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鹽補淡對濱海鹽鹼土壤鹽分變化的影響

2020-11-24 北極星環保網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 要: 為明確增加地下水埋深及補淡淋洗對濱海鹽鹼土的脫鹽效果,以期為濱海鹽鹼土壤改良及水資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學依據。以淺井排鹽和灌溉水、降雨淋洗作為排鹽補淡措施,在距排鹽井不同半徑處對地下水位和 1 m 土層含鹽量進行測定,研究其在排鹽補淡過程中的變化情況。研究表明,利用 4 m 左右的簡易淺井可有效增加地下水埋深,抽水區域地下水埋深圍繞排鹽井呈現「V」型變化; 排鹽對中度和重度鹽鹼土 1 m 土層含鹽量的影響存在差異,中度鹽鹼土表現抑鹽、重度鹽鹼土有脫鹽效果,且都隨著抽提半徑的增大,抑鹽脫鹽效果減弱; 灌溉或降雨對鹽鹼土壤有脫鹽作用,抽水騰出土壤水庫容會提高土壤脫鹽率,比僅灌溉或降雨分別高 34.22%和 17.53%,接近水量的灌水處理比降雨效果明顯。綜上所述,增加地下水埋深、騰空土壤水庫容可以有效抑制鹽鹼土壤返鹽並提高灌溉水、降雨等淡水洗鹽效率,加大土壤脫鹽效果。

關鍵詞: 濱海鹽鹼土; 排鹽補淡; 淺層鹹水; 鹽分含量; 脫鹽

鹽鹼地是重要的後備耕施資源,改良和利用鹽鹼地對補充日益減少的耕地面積具有重要意義。河北省鹽鹼耕地面積 78萬 hm2,佔總耕地面積的 10.4%,主要分布於東部低平原區和濱海平原區[1],是河北省主要的後備耕地資源,但該地區土壤含鹽量高、春季積鹽返鹽嚴重,地下水埋深淺、礦化度高,開發利用難度大[2]。根據水鹽分布規律及運移特徵,通過排水降低地下水位、淡水淋鹽是開發利用該區域鹽鹼地的重要措施。

目前,濱海鹽鹼土多通過明溝灌排、暗管排水等農田水利工程來控制地下水位,暗管排水排鹽根據「鹽隨水來,鹽隨水去」的水鹽運移規律,在降雨或灌溉進行淡水補充時,鹽隨水下移至暗管處後排出土體,同時將地下水位控制在臨界深度,減少高礦化度地下水上移,減輕土壤鹽漬化程度[3-5],研究表明, 在重漬化農田,暗管排水排鹽效果遠遠優於明溝,地下水位及水質有明顯改善,作物產量顯著提高[6-8]。但機械埋管成本較高、投資回收年限較長也是影響暗管排水技術大面積推廣的主要問題[9]。河北近濱海地區淺層地下水埋深淺,最淺地區年均埋深 0.5~ 0.7 m[10],淺層鹹水的利用在採水技術、井群布局、水 質改良等方面研究表明,抽排淺層鹹水可以降低地下水位、為降雨及地表水入滲騰出地下空間[11,12]。本文針對河北近濱海鹽鹼區地下水、土壤、降雨等區域特徵[13-15],通過淺層井進行鹹水抽排明確排鹽對地下水水位及土壤含鹽量的影響,並對灌水和自然降雨對土壤淋洗脫鹽效果進行了比較,積極探索易推廣低成本、鹹淡水資源合理利用的鹽鹼地改良途徑,以期為拓展並提高該地區的鹽鹼地治理技術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區概況

試驗地點位於河北省國營海興農場,土壤含鹽量範圍為 0.2% ~ 1.0%,屬濱海氯化物鹽漬土類型,土壤質地為粉砂黏壤土,鹽分組成以氯化鈉為主,Cl- 佔陰離子總量的 70% ~ 80%, Na+和 K+ 佔陽離子總量的 80% ~ 90%,周年監測數據顯示,地下 水埋深 0.8~ 2.2 m,淺層地下水年均礦化度 5 ~ 15 g /L,季節性變化差異大,最高值在 30.6 g /L。全年平均降雨量 600 mm 左 右,其中 7,8 月份為集中降雨期,年平均水面蒸發量 1 980 mm, 深層地下水及降雨是主要淡水來源。地下水埋深淺、礦化度高、降雨分布不均且蒸發量大是引起該區域鹽漬化的主要 原因。

