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地理 | 什麼是土地鹽鹼化?

2021-01-19 地理蹊

本文由地理蹊傾情原創編輯製作,如有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雖免費交流使用,但保留譴責直接拿過去作為自己成果的部分使用者的權


土壤鹽鹼化又稱土壤鹽漬化,

指土壤中可溶性鹽類

隨水向表層移動並積累下來,

而使可溶性鹽含量超過0.3%的過程。

土壤含鹽量太高,

從而使農作物低產或不能生長。 

簡單說,

就是土壤裡邊含有太多鹽分。



我們可以說土壤鹽鹼化是

在蒸發、地形、地貌和土壤質地的

共同作用下,

地下水向上運動

將鹽分積累到地表形成的。

主要是自然原因形成的。



相對來說

低地更容易發生鹽鹼化。

各種鹽鹼土都是在

一定的自然條件下形成的,

其形成的實質主要是

各種易溶性鹽類

在地面作水平方向與垂直方向的重新分配,

從而使鹽分在集鹽地區的土壤表層

逐漸積聚起來。

影響鹽鹼土形成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氣候乾旱和地下水位高(高於臨界水位)

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鹽份,

如其水面接近地面,

而該地區又比較乾旱,

由於毛細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發後,

便留下鹽分。

日積月累,土壤含鹽量逐漸增加,

形成鹽鹼土。



二是地勢低洼,

沒有排水出路

 窪地水份蒸發後,

即留下鹽份,

也形成鹽鹼地。


具體的說

可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氣候條件

在我國東北、西北、華北的

乾旱、半乾旱地區,

降水量小,蒸發量大,

溶解在水中的鹽分容易在土壤表層積聚。

夏季雨水多而集中,

大量可溶性鹽隨水滲到下層或流走,

這就是「脫鹽」季節

春季地表水分蒸發強烈

地下水中的鹽分隨毛管水上升

而聚集在土壤表層,

這是主要的「返鹽」季節

東北、華北、半乾旱地區的

鹽鹼土有明顯的「脫鹽」「返鹽」季節,

而西北地區,由於降水量很少,

土壤鹽分的季節性變化不明顯。


2、地理條件

地形部位高低

對鹽鹼土的形成影響很大,

地形高低直接影響

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運動,

也就與鹽分的移動和積聚有密切關係,

從大地形看,

水溶性鹽隨水從高處向低處移動,

在低洼地帶積聚。

鹽鹼土主要分布在

內陸盆地、山間窪地

和平坦排水不暢的平原區,

如松遼平原。

從小地形(局部範圍內)來看,

土壤積鹽情況與大地形正相反,

鹽分往往積聚在局部的小凸處。



3、土壤質地和地下水:

質地粗細可影響土壤毛管水運動的速度與高度,

一般來說,

壤質土毛管水上升速度較快,

高度也高,

砂土和粘土積鹽均慢些。

地下水影響土壤鹽鹼的關鍵問題是

地下水位的高低及地下水礦化度的大小,

地下水位高,礦化度大,

容易積鹽。



4、河流和海水的影響:

河流及渠道兩旁的土地,

因河水側滲而使地下水位抬高,

促使積鹽。

沿海地區因海水浸漬,

可形成濱海鹽鹼土。



5、耕作管理的不當:

有些地方澆水時大水漫灌,

或低洼地區只灌不排,

以致地下水位很快上升而積鹽,

使原來的好地變成了鹽鹼地,

這個過程叫次生鹽漬化。

為防止次生鹽漬化,

水利設施要排灌配套,

嚴禁大水漫灌,

灌水後要及時耕鋤。


(2017屆河南省百校聯盟高三3月聯考)2016年10月12日上午,由袁隆平院士領銜的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在李滄區籤約落戶,青島的「鹽鹼地」也可變身「良田」了。所謂耐鹽鹼高產水稻(簡稱「海水稻」),就是在現有自然存活的高耐鹽鹼性野生稻的基礎上,利用遺傳工程技術,選育出可供產業化推廣的、在鹽度不低於1%的海水條件下能正常生長且產量較高的水稻品種,畝產300公斤左右,4月播種,秋天收穫。

目前來看,我國內陸尚有15億畝鹽鹼地,其中有2億畝具備種植水稻潛力。試種、推廣成功後,按照每畝產值200—300公斤計算,可增產糧食500億公斤,多養活約2億人。下圖為我國鹽鹼地在耕地佔比分布圖。

