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四章解析:抽象的「道」

2020-12-06 小剛說國學

 

  【原文】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①。淵兮,似萬物之宗②;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③。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④。

  【注釋】

  ①衝:虛而不滿的意思。盈:滿的意思,引申為盡。

  ②兮:語氣詞,可譯為「啊」。

  ③湛:沒有、虛無的意思。

  ④帝之先:天地的祖先,形容其出現之早。

  【譯文】

  大道是空虛無形的,但它發生作用時卻永無止境。它如深淵一樣廣大,像是世間萬物的宗主。它不顯露鋒芒,解除世間的紛亂,收斂它的光耀,混同它於塵世。它看起來幽隱虛無卻又實際存在。我不知道它是從哪裡產生出來的,好像在天帝之前就已經有了。

  【導讀】

  「道」無形無象,它像空虛的容器一樣能容納萬物,卻沒有邊際,沒有窮極。正是這虛虛實實、可大可小的「道」中蘊含著世界的創造性因素。老子指出是「道」創造了萬物,是「道」支配著世間萬物,做人也要像「道」一樣虛懷若谷,樸實內斂,兼收並蓄。

  【解析】

  在本章裡,老子仍然在進一步論述道的內涵。他認為,道是抽象的,無形無象,人們視而不見,觸而不著,只能依賴意識去感知它,雖然道是抽象的,但它並非一無所有,而是蘊含著物質世界的創造性因素。這種因素極為豐富,存在於天帝產生之先。因此,創造宇宙、天地、萬物及自然界的是道,而不是天帝。這樣,老子從物質方面再次闡釋了道的屬性。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衝,通「蠱」,虛的意思。把道比喻為一隻肚內空虛的容器,是對其神迷信、不可觸摸性和無限作用的最直觀和最形象的譬喻。道的境界是心靈的世界,它的空虛,是相對於自我世界而言,是不為人的外觀所感覺到的。淵,形容道境深遠,找不到邊際。道的境界是虛幻的,但它虛而有物,它的無窮妙用對於得道之士來說,是永遠不會感到滿足的。因為心靈在道的世界裡自由翱翔是最快樂的,也最能滿足人的天性。在浩瀚無際的道境之中,蘊藏著天地萬物的本原。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銳,銳氣、鋒芒,指各種自以為是的行為和輕薄浮躁的情緒。紛,紛繁雜亂、支離破碎的事物及意識。塵,指現象世界,相對於本質世界而言。暢遊於道的美妙境界裡,徹悟了人生真諦,獲取了大智大慧,原先那種不可一世的銳氣及浮躁情緒被挫消了,一切與我無益的紛亂都得以解除;摒棄那種張揚外顯、積極進取的心態,代之以不露鋒芒、與世無爭的人生態度。以合乎道的觀點來看待世間的美醜、善惡、榮辱、貴賤,這時的人才是清醒的、有覺悟的。「不言之教」的功用即體現於此。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湛,深沉、幽隱,指道隱而不顯。「似或存」指似幻而實真,似無而實存。老子認為,道幽隱深沉,不可捉摸,看上去虛無卻又真實存在。在這裡,老子自問:道是從哪裡產生出來的?他沒有從正面作出回答,而是說它存在於天帝現相之前。既然在天帝產生以前,那麼天帝也就無疑是由道產生出來的。

  本章旨在說明不言之教的巨大功用。只有親歷道境,不為現象世界所羈絆,才能獲得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道是虛幻的,又是客觀存在的;正是它的虛幻,才可充實人們的內心。有了充實的內心,就可以挫銳解紛,和光同塵。把握了世界的本質規律,就能把握自己的命運。

  在前四章裡,老子集中提出了以下觀點:道是宇宙本源,而且先於天帝而存在;事物都是相互矛盾存在的,並且處於變化發展之中;等等。此外,老子還提出了自己對社會政治和人生處世的某些基本觀點,這些學說無不充滿智慧。

  【經典解讀】

  本章老子通過形象的比喻,把「道」呈現在人們面前。它難以名狀,但囊括世間萬物;它空虛無形,但永遠不會枯竭。它是萬物的主宰,天帝都是由其創造出來的。除了道是宇宙本源的思想外,老子還提出了自己的人生處世觀點「銼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即虛懷若谷、收斂鋒芒、順應外部環境。

