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國良教授專訪 | 免疫聯合治療助力HCC患者長期生存「夢想照進...

2021-01-21 網易

2021-01-09 13:37:51 來源: 醫脈通

舉報

  

  肝細胞癌(HCC)是全球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出現,不僅給患者治療提出了新策略,而且從根本上改變了治療的方式。2021年1月9日,阿替利珠單抗(泰聖奇®)聯合貝伐珠單抗(「T+A」聯合療法)肝癌適應證上市會在上海成功召開,為既往未接受過系統治療的晚期HCC患者帶來了全新的生命希望。對此,醫脈通有幸邀請到中國科學院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浙江省腫瘤醫院)副院長、介入放射科主任醫師邵國良教授,為我們介紹HCC治療的現狀及免疫聯合治療對中國HCC治療格局的影響。

  邵國良教授

  中國科學院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浙江省腫瘤醫院)副院長

  介入放射科主任醫師

  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介入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國醫師協會介入醫師分會常委

  中國抗癌協會腫瘤介入治療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抗癌協會腫瘤微創治療專業委員會常委

  中國抗癌協會腫瘤影像診斷專業委員會常委

  浙江省醫學會介入醫學分會主任委員

  浙江省抗癌協會腫瘤影像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浙江省抗癌協會介入專業委員會候任主任委員

  浙江省中西醫結合學會影像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醫脈通:中國被稱為「肝癌大國」,發病人數和死亡人數均佔全球50%以上。您認為我國肝癌高發的原因是什麼?要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率,需要解決哪些問題?

  邵國良教授:B肝病毒感染是我國肝癌高發的一個主要原因。B肝可導致肝硬化,最後演變為肝癌。若想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率,首先要防止B肝疾病的發生。如果已經感染B肝病毒,則需要預防B肝轉變成肝硬化,應對患者進行抗病毒治療和定期複查。

  而對於已經患有肝癌的患者,若想提高生存率,早期檢查、早期發現是最重要的。目前,我國很多患者發現肝癌時已是晚期,長期生存並不理想。治療方案的選擇影響著患者的生存率。在肝癌的治療方面,《原發性肝癌診療規範(2019年版)》強調了多學科治療的配合。隨著新藥不斷研發,肝癌治療已經進入免疫時代,這些新藥、新技術的發展都為肝癌患者的長期生存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

  醫脈通:目前,肝癌免疫治療已獲多個國內外指南推薦,您認為免疫治療在肝癌治療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邵國良教授:早在二三十年以前,我們就已經在臨床研究中發現了免疫治療有很好的效果,但始終沒有找到合適的免疫治療靶點。近年來,免疫治療在全球範圍內(包括中國)迅速興起,並獲得較好療效。但隨著樣本量擴大,與索拉非尼相比,免疫治療單藥在晚期肝癌中的療效並未獲得顯著改善。因此,在免疫治療單藥療效仍不理想的情況下,研究者開始嘗試免疫聯合治療,並希望聯合療法能夠產生1+1>2的協同作用,從而創造獲得更好療效的機會。我們相信,隨著治療方法、治療技術的改進,免疫治療有望取得更大突破,並在肝癌治療中佔據重要地位。

  醫脈通:基於IMbrave 150研究數據,「T+A」聯合療法已獲批用於治療既往未接受過系統治療的HCC患者。在您看來,該獲批將會對中國的HCC治療格局產生怎樣的影響?

  邵國良教授:IMbrave150這個研究是比較轟動的,也是比較鼓舞人心的。「T+A」聯合療法中的阿替利珠單抗是一款PD-L1抑制劑,其與抗血管生成藥物貝伐珠單抗聯合產生了1+1>2的協同作用,並且其有效率也較高,客觀緩解率(ORR)達到27%。與一線治療的標準方案索拉非尼相比,「T+A」方案使患者死亡風險相對下降42%,疾病進展風險相對下降41%,所以該研究結果發布以後,我們備受鼓舞。正是基於該研究,NMPA批准了「T+A」聯合療法用於晚期HCC患者的一線治療。我認為該方案的應用給肝癌患者,特別是中晚期肝癌患者開闢了新的治療方式。預計在不久的將來,中晚期肝癌治療的模式也可能會發生改變,比如嘗試介入治療+免疫治療+靶向治療的綜合治療模式,並將該模式應用於更多HCC患者。

  醫脈通:相比傳統療法,「T+A」聯合療法有何創新之處?將給中國肝癌患者帶來怎樣的獲益?

