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允怡:巴塞隆納臨床肝癌B期和C期患者施行部分肝切除術治療的國際爭議

2021-01-21 普外空間


本文原載於《中華消化外科雜誌》2015年第8期


巴塞隆納臨床肝癌(BarcelonaClinicLiverCancer,BCLC)分期已被歐洲肝病研究協會(EuropeanAssociationfortheStudyoftheLiver,EASL)和美國肝病研究協會(TheAmericanAssociationfortheStudyofLiverDisease,AASLD)推薦為肝細胞癌的最佳分期和治療方案。BCLC治療指南雖然已在歐洲和美洲地區被廣泛接受,但有不少肝癌研究者認為該指南過於保守,部分肝切除術應用範圍狹窄。近來,BCLCB期和C期患者是否可以接受部分肝切除術治療引起國際上肝癌研究者的激烈爭議。本文將對此進行討論。



最新的EASL和AASLD指南明確地指出肝切除術的手術指徵為:(1)單個肝癌。(2)肝功能ChildA級。(3)無門靜脈高壓症。(4)患者整體狀況良好。(5)無肝外轉移。(6)腫瘤未侵犯門靜脈和(或)肝靜脈[1]。即肝切除術只適用於BCLC0期或A期患者,且要求腫瘤單個,患者肝功能和整體狀況均良好。而BCLCB期患者應接受TACE治療,C期患者[包括腫瘤侵犯門靜脈和(或)肝靜脈患者],只應接受索拉非尼治療。

如果追溯BCLC治療策略的基礎,其源於1999年1項肝切除術治療77例肝癌患者的研究,2項採用TACE治療BCLC患者的隨機研究和1項Meta分析[2-5]。



由於不少肝癌研究者認為BCLC指南過於保守,部分肝切除術應用範圍狹窄。近年來,已有不少回顧性研究結果顯示:在BCLCB期和C期患者中,肝切除術的長期生存率高於TACE[6-8]。其研究主要來自亞洲地區學者,卻被批評為不能夠提供足夠證據來充分支持手術優先的論點[1]。


2013年以來,連續有3篇新文章發表,引起國際上肝癌研究者激烈的爭論。爭論要點主要為:(1)在BCLCB期肝癌患者中,接受肝切除術者的生存率是否高於TACE?(2)在BCLCC期肝癌患者中,是否應該施行肝切除術?


2.1 Torzilli等的回顧性研究

Torzilli等[9]回顧性分析了10所世界著名醫學中心2046例行肝切除術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36%是BCLCB期患者,14%是BCLCC期患者,即50%患者未遵循BCLC治療指南而接受了部分肝切除術。患者術後90d的病死率只有2.7%,但BCLCB期患者的5年總體生存率和無瘤生存率分別為57%和27%,BCLCC期患者的5年總體生存率和無瘤生存率分別為38%和18%。與TACE治療比較,行肝切除術患者的長期生存結果更好。文章作者總結為:在不同的醫學中心,肝切除術普遍適用於BCLCB期和C期患者,術後患者短期和長期結果基本滿意。因此,作者提議將EASL和(或)AASLD肝癌治療指南作出適當修改,即把肝切除術治療BCLCB期和C期患者納入指南。


文章發表後,引起國際上肝癌研究者的激烈爭論,提出爭論的均為肝癌領域的頂尖專家。有2篇讀者來信和作者答覆,刊登於《AnnalsofSurgery》。


2.1.1 Bruix和Fuster[10]的讀者來信:兩位皆為BCLC小組的重要成員,指出Torzilli等的文章有以下重大錯誤:(1)該研究採用5cm作為單個肝癌BCLCA期和B期的分期標準。(2)在BCLC分期中,單個肝癌大小不重要,重要的是採用影像學檢查排除有血管侵犯的腫瘤。


該讀者來信得到文章部分作者的答覆。他們指出:(1)BCLC小組所發表的文章均清楚指出在單個肝癌中,5cm是BCLCA期和B期的分期標準。(2)在文章作者的研究中採用了術前影像學檢查診斷血管侵犯[11]。


2.1.2 Mazzaferro等[12]的讀者來信:在Torzilli的研究中,BCLCB期患者單個肝癌直徑>5cm而無血管侵犯的為68.5%,這些患者應為BCLCA期而非B期。Torzilli等[13]答覆此讀者來信,其主要論點為:(1)BCLC小組已發表的文章中,只有2篇未指出腫瘤大小對單個肝癌中BCLCA期和B期分期的影響[14-15]。其餘6篇文章均指出肝癌直徑為5cm是BCLCA期和B期的分期標準[16-21]。部分文章中,文字和圖表對是否採用肝癌直徑為5cm來進行BCLCA期和B期的分期不相符[19-24]。(2)由於以上差異,Torzilli等[13]認為其文章中的10所醫學中心對BCLCA期和B期的分期理解是正確的。


