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領取方法三部曲:
1、關注微信公眾號——譚老師地理工作室;
~長按二維碼即可關注~
2、分享譚老師地理工作室任意一篇文章到個人朋友圈或者微信群,並截圖;
3、先用截圖回復公眾號消息,然後輸入:高考地理專題設計,(上述兩步缺一不可),就可得到百度雲盤上相應的近百個高考地理專題設計的Word版提取連結和提取碼,操作簡單方便!
土壤鹽鹼化是當今世界土壤退化的問題之一。全世界鹽漬化土壤面積約10億公頃;我國鹽漬土面積約3460萬公頃,耕地鹽鹼化760萬公頃,近1/5耕地發生鹽鹼化,其中原生鹽化型、次生鹽化型和各種鹼化型分布分別佔總面積的52%、40%和8%。 鹽鹼地的產生使得大面積的土壤資源難以利用。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鹽鹼化土壤產生的具體原因吧。
一、我國土壤鹽鹼化的分布
我國鹽鹼化土壤主要分布在華北平原、東北平原、西北內陸地區及濱海地區。
具體分布在新疆、河西走廊、柴達木盆地、河套平原、銀川平原、黃淮海平原、東北平原西部,以及濱海地區。其中西北內陸地區鹽鹼化耕地面積佔總耕地總面積的15%。
二、土壤鹽鹼化的產生
土壤鹽鹼化(土壤鹽漬化)是指鹽分不斷向土壤表層聚積形成鹽漬土的自然地質過程。簡單說就是土壤裡邊含有太多鹽分,就像大家吃飯時鹽放多了,人吃了會不舒服,植物也是一樣,如果土壤表面的鹽分太多,超過了植物能夠承受的範圍,影響植物正常生長,就會形成土壤鹽鹼化。
鹽鹼化土壤是地下水向上運動將鹽分累積到地表形成的。形成土壤鹽鹼化的要素包括:地下水中要含有一定鹽分;地下水距離地表要淺;存在地下水上升的動力,如蒸發等作用力。在氣候乾旱和地下水位高(高於臨界水位)的地區,容易形成土壤鹽漬化。地下水含有一定的鹽分,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該地區又比較乾旱,則由於毛細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發後,便留下鹽分在土壤中。經過日積月累,土壤含鹽量會逐漸增加,形成了土壤鹽鹼化;對於很多地勢低洼,沒有排水出路的地區,當窪地水分蒸發後,鹽分殘留在此處,也形成鹽鹼地。
三、影響土壤鹽鹼化產生的具體因素
土壤鹽鹼化形成的因素很多,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
1、自然因素
包括氣候、地質、地貌、水文及水文地質等。
氣候因素是形成土壤鹽鹼化的根本因素,如果沒有強烈的蒸發作用,土壤表層就不會強烈積鹽。在北溫帶半溼潤大陸季風性氣候區,降水量小,蒸發量大,溶解在水中的鹽份容易在土壤表層積聚。
地貌因素特別是盆地、窪地等低洼地形有利於水、鹽的匯集。如衝積平原的緩崗,地形較高,一般沒有鹽鹼化威脅;衝積平原的微斜平地,排水不暢,土壤容易發生鹽鹼化,但一般程度較輕;而窪地及其邊緣的坡地或微傾斜平地,則分布較多鹽漬土。
地質因素主要反映在土壤母質上。含鹽的母質有的是在某個地質歷史時期聚積下來的鹽分,形成古鹽土、含鹽地層、鹽巖或鹽層,在極端乾旱的條件下鹽分得以殘留下來成為目前的殘積鹽土;還有含鹽母質為濱海或鹽湖的新沉積物,由於其出露成為陸地,而使土壤含鹽。
2、人為因素
造成我國鹽鹼地的人為因素很多,如排水不暢、缺乏完善的排水系統,缺乏完善的灌溉技術,耕作技術不當以及長期引用鹹水灌溉等。
四、土壤鹽鹼化的危害
土壤鹽鹼化不僅對農作物生長發育產生危害,而且使土壤物理性惡化,地下水礦化度提高,水變苦,地下水源不能充分利用。同時使大片土地荒蕪,農耕地減少,土壤中水、肥等因素互不協調,影響農作物產量。如土壤板結與肥力下降;不利於農作物吸收養分,阻礙作物生長。
五、鹽鹼化土壤改良措施
國內鹽鹼地改良利用方法和技術歸納起來大致如下:
1、物理改良
平整土地、深耕曬垡、及時鬆土、抬高地形、微區改土。