  邵國良教授:不同於傳統的系統治療方法,「T+A」聯合療法採用了免疫治療+靶向治療的聯合療法。在全球多中心的IMbrave150研究中,該方案療效獲得肯定。因此,美國和中國很快批准其用於晚期HCC患者的一線治療。對於中國患者,「T+A」聯合療法的獲益主要表現為兩點:一是減輕患者的症狀,提高生活質量;二是延長患者生存期。另外,臨床用藥的安全性也是醫生考察的因素,「T+A」聯合療法的安全性是不錯的。如果藥物副作用很小或者幾乎沒有副作用,當然是更好的選擇。

  醫脈通:「T+A」聯合療法未來的臨床應用前景如何?從作用機制和臨床需求上來看, 「T+A」與局部治療手段如消融、經肝動脈化療栓塞(TACE)聯合有哪些可能?

  邵國良教授:目前,「T+A」聯合療法已在中國獲批用於晚期HCC患者的一線治療,相信隨著臨床應用和推廣、患者數量的增加,以及臨床用藥經驗的積累(包括藥物使用方法、併發症的處理、適用人群的選擇等),該療法將會在臨床實踐中發揮更好的療效。因此,「T+A」聯合療法具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有望成為肝癌患者的主流治療方案。

  另外,從作用機制和臨床需求來看,系統治療與局部治療手段進行聯合也可能給患者帶來更多獲益。近年來,TACE、消融治療、植入治療等局部治療手段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局部治療後可能會造成腫瘤微環境的改變,為了抑制腫瘤的復發轉移,我們需要採用其他方法來進行彌補。儘管目前尚未經過大規模統計,但在真實世界研究中發現,局部治療+免疫治療+靶向治療能夠使多數患者獲益。為了使患者治療更加精準,我們還需要篩選優勢人群,尋找更加合適的生物標誌物,做到有的放矢,使患者療效進一步提高。

  醫脈通:腫瘤的多學科綜合治療(MDT)是國內外臨床腫瘤治療的重要模式和發展方向。如何通過多學科合作將新治療手段所延長的生存期進一步最大化,從而創造更大的患者獲益?

