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黃河水就能導致土地鹽鹼化?真相竟然是這樣的

2020-11-24 地球新觀察

原題為什麼耕地用黃河水長期灌溉會形成鹽鹼地?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需要說明的是,這種直接將土地鹽鹼化歸咎到引黃河水灌溉是不正確的,因為鹽(氯化鈉)是地球上廣泛存在的一種物質,江河湖海甚至是地下水等都有鹽分,只不過是含量有高有低而已,例如波羅的海屬於半鹹水水域,是世界上鹽度最低的海,它是由於緯度較高蒸發量較小、海域封閉與外海水體交換較少以及河流匯入等因素造成的。

那麼既然說形成鹽鹼地的「罪魁禍首」不是黃河水,那又會是什麼呢?在這裡小地先來講一下古代井鹽或海鹽曬制技藝。

由於古代科技水平不高,生產力較為低下,對於自然的索取通常是靠最原始的方法,即便是一日三餐所需的食鹽也是將井水或海水裝在器皿(石槽)中並放在太陽底下暴曬,待水分蒸發完之後就會有鹽漬,將這些鹽漬收集起來就是古代集市上流通的食鹽。

鹽鹼地的形成其實與古代曬鹽的「工序」類似,華北平原、河套平原等地就如同一個個巨大的「曬鹽場」,由於這些地區降雨量偏少,引入黃河水灌溉以後,這些被引來的水基本上沒有通過地表徑流流出,而是一部分被蒸發掉,另一部分則補給了地下水,這樣就造成了水中所含的鹽分長期在同一個區域積累,而地表土地鹽鹼化主要有以下兩種方式。

一方面由於氣溫偏高、降雨量較少,經過漫灌的土壤水分快速被蒸發掉,水中的鹽分在原地不斷積累,另一方面由於大水漫灌等粗放式的灌溉使得地下水位上升,隨著地表水分的不斷蒸發,地下水通過毛細作用將鹽分帶到地表,最終形成了鹽鹼地。

總結:鹽鹼地的形成與氣候環境(例如降雨量、氣溫等)、灌溉方法等都有著直接關係,因此對於華北平原、河套平原等地本來就存在降雨量偏少且春季升溫快、易出現春旱而言,大力發展節水農業,利用科學有效的灌溉方法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土地鹽鹼化。

