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距太空殖民成真?美專家攻克微重力光解水,可配合旋轉人造重力

2020-12-04 環球科學大觀

科學前沿觀天下 篤學明理洞寰宇

隨著人類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類地行星被發現,意味著長途太空旅行離我們更近了一步,令人興奮不已。許多空間機構和私人公司已經有了在未來數年內將人類送上火星的計劃。

然而,對於人類來說在太空中生存較長一段時間並不容易。目前,長距離的太空旅行所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是如何為太空人提供足夠的氧氣,並提供足夠的燃料為複雜的電子設備提供動力。近日,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美德科學家利用半導體材料和太陽光(或其他星光)在零重力下即可從水中生產氫氣(燃料)和氧氣(生命),從而使長期太空旅行成為可能。

實際上,在飛船上生產火箭燃料和水比發射額外供給的火箭燃料和氧氣更安全,因為燃料和氧氣極有可能引發爆炸。一旦進入太空,利用特殊技術將水分解成氫氣和氧氣,從而可以用來維持生命或通過燃料電池為電子設備供電。水分解產生氫氣和氧氣的方法包括電解水和光解水兩種。使用光催化劑技術是太空旅行的最佳選擇,這不僅因為光催化設備重量遠遠低於電解所需設備的重量,而且太空中高強度太陽光使得光解水更易進行。

光催化劑(半導體材料)吸收光子後電子從價帶躍遷至導帶,產生光生電子和空穴,空穴吸收水中的電子形成氫質子和氧氣,光生電子與氫質子反應形成氫氣。光解水過程也可以逆轉,使用燃料電池將氫氣和氧氣結合在一起或「重新組合」,用於為電子設備供電。重組過程僅形成水,意味著水也可以再循環,這是長途太空旅行的關鍵。

研究人員在 120米落塔上創造了類似微重力的環境,並成功地證明在微重力環境中光解水是可能的。然而,當水被裂解產生氣體時形成氣泡,如何從催化劑材料中除去氣泡至關重要,因為氣泡會阻礙氣體的進一步產生。在地球上,重力使氣泡自動浮到表面以釋放催化劑表面空間,利於產生下一個氣泡。在零重力下,氣泡將保留在催化劑表面或附近。於是,科學家通過創建金字塔形區域來調整催化劑中納米級特徵的形狀,使氣泡可以容易地脫離並漂浮到介質中。但問題的關鍵是在沒有重力的情況下,即使氣泡已經被迫遠離催化劑本身,但仍會留在液體中。

重力允許氣體輕易地從液體中逸出,這對於使用純氫氣和氧氣是至關重要的。沒有重力的存在,沒有氣泡漂浮到表面並與混合物分離,相反所有的氣體都是用來產生泡沫的,進而阻斷催化劑或電極的反應,顯著降低催化過程的效率。

圍繞這個問題的工程解決方案將是成功實現空間技術的關鍵。目前,較為可行的一種方案是利用太空飛行器旋轉離心產生的離心力將氣體從溶液中分離出來。無論如何,未來充滿著未知,這項新的研究無疑讓我們距離長期太空飛行更近了一步!

參考文獻:Efficient solar hydrogen generation in microgravity environment,Nature Communications,2018,volume 9,Article number:2527.