從這些高層次的辯論中,可思考為什麼BCLC分期在肝癌專家中仍有爭議?這是否會使大多數普通醫師對BCLC分期更覺混亂?尤其是對BCLCA期和B期的分期標準仍有這麼大的爭議。BCLC分期於1999年提出[16],在10多年間經過了數次修改[16,21-22]。筆者認為應該由讀者判斷究竟是Torzilli等[13]10所醫學中心的人員錯誤理解BCLC分期,還是BCLC分期在目前尚是模糊不清。


2.2 Yau等的回顧性研究

Yau等[25]回顧性分析了3856例主要由乙型病毒性肝炎所致的肝癌患者的臨床資料。該研究把患者隨機分為訓練組或試驗組後作出分析,其研究結果顯示:(1)治癒性治療包括肝切除術、肝移植和消融術,使用香港肝癌(HongKongLiverCancer,HKLC)分期比BCLC分期好。(2)在BCLCB期患者中,肝切除術比TACE的5年生存率高(52.1%比18.7%,P<0.001)。(3)在BCLCC期患者中,肝切除術比全身治療的5年生存率高(48.6%比0.07%,P<0.001)。


Sherman[26]在編輯評論中作出了對該文章的批評:(1)亞洲地區很多學者採用肝切除術治療較晚期肝癌患者。這些非隨機研究結果顯示:肝切除術的療效優於BCLC分期所建議的治療方法,尤其對於BCLCB期和C期患者。(2)雖然在HKLCⅢ期接受肝切除術的患者長期生存率高於TACE,但兩者的生存率都十分低(9%比1%)。(3)HKLC分期有9期,不同分期在圖表上的生存曲線不能很好地分開。(4)Ⅴa期患者其長期生存結果比Ⅳa期和Ⅳb期更好。(5)作者把BCLCA期分為A1~A4。該分期不屬於BCLC分期,但作者卻沒有清楚解釋這些分期。(6)該研究尚不能決定肝切除術是否為BCLCB期和C期患者中一種較好的治療方法,主要原因為該研究可能有選擇性偏倚,即選擇情況較好的患者行肝切除術。此外,該研究集中在乙型病毒性肝炎所致的肝癌,而丙型病毒性肝炎所致的肝癌中能否應用以上數據仍不能確定。


2.3 Yin等的隨機研究

Yin等[27]隨機比較BCLCB期肝癌患者行肝切除術(88例)和TACE(85例)的療效。該研究只選擇超米蘭標準的多發性肝癌患者,避免了單個肝癌直徑>5cm是BCLCA期或B期的爭論。其研究結果顯示:肝切除術患者的5年生存率(51.5%比18.1%)和中位生存時間(41個月比14個月)均顯著優於TACE(P<0.001);≥2個腫瘤時,肝切除術患者的5年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時間均優於TACE(P<0.001,P<0.05);單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結果均顯示治療方法(即肝切除術或TACE)是影響總體生存率的重要因素。編輯Roayaie[1]對該文章的評語如下:該隨機研究在患者選擇和統計分析都做得十分好,但其使用的TACE方法較舊;負載阿黴素的新型載藥洗脫微球能使患者獲得較佳的生存率;考慮到該研究中的腫瘤平均直徑為7.4cm及其多發性,患者接受TACE後的中位生存率為14個月是適當的;這是第1次使用隨機研究結果顯示肝切除術的遠期生存率高於TACE。因其研究結果是對目前不應使用肝切除術治療晚期肝癌患者觀念的挑戰,該研究可能引起很多爭論。


在作出本文總結前,筆者想引用Roayaie[1]的評語:「要清楚明白治療指南並非刻在石頭上而一成不變。如有新的證據出現,這些指南應有所改變。」



醫學證據開始顯示:部分BCLCB期和C期患者接受肝切除術後的生存率高於TACE。但必須承認隨機研究所得出的醫學證據比前瞻性或回顧性研究可靠。究竟現在是否將肝切除術作為其中一種治療方法納入BCLCB期和C期治療指南?答案留給讀者自己決定。


參考文獻(略)

(收稿日期:2015-06-01)

(本文編輯:陳敏、夏浪)




