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裡有大文章!25個裡程碑事件帶你走進微觀世界

2021-01-15 騰訊網

「編者按」

人體是數萬億微生物的家園,同時他們也與整個機體的健康或疾病息息相關。「這些居民」包括多樣性的細菌、古細菌、病毒和真菌群落。6月17日,國際著名期刊 Nature 雜誌推出「裡程碑」 特期,其中設立了「人類微生物研究裡程碑事件」主題系列,刊登了25個微生物領域研究突破性結果。

上一期NatureMilestone系列 | 微生物裡有大文章!向科學先驅致敬中,我們提到微生物組已成為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從列文虎克到巴斯德,從科赫到亨蓋特,人類對微生物的理解正在書寫新的歷史。在接下來的5期裡,我們將對 25個「人類微生物研究裡程碑事件」進行逐一梳理,帶大家一覽微生物領域中突破性研究結果及對未來的展望。

本期「人類微生物研究裡程碑事件」為大家奉上的是以下大事件:

1944年 培養1.0

1958年 糞菌移植

1965年 革新大事件(I)

1972年 微生物先嘗了藥?

1981年 微生物的遺傳之道

Milestone1:1944年——培養1.0

厭氧菌培養

Culturing anaerobes

圖片來源: S. Fenwick / Springer Nature Limited

從巴斯德時代開始,微生物基礎培養實驗已積累了對部分微生物的認知。直到20世紀中期,厭氧培養技術得到大幅發展和完善使得人類能夠觀測更多的腸道微生物。這主要歸功於亨蓋特的開創性工作以及對該技術的完整發表。簡單來說,最關鍵的步驟去氧,亨蓋特取巧地使用帶有煮沸瓊脂培養基的橡膠塞管,通過熱銅管和還原劑進一步去除內部氧氣,然後在冷水條件下滾動形成一層薄薄的固體培養基。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後續也有了一些新的改進方法,但是該方法在早期極大程度的豐富了體外厭氧菌的研究,這對於分離和分類人類微生物至關重要。現在這種方法被稱為「匈牙利技術」,在一些情境下仍在使用。

Milestone2:1958年——糞菌移植

糞菌移植以及艱難梭菌的治療

Fa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or Clostridioides difficile infection

圖片來源: Science PhotoLibrary / Alamy Stock Photo

糞便微生物群移植(FMT)技術自1958年Eiseman等人報導了使用糞便灌腸成功治療偽膜性結腸炎的案例後,已被廣泛接受並作為復發性梭狀芽孢桿菌感染的治療方案,同時顯示出治療其他疾病的希望。FMT抑制艱難梭菌的機制有幾種,例如通過抗微生物肽,抑制孢子萌發和營養生長,營養物質競爭等(詳見Milestone 13)。

Milestone3:1965年——革新大事件(1)

無菌動物培養與腸道微生物群轉移實驗

Gut microbiota transfer experimentsin germ-free animals

圖片來源: Taren M. Thron,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在無菌條件下培養無菌的動物能夠防止細菌和其他微生物的定植。到20世紀60年代,無菌動物的腸道微生物定植被用於了解腸道微生物群對宿主飲食需求的貢獻(例如,關於維生素的合成)。1965年,Schaedler及其同事將細菌培養物轉移到無菌小鼠體內,通過轉移實驗關注腸道微生物群對宿主的影響,同時為腸道微生物間的互作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

Milestone4:1972年——微生物先嘗了藥?

微生物群體對宿主藥物代謝的影響

The microbiota influencesmetabolism of host-directed drugs

圖片來源: G. Marshall/Springer NatureLimited

Peppercorn和 Goldman證明,抗炎藥物水楊氮磺胺吡啶可以在常規大鼠和人腸道細菌培養時降解,但在無菌大鼠中不能降解,這表明腸道微生物群在藥物轉化中發揮作用。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了微生物群(不僅限於腸道)在藥物代謝中的作用,尤其是對藥物功效和毒性的影響。

Milestone5:1981年——微生物的遺傳之道

微生物在嬰兒中的繼承

Microbiotasuccession in early life

圖片來源: S. Bradbrook / SpringerNature Limited

早期生活經歷具有複雜和持久的影響,微生物群體在生命伊始時的獲得和繼承也是如此。1981年的三項定量研究結果顯示,腸道共生體由早期獲得,並與產道分娩、母乳餵養聯繫密切。這些微生物群在嬰兒的免疫、內分泌、代謝和各種其他發育途徑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這個過程也成為我們後續發展的關鍵窗口。如果沒有它們,我們今天就不會在這裡。

結語

「人類微生物研究裡程碑事件」與你相約六周,不見不散……

「小編時刻」

一直以來,我們都在問一個哲學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此刻,我們是否正在以微生物的角度來解釋,何為人,如何運作,如何發展。

End

參考資料:

[1] Milestones in human microbiota research

本文系生物探索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其他任何媒體、網站如需轉載,須在正文前註明來源生物探索。