(1)分析A地鹽鹼地面積較大及B地沒有鹽鹼地的原因。 

(2)推測海水稻生長特性,並簡述我國栽種和推廣海水稻的優勢條件。

(3)有人認為在沿海地區不應大力發展海水稻,請說明理由。

(1)A地:降水較少,氣候乾旱,地表蒸發旺盛,鹽分易隨地下水上升到地表,形成鹽鹼化;加上不合理的引水灌溉使地下水水位上升,導致地下鹽分的上移,加劇了鹽鹼化。B地:位於山東丘陵,地勢較高,地下水水位深,鹽分不易上移;加上降水較多,對地表鹽分淋洗作用強,鹽鹼化不易發生 

 

(2)特性:抗鹽鹼、抗澇;不需施肥、鋤草(或無病蟲害)。優勢條件:鹽鹼地和近海灘涂面積大;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少,糧食需求量大;技術條件有保障;大面積的季風氣候區,夏半年氣溫較高,適宜推廣海水稻. 

 

(3)鹽鹼地種植水稻,產量低,經濟效益低;破壞灘涂生態環境,影響生物多樣性;海域自淨能力下降;造成泥沙淤積,影響港口功能;影響海洋漁業發展

(2017天津3月質檢)子牙河和大清河是海河的兩大支流。子牙河由發源於太行山東坡的滏陽河和源於五臺山北坡的滹沱河匯成,大清河西起太行山區。

黃壁莊水庫位於滹沱河幹流的出口處,總庫容12.10億立方米,流域面積23400k㎡;流域蒸發量東部較大,西部較少。


土壤鹽鹼化是白洋澱地區農業生產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結合圖10,從地形和氣候的角度,分析湖區春季土壤鹽鹼化嚴重的主要原因。(6分)

白洋澱地勢低洼,排水不暢,土壤中可溶性鹽分多;春季氣溫回升、多大風天氣,蒸發旺盛(每點3分,共6分)