相關焦點

  • 土地鹽鹼化治理方案
    土地鹽鹼化治理是目前國內關注度較高的問題,其危害性深,受害面積大,所以社會各界專家等對鹽鹼地改良都有了很深入的研究。今天我們就土地鹽鹼化的治理加以分析和探討。對於土壤鹽鹼化的危害,關注它的都很清楚,在這裡只做一下簡單普及:土壤鹽鹼化會導致作物吸收養分和水分等能力嚴重下降,造成植株病害,長勢弱小甚至死亡,這些對於農作物而言是致命的,可直接導致減產和質量下降,甚至絕收。
  • 大荔部分土地鹽鹼化問題亟待解決
    最近,記者接到大荔縣戶家鄉謝家坡村群眾反映,由於他們村的大片土地鹽鹼化嚴重,導致農作物產量大幅降低,農民收入銳減,為此他們心急如焚。  在謝家坡村的地頭,記者日前在一片玉米田裡看到,這裡的土壤鹽鹼化嚴重,玉米苗稀稀拉拉,而且長勢不旺。村民謝勇軍告訴記者:「我原先在這地裡種棉花,棉花長勢不行,我把棉花重新犁了後種了苞谷,苞谷也這樣,這鹽鹼真把人弄得沒辦法。」
  • 32秒丨氣溫走低河水結冰 濱州霑化破冰引黃保供水
    為確保全區居民生產生活供水安全,霑化區水務局早謀劃、早部署,於1月1日開始引黃蓄水。氣溫的持續走低,給韓墩灌區引黃蓄水帶來嚴峻考驗。1月2日,在過徒幹泊頭段引黃現場,河水逐漸結冰,導致河道流速過緩甚至造成冰淤堵塞。
  • 課外地理 | 什麼是土地鹽鹼化?
    相對來說低地更容易發生鹽鹼化。4、河流和海水的影響:河流及渠道兩旁的土地,因河水側滲而使地下水位抬高,促使積鹽。(1)A地:降水較少,氣候乾旱,地表蒸發旺盛,鹽分易隨地下水上升到地表,形成鹽鹼化;加上不合理的引水灌溉使地下水水位上升,導致地下鹽分的上移,加劇了鹽鹼化。
  • 微專題|鹽鹼化
    該辦法可以有效地降,低土壤鹽分,但用工量大,維持的時間有限,適用於小面積集,約經營的土地。換土是把鹽鹼土運走,換上一層好土,或者運走一部分,鹽鹼土,把好土與留下的鹽鹼土混合。這樣也能有效地降低,土壤含鹽量,但需要的好土量大,來源和運輸都成問題,因而,生產成本較高,只適用於特殊的土地利用。
  • 土壤鹽鹼化形成原因(附考點設計,關注+分享有驚喜)
    風蝕作用 丁—凍融作用C.甲—凍融作用 乙—水蝕作用 丙—鹽鹼化 丁—過度樵採D.甲—風蝕作用 乙—鹽鹼化 丙—過度墾殖 丁—水蝕作用土地鹽鹼化是在乾旱、半乾旱條件下,由於不合理灌溉與管理不當產生的可溶性鹽類在地表積累造成的土地退化現象。
  • 甘肅靖遠土地鹽鹼化現狀調查
    沃土地變成鹽鹼地 治理遭遇資金不足  ——甘肅靖遠土地鹽鹼化現狀調查  新華社記者郭剛 程楠  昔日土質肥沃的土地如今變成白茫茫的鹽鹼地,在陽光的照射下晃得人睜不開眼。
  • 鬥爭「鹽鹼化」 甘肅任重道遠
    原標題:鬥爭「鹽鹼化」甘肅任重道遠  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莊俊康  我省每年因土地鹽鹼化損失的糧食超過1億公斤。隨著鹽鹼化程度的加劇,部分地方莊稼絕收、民房坍塌,由此導致的移民、再移民和棄耕現象時有發生。
  • 為什麼大棚內土地容易鹽鹼化,如何避免鹽鹼化?
    其中和露地栽培相比,溫室大棚中的土壤更容易出現鹽鹼化這種問題,而今天咱們就來說說溫室大棚土壤鹽鹼化的原因和避免或者改善土壤鹽鹼化的一些措施! 大棚土壤鹽鹼化的原因: 1、溫室大棚種植茬口多且容易出現連作障礙 和露地栽培相比,溫室大棚種植基本上不存在歇茬的情況,基本上就是上茬作物剛扒園,下茬作物就要跟著種植了,加上溫室大棚經常連續多年種植同一種作物,吸收土壤的養分也大多相似,很容易造成土壤內營養物質出現失衡狀況造成土壤鹽鹼化。
  • 如何治理土地鹽鹼化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當前,土壤鹽鹼化已經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問題。鹽鹼地是指地下潛水位升高、礦化度增強,加上氣候乾旱和蒸發強烈,導致深層土壤鹽分向表土遷移,表土鹽化或鹼化程度加重的現象。鹽鹼土形成的實質是可溶性鹽類在土壤中發生重新分布,鹽分在土壤表層積累超過了正常值。鹽鹼地是中國最主要的後備土壤資源,改良利用鹽鹼地可以增加耕地面積,緩解人地矛盾。
  • 【土壤改良】為什麼你的土地會發生鹽鹼化、酸化?