2、水利改良
灌排配套、蓄淡壓鹽、灌水洗鹽、地下排鹽。 如:結合各地不同自然條件和地形部位的特點,建立排灌系統,灌溉使土壤中鹽分溶解於水中,通過在土壤中滲透,自上而下地把表土層中的可溶性鹽鹼洗出去,然後由排水溝排除。
3、化學改良
石膏、磷石膏、過磷酸鈣、腐殖酸、泥炭、醋渣等。 如施用石膏及其它化學改良物可收到較好效果。如鹼化土壤或鹼土中含有大量蘇打及代換性鈉,致使土壤分散,呈強鹼性,引起土壤物理性狀不良,改良這類土壤除了消除多餘的鹽分外,主要應降低和消除土壤膠體過多的代換性鈉和強鹼性,在國外多有施用大量的石膏、硫酸亞鐵(黑礬)、硫酸、硫磺等,可收到降低土壤鹼性,協調和改善土壤理化性狀的作用。
4、生物改良
種植水稻、種植耐鹽植物田箐等,使用微生物菌肥等。植樹造林對改良鹽土有良好的作用,林帶可以改善農田小氣候,減低風速,增加空氣溫度,從而減少地表蒸發,抑制返鹽。
高考地理鹽鹼化專題設計
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
一、單選題
1.下圖為我國四個地區荒漠化土地的分布圖(陰影為荒漠化土地)。讀圖回答下題。
圖中荒漠化的形成因素,正確的一組是 ( )
A.甲—凍融作用 乙—鹽鹼化 丙—風蝕作用 丁—水蝕作用
B.甲—過度放牧 乙—鹽鹼化 丙—風蝕作用 丁—凍融作用
C.甲—凍融作用 乙—水蝕作用 丙—鹽鹼化 丁—過度樵採
D.甲—風蝕作用 乙—鹽鹼化 丙—過度墾殖 丁—水蝕作用
土地鹽鹼化是在乾旱、半乾旱條件下,由於不合理灌溉與管理不當產生的可溶性鹽類在地表積累造成的土地退化現象。閱讀1986~1999年我國西部部分省區土壤鹽鹼化面積變化統計資料(單位:10' km2),回答下列各題。
2.據表中信息,西部各省鹽漬化土地的變化情況是
A.西部各省(區)鹽鹼化土地面積均有不同程度擴大
B.西部各省(區)次生鹽鹼化耕地面積均有所下降
C.內蒙古鹽鹼化土地面積和次生鹽漬化耕地面積增幅最大
D.新疆土壤鹽鹼化最嚴重,次生鹽漬化耕地面積下降比例幅度最小
3.據材料信息推測,我國最容易產生土壤鹽鹼化的地區是
A.高原地區 B.平原地區 C.內陸盆地 D.丘陵地區
讀圖,回答下面小題。
4.制約兩地農業發展的主要自然因素為( )
A.地形 B.降水 C.熱量 D.光照
5.兩地農業發展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分別為( )
A.水土流失 土壤鹽鹼化 B.土地荒漠化 水土流失
C.土壤鹽鹼化 土地沙漠化 D.土壤鹽鹼化 水土流失
參考答案
1.A
【解析】
【詳解】
根據經緯度及圖中註記,圖中荒漠化的形成因素中,甲位於青藏高原,是三江源地區,主要是凍融作用形成荒漠化,B、D錯。乙中華北平原,是因土地鹽鹼化導致荒漠化。丙是河西走廊,是風蝕作用導致荒漠化。丁是雲貴高原,是水蝕作用導致荒漠化。A對,C錯。
2.C
3.C
【解析】本題考查我國的生態環境問題和資料綜合分析能力。
2.直接根據表格資料數據判斷,內蒙古的鹽鹼化土地擴大最快。
3.根據表格判斷我國土地鹽鹼化主要集中於西北地區,乾旱、半乾旱地區,故選C項。
4.B
5.C
【解析】試題分析:
4.兩圖所示為河套平原和河西走廊,兩地均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年降水量少,氣候比較乾旱,水源是制約兩地農業發展的主要自然因素,故答案選B。
5.河套平原地區由於農業生產過程中大量引黃河水進行大水漫灌,造成地下水位上升,所以河套平原地區面臨的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土壤鹽鹼化問題;河西走廊地處沙漠邊緣地帶,由於人類過度地農業生產活動導致植被破壞,土地沙漠化現象嚴重,故答案選C。
考點:本題考查荒漠化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