相關焦點

  • APPLE歸來話肝癌系統性治療
    期間還舉行了一場中日肝癌聯盟與國際同行就肝癌治療標準的討論,有一百多位中國專家參與。 據陳教授介紹,有幾點內容令他印象深刻。其一,小肝癌治療選擇的爭議達成共識。此前關於小肝癌手術還是消融治療一直有爭論,且小肝癌的標準也不一致。本次會議達成共識提出,對於2cm以下的單個小肝癌,手術和消融療效相當。
  • 086】為何有支持免疫耐受期慢B肝患者進行抗病毒治療的聲音?
    隨著醫學理念的不斷進步,治療方案的不斷優化,基於現有核苷和幹擾素α類藥物進行抗病毒治療的IT患者應答良好且遠期結局可獲得顯著改善,慢慢出現了支持IT患者進行抗病毒治療的聲音。對此問題的爭議也成為了慢B肝治療的熱點和難點。肝霖君今天將為大家分享支持IT患者進行抗病毒治療的最全證據。
  • GPC3在肝癌治療中的應用進展
    Sawada等[12]應用多肽疫苗治療33例晚期肝癌患者,第1、15、29天皮下注射多肽GPC3瘤苗遞增劑量依次為0.3、1.0、3.0 mg,結果證實GPC3多肽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接受GPC3多肽疫苗治療的肝癌患者平均中位生存期為9.0個月。根據實體瘤的療效評價標準,4例患者獲得完全緩解、1例部分緩解、19例病情穩定在2個月內。
  • ...聯合達攸同®(貝伐珠單抗注射液)一線治療晚期肝癌III期臨床...
    亞組分析結果顯示所有亞組聯合治療組均獲益。聯合治療方案具有可接受的安全性,無新的安全性信號。達伯舒®聯合達攸同®療法有望為無法切除或轉移性肝癌患者一線治療提供新的選擇。 信達生物製藥集團醫學科學與戰略腫瘤部副總裁周輝博士表示:「肝癌是我國發病率第四位、死亡率第二位的惡性腫瘤,全球每年一半左右的新發和死亡肝癌病例發生在中國。
  • 劉允怡院士丨聯合肝臟離斷和門靜脈結紮的二步肝切除術
    DOI:10.1016/S1499-3872(16)60174-1劉允怡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著名肝膽胰外科專家,香港中文大學外科學系教授,香港和東南亞地區肝移植創始人之一。1972年畢業於香港大學醫學院,1995年獲香港中文大學醫學博士學位。
  • 盤點2020|陳敏山教授:肝癌治療進展年度盤點
    共發表肝癌研究論文162篇,連續6年名列Elsevier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共有6篇臨床研究論文被美國NCCN指南「肝癌」部分所引用。主持的研究「肝癌的多學科治療策略與優化與應用」獲得2016年廣東省科學技術一等獎。2014年被評為首屆「中山大學名醫」,2017年被評為首屆十大「廣東好醫生」。
  • 衛健委公布原發性肝癌治療規範(2019)要點解析 建議收藏
    原發性肝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和腫瘤致死病因之一,分別排在第四位和第二位,,主要包括肝細胞癌(HCC)、肝內膽管癌(ICC)和 HCC-ICC 混合型 3 種不同病理學類型,其中 HCC 佔 85% ~ 90%,因此規範中的肝癌指 HCC。規範肝癌的診斷和治療對於提高肝癌患者的診療水平,改善患者生存質量非常重要。
  • 莊輝院士:免疫耐受期患者應否治療
    原創 瑞金感染科幹沁怡 瑞金感染科北京大學醫學部莊輝院士作了題為「慢性B型肝炎熱點:免疫耐受期患者應否治療」的報告,總結了慢B肝免疫耐受期患者的臨床管理。而當前APASL、EASL、AASLD三大指南對免疫耐受期(IT-CHB)的定義和治療意見不完全一致:
  • 慢性HBV感染免疫控制期抗病毒治療之爭
    但2017版歐洲肝病學會慢性HBV感染臨床管理指南[4]、我國2019版CHB防治指南[5]對該期有肝硬化、肝癌家族史的患者,無論肝組織是否存在損傷,均建議抗病毒治療。慢性HBV感染免疫控制期患者是否給予抗病毒治療依然存在爭議,本文通過對這部分患者診治進展予以總結,給臨床醫生的診療提供參考依據。
  • 基石藥業啟動fisogatinib聯合CS1001治療肝細胞癌患者的Ib/II期...
    這項研究將在中國的多個臨床研究中心開展。   此項試驗將評估靶向治療和癌症免疫治療聯合在局部晚期和轉移性HCC患者中增強抗腫瘤活性的潛力。同時,fisogatinib和基石藥業的抗PD-L1抑制劑CS1001在作用機制上可以起到互補作用,兩者聯用將有可能為HCC患者提供更好的臨床療效。   基石藥業首席轉化醫學官謝毅釗博士表示:晚期HCC是一種侵襲性極強的疾病。目前,中國在HCC治療方面正面臨巨大的挑戰,由於缺乏有效治療藥物,晚期患者整體預後較差。
  • 最「安全」基因治療載體似乎並不安全,血友病患者治療後患上肝癌
