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2018年發布的《中國肝癌大數據報告》顯示,中國原發性肝癌新發病例46.6萬,約佔全球的55%;每年因原發性肝癌死亡42.2萬例,約佔全球的45%-50%。
經過數十年幾代人的共同努力,我國肝癌病人的五年生存率逐步由原來的4.2%提升到12.5%。隨著肝癌手術切除以及肝移植等外科為主治療手段的進步,以及近年分子靶向和免疫治療藥物的發展,我國肝癌病人的生存率有望迎來新的突破。
今年4月15日-21日,是第26個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在此來臨之際,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外科主任、華山醫院肝病中心主任欽倫秀教授指出, 在多學科合作模式基礎上開展的肝癌綜合治療有望進一步提升我國肝癌病人的生存率5個百分點,助力實現國務院《關於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中提出的我國總體癌症的5年生存率在2030年不低於46.6%的目標。
從「排雷工兵」到「多兵種聯合作戰」
在我國,肝癌治療仍然以外科手術為主要治療手段。隨著肝癌手術技術以及圍手術期管理的進步,手術安全性和術後療效得到顯著提升;當前,早期肝癌的五年生存率可達到70%。
然而,我國早期肝癌發現率不足30%,70%-80%的肝癌在發現時已屬於中晚期,而中晚期肝癌的五年生存率不足20%。
「十餘年前,肝癌外科醫生只是個『工兵』,只能靠一雙手和『排雷」技術與肝癌博弈,但面對肝癌術後較高的轉移復發率,我們總是有種回天乏術的無奈」,欽倫秀教授回憶道。
2008年,首個多靶點小分子藥物索拉非尼進入臨床應用,為肝癌治療帶來了全新的「武器」。2017年以後我們又迎來了多個『巡航飛彈』,包括一線治療的侖伐替尼,和索拉非尼耐藥後可作為二線治療的瑞戈非尼、卡博替尼等;2018年以後,腫瘤免疫治療的多個藥物也相繼獲批,包括國內首個獲批二線治療肝癌的PD-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
「突然之間,手握多個『飛彈』的肝癌外科醫生已經可以指揮對肝癌進行立體的多兵種聯合作戰,不再只是一個『工兵』了」。
抗擊腫瘤 扭轉「肝」坤
肝癌根治性切除術後的總體5年復發率達60%左右,即便是小肝癌術後復發率也可達40%,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腫瘤的轉移播散。
欽倫秀教授認為,抗腫瘤靶向治療藥物不但有望使原來一些沒有手術治療機會或者無法根治性治療患者的通過腫瘤降期後轉化為可手術治療,而且還可降低肝癌術後轉移復發。
「如果通過「好藥早用」來降低肝癌術後的復發率,無疑將顯著提升肝癌患者的長期生存」,欽倫秀教授指出。
另外,所有抗腫瘤靶向藥物都伴隨有使用後出現耐藥的問題。「但當有多個靶向藥物時候,則可通過序貫治療來應對耐藥問題,從而延長方案的有效性,甚至可以做到肝癌的全程管理」,欽倫秀教授指出。
欽倫秀教授認為,肝癌患者多伴隨B肝和肝硬化等基礎疾病,而且往往肝功能受損,患者對於藥物耐受性比較差,因此序貫治療更適合,而且也可以起到延長生存的作用。
今年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主題是「癌症防治共同行動」,旨在廣泛開展防癌科普宣傳,提高全社會癌症防治意識和能力。而肝癌作為我國高發的惡性腫瘤,如何提高肝癌規範化診療水平、提高患者五年生存率一直備受關注。
近年來,肝癌的系統治療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一批如侖伐替尼、帕博利珠單抗、納武單抗、阿特珠單抗等系統治療藥物,其中侖伐替尼更是被國內外多個指南推薦為一線治療方案,以此為基礎的聯合治療方案也初步顯示出廣泛應用前景。
但是肝癌治療依然任重道遠,需要各界共同努力、全程管理,從源頭上降低發病,從診治上早期幹預、綜合治療,真正實現肝癌患者延長生存甚至治癒的遠大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