    【土壤改良】為什麼你的土地會發生鹽鹼化、酸化?一般大棚作物種植3-5年後開始出現土壤障礙現象,主要表現為土壤酸化鹽鹼化(南部酸化、北部鹽鹼化)。二、土壤鹽鹼化、酸化現狀:土壤鹽鹼化、酸化障礙主要是不良施肥習慣和土壤差異導致的。
  • 什麼是土壤鹽鹼化?如何治理土壤鹽鹼化
    植物也是一樣,如果土壤表面的鹽分太多,超過了植物能夠承受的範圍,影響植物正常生長,就會形成土壤鹽鹼化。土壤表面的鹽分主要是來自地下水的,即地下水的上升將鹽分積累到土壤表面。土壤鹽鹼化是由於地下水向上運動將鹽分累積到地表形成的。  形成土壤鹽鹼化的要素包括:地下水中要含有一定鹽分;濱海地區的鹽鹼化主要就是這個原因,尤其是在「海水入侵」背景下,地下水含鹽量更高。
  • 鹽鹼化土地綠化,這樣的樹種效果最理想
    土壤鹽鹼化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全球鹽鹼地面積約有9.55億公頃。這些土壤中累積了大量鹽分,土壤物理性狀表現為結構粘滯、通氣性差、土溫上升慢、土壤中好氣性微生物活動性差、養分釋放慢、滲透係數低等。植物在這些地方的生長發育會受到抑制,直接影響了成活率。
  • 淺談蔬菜種植大棚的鹽鹼化防治問題,注意這七點,與鹽鹼化說拜拜
    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大棚再經過長時間的耕作之後,土地的鹽鹼化會加重。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土地鹽鹼化之後,種植的蔬菜會面臨著生長矮小、品質變差、蔬菜生長緩慢、葉片乾枯,只開花不結果,嚴重的時候甚至會導致蔬菜絕產。
  • 甘肅景泰:萬畝良田亟待排鹼 村民30年鬥爭「鹽鹼化」
    據記者了解,草窩灘鎮土地鹽鹼化嚴重的有4個村,1萬多戶,景電二期工程開工後,草窩灘鎮幾個村子地勢比較低洼,所有地下水匯聚,排水不流暢,導致土地鹽鹼化嚴重。 房屋倒塌 村民被迫搬遷高坪地區 土地鹽鹼化危害的不僅僅是土地,還顯現在了農民的房屋上面,已經危機到了當地農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 釋惑 |為什麼這裡會出現鹽鹼化?
    (3)分析黃淮海平原土地鹽鹼化嚴重的原因,並簡述鹽鹼化的季節差異。(1)三角洲位於河流的入海口;衝積扇位於河流的出山口 。  (2)衝積扇是流水堆積作用形成,隨著流量的降低顆粒大的先沉積,黃河自西向東流,自西向東顆粒逐漸減小,沉積厚度逐漸變小。參考答案:自西向東顆粒逐漸變小,自西向東沉積厚度逐漸變小(或者說由多變少)。
  • 科學網—促進土鹽分離的鹽鹼化治理新模式
    ◎通過調查與分析,在我國旱區鹽鹼治理中土鹽—水鹽分離的土壤鹽鹼化治理模式的可行性強。 土壤鹽鹼化是土壤和土地退化的主要類型之一,通常是指由於地下水位過高而引起的土壤易溶性鹽類在土壤表層積聚的過程。土壤鹽鹼化主要發生在乾旱、半乾旱、半溼潤氣候區及受海水浸灌的海濱低地區域。
  • 好方法遭遇推廣難題 根治鹽鹼化有待機制再創新
    過去,我們對於鹽鹼化土壤的改造速度始終趕不上其發展速度。直到近幾年,由於實施了草原承包、休禁牧等積極政策,人工治理面積才與土壤的鹽鹼化發展進度勉強持平。因此,真正根治土地鹽鹼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5日,多年傾情於草原鹽鹼化治理的省草原飼料中心試驗站研究員張鵬詠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道出了他的感受。
  • 土壤出現酸化、板結、鹽鹼化怎麼辦?
    土地由於連年耕種,大量使用化肥,土壤出現酸化,板結,養分失調,次生鹽鹼化,重茬病害嚴重等,還有一些由於礦山開採造成的土壤重金屬汙染問題。這裡不談重金屬汙染的問題,只談談由我們自己種地造成的各種土壤問題修復的方法。
  • 十幾年的老菜地應該見見太陽了——西紅柿種植中土壤鹽鹼化的危害
    然後就是我們附近的一個老朋友家裡種了一畝地,也是出現了同樣的問題,不過就是好了一點,說是種的其他的品種都不大,和往年一樣的管理,這兩年了都是這樣的。兩例事情出來,我們去地裡拍了照,和我們實驗棚裡進行對比,最後進行了走訪,得出了結論,十幾年的老菜地了,最短的種菜年限也是七、八年,居然沒有卸過塑料膜,一四季都在種植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