1.2 試驗設計

試驗設置中度( 1 m 土層平均含鹽量 0.2% ~ 0.4%) 和重度鹽鹼區( 1 m 土層平均含鹽量 0.2% ~ 0.4%) 各 1 個,南北長 50 m、東西寬 30 m,兩區域間隔 200 m 左右,總面積約 0.3 hm2,3 月下旬分別在試驗區中心設抽排淺井 1 眼,以抽提井為圓心, 距離 5、10、15 m 設觀測井 12 眼( 井群分布如圖 1) ,井深均為 4 m,井徑 0.1 m,在抽排淺井利用小型自吸泵進行降水排鹽( 流 量 3 m3 /h) ,鹹水經軟管排入集水池用於鹹淡混合水魚蝦養殖。 試驗於 2016 年 4 月 18-21 日排鹽抽水,之後停止抽水,觀測地下水水位變化及土層含鹽量變化; 5 月初在水位回復一致 水平後進行排鹽補淡試驗,5 月 7-13 日抽水,停止抽水後立即 利用深井水( 礦化度 1.2 g /L) 進行灌溉,灌水量 20 mm; 7 月 2- 8 日抽水,淺井周圍 5、10、15 m 處地下水水位分別降至 3.02、2.73、2.61 m,8 日降雨 25 mm( 降雨開始時停止抽水) ,集中降雨時長 3 h。


1.3 測定項目及方法

分別於排鹽前、排鹽後灌水( 降雨) 前、灌水( 降雨) 後 4 d 和 10 d,在每個觀測井 0.5 m 直徑範圍內 3 點取樣,取樣深度 1 m,同一半徑內的 4 眼觀測井取平均值。土壤鹽分含量測定採取電導法,利用試驗區域內測定的含鹽量與電導率的直線回歸 方程進行含鹽量換算[16]; 利用 HOBO U-20 水位溫度記錄儀對中度鹽鹼試驗區 5、10、15 m 處觀測井進行地下水位測定。採用 Excel 2010 進行數據整理與作圖。

2 結果與分析

2.1 淺井排鹽對淺層地下水埋深的影響

利用淺井排鹽可以有效增加地下水埋深( 圖 2) ,與抽提井距離越小,水位下降幅度越大,經過連續 84 h 抽排,抽水區域地下水埋深圍繞抽提井呈現「V」型。5 m 觀測井處地下水埋深由 1.65 m 增至 2.50 m,降深為 0.85 m、10 m 處由 1.63 m 增至 2.26 m,降深 為 0. 63 m、15 m 處 由 1. 58 m 增 至 2. 06 m,降 深 為 0.48 m。


淺層鹹水停止抽排後立即出現明顯的水位回升( 圖 3) ,13 d 左右回升至抽排前水位,7.5 d 內回升速率較快,之後趨緩。 回升過程中,受單井抽排產生的水力坡降影響,淺層鹹水連續傳遞後匯向抽提井,故 5、10、15 m 各處的觀測井水位回升過程 中伴隨「回升-下降-回升」現象,距井 5m 處變化幅度最大。


2.2 排鹽降水位對土壤鹽分的影響

利用淺井對試驗區鹽水進行抽排,對中度和重度鹽鹼土壤 1 m 土層鹽分含量的影響存在差異。從表 1 數據可以看出,中度鹽鹼土有明顯的積鹽返鹽( 表層土為主) ,排鹹 3d 後,距離抽排井 5、10、15 m 處的 1 m 土層平均含鹽量較排鹽前分別增加 2.75%、4.41%、5.12%,對照增加 7.22%; 排鹹 6 d 後分別增加 5.04%、6.98%、9.51%,對照增加 11.56%。在中度鹽鹼地進行淺井排鹽可以使鹽分隨著土壤水下移,直接降低深層土壤含鹽量,同時通過增大地下水埋深來抑制土壤水向上運動,減少蒸髮帶來的鹽分表聚,但隨著與抽提井距離的增大,抑制效果趨緩。


