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吃鹽植物」能吃下鹽鹼還良田

2020-11-24 華夏經緯

2013-05-22 13:34:26    華夏經緯網

  新華網烏魯木齊5月22日電(記者 劉傑)幅員遼闊的新疆是我國的荒漠化大區和最大的鹽土區,鹽漬土地面積佔全國鹽漬土地總面積的三分之一,達8.5萬平方公裡土地,其中相當多的鹽漬化土地長期無法利用。如今,科研人員通過種植「吃鹽」能力極強的植物,變鹽鹼荒漠為良田,使得昔日的不毛之地種出了高產棉花。

  記者近日從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了解到,科研人員10多年來堅持對新疆鹽生植物的物種多樣性、鹽生植物種子及耐鹽性開展了大量研究。最終證明,在鹽鹼地上種植鹽地鹼蓬、鹽角草、野榆錢菠菜等,每年可以從土壤中帶走大量鹽分,連續3年左右即可大幅「淡化」土地,達到耕種標準。藉助這一新的科研成果,新疆目前已有1000多畝鹽鹼地被改良。

  據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田長彥介紹,以克拉瑪依為例,當地鹽鹼化最嚴重的土壤每公斤土的含鹽量大於40克,種植鹽地鹼蓬後,每年可以從每畝土地中帶走鹽分431公斤;4年之後,土壤鹽分可下降到每公斤土含鹽量10克以下,種植棉花畝產可達400多公斤。

  據介紹,新疆除了8.5萬平方公裡的鹽漬化土地之外,現有耕地的32.6%也已出現次生鹽漬化,成為農業低產的主要因素之一,每年因土壤鹽漬化造成的農業損失高達數十億元。「吃鹽植物」的應用推廣,可以在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讓鹽漬土地「重獲新生」;同時,新疆又擁有豐富的鹽生植物資源,目前已發現的就有305種,可以修復鹽鹼土、有效治理土壤原油汙染、吸收鉻和銅等重金屬,有許多鹽生植物還可以用於醫藥、綠化、飼用、食品加工、纖維和化工等領域,具有很大的開發潛力。(完)




相關焦點

  • 「吃鹽植物」 讓鹽鹼地變良田成現實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田長彥介紹說,幾年前,這兩塊地都是鹽鹼地,都是什麼也不長。出現這種情況,是他們經過20多年的研究,發現了多種「吃鹽植物」。通過種植「吃鹽植物」,將土地裡的鹽分吸收出來,從而達到鹽鹼地變良田的現實。    鹽鹼地可以變良田?
  • 【光明日報】鹽鹼地變良田:夢想如何實現?
    田長彥研究團隊在克拉瑪依改造後的良田。圖片由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提供展現在記者眼前的是兩塊完全不同的土地:一塊是鹽鹼化十分嚴重的地塊,土地表面全是或白或黃的鹽鹼,仿佛地表還結著一層厚厚的硬殼,沒有什麼生機;旁邊的地裡則長滿了綠色植物,鬱鬱蔥蔥,看不到一絲土地。
  • 海南多管齊下改良海水倒灌地 萬畝鹽鹼荒地變良田
    摘下一片葉子,放進嘴裡嚼一嚼,鹹味刺激著味蕾。「這種蔬菜是冰菜,能在含鹽量3%的土壤中生長。」海南大學教授江行玉介紹,冰菜能夠適應海水倒灌後形成鹽漬地環境,其老葉片裡的鹽含量能達到6%,是海水的2倍。「2016年我們將冰菜引入海南,為解決土壤鹽漬化服務。」
  • 耐鹽植物開發利用是鹽土農業的未來方向(5):重要耐鹽植物資源
    (二)枝葉蛋白質鹽生植物(1)異苞濱藜(Atriplex micrantha):藜科,主要產於新疆,生長在鹽鹼溼地、草灘和戈壁。(5)野濱藜(Atriplex fera):藜科,生於東北、西北各省,生於鹽漬荒漠和河灘,其枝葉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此外還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可直接做蔬菜食用。(三)種子蛋白質鹽生植物(1)小葉鹼蓬(Suaeda microphylla):藜科,產於新疆的荒漠,生長在鹽鹼荒漠、戈壁、沙丘等處。種子的蛋白質含量可以達到18%~21%。
  • 袁隆平在新疆沙漠種植的「海水稻」成功收割啦!荒灘戈壁再創奇蹟,沙漠即將變良田!
    