圖片來自網絡

資料參考自網絡

地理蹊

地理愛好者的家園

歡迎關注 | 分享

您的支持就是小蹊的動力

相關焦點

  • 土地鹽鹼化治理方案
    土地鹽鹼化治理是目前國內關注度較高的問題,其危害性深,受害面積大,所以社會各界專家等對鹽鹼地改良都有了很深入的研究。今天我們就土地鹽鹼化的治理加以分析和探討。土地鹽鹼化土壤鹽鹼化目前國內的主要改良方式有以下幾種
  • 大荔部分土地鹽鹼化問題亟待解決
    最近,記者接到大荔縣戶家鄉謝家坡村群眾反映,由於他們村的大片土地鹽鹼化嚴重,導致農作物產量大幅降低,農民收入銳減,為此他們心急如焚。  在謝家坡村的地頭,記者日前在一片玉米田裡看到,這裡的土壤鹽鹼化嚴重,玉米苗稀稀拉拉,而且長勢不旺。村民謝勇軍告訴記者:「我原先在這地裡種棉花,棉花長勢不行,我把棉花重新犁了後種了苞谷,苞谷也這樣,這鹽鹼真把人弄得沒辦法。」
  • 甘肅靖遠土地鹽鹼化現狀調查
    沃土地變成鹽鹼地 治理遭遇資金不足  ——甘肅靖遠土地鹽鹼化現狀調查  新華社記者郭剛 程楠  昔日土質肥沃的土地如今變成白茫茫的鹽鹼地,在陽光的照射下晃得人睜不開眼。
  • 如何治理土地鹽鹼化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當前,土壤鹽鹼化已經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問題。鹽鹼地是指地下潛水位升高、礦化度增強,加上氣候乾旱和蒸發強烈,導致深層土壤鹽分向表土遷移,表土鹽化或鹼化程度加重的現象。鹽鹼土形成的實質是可溶性鹽類在土壤中發生重新分布,鹽分在土壤表層積累超過了正常值。鹽鹼地是中國最主要的後備土壤資源,改良利用鹽鹼地可以增加耕地面積,緩解人地矛盾。
  • 為什麼大棚內土地容易鹽鹼化,如何避免鹽鹼化?
    其中和露地栽培相比,溫室大棚中的土壤更容易出現鹽鹼化這種問題,而今天咱們就來說說溫室大棚土壤鹽鹼化的原因和避免或者改善土壤鹽鹼化的一些措施! 大棚土壤鹽鹼化的原因: 1、溫室大棚種植茬口多且容易出現連作障礙 和露地栽培相比,溫室大棚種植基本上不存在歇茬的情況,基本上就是上茬作物剛扒園,下茬作物就要跟著種植了,加上溫室大棚經常連續多年種植同一種作物,吸收土壤的養分也大多相似,很容易造成土壤內營養物質出現失衡狀況造成土壤鹽鹼化。
  • 引黃河水就能導致土地鹽鹼化?真相竟然是這樣的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需要說明的是,這種直接將土地鹽鹼化歸咎到引黃河水灌溉是不正確的,因為鹽(氯化鈉)是地球上廣泛存在的一種物質,江河湖海甚至是地下水等都有鹽分,只不過是含量有高有低而已,例如波羅的海屬於半鹹水水域,是世界上鹽度最低的海,它是由於緯度較高蒸發量較小、海域封閉與外海水體交換較少以及河流匯入等因素造成的。
  • 釋惑 |為什麼這裡會出現鹽鹼化?
    鹽鹼化形成原因及基本治理措施    地理蹊@謝皆兵製圖所以在分析鹽鹼化的形成與治理時要從水和鹽兩方面入手:鹽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會留在這裡?水如何把鹽稀釋?(3)分析黃淮海平原土地鹽鹼化嚴重的原因,並簡述鹽鹼化的季節差異。(1)三角洲位於河流的入海口;衝積扇位於河流的出山口 。  (2)衝積扇是流水堆積作用形成,隨著流量的降低顆粒大的先沉積,黃河自西向東流,自西向東顆粒逐漸減小,沉積厚度逐漸變小。參考答案:自西向東顆粒逐漸變小,自西向東沉積厚度逐漸變小(或者說由多變少)。
  • 什麼是土壤鹽鹼化?如何治理土壤鹽鹼化
    植物也是一樣,如果土壤表面的鹽分太多,超過了植物能夠承受的範圍,影響植物正常生長,就會形成土壤鹽鹼化。土壤表面的鹽分主要是來自地下水的,即地下水的上升將鹽分積累到土壤表面。土壤鹽鹼化是由於地下水向上運動將鹽分累積到地表形成的。  形成土壤鹽鹼化的要素包括:地下水中要含有一定鹽分;濱海地區的鹽鹼化主要就是這個原因,尤其是在「海水入侵」背景下,地下水含鹽量更高。
  • 土壤鹽鹼化形成原因(附考點設計,關注+分享有驚喜)
    ,然後輸入:高考地理專題設計,(上述兩步缺一不可),就可得到百度雲盤上相應的近百個高考地理專題設計的Word版提取連結和提取碼,操作簡單方便!風蝕作用 丁—凍融作用C.甲—凍融作用 乙—水蝕作用 丙—鹽鹼化 丁—過度樵採D.甲—風蝕作用 乙—鹽鹼化 丙—過度墾殖 丁—水蝕作用土地鹽鹼化是在乾旱、半乾旱條件下,由於不合理灌溉與管理不當產生的可溶性鹽類在地表積累造成的土地退化現象。
  • 微專題|鹽鹼化
    (點擊上方圖片超連結,查看「湘說地理」大禮包。)鹽鹼化(3)臺田模式的主要生態效益從減輕土壤鹽鹼化危害、提高土地質量,維護土地生態系統、改善農業生產環境等方面分析。臺田模式是堆土成臺田用於耕作,挖溝為渠,放養水生生物,這種生產方式,利於排水,減輕土壤鹽鹼化危害,提高土地質量;水生養殖,形成良性生態系統,可改善農業生產環境。(4)黃河三角洲適宜發展大牧場放牧業,可從大牧場牧業發展的條件及黃河三角洲不適宜發展種植業的條件分析。
