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首座雙螺旋人行橋,有很大的意義,雙螺旋橋!

2021-01-14 雨雨落下

是世界上首座雙螺旋人行橋,於2010年4月24日通行。設計人員受DNA結構的啟發,這座橋梁想要體現的意義是「生命與延續、更新與成長」。雙相不鏽鋼2205具有很多優點:在新加坡的溼熱海洋性氣候中,這種耐腐蝕性能很高的雙相不鏽鋼牌號可確保在其至少100年的橋梁設計使用壽命期間,做到維護率低且美觀耐用。

夜晚配合燈光的裝飾效果,魚尾獅雕塑營造出了浮立在碧波之上的視覺效果。此刻隔水相望的濱海灣金沙酒店、摩天輪和連接兩地的雙螺旋橋也是被燈光裝飾演繹的美輪美奐。

雙螺旋橋,是新加坡濱海灣的一座人行橋,因其結構像人體DNA的雙螺旋結構而得名。它既是一座優雅輕盈的藝術品,也是一座堅固又耐腐蝕的結構,將先進設計工具的運用和雙相不鏽鋼完美結合起來。橋於2010年夏天正式通行,凸顯了城市的精神和活力。

世界上首座曲線橋,2010年4月24日通行。全橋共有長280米的步行通道,結構非常精密。大橋有5座觀景平臺,位置十分優越。雙螺旋的形式象徵了「生生不息」、「復興」、「永遠繁榮」等,濱海灣旁這座荷花般的建築,是新加坡金沙藝術科學博物館。在新加坡的六天裡,每天都是睡到自然醒。對於熱愛夜生活的我而言,晚上才是旅行真正的開始。新加坡這座城市的夜生活,對我而言,是一場沒有終點的狂歡。

白天看不出它的美,晚上燈光起來,走在橋上特別有感覺。 很多人在那裡跑步,關鍵還是空氣超清新!橋身很長,有專供遊客休息與遠眺的觀景平臺,這裡拍照片的人有很多,晚上可以先去逛人造花園然後走回來,大家可以在晚上的時間來,很不錯。

