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為什麼耕地用黃河水長期灌溉會形成鹽鹼地?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需要說明的是,這種直接將土地鹽鹼化歸咎到引黃河水灌溉是不正確的,因為鹽(氯化鈉)是地球上廣泛存在的一種物質,江河湖海甚至是地下水等都有鹽分,只不過是含量有高有低而已,例如波羅的海屬於半鹹水水域,是世界上鹽度最低的海,它是由於緯度較高蒸發量較小、海域封閉與外海水體交換較少以及河流匯入等因素造成的。
那麼既然說形成鹽鹼地的「罪魁禍首」不是黃河水,那又會是什麼呢?在這裡小地先來講一下古代井鹽或海鹽曬制技藝。
由於古代科技水平不高,生產力較為低下,對於自然的索取通常是靠最原始的方法,即便是一日三餐所需的食鹽也是將井水或海水裝在器皿(石槽)中並放在太陽底下暴曬,待水分蒸發完之後就會有鹽漬,將這些鹽漬收集起來就是古代集市上流通的食鹽。
鹽鹼地的形成其實與古代曬鹽的「工序」類似,華北平原、河套平原等地就如同一個個巨大的「曬鹽場」,由於這些地區降雨量偏少,引入黃河水灌溉以後,這些被引來的水基本上沒有通過地表徑流流出,而是一部分被蒸發掉,另一部分則補給了地下水,這樣就造成了水中所含的鹽分長期在同一個區域積累,而地表土地鹽鹼化主要有以下兩種方式。
一方面由於氣溫偏高、降雨量較少,經過漫灌的土壤水分快速被蒸發掉,水中的鹽分在原地不斷積累,另一方面由於大水漫灌等粗放式的灌溉使得地下水位上升,隨著地表水分的不斷蒸發,地下水通過毛細作用將鹽分帶到地表,最終形成了鹽鹼地。
總結:鹽鹼地的形成與氣候環境(例如降雨量、氣溫等)、灌溉方法等都有著直接關係,因此對於華北平原、河套平原等地本來就存在降雨量偏少且春季升溫快、易出現春旱而言,大力發展節水農業,利用科學有效的灌溉方法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土地鹽鹼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