重度鹽鹼土壤受表層土壤孔隙度、容重等影響,較中度鹽鹼土壤蒸發量要小,增加地下水埋深對土壤鹽分的抑制作用更 加明顯。抽水 3d 後,排鹽區內距離抽提井 5、10、15 m 處的 1 m 土層平均含鹽量較抽水前分別減少 6.09%、4.01%、2.65%,對照增加 3.44%; 抽水 6 d 後分別減少 11.79%、7.95%、6.75%,對照增加 3.02%。 在排水排鹽處理的影響下,重度鹽鹼土壤含鹽量隨著地下水位的下降而降低,表現為脫鹽; 中輕度鹽鹼土壤隨水位下降並未表現出明顯的脫鹽,含鹽量增加,但增加幅度趨緩,這可能 與抽水形成的水力坡度或不同鹽分水平土壤的容重、孔隙度、 滲透特性等物理性狀差異造成的土壤水的蒸發量大於下移量有關。

2.3 補淡洗鹽對土壤鹽分的影響

2.3.1 灌水洗鹽效果

從表 2 可以看出,在停排回滲狀態下,利用礦化度 1.2 g /L 的深井水進行灌水洗鹽 4 d 後,中度鹽鹼土壤 1 m 土層脫鹽率在 10.78% ~ 27.74%,表現為距抽提井越近,地下水埋深越深,排鹽後騰出的土壤水庫容越大,脫鹽率越高,灌水 10 d 後脫鹽率 下降,鹽分逐漸回升; 重度鹽鹼土壤灌水 4 d 後脫鹽率在 49.53% ~ 65.00%,且距抽提井距離越大,脫鹽效果越明顯,10 d 後仍脫鹽效果明顯,脫鹽率在 41.24% ~ 43.45%。對照為直接灌 溉洗鹽( 未進行排鹽處理) ,中度和重度鹽鹼土壤在灌水 4 d 後 均表現為明顯脫鹽,脫鹽率為 14.02%和 30.78%,10 d 後分別表現為開始返鹽和脫鹽率明顯下降,抽水降水位後補淡洗鹽可以有效提高土壤脫鹽率。


2.3.2 降雨洗鹽效果

自然降雨對鹽鹼地具有的淋洗脫鹽效果,該區域年平均降雨量 600~ 700 mm,集中於 7-8 月份,佔全年總降水量的 60% ~ 70%。本文研究了降雨對排鹽騰出庫容后土壤的脫鹽影響,從 表 3 可以看出,排鹽騰庫容可以加速土壤脫鹽,提高 1 m 土體 脫鹽率。在接近的水量條件下,降雨對土壤的脫鹽作用與灌水 類似,但脫鹽率不及灌水明顯。


降雨 4 d 後,中度鹽鹼土壤脫鹽率在 9.23% ~ 13.64%,距抽提井越近,脫鹽率越高; 重度鹽鹼土壤脫鹽率在 22. 09% ~ 31.05%,距抽提井距離越大,脫鹽效果越明顯; 降雨 10 d 後,土壤脫鹽率下降,但仍優於對照。

3 結語與討論

排水攜鹽和灌水洗鹽是鹽鹼地改良中主要的水利措施,增加地下水埋深、騰空土壤水庫容可以有效抑制中度、重度鹽鹼土壤返鹽並提高灌溉、降雨等淡水淋洗效率,加大土壤脫鹽效果。排水是排除地表水、控制地下水、調節土壤水、改良鹽鹼 地、防止土壤鹽漬化的基礎措施[17],諸多學者在排水溝、暗管、 豎井等排水設施的深度、間距、組合方式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研 究,本試驗利用簡易低成本淺井進行地下鹹水抽排,結果表明, 4m 左右的淺井可以有效增加地下水埋深,抽水區域地下水水位圍繞抽排井呈現「V」型變化,停止抽水後回水明顯,排鹽對 在中度和重度鹽鹼地 1 m 土層含鹽量的影響存在差異,分別表現為抑鹽、降鹽效果,且都隨著抽提半徑的增大,排鹽效果減弱。如何持續有效地將地下水位保持在允許深度,周年鹽分基本穩定,不影響作物正常生長是各種排鹽措施需繼續深入解決 的問題。