相關焦點

  • 人造重力版「星際飛船」設想:通過旋轉的部分產生重力
    重力問題仍舊是太空探索任務的一個絆腳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YouTube用戶smallstars提出了「重力鏈星際飛船」(GLS)設想。GLS是SpaceX「星際飛船」的變種,能夠提供人造重力。SpaceX是否對這一設想感興趣,現在還是一個未知數。也許,埃隆 馬斯克和他的團隊早已提出了他們自己的人造重力設想。
  • 人造重力版「星際飛船」的設想,通過旋轉產生重力是否可行?
    重力問題仍舊是太空探索任務的一個絆腳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YouTube用戶smallstars提出了「重力鏈星際飛船」(GLS)設想。GLS是SpaceX「星際飛船」的變種,能夠提供人造重力。SpaceX是否對這一設想感興趣,現在還是一個未知數。也許,埃隆馬斯克和他的團隊早已提出了他們自己的人造重力設想。
  • 未來的太空之旅,人造重力也許是必不可少的!
    幾十年來,科學家一直在設想一種巨型旋轉空間站,能夠產生人造重力。不過,這一夢想一直未能實現。由於零重力狀態會對太空人的健康產生不利影響,而且未來將要實施的探索火星、小行星的任務需要持續時間更長的深空作業,打造可產生人造重力的太空飛行器成為一種必然。此外,隨著商業太空旅行業的快速發展,未來可能出現的巨大充氣式輪形空間站能夠產生人造重力,讓遊客享受更為舒適的太空之旅。
  • 為什麼空間站不建造旋轉結構來模擬重力?情況比我們想像的要複雜
    這其中的原因就是因為空間站沒有地球一樣的重力。而在這樣的微重力環鏡下工作,人體的肌肉會萎縮,心臟負荷會降低,為了減輕微重力對人體造成的影響,一般都會讓太空人每天進行簡單的體能訓練。而且,太空人也很難在空間站進行長久的工作,基本上每隔一段時間就需要返回地球,然後派新的太空人前往空間站。
  • 人造重力在理論上並不難!但是為什麼卻造不出來?
    對於愛看科幻片的讀者來說,人造重力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技術,其實人造重力理論上是很簡單的!
  • 旋轉產生的人工重力,你想體驗嗎?
    《2001太空漫遊》中的五號空間站是一個旋轉的空間站,它能產生相當於月球重力的人工重力。近年來,太空醫學研究人員還發現,一些太空人的眼睛可能會受到永久性的損傷。此外,有研究表明,人類在太空中的正常懷孕可能需要重力,因此搭載人類在太陽系飛行的任何太空飛行器要麼應該旋轉,要麼飛船的某些部分應該旋轉,這似乎是毫無疑問的。
  • 科學家研究在太空中製造「人造重力!」
    科學家認為太空生活會對人類身體機能產生不利影響,雖然返回地球的太空人竭盡全力對著攝像機微笑,但是他們一般都不能自主站立起來。
  • 俄研製離心機 為國際空間站提供人造重力(圖)
    人造重力太空艙想像圖(英國《每日郵報》網站)        外媒稱,俄羅斯科學院生物醫學問題研究所所長奧列格·奧爾洛夫10日表示,俄羅斯正在研製的國際空間站太空艙中,將安裝用於產生人造重力的離心機。
  • 還記得《流浪地球》裡的巨型旋轉空間站嗎?一家宇航公司正在規劃
    斯坦利·庫布裡克執導的《2001:太空漫遊》曾用令人震撼的畫面,展示這種概念空間站。這部影片的劇本由著名科學家和未來學家亞瑟·查理斯·克拉克捉筆,改編自他的短篇小說《哨兵》。在所有設計中,這種概念空間站都採用轉輪外形,環繞地球運行。空間站上有人造重力,人類可以長期逗留。
  • NASA為研究太空殖民將人類精卵送入太空受精
    是否看過機器人總動員裡面的太空人類,體形肥大,躺著生活,衣來張手,飯來張口,如果人類真的在太空生長,會是那樣嗎?無數科學家和民科愛好者都分析過太空人,如果人在太空微重力環境下生長會怎麼樣呢?目前只有各種分析,沒有人類科學實驗去驗證,為了研究太空殖民的可行性,NASA大膽邁出了一步,將人類精子和卵子冷凍,搭乘SpaceX火箭前往太空國際空間站,送入太空再解凍後受精,觀察受精卵在微重力環境下,各種生命數據,將數據和視頻發回地球,由相關專家在地面進行科學分析。目前,NASA研究外太空生物的科學家埃姆斯表示,在微重力環境下,由於沒有重力的影響,精子移動更高效。
  • 人類未來有可能創造出所謂的「太空嬰兒」,以此來殖民外星球
    同時人類也激發了另一個強烈的欲望,那就是殖民更多的外星球,讓人類的腳步遍布宇宙的各個角落。人類想要實現太空殖民,除了要有速度越來越快的宇宙飛船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需要解決,那就是太空繁殖。人類想要在太空中生存,想要實現太空殖民,就需要有龐大的人口。