螺旋橋據說是世界第一座這樣結構的建築,寓意生命的延續,可以從魚尾獅公園開始漫步這座橋到金沙濱海灣花園,個人感覺黃昏時分最美。

相關焦點

  • 世界奇特建築盤點:美國籃子大廈、葡萄牙巖石屋、新加坡雙螺旋橋
    這一似乎只可能存在於巨人世界中的超大號籃子是一座七層鋼構大樓,總面積在二十五英畝左右。位於該大廈樓頂的一對把手是建造者用銅以及木製的鉚釘固定安裝上去的,該部位的重量足足有十五萬公斤。這座大廈是一家公司的總部大樓,是被用作辦公的,而此公司的主業正是制銷籃子。該公司的創始人力排眾議,選則以自家當時售賣量最佳的一款籃子為模型。
  • DNA雙螺旋結構的陰暗面
    編者按:1962年,沃森、克裡克與威爾金斯因研究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成果,而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但是,他們真的是第一個發現雙螺旋結構的人嗎?日本科學家福岡伸一在《生物與非生物之間》一書中指出,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三人一起「剽竊」了科學家羅莎琳德·富蘭克林的研究成果。
  • 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
    直到1950年,美國生化學家查蓋夫(Erwin Chargaff)採用紙層析、分光光度法等精確測定了多種生物的鹼基組成,才徹底推翻「四核苷酸假說」,並提出「查蓋夫規則」,即在任何DNA中,A=T,G=C,所以有A+G=T+C。這成為雙螺旋模型中鹼基互補配對原則的基礎。
  • 科學網—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
    說到20世紀最偉大的3個科學發現,非相對論、量子力學和DNA雙螺旋結構莫屬。
  • DNA結構不止雙螺旋一種,你可能上了個「假學」
    每次撰寫有關DNA的文章時,總會有莫名的喜感,愉悅之情源於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過程,不亞於一場「清宮大戲」。眾所周知,揭示DNA雙螺旋結構的是沃森和克裡克兩人,沃森和克裡克也因此獲得1962年諾貝爾獎,而事實是雙螺旋結構的發現,要再加上富蘭克林、威爾金斯和葛斯林三人。
  • 歷史的背後1:雙螺旋DNA是為了遺傳穩定性,雙螺旋樓梯是為了啥?
    在這做被稱為「國王」的古堡中,有77座樓梯、282座煙囪和426個房間。在些這宏偉的設計之中,有一座著名的雙螺旋樓梯世界聞名。這座雙螺旋樓梯的設計者就是鼎鼎大名的達文西。這其實是兩座並列而行的樓梯,位於城堡的主塔中央,同樣是從上至下、同下至上,即使樓梯交錯盤結,貫穿城堡的三層樓,但是分別走在各自樓梯裡的人也不會相遇。
  • DNA的雙螺旋結構
    Crick, 1916—2004 )提出的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主要內容如下。在DNA分子中,兩條DNA單鏈圍繞一個假想的共同軸心形成右手雙螺旋結構,雙螺旋的螺距為3.4nm,百徑為2.0nm;雙螺旋的外側是DNA鏈的骨架(backbone),由交替出現的、親水的脫氧核糖和磷酸構成;鹼基位於雙螺旋的內側,兩條單鏈中的嘌呤和嘧啶以疏水的、近於平面的環形結構彼此接近,平面與雙螺旋的長軸相垂直;一股鏈中的嘌呤鹼基與另一股鏈中位於同一平面的嘧啶鹼基之間以氫鍵相連,稱為鹼基互補配對或鹼基配對
  • DNA雙螺旋:解讀生命的奧秘
    然而包括沃森在內的許多科學家卻都認為,只有當沃森和克裡克於1953年4月25日在《自然》雜誌上首次發表關於DNA雙螺旋結構的論文時,生命的秘密才算得上是真正展現在人類面前。正因此,中國遺傳學會將在這一論文發表50周年之際,於4月20-24日在南京舉行隆重的學術紀念研討會,國家有關部門也將在4月24日舉行相關紀念活動。
  • 最強蝸牛超級雙螺旋模型怎麼樣 超級雙螺旋模型獲取攻略
    最強蝸牛超級雙螺旋模型是一款科技類的貴重品,那麼最強蝸牛超級雙螺旋模型怎麼獲取呢?還不知道的小夥伴快來一起看看《最強蝸牛》超級雙螺旋模型獲取方法的相關內容吧。
  • DNA雙螺旋雕塑出錯引出官司
    北京大學不願為錯誤雕塑多付費成被告  本報訊 矗立在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辦公樓大廳內的一座以DNA雙螺旋結構為基礎設計的雕塑,因為旋轉方向問題惹出了一場官司。記者昨日獲悉,北京大學因不願為問題雕塑二次付帳而被製作公司推上被告席。海澱法院已受理此案。
  • RNA也有雙螺旋結構