  邵國良教授:MDT是通過多學科的協同治療,選擇最佳的方法,讓患者生存期更長,生活質量更好。對此,培養越來越多的具有綜合能力的醫生很重要。臨床醫生需要具備更加豐富的知識、診療和科研經驗,這有助於培養MDT的思維和意識,例如介入科醫生除了熟悉介入操作以外,還需要了解護肝、抗病毒、免疫治療和靶向治療,從而更好地與其他科室醫生相互配合。另外,中晚期肝癌患者在介入治療的同時,如果有肺轉移、淋巴轉移,還需要聯合化療、放療等治療;若經治療降期,後續還需要外科手術治療。這樣才能為患者找到最佳治療方案,幫助患者活得更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孫惠川教授 | 中國肝癌診療規範再更新,免疫聯合治療備受關注
    孫惠川教授 | 中國肝癌診療規範再更新,免疫聯合治療備受關注
  • 孟志強教授:T+A肝癌免疫聯合療法中國上市,獲益不止步於晚期患者
    免疫聯合抗血管生成治療的研究發展迅猛,應用日趨普及,當然不同藥物的組合也是多種多樣,哪個為最優目前還不得而知。但阿替利珠單抗聯合貝伐珠單抗的T+A方案穩紮穩打,以其突破性的療效率先獲得了肝癌一線治療的適應證。該方案的上市,使晚期肝癌治療療效獲得了極大的提高,晚期患者長期生存的比例也會獲得質的提升。因此,IMbrave150堪稱裡程碑式的研究。
  • 希望燈TA·免疫訪談 | 秦叔逵教授:IMbrave150研究成績斐然,免疫...
    希望燈TA·免疫訪談 | 秦叔逵教授:IMbrave150研究成績斐然,免疫聯合療法點亮肝細胞癌患者生存明燈
  • 盤點2020 | 王寶成教授:春風拂面定格局,免疫治療藥物現狀盤點...
    與單藥相比,聯合放療、化療、抗血管生成藥物、免疫治療以及微創等方案均大幅度提高了免疫治療療效。  第三個特點: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能為獲益患者帶來長期生存。用藥兩年之後,既使停藥,患者仍能獲得長期的生存獲益。  第四個特點:免疫治療突破了多個瘤種的治療瓶頸,與傳統治療相比,免疫治療更為優越,成為多個瘤種的一線首選治療方案。
  • 抗擊腫瘤 扭轉「肝」坤 -中晚期肝癌有望獲得長期生存
    今年4月15日-21日,是第26個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在此來臨之際,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外科主任、華山醫院肝病中心主任欽倫秀教授指出, 在多學科合作模式基礎上開展的肝癌綜合治療有望進一步提升我國肝癌病人的生存率5個百分點,助力實現國務院《關於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中提出的我國總體癌症的5年生存率在
  • 曾小峰/張曉教授:這個增加紅斑狼瘡患者死亡率2.1倍的病,風溼科...
    ,一些較少見的臟器併發症,如肺動脈高壓(PAH),逐漸成為影響生存的重要因素。中國醫師協會風溼免疫科醫師分會會長、北京協和醫院曾小峰教授和廣東省人民醫院張曉教授在接受「風溼界」專訪時,就系統性紅斑狼瘡合併肺動脈高壓的患病率以及症狀、預後、防治策略進行了詳細的解答。
  • 焦順昌教授:肺癌免疫治療進展
    2019年的晚期NSCLC免疫治療蹭著前一年度長期生存的熱度,繼續從「刷數據」開始。在3月底AACR和9月初WCLC兩次會議接連報告了兩項NIVOLUMAB二線017和057研究合併分析4年和5年OS數據,最終 5年OS率13.4%完勝化療組 「可憐」的2.6%,再次驗證去年CA209-003研究將後線治療的晚期肺癌長期生存提高10%的「史詩級跨越」。
  • 免疫治療藥物獲批,晚期胃癌患者有望迎來生存突破
    2020年3月11日,歐狄沃正式獲得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用於治療既往接受過兩種或兩種以上全身性治療方案的晚期或復發性胃或胃食管連接部腺癌患者,成為中國目前唯一獲批用於晚期胃癌治療的免疫腫瘤藥物。同期,中國癌症基金會也將胃或胃食管連接部腺癌適應症更新進「歐狄沃患者援助計劃」中,為符合條件的患者帶來福音。
  • 2020 CSCO│張濤教授:直腸癌免疫治療進展與探索
    免疫治療在進展期直腸癌也展開諸多探索並取得了優異結果。2019年報導的一項研究探索了在同步放化療後的間歇期加入納武利尤單抗治療的結果:對於微衛星高度不穩定性(MSI-H)的患者,即免疫治療優勢人群,聯合免疫治療的完全緩解(CR)率達到了60%;對於微衛星穩定(MSS)的患者,即免疫治療不敏感的人群,CR率也能夠達到30%。
  • 名醫功夫茶 | 免疫治療會是癌症的「終結者」嗎?
