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尚長榮(左三)請青年演員飯後喝咖啡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攝
舞臺上的功夫,與圓檯面上的功夫,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京劇大家尚長榮傳藝有一絕——從臺上到檯面上,從戲曲流派到菜式流派,都要「吃」透,才能得其真傳。今年是上海京劇院為扶持青年演員推出「青春跑道」項目的第十年,辭舊迎新之際,「80後」老一輩藝術家,對80後乃至90後晚輩,有著怎樣的期望?
緣起「曹楊」 吃飯自知甘苦
尚老做東請吃飯,抑或大家一起帶盆菜與前輩聚餐,已成為「青春跑道」的傳統,這還要從5年前上海京劇院推出傳承版《曹操與楊修》說起。建組之後,曹操的扮演者楊東虎、董洪松,楊修的扮演者陳聖傑等青年演員天天跟著尚長榮上課,拿出當年苦排「曹楊」的勁頭,勢要將這部經典拿下。
「小灶」在京劇院老院址的四樓藝術沙龍開了一年,眼看著京劇院將搬到天鑰橋路,傳承版「曹楊」也要與觀眾見面,尚長榮提出,就在大家揮灑汗水的沙龍裡小聚一下,為這段艱苦的日子畫上一個甜蜜句號。
圖說:百家飯聚餐
學藝要兼具百家之長,聚餐當然也要一以貫之。眾人皆知尚長榮是圈內知名的美食家,只有尚老知道,其實在座的每一位都能顛上兩勺。第二天一早,大家的包裡除了練功服,還有飄著香味的飯盒。花臉演員楊東虎端著一大鍋麻辣香鍋來了,尚長榮喚他:「『中原虎』來了!」因為楊東虎是河南許昌人,故而得此專屬花名。
「楚國紅松也來了!」尚老知道另一位花臉演員董洪松是湖北武漢人,便一直這樣稱呼他。席間,自然少不了武漢風味的小吃,這次他帶來了滷藕帶和牛肚。桌上,還有油燜大蝦、壽司卷、宮保雞丁、番茄炒蛋……怕大家不夠吃,還叫了外賣,擺了滿滿一桌。
圖說:尚長榮給楊東虎勾臉
飯桌上,平時忙著排戲的各位聊起了家常:這一年,楊東虎榮升為「奶爸」,每天除了上課,還得回家做「家庭煮夫」帶孩子;董洪松在建組初期,嗓子一直不穩定,需要吃藥、打針保養……平時緊繃的神經慢慢放鬆下來,氛圍一下子輕鬆了。
尚長榮特地從家中帶來一瓶好酒,率先敬了大家一杯:「預祝傳承版『曹楊』演出成功,希望大家能夠超越原版。」年輕人忙不迭地說,怎麼可能超越您呢?尚長榮看出了大家的壓力:「一定要有這個信心,抱著這樣的信念,才能激發更多的藝術靈感,才能真正去超越。」
首演那天,尚長榮坐鎮化妝間,為楊東虎勾臉,演出結束後看出了學生的緊張,他寬慰道:「演得很不錯,再接再厲!」
劇組慶功 美味淺嘗輒止
別看尚長榮在微信裡以「潛水黨」自居,他在抖音上可是關注了不少美食博主。學生們常聽尚老聊起哪家飯館的什麼菜好吃,哪道菜怎麼做,聽得人口水直流。一盤三黃雞做的「貴妃雞」,要經過沸水和冰水的三浸三泡,澆上湯汁,那叫一個六宮粉黛無顏色;胖大海不光可以沏水喝,加上桂花、橙皮、黃冰糖、藕粉,還能熬出一道潤喉的甜品;一道看似普通的文思豆腐,得用3年以上的老母雞吊湯,一塊內酯豆腐切290下,豆腐絲切出來只有0.4毫米寬……尚長榮既是用心演戲的老戲骨,也是講究技法的「老克勒」,向年輕一輩傳承技藝,尚老毫無保留。
圖說:曹楊聚餐