補充淡水洗鹽是鹽鹼地改良最有效的辦法,本試驗以深井 水及雨水作為水源,比較了補充淡水對排鹽降水位後鹽鹼地的 脫鹽效果,結果驗證了騰空土壤水庫容可以增加灌水洗鹽效果,且接近水量的灌水處理要比降雨效果明顯,脫鹽率隨著時間推移而下降。地下水位較深時,不需修築排水工程,衝洗水量可將一部分土壤鹽分淋洗到作物根系活動層以下,如山東內陸鹽鹼地採用無排水的淡水壓鹽植棉也能獲得較好的效果[18,19]。但在濱海鹽鹼地區,地下水水位較高,如採取無排水衝洗,將使地下水位進一步提高,有可能加劇衝洗地塊土壤返鹽或引起灌溉區四周土壤鹽漬化,所以條田寬度不宜太寬,一般為 30~ 50 m,毛溝、支溝、乾溝等農田工程及時修整清淤,形成有效的田間排水網。單純排鹽只對重度鹽鹼土壤有降鹽效 果,且效率不高,仍需淡水補充來實現有效脫鹽,本試驗中補淡洗鹽過程都是在排鹽中止情況下,存在水位和下層鹽分回升, 在持續排鹽保持地下水埋深高位穩定狀態下進行補淡壓鹽,其脫鹽效果有待進一步研究。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濱海鹽鹼土改良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1、客土墊地,抬高地面高度在園林綠化栽植中,大多數的植物為深根性植物,根系生命活動旺盛,一般以土質疏鬆,肥沃的土壤利於園林植物的生長發育,但在濱海鹽鹼土地下水位和地下礦化度都非常高,遠遠的不能滿足植物生長需要。
  • 天津生態城如何破解濱海鹽鹼區海綿城市建設技術瓶頸
    課題提出了涵蓋鹽鹼區域生物滯留植物、土壤、填料、設施下挖深度等參數優化設計與節水控鹽的運維調控在內的鹽鹼區域生物滯留設施徑流汙染控制系統構建方案;形成融合不同下墊面雨水分類調蓄並依據鹽分差異的分段利用措施、調蓄設施隔鹽材料優選、大小調蓄合理配置的鹽鹼區域雨水調蓄與利用系統構建方案;提出基於非常規水淋洗與盲管排鹽結合、耐鹽植物鹽漬土改良以及生態位與景觀相融的植物群落構建的景觀生態改善策略
  • 蒙草鹽鹼地土壤立體改良技術 讓荒灘披綠裝
    鹽鹼地就是鹽類集積的一個種類,是指土壤裡面所含的鹽分影響到作物的正常生長。它產生的實質主要是各種易溶性鹽類在地面水平方向與垂直方向的重新分配,從而使鹽分在鹽鹼地區的土壤表層逐漸積聚起來,在土地表層形成白茫茫的景象。根據PH值的不同,鹽鹼地又可以分為:輕度鹽鹼地、中度鹽鹼地及重度鹽鹼地。
  • 南京土壤所在鹽漬化農田改良劑應用對氨揮發影響研究中取得進展
    濱海鹽漬化障礙農田土壤中的鹽分作為一種重要脅迫因子,會對農田土壤氨揮發產生重要影響。在鹽漬化農田治理、改良過程中常施用不同類型土壤改良調理製劑,而這些土壤改良調理劑與鹽分交互條件對氨揮發的影響尚不明確,闡明該交互作用對氨揮發的影響規律和作用機制對於降低濱海鹽漬農田氮素損失、實現鹽漬化農田土壤加速治理利用和養分高效之間的平衡,具有重要理論和實踐指導意義。
  • 中新天津生態城突破「綠色植物生長禁區」從鹽鹼荒灘到大美大綠
    但是多年來生態城通過「一環扣一環」的創新探索,逐漸從鹽鹼荒灘變身「生態綠洲」,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50%,累計綠化面積逾864萬平方米,公園 27 座,建成社區公園 8 座,實現了城在景中、城景相融,成了一座名副其實的「城市花園」。據中新天津生態城相關部門介紹,在開發建設之初,生態城就對中新合作區的土壤進行了抽樣調查。
  • 土壤也會得病!高鹽強鹼如何改善
