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細胞癌(HCC)是全球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出現,不僅給患者治療提出了新策略,而且從根本上改變了治療的方式。2021年1月9日,阿替利珠單抗(泰聖奇®)聯合貝伐珠單抗(「T+A」聯合療法)肝癌適應證上市會在上海成功召開,為既往未接受過系統治療的晚期HCC患者帶來了全新的生命希望。對此,醫脈通有幸邀請到中國科學院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浙江省腫瘤醫院)副院長、介入放射科主任醫師邵國良教授,為我們介紹HCC治療的現狀及免疫聯合治療對中國HCC治療格局的影響。
邵國良教授
中國科學院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浙江省腫瘤醫院)副院長
介入放射科主任醫師
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介入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國醫師協會介入醫師分會常委
中國抗癌協會腫瘤介入治療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抗癌協會腫瘤微創治療專業委員會常委
中國抗癌協會腫瘤影像診斷專業委員會常委
浙江省醫學會介入醫學分會主任委員
浙江省抗癌協會腫瘤影像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浙江省抗癌協會介入專業委員會候任主任委員
浙江省中西醫結合學會影像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醫脈通:中國被稱為「肝癌大國」,發病人數和死亡人數均佔全球50%以上。您認為我國肝癌高發的原因是什麼?要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率,需要解決哪些問題?
邵國良教授:B肝病毒感染是我國肝癌高發的一個主要原因。B肝可導致肝硬化,最後演變為肝癌。若想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率,首先要防止B肝疾病的發生。如果已經感染B肝病毒,則需要預防B肝轉變成肝硬化,應對患者進行抗病毒治療和定期複查。
而對於已經患有肝癌的患者,若想提高生存率,早期檢查、早期發現是最重要的。目前,我國很多患者發現肝癌時已是晚期,長期生存並不理想。治療方案的選擇影響著患者的生存率。在肝癌的治療方面,《原發性肝癌診療規範(2019年版)》強調了多學科治療的配合。隨著新藥不斷研發,肝癌治療已經進入免疫時代,這些新藥、新技術的發展都為肝癌患者的長期生存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
醫脈通:目前,肝癌免疫治療已獲多個國內外指南推薦,您認為免疫治療在肝癌治療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邵國良教授:早在二三十年以前,我們就已經在臨床研究中發現了免疫治療有很好的效果,但始終沒有找到合適的免疫治療靶點。近年來,免疫治療在全球範圍內(包括中國)迅速興起,並獲得較好療效。但隨著樣本量擴大,與索拉非尼相比,免疫治療單藥在晚期肝癌中的療效並未獲得顯著改善。因此,在免疫治療單藥療效仍不理想的情況下,研究者開始嘗試免疫聯合治療,並希望聯合療法能夠產生1+1>2的協同作用,從而創造獲得更好療效的機會。我們相信,隨著治療方法、治療技術的改進,免疫治療有望取得更大突破,並在肝癌治療中佔據重要地位。
醫脈通:基於IMbrave 150研究數據,「T+A」聯合療法已獲批用於治療既往未接受過系統治療的HCC患者。在您看來,該獲批將會對中國的HCC治療格局產生怎樣的影響?
邵國良教授:IMbrave150這個研究是比較轟動的,也是比較鼓舞人心的。「T+A」聯合療法中的阿替利珠單抗是一款PD-L1抑制劑,其與抗血管生成藥物貝伐珠單抗聯合產生了1+1>2的協同作用,並且其有效率也較高,客觀緩解率(ORR)達到27%。與一線治療的標準方案索拉非尼相比,「T+A」方案使患者死亡風險相對下降42%,疾病進展風險相對下降41%,所以該研究結果發布以後,我們備受鼓舞。正是基於該研究,NMPA批准了「T+A」聯合療法用於晚期HCC患者的一線治療。我認為該方案的應用給肝癌患者,特別是中晚期肝癌患者開闢了新的治療方式。預計在不久的將來,中晚期肝癌治療的模式也可能會發生改變,比如嘗試介入治療+免疫治療+靶向治療的綜合治療模式,並將該模式應用於更多HCC患者。
醫脈通:相比傳統療法,「T+A」聯合療法有何創新之處?將給中國肝癌患者帶來怎樣的獲益?
邵國良教授:不同於傳統的系統治療方法,「T+A」聯合療法採用了免疫治療+靶向治療的聯合療法。在全球多中心的IMbrave150研究中,該方案療效獲得肯定。因此,美國和中國很快批准其用於晚期HCC患者的一線治療。對於中國患者,「T+A」聯合療法的獲益主要表現為兩點:一是減輕患者的症狀,提高生活質量;二是延長患者生存期。另外,臨床用藥的安全性也是醫生考察的因素,「T+A」聯合療法的安全性是不錯的。如果藥物副作用很小或者幾乎沒有副作用,當然是更好的選擇。
醫脈通:「T+A」聯合療法未來的臨床應用前景如何?從作用機制和臨床需求上來看, 「T+A」與局部治療手段如消融、經肝動脈化療栓塞(TACE)聯合有哪些可能?
邵國良教授:目前,「T+A」聯合療法已在中國獲批用於晚期HCC患者的一線治療,相信隨著臨床應用和推廣、患者數量的增加,以及臨床用藥經驗的積累(包括藥物使用方法、併發症的處理、適用人群的選擇等),該療法將會在臨床實踐中發揮更好的療效。因此,「T+A」聯合療法具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有望成為肝癌患者的主流治療方案。
另外,從作用機制和臨床需求來看,系統治療與局部治療手段進行聯合也可能給患者帶來更多獲益。近年來,TACE、消融治療、植入治療等局部治療手段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局部治療後可能會造成腫瘤微環境的改變,為了抑制腫瘤的復發轉移,我們需要採用其他方法來進行彌補。儘管目前尚未經過大規模統計,但在真實世界研究中發現,局部治療+免疫治療+靶向治療能夠使多數患者獲益。為了使患者治療更加精準,我們還需要篩選優勢人群,尋找更加合適的生物標誌物,做到有的放矢,使患者療效進一步提高。
醫脈通:腫瘤的多學科綜合治療(MDT)是國內外臨床腫瘤治療的重要模式和發展方向。如何通過多學科合作將新治療手段所延長的生存期進一步最大化,從而創造更大的患者獲益?
邵國良教授:MDT是通過多學科的協同治療,選擇最佳的方法,讓患者生存期更長,生活質量更好。對此,培養越來越多的具有綜合能力的醫生很重要。臨床醫生需要具備更加豐富的知識、診療和科研經驗,這有助於培養MDT的思維和意識,例如介入科醫生除了熟悉介入操作以外,還需要了解護肝、抗病毒、免疫治療和靶向治療,從而更好地與其他科室醫生相互配合。另外,中晚期肝癌患者在介入治療的同時,如果有肺轉移、淋巴轉移,還需要聯合化療、放療等治療;若經治療降期,後續還需要外科手術治療。這樣才能為患者找到最佳治療方案,幫助患者活得更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