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國科學家仿貝殼研製出「超強韌」綠色材料
塑料製品給人們生活帶來便利,但難以降解的塑料垃圾會對生態形成不利影響。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受天然貝殼啟發研製出一種新型薄膜材料,在強度、韌性、透光性等方面表現出遠超傳統塑料的力學與光學性能,埋進土壤中約兩個月即可無汙染降解,有望成為柔性電子器件等領域的理想材料。
貝殼是一種性能優良的天然材料,由「磚—泥」結構一層層「砌牆」而成。近期,俞書宏院士團隊利用納米黏土片和細菌纖維素兩種天然組分,成功構築了「磚—纖維」的仿貝殼層狀結構,採用氣溶膠輔助的生物合成法,研製出一種高性能複合薄膜材料。
——新華網
2
中國天文學家主導破獲宇宙「大案」:鎖定富鋰巨星真身
▲恆星演化示意圖。(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國際科研團隊 供圖)
北京時間10月6日凌晨,中國、日本、法國、荷蘭、美國、澳大利亞、丹麥等國科研人員合作完成的關於富鋰巨星真實身份的重要天文研究成果論文,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天文》發表。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趙剛研究員、施建榮研究員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中科院國家天文臺閆宏亮副研究員與周渝濤博士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
該國際科研團隊藉助中國郭守敬望遠鏡(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英文縮寫LAMOST)巡天數據和美國克卜勒(Kepler)太空望遠鏡的星震數據,以及日本昴星團望遠鏡、中國麗江觀測站2.4米和1.8米望遠鏡等,通過採集大量富鋰巨星的光譜及震動數據,研究得出與傳統觀點截然不同的結論。這一發現挑戰了傳統的恆星演化理論,對最終解開鋰元素起源之謎至關重要。
——中國新聞網
3
探尋植物抗病之路:我國細胞膜信息傳遞研究獲重大發現
▲病毒和細菌的效應蛋白挾持植物中一條細胞膜到葉綠體的抗病信號途徑,以抑制植物免疫。(資料圖片)
日前,我國傳來好消息,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研究團隊,揭示了一條連接細胞膜和葉綠體的重要信號傳遞途徑,相關成果已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上。
該研究揭示了一些植物蛋白如何與細胞膜相關聯,並在感知病原體存在時,它們如何從細胞膜轉移至葉綠體內部,「警告」葉綠體有威脅存在。緊接著,葉綠體通過「逆行信號傳遞」過程,將這些信息傳遞至細胞核,從而調節抗病基因表達,激活防禦以對抗入侵者。該途徑是植物細胞將危險信號從外界傳遞到葉綠體的策略之一,能快速、及時、準確整合信號並產生適當的下遊響應。
——《經濟日報》
4
新圖像展現船底座星雲恆星誕生的非凡景象
據外媒報導,恆星誕生的過程與氣體和塵埃有關,但它也是一場視覺盛宴。來自智利雙子座南望遠鏡的一張新圖像,將船底座星雲(也稱卡利納星雲)的恆星「育嬰室」展現在令人震驚的焦點上 。天文學家們正在尋找船底座星雲來了解更多關於恆星形成的信息。近日發布的圖片顯示了星雲邊緣的 "西牆 "中發光氣體和塵埃的複雜「共舞」。
獲得這一非凡圖像的秘訣是望遠鏡的自適應光學系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NoirLab在周一的一份聲明中說:"自適應光學技術可以補償地球大氣中湍流的影響,以產生針鋒相對的圖像,與太空望遠鏡的圖像相當"。NoirLab負責運營雙子座天文臺。
——環球網
5
最亮時相當於50億個太陽!NASA發布深空超新星影像
▲超新星SN 2018gv從光芒萬丈轉趨黯淡的影像。截自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網
當地時間10月1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其官網上發布了一個視頻,用縮時攝影技術呈現一個超新星從光芒萬丈轉趨黯淡,最終成為宇宙之中不起眼存在的過程。
這一個超新星代號SN 2018gv,距離地球約7000萬光年,位於船尾座的NGC 2525棒旋星系,由日本業餘天文學家板垣公一於2018年1月首度發現,哈伯望遠鏡同年2月開始觀測。後來,天文學家將拍攝到的照片組合在一起,製成縮時視頻。
——中國新聞網
來源:今日科協微信公眾號
中國科協各級組織要堅持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的職責定位,推動開放型、樞紐型、平臺型科協組織建設。接長手臂,紮根基層,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進軍科技創新,組織開展創新爭先行動,促進科技繁榮發展,促進科學普及和推廣,真正成為黨領導下團結聯繫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團體,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習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