    3.母質母質對鹽潰土形成的影響,主要決定於母質本身含鹽的程度。含鹽重的母質,有的是某個地質歷史時期積聚下來的鹽分,形成古鹽土含鹽地層,鹽巖或鹽層。在環境極端乾旱的條件下,鹽分得以殘留下來,成為目前的殘積鹽土。有的內陸鹽土,則是巖漿巖或變質巖就地風化釋放大量可溶鹽而來。
  • 研究用新電導率指標分析土壤鹽分變化規律
    土壤電導率(Electrical conductivity,EC)是限制植物和微生物活性的閾值,影響到土壤養分和汙染物的轉化、存在狀態及有效性,反映了在一定水分條件下土壤鹽分的實際狀況,且包含了土壤水分含量及離子組成等豐富信息。
  • 可以分泌鹽的樹,其質量可以跟精製食鹽一比高低!
    樹如何能產鹽?說來話就長了。一般植物喜歡生長在含鹽少的土壤裡。可有些地方的地下水含鹽量高,而且部分鹽分殘留在土壤表層裡,每到春旱時節,地裡出現一層白花花的鹼霜,這就是土壤中的鹽結晶出來了。人們把以鈉鹽為主要成分的土地叫作鹽鹼地,山東北部和河北東部的平原地區有不少這樣的鹽鹼地。還有濱海地區,因用海水澆地或海水倒灌等原因,也有大片鹽鹼地。
  • 如何直觀識別土壤表層鹽鹼土
    近年來,受環境變化及人為不合理的耕作和灌溉影響,我區部分灌區及灌區外土壤鹽漬化危害日益嚴重,阻礙了大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主要表現為:鹽漬化對農田及設施的危害,導致農作物的減產,灌排渠系塌陷。鹽鹼土是鹽土和鹼土的統稱。
  • 土壤鹽鹼化形成原因(附考點設計,關注+分享有驚喜)
    二、土壤鹽鹼化的產生土壤鹽鹼化(土壤鹽漬化)是指鹽分不斷向土壤表層聚積形成鹽漬土的自然地質過程。簡單說就是土壤裡邊含有太多鹽分,就像大家吃飯時鹽放多了,人吃了會不舒服,植物也是一樣,如果土壤表面的鹽分太多,超過了植物能夠承受的範圍,影響植物正常生長,就會形成土壤鹽鹼化。鹽鹼化土壤是地下水向上運動將鹽分累積到地表形成的。
  • 教授胡樹文帶領團隊長期紮根農村 改良鹽鹼、鹽漬、酸化土壤50萬畝
    去年7月,胡樹文團隊首次來到碭山,對桃樹的土壤、葉片進行採樣分析後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葉片裡缺鐵,土壤裡卻不缺鐵。這說明植物無法吸收土壤中的鐵離子。根據經驗,是土壤出了問題。  「我們分析,這是由於長期過度施肥、鹽分過高,桃樹的土地板結,鐵離子和其他離子拮抗,失去了活性,所以根系無法吸收鐵。」
  • 新疆:「吃鹽植物」能吃下鹽鹼還良田
    2013-05-22 13
  • 科學網—讓鹽鹼荒漠變綠洲
    邢軍武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說,僅我國山東省黃河三角洲地區未利用土地面積就達800多萬畝,其中濱海鹽鹼地加高鹽灘涂面積更是多達500萬畝,內陸鹽鹼地面積則超過16億畝。 「這些鹽漬化地區往往因缺乏淡水資源而形成鹽鹼荒漠,引發鹽鹼塵暴、鹽鹼灰霾和鹽漬化擴散,造成嚴重的生態災難和環境汙染,危害人類健康和農業生產。」邢軍武說。
  • 農田鹽鹼太高怎麼辦,什麼肥料可以改善?
    首先,鹽鹼地包括鹽和鹼? 我們很多人習慣上講鹽鹼地,一般來說鹽和鹼經常是伴生著,但是實際上鹽鹼土是民間對鹽土和鹼土的統稱;鹽土和鹼土在概念上就不同:鹽土受中性鈉鹽(主要是氯化鈉和硫酸鈉)影響的土壤;鹼土受鹼解鈉鹽(碳酸鈉、碳酸氫鈉、矽酸鈉)影響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