    在該專場的「名醫功夫茶」環節,針對新興的免疫治療PD-1和PD-L1抑制劑,來自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的譚靜教授、張蘭軍教授以及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的史業輝教授圍繞「免疫治療是否是癌症的『終結者』進行深入交流,分享自己的真知灼見。
  • 聯合化療能降低PD-1/L1單抗免疫毒性
    多項研究表明,無論是一線治療還是後線治療,PD-1/L1抑制劑可以顯著提高晚期NSCLC患者的無病生存時間(PFS)和總生存時間(OS)。此外,與化療相比,PD-1/L1抑制劑更好的安全性也在不同的臨床試驗中得到了證實。
  • 權威共識丨心肌炎等免疫治療不良反應應如何診治
    張志仁教授指出,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簡稱「ICIs」)相關心肌炎因其極高的致死率,成為近年來腫瘤免疫治療無法迴避的挑戰,需要多學科攜手予以高度重視。該類藥物已在多種實體腫瘤和血液系統惡性疾病中顯示出卓越療效,其最大優勢是產生持久應答,帶來長期生存獲益。但在這類藥物的臨床應用過程中,發現可出現諸多免疫相關不良反應。
  • 聯合治療讓6成不能手術的肺癌患者活過5年,未來可能成為主流
    免疫聯合化療治療肺癌的研究眾多,比如KEYNOTE-021研究、Keynote-189研究、IMpower130和IMpower131研究,均顯示出聯合治療較化療組中位OS和中位PFS均明顯延長(OS和PFS分別指總生存時間和無進展生存期,代表藥物的獲益情況,人話就是延長了多長時間的壽命)。
  • 有效率翻倍,雙免疫聯合治療為晚期小細胞肺癌患者提供「去化療」可能
    近期,納武利尤單抗單藥治療以及納武利尤單抗+伊匹木單抗聯合治療復發SCLC的CheckMate 032研究最新數據發表在《胸部腫瘤學雜誌》上。研究結果顯示,雙免疫聯合治療用於治療小細胞肺癌(SCLC)患者的總緩解率(ORR)獲益顯著優於單藥,副作用可控。
  • 肺癌專題|Pembrolizumab+化療方案可提供長期生存獲益
    在近期舉行的北美肺癌會議上,一項早期的Pembrolizumab+化療的一線試驗的長期數據顯示,該組合方案繼續提供持久的反應和長期總體生存獲益,
  • 「我是肺癌患者,免疫治療適合我嗎?」
    其中小細胞肺癌患者中位數生存時間提高2-3個月,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能提高6個月左右。 目前來說獲益最明顯的是分期為3A、3B且無手術機會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經過放化療後,再用免疫藥物維持1年,可以從原來的6個月不復發延長為一年6個月不復發。 術後輔助、術前新輔助治療能不能為患者帶來獲益,能不能為患者帶來遠期的生存等研究依舊處於探索階段。 做免疫治療前需要做基因檢測嗎?
  • 「免疫+放療」是救命稻草?專家:免疫治療需適當「降降溫」
    日前,「免疫+放療」的模式成了明星網紅組合。這真的能成為癌症患者的救命稻草?昨天,我們從第5屆金陵國際放射腫瘤治療學學術年會暨放療質控及靶區勾畫研討會獲悉,免疫聯合放療,如果用得好可以起到1+1>2的效果,但這個模式不是適合每一個晚期癌症患者。
  • 熱點聚焦 | 腸克羅恩病患者能否停用免疫調節劑或生物製劑?
    導語對腸克羅恩病而言,長期使用免疫調節劑和生物製劑的主要問題是藥物引發的副作用,有時候這種副作用是致命的。然而如果停藥,則疾病的復發風險可能將上升。試驗背景我們常常被患者、轉診醫生詢問,長期使用免疫調節劑和/或生物製劑的患者能否停藥。這類問題的產生往往是人們出於對長期使用免疫調節劑和/或生物製劑而發生藥物不良反應的擔憂,例如,已知的藥物副作用就包括了感染和淋巴瘤(包括肝脾T細胞淋巴瘤)。
  • 免疫治療:臨床腫瘤治療的新型策略——訪北京協和醫學院免疫學系副...
    編者按:7月11-12日,2020中國免疫學會臨床免疫分會年會線上會議召開。為期2天的會議,大咖眾多、精彩紛呈、乾貨滿滿,在線參會人數高達1.5萬人次。北京協和醫學院免疫學系副主任黃波教授在會上作了重要報告,近日記者就免疫治療在臨床腫瘤治療中的進展對黃波教授進行了專訪。
  • 2020 CSCO回顧 |李進教授:轉移性腸癌的免疫治療
    自KEYNOTE-177研究在2020 ASCO會議上敲開腸癌免疫治療的大門後,針對PD-1在腸癌領域的應用的研究更加火熱,在今年的2020 CSCO會議上,來自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的李進教授在免疫治療專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