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就要到春節了,學校已經陸陸續續放假,許多老師還在孜孜不倦地批改試卷。相比往年,不少教師對於2020年充滿了期待,去年底國務院教育督查辦提出將此項工作作為督查重點,今年初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還要提高教師社會地位,工資待遇上漲似乎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不過,最近有一位老師爆料了學校內部的績效工資分配方法,並將自己2019年的績效工資公布,結果著實讓人意外。根據這位老師所述,學校績效考核分配是按照一定的係數,比如說校領導的分配係數是1.5,負責學校行政管理事務的係數為1.3甚至更高,而作為從事一線教育工作的教師,績效係數為1,兼職辦公室事務的老師可以多拿績效係數為0.5。然而,讓許多人想像不到的是最後,等到發績效工資的時候,校長拿到了20000元,這位老師不但沒有拿到績效工資,最後還要補交200元的「績效」,也就是說辛苦忙碌一年,他的績效工資是負數。
績效工資顧名思義,就是根據每個人工作成績的優劣,給予一定的工資獎勵,最基本的原則應該是「多勞多得」。然而,暫且不論基本不上課的校領導拿到2萬元績效,這位老師並沒有缺課,即便是偶爾有遲到早退,績效工資也不應該出現負數。而在這種奇葩分配的背後,正是備受教師吐槽的績效工資問題。
績效工資怎麼成了獎勵校領導的「專用資金」?
義務教育階段的績效考核,主要是為了實現「獎優促先」,不斷強化教師隊伍能力的一種必要手段。考核的內容是依據《義務教育法》、《教師法》、《教育法》等法律法規,以及完成學校規定崗位職責和工作任務的實績,包括師德和教育教學、從事班主任工作等方面。而且,最關鍵的一點,績效工資的考核是由學校來完成的。
不少學校都有一套屬於自己的考核辦法,而這套規則的制定雖然是依據上級的要求,但主要還是由學校的領導管理層最終定稿。因此,學校在無力承擔眾多的考核、檢查的時候,往往會讓教師充當臨時的工作人員。所以,如果教師僅僅是完成了教學任務,即便是班級成績優異,沒有完成學校規定的崗位職責,教師最終的績效考核恐怕也很難得到優秀。通俗來說,學校的績效考核還是由校長說了算,因此校長可以拿到遠超於教師的天價績效工資並不意外,有老師因為「不聽話」,績效工資變成了負數也在「情理之中」了。
教師工資真的會大幅上漲嗎?
無論是績效工資還是職稱制度,教師們普遍是罵聲一片,而且提高教師待遇和社會地位也是每年必喊的口號,那麼,2020年教師工資真的會大幅度上漲嗎?有人說,提高教師工資已經成了國務院督查辦的重點工作,漲工資應該是不用質疑的,但最終發到教師手中的錢能夠多少,卻很難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