相關焦點

  • 西媒盤點人類進化史上的十個裡程碑事件
    參考消息網2月3日報導 西班牙《趣味》月刊10月號刊發題為《改變歷史的十個裡程碑事件》的文章稱,語言的出現、營養的改善、走更遠旅程的可能性、觀星、數學的發展……這些都推動了人類大腦和社會的發展。文章列舉了十個對人類大腦和文明發展做出過貢獻的偉大想法,對人類進化過程中的重要節點做出介紹。
  • 微觀攝影:一滴水中陰森恐怖的微生物世界
    你絕不會願意遇見放大100萬倍的這種怪物的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有誰能想像到一滴水中的世界竟然如此恐怖?奧地利一位研究多媒體藝術的研究生克萊門斯•沃思(Clemens Wirth)拍攝了一滴水中非比尋常、陰森恐怖的微觀生物世界。  這些小生靈看起來像是從你最糟糕的噩夢中走出來的,實際上這些傢伙普遍存在於我們周圍,在河流、湖泊以及池塘中都有它們的身影。但是千萬不要害怕,在自來水中它們是不存在的。
  • 從「朕略萌」到「顏書七碑」:《國家寶藏》走進碑林裡的盛唐
    1月10日,央視第三季《國家寶藏》走進西安碑林。「豐碑如林,青石不朽」,這一期的國寶守護人、演員李乃文、趙文卓、許還山分別介紹了三件碑林國寶:《開成石經》《昭陵六駿》《顏氏家廟碑》。有學者認為,掩去碑林名碑,幾千年的中國書法史將只剩下一堆殘編斷簡。而我國的名碑,則大部分住在同一個地方——西安碑林。
  • 接下來,是見證微觀世界的時刻
    微觀世界裡的一切奇妙而神秘,讓越來越多的科技工作者探索它們的奧秘。也許肉眼下看似平整的表面在顯微鏡下就像是連綿起伏的山峰;你認為的緻密的纖維織品其實在微觀世界裡就像「一團亂麻」。 實驗室中,帶我們走進微觀世界的「秘密通道」裡基本的也是常用的有這幾種:光學顯微鏡、透射電子顯微鏡、掃描電子顯微鏡。今天相寧就帶大家分析一下這三種顯微鏡,看看它們之間有啥子相同、啥子不同呢?
  • 微觀世界大冒險:一場穿越身體內臟的奇妙之旅
    用肉眼無法觀察到的微觀世界是否讓你感到好奇,這將會是一場只有用顯微鏡才能觀察的到的冒險之旅,開發商Madpxl帶來的這款《微觀世界大冒險( Microtrip)》會為你帶來一場穿越身體內臟的奇妙之旅。
  • 微生物檢測:照進微觀世界的一束光
    將樣品溶解稀釋倒在培養基上,經過培養,觀察細菌有無、確認個數、種類的方法,叫做塗布法,是近代微生物檢測方法鼻祖。其詳細流程可參考我國現行標準GB 4789-2016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其中也有針對不同細菌的專門檢測法,一般通過特定手段排除其他細菌或用特定菌專用培養基實現。
  • 新知 | 一起來看冰淇淋裡的微觀世界
    可以說,這是人類幾千年來對味蕾刺激的不斷追求,最後陰差陽錯發明出來的一個氣液固三項共混複雜體系。今天我們就來回顧一下冰淇淋的前世今生,探索冰淇淋裡面的微觀世界。冰淇淋最早的傳說可追溯到公元前4世紀,當時亞歷山大在遠徵埃及,因為天氣炎熱需要鼓舞士兵士氣,就發明了一種用冰和水果混合的飲料。
  • 人類最偉大發明之一,打開微觀世界的大門——顯微鏡進化史
    但真正把人們帶進微觀世界的人是列文虎克,不知道該說他是另闢蹊徑還是返璞歸真,他一開始所採用的並非剛發明不久的雙鏡片放大技術,而是單鏡片顯微技術。他用業餘時間練就一套獨步天下的磨鏡技術,磨製出一片直徑只有3mm的球形鏡片,放大倍數達到了200倍,從此打開微觀世界的大門。
  • 自帶10個昆蟲標本,這款顯微鏡帶你看見神奇的微觀世界
    ,大多會把目光放在宇宙自然之類的宏觀世界上,但其實那些我們平時看不到的微觀世界,反而更具有研究價值,這套「微觀世界可攜式顯微鏡套裝」則可以打開一扇通往微觀世界大門,帶大家深入了解微觀世界的神奇之處。 點擊下方即可購買 「微觀世界套裝」的配置相當豐富,配件有一個有專利的60倍夾式手機顯微鏡、10片玻璃昆蟲切片、一本科普繪本說明書、一管可以孵化的豐年蝦卵、一本標本製作器、一個量杯、一個觀察器皿。
  • 讓我們一起走進微觀世界,您將看到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人類從來就是充滿好奇心的生物,人類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和發現伴隨著人類生存繁衍的整個過程。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人類不斷探索未知領域,從森林到海洋,從沙漠到冰川,到處都留下了人類探索的足跡。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微觀世界逐漸進去了人們的視野,對微觀世界的探索成為了人們津津樂道事情。
  • 一組微觀世界裡的物品,給你一個全新的視覺認知!