  將道比喻成空虛的容器,在後面的篇章中還會出現。可以說這一比喻十分形象,是對道的神秘性、不可觸摸性和無限作用的最直觀譬喻。他這種超常的描述方式,給予後來道家人物自由放蕩的思想和行為以先導和啟迪意義。《莊子》中就經常描述一些離奇詭異的得道的人、神,或是說「存在」,來象徵「道」、表現「道」。這些形象超離表象,甚至與表象截然相反。可以說道家追求的是一種內在的美,而非世人常常注重的外表。正是在這種「棄末求本」、「遺世脫俗」的思想下,產生了很多恣肆不羈的人物,尤其是在魏晉玄學發展時期,風流雅士無不「越名教而任自然」。當時名士,如竹林七賢中的嵇康、阮籍、劉伶等人皆思想放蕩、性格不羈,在世俗之人眼中他們舉止怪異、行為荒誕,與聖人之教格格不入,他們「非湯武而薄孔周」,唾棄世俗禮教,隨性而為,將自已身心融入大自然的懷抱之中,至今還讓後人津津樂道。

  有人認為,嵇阮之徒行為狂蕩,並非按照老子所說的「和光同塵」來處世,其實這是一種誤解。老子的「銼其銳,和其光,解其紛,同其塵」和儒家所講的中庸之道並不相同。儒家所講中庸,是孔子針對「過猶不及」這一現象所說,後世「小人之儒」常常將其理解為甘於平庸,也是對孔子的一種誤解。而老子的思想,既不同於「甘為平庸」,也不同於孔子的本意。正如《淮南子》中曾雲:「方不中矩,圓不副規。」挫銳解紛並不是像儒家要求的那樣「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而是要擺脫世俗的條條框櫃,順道而行,隨性而安,不為稱賢封聖而戚戚焉,不為被世俗認可而勞神損形,不恃才傲物、鋒芒畢露。嵇康、阮籍諸人正是如此,他們任性恣肆,不與世俗同流,舉世譽之而不樂,舉世非之而不慚。

  老子不是告訴人們做縮頭烏龜,而是告訴人們萬物皆依道而行,聖賢不值得仰慕,光芒不值得炫耀,要收斂含蓄,謙虛圓潤,不管有多大才能不可唯我獨尊。

【哲理引申】

  道衝,故而能用之而不盈,它廣闊無邊,故能囊活萬物,無所不包。人也是如此,只有心胸廣闊才能容人之所不能容,懷天下萬事,成不世之功。古代哪些著名的君上,都是極具氣度之人,他們能允許別人指責自己的缺點,能包容別人的不足,能對有很大缺陷的人量才而用;相反也有一些人求全責備,嚴律人,寬於律己,別人有一點缺陷就受不了,自己的缺陷有人指出時就憤恨吧,這樣的人,沒有人能接近他們,他們有了缺點也沒人敢於當面進諫,最,他們只能在激烈的競爭中敗下陣來,成為笑柄。

  東漢末期,天下大亂,諸侯紛爭,經過一輪輪慘烈的決戰,北方地區最重要的兩個勢力就是曹操和袁紹了,一場決定天下命運的對決隨時展開。當時袁紹勢力佔據絕對優勢,他手下有冀、幽、青、並四州,軍士百萬、戰將如雲、謀士如茶。反觀曹操,剛剛平定中原,周圍又有張繡、劉備、劉表等對立勢力,可謂勢孤力疲,四面受敵。

  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紹挑選精兵十萬,戰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都。消息傳到許都,曹操部將也大多認為袁軍強大不可敵。但曹操卻根據他對袁紹的了解,認為袁紹志大才疏,膽略不足,刻薄寡恩,剛愎自用,兵多而指揮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於是決定和袁紹進行大決戰。曹操得到了一些重要謀士的支持,如郭嘉、有彧,他們都提出了一些曹操必勝、袁紹必敗的論據,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度」。荀彧說:「紹貌外寬而內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達不拘,唯才所宜,此度勝也。」郭嘉說:「紹外寬內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親戚子弟,公外易簡而內機明,用人無疑,唯才所宜,不間遠近..."

  曹操氣度之廣最突出的事例就是對待張繡。197年,張繡投降了曹操。但曹操進了宛城後,卻納了張繡的寡嬸鄒氏。張繡覺得受了奇恥大辱,與賈詡商議反曹。在夜間突襲曹營,曹操的大兒子曹昂、侄子曹安民、愛將典韋等人都被張繡的軍隊殺死。按理說殺子、殺侄之仇深似海,可是曹操從大局出發,不僅沒有繼續報仇,反而對張繡分外親熱。張繡在賈詡的勸告下投降了曹操,二人見面時曹操像遇到久別重逢的老朋友一樣,拉著張繡的幹搖了義搖,用豐盛的宴席招待張繡,封張繡做揚武將軍,還讓兒子曹均娶了張繡的女兒。