  • 為什麼太空中沒有人造重力?那要如何才能產生人造重力?
    圖片:Wikimedia Commons user Markus Poessel, retouched by Pbroks13如果喜歡的話,還有另一個技巧:可以讓飛船旋轉,而不是線性加速(像火箭的推力),可以在工作中有一個向心加速度,在那裡的人可以感覺到飛船的外殼把他推向中心。這在2001年就被用過了——太空漫遊,如果宇宙飛船足夠大的話,就很難與重力區分開來。
  • 科學家正在研製「人造重力」!未來在太空猶如在地球!
    這是科幻大片《星際穿越》中「永恆號」飛船上的人造重力原理。
  • 探索未來空間站雛形:巨型旋轉環造重力場
    任何一種在太空中旋轉的環形結構都具有產生模擬重力環境的能力,研究人員羅斯將其命名為「偽重力效應」,通過太陽能聚焦產生的蒸汽動力帶動「補給碗」和「麵包」圍繞著中央軸線旋轉,這樣就可以產生向心力,模擬出重力環境。如果我們處於旋轉輪的內側,就可以察覺到與重力類似的效果。我們可以通過設定旋轉輪的大小和旋轉速度來模擬出所需要的重力場值。
  • 太空殖民越來越現實,科學家已解決在太空建房最基本問題
    據《天文學雜誌》9日,科學家們日前在國際空間站的微重力環境中,首次成功地混合了水泥,為在月球或火星建造房子的目標邁出了一小步。這次研究是一項名為「微重力研究水泥凝固」實驗的一部分。研究人員將水泥的基本成分送到國際空間站,然後將這些材料混合在袋中,通過一種叫做水化的過程使其硬化42天。
  • 為什麼我們需要人工重力來執行長期的太空任務?
    幾十年來,科幻小說作家們一直在設想某種旋轉的宇宙飛船,可以在太空任務最長的時間段內為太空人創造人工重力。近年來,太空醫學研究人員還發現,一些太空人的眼睛可能會受到永久性的損傷。此外,有研究表明,人類在太空中的正常懷孕可能需要重力,因此搭載人類在太陽系飛行的任何太空飛行器要麼應該旋轉,要麼飛船的某些部分應該旋轉,這似乎是毫無疑問的。
  • 太空與地面環境大不相同,在微重力環境下,太空人的生活很艱難?
    《太空與地面環境大不相同,在微重力環境下,太空人的生活很艱難?》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人體中的每一器官、組織,細胞以及生物分子都是在這樣的重力場中得以演化並賴以生存的。一旦失去了正常的重力場,生物體的器官和組織就將失去平衡,導致一系列的生理變化,甚至危及生命。超重和失重就是兩種偏離正常重力場的典型狀態。所謂微重力環境就是重力強度大大減少,十分微弱,其大小大約只有地球表面重力場強度的百萬分之一。太空人乘坐宇宙飛船在太空中飛行就是在這樣的微重環境下生活和工作的。
  • 流浪地球:為什麼飛船旋轉就能產生人造重力?
    旋轉的離心力可以模擬重力,在技術上很容易實現。鑑於「離心力」是「慣性力」的一種,很多人質疑它的存在,實際不存在的「離心力」能產生人造重力嗎?利用等效原理可以很好的理解離心力。等效原理如下:在電梯中的人,他無法分清自己的重力是電梯的加速度產生的(假如電梯在太空),還是地球的引力產生的。因為電梯對人的作用力既可以讓人獲得一個加速度,又可以平衡地球對人的引力。在封閉空間內,人無法區分這兩種狀態,引力和加速度等效。
  • 人類的野心之殖民太空:小行星上富含礦藏和黃金
    我們想要殖民小行星帶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採礦。地球上的貴金屬往往埋在地下,而小行星表面就有大量的貴金屬,如黃金和鈀。不過除了收集豐富的礦藏,這些小行星也可以作為科學研究的前哨。在地球上,我們的大氣層會吸收最危險的射線,而太空定居點也需要類似的屏障。厚厚的水層或冰層可以提供保護,但它必須有幾米厚。」與輻射相似,長期暴露在零重力或微重力環境下對人體也有害。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的助理教授、天體物理學家凱蒂·麥克(Katie Mack)說:「國際空間站上的太空人每天都要用阻力機鍛鍊兩個小時,但長期生活在失重狀態下仍然會導致健康問題。」
  • 未來人類有望實現太空行走,人造重力讓人類克服重力,猶如科幻片
    對於太空漫步大家應該都知道是怎麼樣的一個情形吧,太空漫步其實就是在失重的條件下進行行走,因為沒有了重力的原因,導致太空漫步非常的困難,顯得很笨拙,這一切都是因為人們已經適應了地球的重力,在外天空沒有重力,使得人類的行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