    在我們肉眼能見的世界裡,所見的一切都是由一些極其微小的東西組成的,有沒有想過那些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其實是什麼樣子的呢?下面這組微觀圖片帶你了解一個全新的世界!我們都知道鹽是結晶體,肉眼幾乎看不到清鹽具體是什麼樣子的,在顯微鏡下的鹽晶體都是一個個小型的正方體,是不是有點像魔方?原子筆的筆尖雖然微小,但能生產這種筆尖的國家全世界只有三個國家擁有這種技術,別看這小小的碳化鎢球珠,這裡面能體現出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
  • 微觀世界的隨機和宏觀世界最本質的區別是什麼?
    舉個例子古人不能預測彗星啥時會出現,認為這完全是一個隨機事件,但是現代科學的發展我們完全可以預測,從古代到現代科學進步了,預測彗星這個事件也變得越來越具有「可預測性」,所以這的確是一個偽隨機事件。首先薛丁格的貓是怎麼個思想實驗呢?其實就是把一隻貓放到一個不透明的箱子裡,箱子裡面有鐳元素、改革計數器、錘子、毒瓶,由於鐳衰變屬於隨機事件,所以鐳如果衰變會導致改革計數器觸發錘子去敲碎毒瓶,從而導致貓死,當然如果沒衰變貓就活著,所以鐳衰變的隨機帶來的貓生死的隨機。
  • 走進西湖大學鞠峰實驗室:用微生物改變世界
    好在大自然的自我淨化可以依靠這些微生物「小醫生們」,來不斷調理地球「疾病」。今天,是倡議環保的世界環境日,一起走進西湖大學工學院PI鞠峰的實驗室,來看看微生物是如何幫助修復人類發展過程中給地球環境造成的「創傷」。
  • 人體微生物組~2~新發現的人類進化夥伴
    人體微生物之後加了一個「組」,為什麼非要加這麼一個「組」字呢?背後大有講究。但是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需要先解決一個問題:為什麼要研究人體微生物呢?答案很簡單,因為我們遇到了困難了,解決不了問題了。我給你舉一個例子。海苔,就是吃的那種海苔,特別有營養。日餐裡的壽司、手卷外面包裹的那片綠色的東西,就是海苔。但生物學家解碼了基因,發現人類沒有消化海苔的基因。
  • 極地科普 微觀世界中的海洋生物
    海博士有話說本期極地關注就到這裡了。有句話說「一花一世界「,在大海裡,哪怕一滴水也可能有無數的微型生命。看著這些渾身晶瑩剔透,像一幅精美工藝品的海洋微生物,海博士只想感慨大自然的神奇。朋友們要是認出了裡面的小生靈,和大家分享一下關於它的故事吧,海博士在這裡等著大家,我們下期見~ (探索神秘極地,感受歡樂海洋,更多歡樂盡在青島海昌極地海洋世界!圖文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植物解剖——帶你走進植物內部的精彩微觀世界
    我們更願意保護的是你喜歡閱讀、熱愛自然的心意。 ——《植物保護學報》官方微平臺 + 打 開 植 物 研 究 的 另 一 扇 大 門 + 17世紀,英國博物學家、物理學家Robert Hooke(羅伯特·胡克,1635-1703)開拓性地改進了複合顯微鏡,並用它觀察樹木切片,結果發現它們的形狀類似一格一格的小房間,所以他就使用「cell」一詞命名植物細胞,並一直沿用至今。
  • 觀察到底對微觀世界有啥影響?
    上一期我們談到量子力學和人的意識有啥關係,其實目前科學家只認可「觀察」會影響到微觀世界,並不承認人的意識會影響到微觀世界。但是不少網友認為「觀察」本身也是起源於人的意識,所以並不能立即否定意識對客觀世界的影響,今天我將進一步揭示「觀察」對微觀世界到底有啥深刻影響。
  • 從75倍到3萬倍,13張高倍顯微鏡照片,帶你走進蚊子的神秘世界
    在電子顯微鏡的幫助下,我們可以經過高倍數放大後,可以看到一些我們平常眼前事物的微觀世界,例如一隻蚊子,我們在放大後會發現微小事物也有其宏觀世界的一面,這就好像宇宙是無限大的,同樣微生物在放大後也是無限小的結論一樣。
  • 帶孩子了解病毒、細菌、微生物
    《神奇校車》系列之《走進微生物》以簡明、詼諧和充滿童趣的語言,系統介紹了微生物的生活史和微生物同人們生活的相互關係,有助於兒童了解微生物,激發他們對生命科學的興趣。希望小朋友們像書中的孩子們一樣,去探尋自然界的各種奧秘,去學習各種科學知識。
  • 那是一個神奇的微觀世界
    人類走進科技時代之後,開啟了對這個世界背後奧秘的探索研究。在科學研究的道路上,我們逐漸發現這個世界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在人類可見宏觀世界的背後還有一個神秘的微觀世界。在我們日常生活的世界裡,我們的肉眼能夠看到的事物是非常有限的,而用肉眼能夠看到的事物,我們稱之為宏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