  • 【土壤改良】為什麼你的土地會發生鹽鹼化、酸化?
    【土壤改良】為什麼你的土地會發生鹽鹼化、酸化?一般大棚作物種植3-5年後開始出現土壤障礙現象,主要表現為土壤酸化鹽鹼化(南部酸化、北部鹽鹼化)。二、土壤鹽鹼化、酸化現狀:土壤鹽鹼化、酸化障礙主要是不良施肥習慣和土壤差異導致的。
  • 一抔黃土生萬物,土壤鹽鹼化檢測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這是我們夢中的桃花源記,古代的農業體系十分龐雜,管理起來已實屬不易。近些年,中國的農業越來越發展,也愈趨近機械化。未來的中國農業也朝著發達國家前進著,承包大面積的土地,土壤是否鹽鹼化,土壤適合種植什麼作物,卻成了很多農民頭疼的問題。土壤的PH酸鹼度檢測,土壤的含水率檢測,土壤的養分檢測,土壤的鹽度檢測等等,檢測項目及種類之多,造成很多人分不清楚土壤的這些值到底會對種植的植作物影響有多大。什麼樣的值又是適合植物生長的。
  • 鬥爭「鹽鹼化」 甘肅任重道遠
    原標題:鬥爭「鹽鹼化」甘肅任重道遠  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莊俊康  我省每年因土地鹽鹼化損失的糧食超過1億公斤。隨著鹽鹼化程度的加劇,部分地方莊稼絕收、民房坍塌,由此導致的移民、再移民和棄耕現象時有發生。
  • 淺談蔬菜種植大棚的鹽鹼化防治問題,注意這七點,與鹽鹼化說拜拜
    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大棚再經過長時間的耕作之後,土地的鹽鹼化會加重。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土地鹽鹼化之後,種植的蔬菜會面臨著生長矮小、品質變差、蔬菜生長緩慢、葉片乾枯,眾所周知,華北平原地區鹽鹼化嚴重,為了種地,人們會進行科學的洗地,減輕土壤的鹽鹼化。大棚蔬菜種植其實也是一樣,科學的洗地對減緩大棚鹽鹼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 科學網—促進土鹽分離的鹽鹼化治理新模式
    ◎通過調查與分析,在我國旱區鹽鹼治理中土鹽—水鹽分離的土壤鹽鹼化治理模式的可行性強。 土壤鹽鹼化是土壤和土地退化的主要類型之一,通常是指由於地下水位過高而引起的土壤易溶性鹽類在土壤表層積聚的過程。土壤鹽鹼化主要發生在乾旱、半乾旱、半溼潤氣候區及受海水浸灌的海濱低地區域。
  • 十幾年的老菜地應該見見太陽了——西紅柿種植中土壤鹽鹼化的危害
    走訪中我們了解到,連年耕種的幾家一般都是上半年種植西紅柿,下半年種植辣椒等作物,中間土地旋耕,但是不卸塑料膜,不歇棚。前些年還好,但是這兩年,不管是什麼作物長勢都不怎麼好,同樣西紅柿品種,一樣的水肥管理,在別人家果個可以達到400克---500克的大果型,在自己家地裡最多是250-300克。
  • 甘肅景泰:萬畝良田亟待排鹼 村民30年鬥爭「鹽鹼化」
    鹽鹼化嚴重的土地。到了1980年左右,土地陸續開始鹽鹼化,當時採取開挖排鹼渠的方式恢復了耕種,過了幾年土地又開始鹽鹼,到今天我們看到的這種程度。 「我們鎮上當初土地肥沃,糧食豐產的時候,這裡家家戶戶的糧油都是用水缸來裝的,可以想像當時這裡的土地是多麼的富饒。」草窩灘鎮副鎮長包仁豫說道,「而現在,全鎮已經有95戶農戶完全失地,土地鹽鹼化已經成為制約全鎮發展的主要因素。」
  • 好方法遭遇推廣難題 根治鹽鹼化有待機制再創新
    過去,我們對於鹽鹼化土壤的改造速度始終趕不上其發展速度。直到近幾年,由於實施了草原承包、休禁牧等積極政策,人工治理面積才與土壤的鹽鹼化發展進度勉強持平。因此,真正根治土地鹽鹼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5日,多年傾情於草原鹽鹼化治理的省草原飼料中心試驗站研究員張鵬詠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道出了他的感受。
  • 鹽鹼化土地綠化,這樣的樹種效果最理想
    土壤鹽鹼化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全球鹽鹼地面積約有9.55億公頃。這些土壤中累積了大量鹽分,土壤物理性狀表現為結構粘滯、通氣性差、土溫上升慢、土壤中好氣性微生物活動性差、養分釋放慢、滲透係數低等。植物在這些地方的生長發育會受到抑制,直接影響了成活率。
  • 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組織專家驗收河套灌區鹽鹼化治理項目
    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組織專家驗收河套灌區鹽鹼化治理項目 發布日期:2020-10-10 09:18 瀏覽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