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問一號」探測器順利完成深空機動
▲這是10月9日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拍攝的現場畫面。2020年10月9日23時,在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飛行控制團隊控制下,「天問一號」探測器主發動機工作480餘秒,順利完成深空機動。
10月9日,在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飛行控制團隊努力下,「天問一號」探測器順利完成深空機動。至此,探測器的飛行軌道變為能夠準確被火星捕獲的、與火星精確相交的軌道。
截至深空機動前,「天問一號」已飛行超過78天,距離地球超過2900萬公裡,目前探測器各系統狀態良好。對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而言,此次深空機動意義重大。
——新華網
2
植物如何抗病毒?我國科學家發現「反病毒劫持」關鍵蛋白
▲植物幹細胞廣譜抗病毒機制示意圖。來源:人民網
病毒必須「劫持」並利用所侵入健康細胞的生命系統,才能繁殖和擴散。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趙忠教授團隊基於8年攻關,發現了使病毒無法「劫持」植物細胞的關鍵蛋白WUSCHEL(WUS),進而揭示植物幹細胞的廣譜抗病毒機制,為解決農作物抗病毒乃至全球糧食穩產等問題開闢新路徑。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10月9日發表了該成果。
病毒是農業生產中僅次於真菌的第二大病害。比如由稻飛蝨傳播的病毒會讓水稻患上條紋葉枯病和黑條矮縮病,輕則減產、重則絕收。
——新華網
3
中美科學家研製出可快充的鋰離子電池材料
充電速度慢、續航裡程短,是當前制約電動汽車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季恆星教授研究組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等機構合作,研製出一種新型黑磷複合材料,充電9分鐘即可恢復電池約80%電量,使兼具快速充電、高電荷容量、長壽命優點的鋰離子電池成為可能。這項成果10月9日發表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
「全新設計的黑磷複合材料使兼具高容量、快速充電且長壽命的鋰離子電池成為可能。」論文第一作者金洪昌博士介紹,「一方面,能量通過鋰離子與電極材料的化學反應進出電池,因此電極材料對鋰離子的傳導能力是決定充電速度的關鍵;另一方面,單位質量或體積的電極材料容納鋰離子的多少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光明日報》
4
哈勃望遠鏡拍攝NGC 1365星系恆星誕生的壯麗景象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歐洲航天局(ESA)的聯合項目——哈勃太空望遠鏡為NGC 1365拍攝了一幅令人驚嘆的圖像,這是一個遙遠的恆星形成的地方。 藍色和熾熱的橙色漩渦位於天爐座中,向我們展示恆星剛剛形成的位置以及未來恆星「育嬰室」的塵土飛揚的場所。
「明亮的淺藍色區域表明了數百顆『嬰兒恆星』的存在,這些嬰兒恆星是由星系外臂內的氣體和塵埃凝聚形成的,」歐空局在周五NASA分享的一份聲明中說。
——環球網
5
物理學家發現250萬年前地球附近超新星爆炸的證據
慕尼黑工業大學(TUM)的物理學家發現了一顆超新星爆炸的證據,這顆超新星大約在250萬年前在地球附近(宇宙尺度)爆炸。超新星通常發生在質量超過我們太陽十倍的恆星生命末期。 巨大的爆炸會產生錳等重元素。由TUM物理學家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已經證實,在250萬年左右的地球錳殼層中同時存在鐵-60和錳-53。研究人員表示,錳-53的濃度增加是明確證據,證明超新星確實發生過。
如果超新星發生在離地球非常近的地方,它可能會對地球和當時地球上的任何生命造成巨大的破壞。然而,這顆特殊的超新星距離地球足夠遠,唯一的副作用是對宇宙射線的提升,持續數千年。研究人員Thomas Faestermann博士表示,提升宇宙射線可能會導致雲層形成增加,並推測可能與更新世時代(260萬年前開始的冰河時代)有關。
——環球網
6
科學家在維蘇威火山噴發受害者身上發現保存完好的玻璃質腦細胞
科學家從一名在公元79年臭名昭著的維蘇威火山噴發期間受害死亡的年輕男子身上發現了保存下來的腦細胞。研究人員表示,在他的頭骨內發現的一種黑色玻璃狀物質中,腦細胞的結構依然清晰可見。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確定玻璃狀物質是否是該男子大腦的一部分,而細胞結構的發現證實了這一判斷。
至於玻璃狀物質是如何產生的,研究人員認為,他的大腦向玻璃質地的轉變是由於極端加熱和快速冷卻而發生的。該研究的主要作者是Pier Paolo Petrone,他表示,研究結果顯示,玻璃化過程發生在赫庫蘭尼姆,並凍結了受害者的神經元結構,將其完整地保存到今天。
——環球網
來源:今日科協微信公眾號
中國科協各級組織要堅持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的職責定位,推動開放型、樞紐型、平臺型科協組織建設。接長手臂,紮根基層,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進軍科技創新,組織開展創新爭先行動,促進科技繁榮發展,促進科學普及和推廣,真正成為黨領導下團結聯繫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團體,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習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