    原標題:RNA也有雙螺旋結構 poly(rA)雙螺旋結構  本報駐加拿大記者 馮衛東  今日視點  1953年,弗朗西斯·克裡克和詹姆斯·沃森發現了脫氧核糖核酸(DNA)的雙螺旋結構。雖然其在通常情況下是單鏈的,但是某些RNA序列也能像DNA一樣形成雙螺旋結構。  1961年,亞歷山大·裡奇、大衛·戴維斯、沃森以及克裡克提出假說,被稱為poly(rA)的RNA可形成一種平行鏈的雙螺旋結構。
  • DNA不僅有雙螺旋結構!
    DNA雙螺旋結構這一具有跨時代意義的重大發現,是在1953年由兩位年輕的科學家沃森(Watson)、克裡克(Crick)提出的。生物化學家林登·格萊德希爾通過顯微鏡上的相機在高達10000倍的放大倍數下拍攝到的DNA晶體照片時隔雙螺旋結構被發現65年,2018年4月23日,來自澳大利亞加文醫學研究所的科學家首次在人體活細胞內確認了一種新的 DNA 結構:i-motif。
  • DNA 雙螺旋結構發表 60 周年:一頁紙改變人類
    現在幾乎所有生物實驗室的走廊裡,如果需要懸掛科學家的照片來裝飾一下或供人仰止,都要有沃森和克裡克。   詭辯者會說,他倆這不叫「改寫」人類,即便缺少其偉大發現,你我體內的DNA也還是雙螺旋,不會變成十八彎,就好像幾個月前我們才知道人體細胞中也能有DNA四螺旋卻一直都沒啥影響。這是自然。
  • [回顧]羅莎琳德·富蘭克林和雙螺旋
    他總結說「作為一位科學家,富蘭克林小姐在所做的任何事情上都極其清晰和完美,非常傑出。她拍攝的圖像是世界上至今所拍到的最美的照片。[1]」除了詹姆斯·沃森和馬克思·佩魯茨,每一個我採訪的科學家,都認為羅薩琳德·富蘭克林是卓越的科學家,她具有計劃、執行、分析一個好實驗的銳利思維和眼光。對她能力的質疑,主要來自她有無能力在解讀結果時做出「直覺跳躍」。
  • 中國發現「生命信息載體」另一雙螺旋結構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供圖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攝  中新網北京4月25日電(記者孫自法)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25日發布信息說,該所科學家在國際上率先解析了30nm(納米)染色質的高清晰三維結構,這是繼DNA雙螺旋結構之後,在破解「生命信息載體」的另一種更高一級的雙螺旋結構研究中取得的重要突破。
  • 白城二手雙螺旋混合機廠家
    白城二手雙螺旋混合機廠家玻璃反應釜主要是利用其雙層的玻璃特點,我們可以在中間的夾層放置反應物料(有點叫反應溶媒),通過在常壓或者負壓的情況下進行攪拌反應,玻璃反應釜通過雙層反應釜夾層,注入恆溫的(高溫或低溫)熱溶液或冷卻液,對反應釜內的物料進行恆溫加熱或製冷,並且可以提供攪拌。
  • 火車螺旋爬向高空,中國首創螺旋式天路
    出品|國器中國打造世界首座三層螺旋,全長高達5公裡的單軌高架在貴州海拔高達2600米的六盤水野玉海,中車株洲特裝公司打破傳統敢於創新,用自己的智慧建造出世界首座三層螺旋,盤升跨座式單軌高架。該單軌高架全長5200米,其圓形螺旋段直徑高達60米,每層坡長約為720米,其建設全都採用架設鋼梁結構,高達47米的立柱撐起三層半螺旋式結構,從遠處觀望該橋時,像只會在科幻片中出現一樣,觀光小火車行駛在螺旋段時就像在爬樓一樣,十分壯觀。那麼這條造型奇特的螺旋單軌高架安全性如何?又有什麼具體的實際意義呢?
  • 羅莎琳德·富蘭克林與DNA雙螺旋結構
    羅莎琳德·富蘭克林 很多人都知道沃森和克裡克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故事然而,有多少人記得羅莎琳德·富蘭克林,以及她在這一歷史性的發現中做出的貢獻? 1953年,沃森和克裡克在英國《自然》雜誌上發表了題目為《脫氧核糖核酸的結構》的論文。這一發現成為了生物學發展的一座裡程碑,是分子生物學時代的開端。然而他們的發現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羅莎琳德·富蘭克林拍攝的DNA晶體的X射線衍射照片。當時,富蘭克林與她的合作夥伴威爾金斯也在進行DNA結構的研究。
  • DNA雙螺旋結構發表60周年:一頁紙改變人類—新聞—科學網
    現在幾乎所有生物實驗室的走廊裡,如果需要懸掛科學家的照片來裝飾一下或供人仰止,都要有沃森和克裡克。 詭辯者會說,他倆這不叫「改寫」人類,即便缺少其偉大發現,你我體內的DNA也還是雙螺旋,不會變成十八彎,就好像幾個月前我們才知道人體細胞中也能有DNA四螺旋卻一直都沒啥影響。這是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