  • 科學網—讓鹽鹼荒漠變綠洲
    邢軍武指出:「如果能在鹽鹼地上種植適應鹽鹼的植物,既可以改良土壤,又可以增加農民的收入。」 耐鹽作物消除裸露 作為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鹽鹼環境與鹽鹼農業項目負責人,邢軍武在鹽生植物、鹽鹼環境與鹽鹼農業、鹽鹼荒漠生態修復與鹽鹼沙塵暴防治、高鹽環境植被重建等領域展開了長期研究。
  • 教授胡樹文帶領團隊長期紮根農村 改良鹽鹼、鹽漬、酸化土壤50萬畝
    海南東方的芒果、火龍果,雲南保山的柑橘,山東金鄉的大蒜,滕州的馬鈴薯……這些農產品種植區的障礙土壤在胡樹文團隊幫助下,煥發生機,結出了產量更高、口感更好的果實。  胡樹文說,在農業生產中,土壤是最基本的生產要素,是作物生長發育的基石。作物在生長過程中表現出的黃葉、死棵、爛根等各種生理現象,很大程度上是植物對土壤問題的間接反映。
  • 農田鹽鹼太高怎麼辦,什麼肥料可以改善?
    農田鹽鹼太高怎麼辦,什麼肥料可以改善? 今天收到一個頭條網友的私信,這樣問道「老師,土地鹽鹼太高怎麼辦,什麼肥料可以改善?」按照土壤鹽分組成劃分土壤鹽鹼類型有:鹼土2種(純蘇打、蘇打),鹽土4種(氯化物、硫酸鹽-氯化物、氯化物-硫酸鹽、硫酸鹽),共;兩種六個類型。
  • 排鹽補淡對濱海鹽鹼土壤鹽分變化的影響
    在排水排鹽處理的影響下,重度鹽鹼土壤含鹽量隨著地下水位的下降而降低,表現為脫鹽; 中輕度鹽鹼土壤隨水位下降並未表現出明顯的脫鹽,含鹽量增加,但增加幅度趨緩,這可能 與抽水形成的水力坡度或不同鹽分水平土壤的容重、孔隙度、 滲透特性等物理性狀差異造成的土壤水的蒸發量大於下移量有關。
  • 「點沙成土」,新疆沙漠變良田或許不再是夢!
    和田縣,人多地少,每平方公裡月降塵量高達600多噸,當地有俗話說:「和田人民真辛苦,一天要吃半斤土,白天不夠晚上補」。 如何有效治理沙漠化、將沙漠變綠洲一直沙漠地區人民的渴望,也是全球性的難題。 如果任由沙漠蔓延,也許地球只會僅存海洋與沙漠,不再有綠洲。
  • 治理鹽鹼任重道遠!水的導電率是多少才適合種植水稻呢?
    土壤裡含鹽量在3‰以下算是良田,含鹽量在3-6‰算中度鹽鹼地,當含鹽量超過6‰的,就算是重度鹽鹼地。鹽分含量高,肯定導電率就高,但目前還沒有準確的標準,水的導電率是多少才適合水稻種植。全球的鹽鹼地大約有9.5億公頃,中國佔了10分之1,治理鹽鹼工作任重而道遠!
  • 面對鹽脅迫 植物應對有高招
    植物應對有高招  新知  本報記者 馬愛平  盛夏來襲,據媒體報導,我國東北、西北及濱海地區的部分鹽鹼荒地和鹽鹼障礙耕地的植物受到高鹽影響,生存狀況甚是艱難、令人堪憂。  6月25日,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副教授楊永青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說,高鹽是影響植物生長發育以及制約農作物生長的不利環境因子。植物不能移動,在高鹽等逆境脅迫下,不能選擇逃避,必須主動應對。植物在長期的適應過程中,形成了自身的應對策略。  土壤鹽離子過度積累,影響生長發育  鹽脅迫是什麼?
  • 可以分泌鹽的樹,其質量可以跟精製食鹽一比高低!
    植物要能在這樣的土壤裡生存,的確得有些與眾不同之處。否則,根部吸收水分就會發生困難,同時,鹽分在體內積存多了也會影響細胞活性,會使植物被"毒"死。木鹽樹就是利用「出汗」方式把體內多餘鹽分排出去的。它的莖葉表面密布著專門排放鹽水的鹽腺,鹽水蒸騰後留下的鹽結晶,只有等風吹雨打來去掉了。瓣鱗花生活在我國甘肅和新疆一帶的鹽鹼地上,它也會把從土壤中吸收到的過量的鹽通過分泌鹽水的方式排出體外。
  • 調西藏水到新疆使沙漠變良田,中國最少能多養活兩億人口!
    新疆是中國最大的省級行政區,面積達到167萬平方公裡,佔到中國總面積的六分之一,然而新疆三分之一的面積是沙漠,其它三分之二也是處於半缺水狀態。新疆地形是典型的三山夾兩盆,除了北面的阿爾泰山脈,中部的天山山脈及南部的崑崙山脈,新疆大部分都處於塔裡木盆地和準格爾盆地之中,盆地內地形平坦,如果新疆不是缺水,佔國土六分之一的面積是耕地的話,足夠多養活兩億以上人口。然而由於缺水,這些地方只能是沙漠和半乾旱的草原。
  • 沙漠裡種海水稻,還是在新疆內蒙,還豐收了!還畝產超千斤!太牛
    這種水稻其實叫耐鹽鹼水稻,這種水稻雖然可以種植在鹽鹼地上,卻也是需要在淡水環境中才能生長的,不可以用海水灌溉,但是在海邊的鹽鹼灘土地上,只要有淡水灌溉,就能種植這種水稻。我國的鹽鹼土地可不只是存在於海邊,內陸地區這樣性質的土地更多,比如在新疆,西藏,青海,內蒙古,甘肅等省市,不少沙漠都是由於河流乾涸形成的,所以沙漠土地的鹽鹼度都很高,內陸很多河流都是內流河,這樣的流域中很容易形成鹽鹼地,其他莊稼不容易生長
  • 為什麼人類天天都要吃鹽?而動物卻不需要吃鹽?
    所有人都離不開鹽,做菜的時候如果不放鹽的話,我們會難以下咽。鹽呢,是維持機體正常生命活動的必需物質,如果沒有鹽的話,人就存活不下去,人可以去超市買鹽,然後做飯的時候加進去吃,但是都沒有看見過動物吃鹽,難道他們不需要嗎?
  • 準噶爾盆地生長著一種能夠製造鹽的樹種。
    在解放前,由於新疆交通蔽塞,經濟過於落後。地處準噶爾盆地一些遠離城鎮居民,食用鹽都比較困難,可鹽是生命不可缺少原素,離開鹽是沒有辦法生存的。準噶爾盆地是由地殼抬升形成的盆地,盆地內的湖泊因斷流,蒸發形成鹽湖或者成為硝坑,很多河流注入盆地內,使盆地內的土壤中含有鹽鹼,有的地方含鹽量很高,有的地方含鹽量較低。盆地內的淺水層中含有大量鹽,喝起來又鹹又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