  反觀袁紹,雖然也是一時梟雄但和曹操比起來肚量就差得遠了。他準備出兵時,手下謀士田豐持反對意見,又言辭激烈。袁紹聽了十分憤怒,立刻下令將田豐捉了起來。後來,他出戰果然不順。有人對田豐說:「您一定會受到重用。」田豐說:「袁公表面寬厚但內心猜忌,容不得人。如果他得勝,一高興,或許能赦免我;打了敗仗,心中怨恨,內心的猜總就會發作。我不指望活命了。」袁紹回來後,說:「我沒有採納田豐的意見,果然被他恥笑。」與田豐不和的逢紀乘機進讒言:「田豐聽說將軍敗退,拍手大笑,正為他預言正確而歡喜呢!」於是袁紹殺了田豐。

  許攸也是袁紹的重要謀士,為袁紹出了很多謀略,但大多不被採用。曹操及袁紹始交戰時,許攸就建議袁紹偷襲許昌,這本是一條很好的計謀,袁紹卻不願冒險而不採納。恰好此時許攸家裡有人犯法,袁紹疑心許攸出謀劃策都是懷有私心的,甚至懷疑他暗中勾通曹操。許攸一怒之下,投奔了曹操,向曹操進獻了襲擊烏巢的計謀,從而使大戰形勢一下扭轉。

  戰爭結束後,曹操的軍隊在清理戰利品時,發現了大批信件。官員抱著這些信件向曹操匯報,其中有一批信件,是京城和曹軍軍營中的一些人暗地裡寫給袁紹的。曹操接過來看了看,這些信大都是吹捧自己的敵人袁紹的,有的還表示要離開曹營投奔袁紹。

  曹操的親信都十分生氣,向曹操建議說將這些書信打開,按名字將那些心懷二意者全部抓起來。但曹操微微一笑下令將這些書信全部燒掉。眾人十分不解,曹操又說:「不要查了。當時袁紹比我們強大那麼多,連我都感到不能自保,何況大家呢?」於是,那些信全部被燒光了。過去那些暗通袁紹的人也都放了心,而且暗自慚愧,之後更加忠心於曹操了。