    2019年uniQure公司曾在第27屆國際血栓和止血學會(ISTH)上分享了該療法的2期臨床數據,顯示三名患者在治療36周後FIX活性高達正常值的54%,平均值為正常值的45%。此次遭到擱置的3期臨床實驗涉及54名患者。
  • 【ASCO 2017】華海清教授:lenvatinib打破肝癌一線治療研究的「陰」霾
    研究發現,c-MET在HCC中呈異常高表達,並與HCC的轉移及預後有關。Tivantinib是一種口服的高選擇性、非ATP競爭性c-MET抑制劑,臨床前研究數據證明其能抑制c-MET合成與HGF誘導的c-MET激活。
  • 最「安全」基因治療載體似乎並不安全,血友病患者接受治療後患上肝癌
    2期臨床數據,顯示三名患者在治療36周後FIX活性高達正常值的54%,平均值為正常值的45%。此次遭到擱置的3期臨床實驗涉及54名患者。據介紹,這位肝癌患者25年前曾經感染了B肝病毒和C肝病毒,而這些病毒的慢性感染與80%的肝細胞癌有關。儘管如此,但是更重要的問題是要確定AAV基因治療是否與此次事件有關,或者說促進了患者肝癌的發生。
  • 2019國際肝臟大會研究進展之二:肝癌的診斷和治療-健康界
    肝臟惡性腫瘤(肝癌)是世界第五大腫瘤,嚴重威脅著人類健康。肝癌的致病因素並不明確,但病毒感染和飲食習慣等佔據主要地位。因此,及時的診斷和針對性治療對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質量大有裨益。今年的ILC在奧地利的維也納舉行,其中「肝癌的診斷和治療」部分共收錄了8篇摘要。這些摘要分享了在肝癌診斷和治療中的最新進展和研究。
  •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肝癌預防和治療前景
    通過保護宿主免受感染來抑制病毒誘導的腫瘤;b.通過誘導靶細胞遺傳不穩定性和突變,防止促進腫瘤發生的慢性炎症環境形成;c.消除通常共表達活化固有免疫細胞受體和腫瘤抗原的配體的腫瘤細胞。然而,肝臟的耐受性卻對抑制腫瘤的發展提出了獨特的挑戰。
  • 目前肝癌治療手術為主,早期療效好,新藥研發可有效延長患者壽命
    手術療法,主要是包括有肝癌部分切除以及肝的移植。兩者都可以極大地提高患者的存活率,並且延長患者的壽命。而肝癌部分切除的相應手術需要在肝癌早期進行,雖然肝癌早期的發現率並不高,30%的患者在肝癌早期到醫院進行就診,同時同意進行手術治療的患者不足三成。
  • 2020國際醫學臨床研究發展論壇—I 期臨床研究試驗設計的前沿方法介紹和臨床運用
    Ⅰ期臨床試驗是新藥首次應用於人體,Ⅰ期臨床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健康受試者對新藥的耐受性和藥代動力學性質,為接下來應用於患者的Ⅱ期臨床試驗提供治療劑量和可能出現的副反應提供參考
  • AZ 與和黃醫藥啟動首創 c -MET 抑制劑 savolitinib 臨床 III 期研究
    和黃中國醫藥科技(Hutchison China MediTech,以下簡稱:和黃醫藥)與英國製藥巨頭阿斯利康(AstraZeneca)近日聯合宣布,雙方已啟動一項全球性關鍵 III 期臨床研究 SAVOIR,評估高度選擇性 c -MET 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劑 savolitinib 治療 c -MET 驅動的乳頭狀腎細胞癌(PRCC)的療效和安全性
  • 文獻速遞(第379期)—肝細胞癌的靶向與免疫治療-1
    臨床上正在開發更多旨在靶向特定途徑和免疫檢查點的藥物。已經顯示出某些藥物可以改善HCC患者的預後,作為一線和二線治療方法,這些藥物正在等待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批准,或者最近已經獲得批准。我們總結了晚期肝癌患者試驗中的靶向和免疫的藥物,並討論了這些肝癌策略的未來。肝癌是全世界第二大與癌症相關的死亡原因,每年約有80萬例。所有肝癌中有80%以上發生在患有肝病和肝硬化的患者中。
  • PD-1單抗百澤安劍指肝癌,中國患者新希望
    據國家癌症中心發布的2015年我國惡性腫瘤數據顯示,肝癌新發病例37萬,位居第四;死亡病例高達32.6萬,位居第二。原發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細胞癌(HCC)、肝內膽管癌(ICC)和HCC-ICC混合型三種不同病理類型。其中HCC佔85%-90%以上,因此,肝癌常指HCC。傳統的手術、局部消融、放療等方法效果並不好,靶向治療效果也不理想,免疫治療成為了肝癌患者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