山南海北,各種口味,尚長榮都愛吃,光是這面,他都能數出北京的炸醬麵、上海的陽春麵、河南的燴麵、湖北的熱乾麵、甘肅的牛肉麵,如此種種。美食家不假,但是尚老吃得並不多,喝酒也只是小酌。如此高齡還精神飽滿地活躍在臺前幕後,經常有人打探,尚老是不是山珍海味不離口?對此,尚長榮總是哈哈大笑,然後認真回應:「我吃點人參會流鼻血的。」
一次重要的演出完畢,尚長榮帶著大傢伙兒去吃北京烤鴨。有一段時間沒有見面,大家好奇地詢問尚老怎麼瘦了,尚長榮回復,保持身材,控制飲食。待烤鴨上桌,他趕緊招呼大家趁熱吃,多吃幾卷。大家畢恭畢敬地對他說:「您先吃。」尚長榮擺擺手:「我得控制,不能白費之前的努力。」看到大家動了筷子,尚長榮既是對大家,也是對自己說了句:「就吃一卷。」烤鴨確實做得不錯,「再吃一卷」,第二卷下了肚,就此停筷。
登門拜訪 尚府咖啡常備
因為出演《貞觀盛事》和《廉吏于成龍》,參與「青春跑道」第一季的老生演員傅希如跟著尚老吃過幾次飯,他感慨「尚老師是真正的美食家」。逢年過節,恰好沒有演出的時候,傅希如會帶著孩子一起拜訪尚家。尚長榮拿出最時興的進口點心招待小朋友,再給傅希如煮上一杯現磨咖啡,聊一聊家裡珍藏的各國精品咖啡豆,還有各式各樣的咖啡機。
聊咖啡,年輕演員並非行家,舞臺藝術,卻在一杯接著一杯的香氣裡,聽尚長榮娓娓道來。從歷史背景到人物分析、劇本解讀到角色塑造,他細摳每一個字、每一個語氣、情緒、節奏,一點一滴指導著,時刻提醒大家「要進戲、進人物,感情要豐富,只要內心對了、準了,怎麼做都是對的」。這對年輕人創排新編京劇來說,尤其有幫助。
圖說:尚長榮與後輩相談甚歡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攝
同樣在「青春跑道」中成長的花旦演員楊揚,15年前在戲校讀書時就和尚老有過一次偶遇。那是從天蟾逸夫舞臺看完戲回去的地鐵上,楊揚和同學看到尚長榮,上前叫了一聲「爺爺好」。尚長榮知道她們是戲校的學生後,表揚她們愛學習,鼓勵她們多看好戲。進入京劇院工作後,楊揚和尚長榮一起拍攝電影《貞觀盛事》時,曾嘗過尚老請夫人送來劇組供大家消暑的水果和甜品。「尚老師就像我們大家的爺爺一樣,對我們的孩子也總是噓寒問暖。」楊揚說,每次碰面,尚老總要問問自己女兒朵朵的近況,還有楊東虎的女兒虎妞,尚老也一直記掛著,會從家裡帶些糖果巧克力送給小虎妞。
圖說:尚長榮《霸王別姬》定妝照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攝
這些暖意融融的講述,看似是藝術與美食的故事,歸根結底,是藝術離不開生活。在尚長榮看來,生活當中有很多情趣,飲茶、喝咖啡、品嘗各地小吃,不一而足,「人得會生活。既要深入生活,又要咀嚼生活,才有生活的樂趣與情趣,這對表演和塑造人物是有很大好處和關聯的」。這一番雲淡風輕的心裡話,是從藝之道,也是人生之道。(新民晚報記者 朱光 趙玥)
馬上評 「通吃」
多年前上海京劇院內有一家享譽海內外的餐館,名為「南伶酒家」——伶,正是演員的舊稱。據說主廚是一位超級戲迷,聽說有機會為角兒燒菜,就義無反顧投身南伶直至今日——南伶搬往嘉裡中心,依然沒有分店,菜式保持著二三十年前的樣子,連領班都沒換。甚至,就連當年貼在老店上的瓷磚畫,依然大塊大塊地搬往新店,畫的也都是鍾馗等戲曲人物……
尚長榮當年就在老店裡品菜,到後廚與主廚交流。可以說,南伶的菜單裡,蘊藏著不少戲曲名家天南海北的吃客經。因而,如今預訂南伶的包房,依然需要提前一兩個月,若臨時起意,怕是連大堂都沒空位。