  正是因為這樣,曹操才能在群雄紛爭之時崛起,統一北方,才能擊敗袁紹、呂布等眾多對手,才能得到天下賢才的擁護。

相關焦點

  • 理道 理解道德經第十四章
    俗人注重形象思維感性認識,昭昭然,察察然;我注重理論思維理性認識,通過抽象(透過現象)掌握本質,遵守法則,抽象而渾括。故而「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沉靜啊,好像深廣遼闊的海洋;漂泊啊,好像永沒有止境。眾人皆有所用事,而我獨獨以手弄玉且如鄙師祭祀。我獨獨異於俗人,而崇尚守道依法遵循規律。】第三十九章: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
  • 《道德經》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
    道德經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翻譯:大道已經失去效用了,就會有仁愛和正義這樣的道德規範出現,有了所謂能夠通達本質的思想的出現,就會有人為的造假。解析:這一章就說了四個與我們密切相關的社會示例。第一個,大道廢,有仁義。所謂大道廢,有種意思,第一種就是被廢除了,這隻有統治者才可以去做,因為他們覺得大道對他們沒有用了,無法實現他們的欲望之心了。通過他們進而影響了社會的氛圍了,使得大家都不信道,淡化了道。
  • 《道德經》裡的道究竟是什麼?真相就在這裡
    跨越千年,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看到,自老子留下《道德經》這部經典著作之後,無數人都在想盡一切辦法去解讀《道德經》,都想搞明白老子所說的道到底是什麼。有人說,道就是道理;有人說,道是規律;也有人說,道是程序,等等,不同的人對道有著不盡相同的解讀。
  • 道德經的「道」是什麼?嬰兒、女人和水!
    在老子《道德經》中,一開篇就講「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經中的「道」似乎成了一個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道德經全篇都在講道,可是很多人看了依然一頭霧水,「道」到底是什麼?道德經中,有三樣東西常用來比喻道:嬰兒、女人和水。
  • 關於《道德經》第四章「道衝」的體會
    道衝「衝」,意為虛,指空虛。而「道衝」,就是指道的那種空虛、看不見摸不著的形態。為什麼說道是空虛的呢?還記得我們在第一章的時候講到,「道」就是「無」。「無名,天地之始」,「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從這幾句話中,我們不難看出,道就是無。
  • 《道德經》與《易經》的關係破譯
    乾卦,《道德經》對應章節為第一章 坤卦,《道德經》對應章節為第二十五章 《道德經》總結兩卦的章節為第四十章 「天」、「地」在《易》和《道德經》中都是很重要的概念,又被解釋為「乾」、「坤」和「無」、「有」,但不能等同。
  • 《道德經》前言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言》,原文分上下兩篇,上篇為《德經》,下篇為《道經》,不分章,後改為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從第三十八章開始為《德經》,總共81章。《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道」是渾全之樸,「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質」、思慮的「精神」、理性的「規律」,而是造成這一切的無形無象、至虛至靈的宇宙本根。
  • 《道德經》全文
    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人之所惡(wù),唯孤寡不穀(谷gǔ),而王公以為稱(chēng)。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jiào),我 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 《道德經》新解:第一章永恆之道
    有無同出隨道生,眾妙法門玄又玄。道,謂之「遊首」,象徵太極,表示流動的思維,代表程序、法則、規律。道,無根無源、無始無終。從無名生,以有名顯。無中生有,隨觀而現。《道德經》全篇分為八十一章,九九八十一,大成之數。
  • 理道 理解道德經譯文
    理解道德經 譯文第一章自然界存在產生宇宙萬物的始基,作為派生宇宙萬物的本元。我未知其名,勉強為之取字「道」,勉強為之取名「大」。冀求知物,依附於知道;已經知道(得道),得以知物;已經知物(得物),復守道(復命復樸返本歸元循道順道),是為玄德。
  • 《道德經》不同的斷句,截然不同的意思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靜境,ID:FM18848】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論版本最多的古籍,莫過於老子《道德經》了。從戰國到1949年建國前,坊間流傳的版本大約有300種。雖然世傳本很多,但說到原始版本,我們並沒有發現最早的老子,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道德經》都是傳抄本,沒有一個是所謂的《道德真經》。
  • 道德經第六章說!我們都身在道中
    我們可以從道德經中了解一下宇宙的奧秘穀神不死,是謂玄牝(pìn),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一種翻譯一、道是不死的,但在哪裡呢?她是孕育生命,孕育世界的子宮(比喻生育萬物的條件)二、陰陽交合,而生萬物,玄牝之門,是天地的根基,也就是說我們都在天地之中,都在道中,是道運行著萬物。
  • 還原真實《道德經》,從帛書《老子》開始(四)
    中國著名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高明先生,通過對上百種世傳版本《道德經》研究,以及結合上百位學者對《道德經》的注釋,採用歷史文獻學得出一個結論:王弼本《道德經》(簡稱王本或王弼本)最接近帛書《老子》的原貌,世傳版本《道德經》經後人篡改,流傳至今已經嚴重失真。
  • 「道德經」的「道」字理論與宇宙多維空間理論不謀而合
    一、「道」字詳解《道德經》裡的「道」字隨處可見,從其所表達的意義大致分為四種:第一種:名詞,宇宙多維空間的意思,即陰性世界。如天道。第二種:名詞,道德之意,指人的思想行為(素養、品性、品質)。如人道。第三種:名詞,是統領之意,指方向、方法和手段。如王道第四種:動詞:說或講的意思。
  •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作者||yesuo聽說老子已不知何年何月的事了,然真正開始關注老子並他的《道德經》源於那句「上善若水」。前些年房地產盛行時某房產公司將這四個字的廣告打得鋪天蓋地,很簡單的幾個字我當時似懂非懂,翻看《道德經》也覺得高深莫測,很難體會。今年有閒系統地認真閱讀《道德經》,居然很順利地讀完,並且深有感悟。後人總結云:大道至簡,說易行難。是也。現行的《道德經》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語錄體結構。
  • 理道 理解道德經原文譯文
    理解道德經 原文第一章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吾未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冀知其子,附知其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得其子,復守其母,是謂玄德。塞其兌,閉其戶,知常,終身不堇;開其兌,濟其事,妄作,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毋遺身殃,是謂襲常。
  • 道德經:老子說的道究竟是什麼?認識大道體悟大道,人生才更完整
    老子寫道德經的本意又是什麼呢?今天我就鬥膽來聊一下,我對老子所說的道的理解。很多朋友都知道,道德經分為上下兩篇,分別為道經和德經。第一章到第三十七章是道經,主要講道論;第三十八章到第八十一章是德經,主要講德論。
  • 道德經第35章:面對各種誘惑我們該怎麼辦?道德經教我們正確選擇
    上一章中,老子藉助小和大這一對概念,論述了道看似渺小,實則偉大的原因,在第35章,老子繼續給我們闡述看似平凡的道,卻有著用之不盡的偉大功能。我們看一下原文: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 老子-《道德經》英文譯文
    【老朋友】點擊手機右上角圖標【轉發分享】內容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 《道德經》40章:學習周易的奧秘在哪裡
    《道德經》是老子對《周易》思想的闡釋,從這個角度講,本章雖然字數少,卻佔據著很重要的位置,因為按順序講,它處在《周易》六十四卦的腰眼上。本章對應《周易》遁卦,是第33卦,屬於中間位置,老子寫到這裡,便借遁卦對周易理論的核心規則做了深入講解,告訴我們,學習《周易》的奧秘在哪裡!文 | 楊吉德話說《道德經》40章返也者,道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