶典的嘉賓中,有一位身份特別。
  • 劉允怡:巴塞隆納臨床肝癌B期和C期患者施行部分肝切除術治療的國際爭議
    (2)在BCLCC期肝癌患者中,是否應該施行肝切除術?2.1 Torzilli等的回顧性研究Torzilli等[9]回顧性分析了10所世界著名醫學中心2046例行肝切除術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36%是BCLCB期患者,14%是BCLCC期患者,即50%患者未遵循BCLC治療指南而接受了部分肝切除術。
  • 盤點2020|陳敏山教授:肝癌治療進展年度盤點
    共發表肝癌研究論文162篇,連續6年名列Elsevier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共有6篇臨床研究論文被美國NCCN指南「肝癌」部分所引用。主持的研究「肝癌的多學科治療策略與優化與應用」獲得2016年廣東省科學技術一等獎。2014年被評為首屆「中山大學名醫」,2017年被評為首屆十大「廣東好醫生」。
  • 肝移植圍術期腎損傷和肺損傷研究進展|肺損傷|圍術期|肝移植|...
    2.1概述:以AKI標準進行分析,肝移植急性腎損傷的發生率超過60%。前瞻性研究發現術前血肌酐、尿素氮正常的患者,肝移植術後急性腎損傷的發生率仍有43.9%,1期、2期、3期分別佔56%、28%、17%。
  • 【期刊導讀】合併脂肪肝的慢B肝患者抗病毒療效更佳,肝硬化/肝癌...
    編者按:最近AASLD2020會議報導了一項國際多中心的回顧性研究,發現脂肪肝是HBsAg清除的獨立影響因素,讓人詫異於脂肪肝竟然有助於慢B肝的抗病毒療效。
  • 66歲肝移植患者,感染新冠,新冠危重症患者,他能逃過一劫嗎?
    66歲肝移植患者,結果感染了新冠,而且還是新冠危重症患者,身在美國,他能逃過一劫嗎?入院當天,患者得知其姐姐已診斷出Covid-19,他擔心自己的症狀也可能是由新冠感染引起的。 在健康中心,患者報告有輕度呼吸困難。他看起來很舒服,呼吸很順暢。溫度為37.8°C,脈搏為每分鐘125次,血壓為127/78 mm Hg,呼吸頻率為每分鐘18次,而他在呼吸周圍空氣時的氧飽和度為97%。肺部聽診顯示呼吸音正常。建議在該醫院急診室進行進一步評估。
  • 【海上名醫譜】欽倫秀:持之以恆探索,只為幫肝癌患者解除「懸在...
    「有了這個試劑盒,我們就能精準算出每名肝癌患者術後的轉移、復發。」欽倫秀說,「轉移復發概率較低的患者,大可以放下心理包袱,定期隨訪即可;概率較高的患者,我們可以有的放矢設計預防方案,最大程度控制病情發展。」
  • 一項多中心回顧性隊列研究——血漿游離DNA的mNGS檢測,在感染性疾病臨床診斷的應用
    與傳統微生物方法相比,血漿游離DNA的mNGS檢測擁有非侵入性和快速報告周期兩大優勢,這引起了各學科臨床學者的興趣。然而,我們對此檢測的臨床實際效應知之甚少。在此項多中心研究中,我們的目標是全面評估血漿游離DNA的mNGS檢測對所有傳染病診斷適應症的臨床影響。
  • 【期刊導讀】HBcrAg可預測HBV相關早期肝癌的生存率
    HBV相關肝癌患者。研究納入的119例HBV相關肝癌患者中,男性佔77%,平均年齡為55歲,HBeAg陰性患者佔68%,大多數為白種人,佔51%,亞洲人佔30%。其中近一半(53/119)的患者為早期肝癌。肝癌診斷後的中位隨訪時間為22.0個月(IQR 4.9-67.2)。隨訪期間有79例患者死亡。
  • 2019 ASCO丨CheckMate 040再續經典,O+Y首次被證實為晚期肝癌患者...
    2019 年ASCO會議已落下帷幕,在肝癌治療領域,免疫腫瘤(I-O)治療仍是本次大會的關注焦點。首次發布的納武利尤單抗(O藥)聯合伊匹木單抗(Y藥)治療晚期肝細胞癌(HCC)的臨床研究結果,盡顯免疫聯合治療在HCC應用中的巨大潛力。針對這一最新研究結果的發布,我們邀請了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微創治療中心主任及中西醫結合科主任孟志強教授,為大家進行深度解讀。
  • 肝癌患者需要做哪些檢查?肝癌患者確診需要進行哪些檢查項目?
    肝癌患者需要做哪些檢查?肝癌患者確診需要進行哪些檢查項目? 原發性肝癌的發病率在惡性腫瘤中佔第五位,由於其惡性程度高,患者的生存時期短,因而受到醫學界的高度重視。
  • 王紅陽:全球50%以上肝癌患者都在中國,早篩迫在眉睫!
    2018年全球惡性腫瘤發病統計報告,儘管有個別國家的腫瘤發病率和病死率已經有了下降的趨勢,但全球的腫瘤患者仍然在增長,特別是亞洲地區惡性腫瘤的發病率、病死率仍然在攀升。 從我國家癌症中心統計的數據來看,我國的惡性腫瘤面臨著更加嚴峻的挑戰。我國每分鐘就有7到7.5個人被診斷為惡性腫瘤。所以惡性腫瘤不僅是一個醫生需要關注的健康問題,更是全社會都需要關注的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