圖說:尚長榮
美食和表演一樣,到了高級階段堪稱「藝術」。美食和表演,也正是生活的兩面「鏡子」。熱愛生活的人一定熱愛美食,熱愛生活的人必定包括藝術家,所以藝術家多為美食家。尚長榮擅長燒菜、陳薪伊精於品茶,梅蘭芳後人還開了一家「梅府家宴」的餐廳,再現當年梅府菜餚……在「技藝」方面,美食和表演一樣都講究「流派」,也講究「創新」——守正創新,不僅指的是傳統文化藝術,也適用於美食界,頗有一些「融合菜」「創新菜」就是「成功案例」。
舞臺上、檯面上,也都講究「色面」。點菜點得好,不僅色面俱佳,也會有頭盤「亮相」,以及一兩道堪稱「點睛」的大菜,把宴席的氛圍推向「高潮」。演戲演得好,人物塑造的演技,必須「吃透」,劇情安排的點,必須讓觀眾「吃驚」……藝術,講究的,就是「通吃」——練好十八般武藝,過好甜酸苦辣的人生。(朱光)
延伸閱讀:上京「青春跑道」打造明天台柱
圖說:「青春跑道」演出季
作為上海京劇院人才培養的品牌項目,「青春跑道」項目集結了全國的頂尖師資力量,通過金字塔模式選拔尖子人才,為海派京劇的發展打造了高質量、高水平的藝術人才梯隊。上海京劇院院長張帆昨天透露,待今年完成第二季「衝刺」「決勝」篇章後,經過兩個五年計劃,「青春跑道」即將暫時休賽,上京正在打造全新的人才培養計劃,聚焦「明日臺柱」,輔助青年京劇人才再邁新臺階。
在一批如尚長榮、陳少雲一樣,對戲曲傳承嘔心瀝血的老藝術家的講解授課和傾力指導下,青年演員們有了質的飛躍。只要他們想學,老師總願意為他們敞開大門。前不久的「接力」篇章演出完畢,從北京趕來當評委的張關正坦言,每年參與「青春跑道」都能感受到喜人的成果,上京每一個行當、流派都不乏「尖子生」,如何人盡其才、系統規劃,是劇院人才培養工作戰略規劃的重中之重。
圖說:「青春跑道」開放日
「青春跑道」一季周期為五年,在第一季中,培養對象共學習演出劇目104出,其中折子戲81出、大戲23出。第二季的培養對象共學習演出劇88出,其中折子戲74出、大戲14出。《狸貓換太子》(上下本)、傳承版「尚長榮三部曲」、《成敗蕭何》以及《盤絲洞》等經典原創保留劇目,參演的均是從「青春跑道」項目裡成長起來的青年演員。
上海京劇院已連續10年在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的平臺上大獲豐收,這與劇院多年來堅持不懈地推行「青春跑道」人才培養機制是分不開的。傅希如、藍天、楊揚等一批在「青春跑道」項目中成長起來的青年演員,不僅入選了上海「青年文藝家」,更在近幾年劇院的重點新創劇目《浴火黎明》《春秋二胥》《唐婉》等中擔綱主演。
按照往常的節奏,今年完成「衝刺」篇,明年才會進行最後一輪「決勝」篇,張帆表示,今年將把兩輪展演壓縮完成,接下來會從另一個方向對青年人才進行提升培養。獲獎和成績固然重要,幫助青年人才樹立文化自信,培育他們的人格情操也不可缺少。「發揮好每一位優秀青年演員的能量,分行歸路,人盡其才,是為劇院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也是為劇種的弘揚提供觀眾基礎、為行業的興盛提供經驗做法。」張帆說道。(新民晚報記者 趙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