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破!中國科學家研究出一種棒狀顆粒,足以讓人獲取超視覺

2020-12-03 科學狂想小調

重大突破!中國科學家研究出一種棒狀顆粒,足以讓人獲取超視覺

文/圓非日月

在日常生活中,幾乎每一個地方都會有攝像頭的存在,雖然讓人感到很壓抑,不過這對我們的自身安全卻提供了實實在在的保障,而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人類在監督方面也是變得越來越先進,據了解,美國和中國的研究團隊,他們研究出了一種結合在細胞上的棒狀顆粒,拿小白鼠做實驗,他們發現這能讓小白鼠看到紅外光線,並且這種特定的電磁輻射可以在小白鼠的身上持續長達10周之久。

這一重大突破對於我們人類而言有著非常積極的影響,像是民用加密或者是安全和軍事行動方面,這一發明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直接讓人可以看到近紅外線這也意味著那些執行危險任務的軍人們將不再需要佩戴笨重的夜視設備,大大的減輕了身上的負擔。

美國和中國的研究團隊也表示:此項發明對於那些天生色盲的人而言,也將會帶來革命性的治療方法。簡直就是色盲人士的福音!而且根據科學家對於小白鼠的觀察,他們發現此項發明是在不損害小白鼠正常視力的情況下發展紅外視覺的,也可以說沒有副作用。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資深作者田教授說:「在我們的研究中,我們展示了這些納米粒子的棒和結合,並被近紅外光激活。

「因此,我們相信這項技術也將在人的眼睛中發揮作用,不僅可以產生超視覺,還可以用於治療人類紅色視力缺陷的解決方案。」

當我們把此項發明運用到人類自身時,除了少數動物,比如說蝙蝠和吸血蝙蝠以外,紅外視覺超過了大多數生物,要知道我們人類先天和其他哺乳動物一樣,只能看到一系列的可見光,而像是更長的波長紅外輻射,我們人類卻無從感知,但是人類,動物和物體在散發熱量時都會發出紅外光,同時物體也能夠反射紅外光,如果人類能夠看到這些紅外光線時,那些在黑夜駕駛車輛的人員就可以避免在黑暗中因為看不到行人而發生車禍了!同時,在救援那些被困在瓦礫或者雪中的倖存者時也會變得更加的容易。

好了,大家對於此項發表在《細胞》雜誌上的研究成果有什麼看法嗎?歡迎留言回復。

相關焦點

  • 開平市:科學家餘艾冰 | 顆粒研究的「領航者」
    這位從江門開平走出來的院士,如今已是顆粒科學與技術和過程工程領域傑出的科學家,顆粒填充、顆粒及多相流、以及計算機模擬與仿真多個研究領域的權威,更是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化學過程工程專家之一,顆粒研究的「領航者」。餘艾冰的主要專長在於顆粒科學與技術,致力於理解顆粒物質的行為,並支持大量的工業和應用。
  • 科學獲重大突破!研究出一種「分離膜」,可以將二氧化碳轉為燃料
    而如今為了緩解二氧化碳的排放,科學家們也是在不斷的研究,如何將二氧化碳的排放降低,並且能夠轉化成有利的物質,確實在2月6日的《科學》雜誌上就公布了這樣的一個消息,是一個好消息,科學家們已經在二氧化碳的轉化上獲得了重大突破,能夠利用「分離膜」將二氧化碳更有效地轉化為燃料,所以這是一個非常令人非常驚訝的消息。
  • 球形、板狀、棒狀、角狀、海綿狀納米顆粒
    球形、板狀、棒狀、角狀、海綿狀納米顆粒納米粉體也叫納米顆粒,一般指尺寸在1-100nm之間的超細粒子,有人稱它是超微粒子。它的尺度大於原子簇而又小於一般的微粒。按照它的尺寸計算,假設每個原子尺寸為1埃,那麼它所含原子數在1000個-10億個之間。
  • 辰山科學家在黃芩素合成途徑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
    原標題:辰山科學家在黃芩素合成途徑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  由上海辰山植物園,藥用植物與健康組的Cathie Martin研究員及趙清博士等組成的科學家團隊在解析中國傳統藥用植物黃芩中天然產物合成途徑方面取得突破,已完全解析了整個黃芩素的生物合成途徑。
  • 重大突破:中國沙漠或將全部變成良田!北部省份要狂歡了
    中國又一項科技發明取得重大突破!中國科學界又出名了!
  • 【創新工場】香水乳液品類福音:離子型液體研究有重大突破
  • 超越摩爾定律 中國臺灣研究團隊獲重大突破
    中國臺灣是半導體產業重鎮,即便連臺積電,都致力於尋找超越摩爾定律的先進位程,而臺灣物理團隊搶先一步,成功研發出超越摩爾定律的二維單原子層二極體,並在自然通訊雜誌上發表成果。臺灣地區「科技部」今天舉辦研究成果發表記者會,在「科技部」、成功大學與臺灣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的支持下,成大物理系教授吳忠霖與同步輻射研究中心博士陳家浩組成的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出二維單原子層二極體,更加輕薄、效率更高,可以超越摩爾定律,並進行後矽時代電子元件的開發,也因此,這項研究成果登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
  • 中國核聚變獲得重大突破有可能率先研發出核戰略轟炸機和宇宙飛船
    對這幾種能源的研究、開發和利用是人類獲取新能源的重要途徑。誰在哪個能源領域取得突破,誰就佔領了科技制高點,軍事制高點和航天制高點。中國核聚變獲得重大突破,說明中國在核能的研究、開發和利用上走在了世界前列,其意義非常重大。這意味著中國將有可能率先擁有人類終極能源之一。
  • 中國核聚變獲得重大突破意味著什麼?
    對這幾種能源的研究、開發和利用是人類獲取新能源的重要途徑。誰在哪個能源領域取得突破,誰就佔領了科技制高點,軍事制高點和航天制高點。中國核聚變獲得重大突破,說明中國在核能的研究、開發和利用上走在了世界前例,其意義非常重大。這意味著中國將有可能率先擁有人類終極能源之一。那麼什麼是核能、核裂變和核聚變呢?所謂核能是指核裂變能的簡稱。它包括重核裂變與輕核聚變。
  • 從開平走出來的院士、顆粒科學與技術和過程工程領域傑出的科學家 餘艾冰:顆粒研究的「領航者」
    這位從江門開平走出來的院士,如今已是顆粒科學與技術和過程工程領域傑出的科學家,顆粒填充、顆粒及多相流、以及計算機模擬與仿真多個研究領域的權威,更是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化學過程工程專家之一,顆粒研究的「領航者」。
  • 我國科學家發現:顆粒材料流變行為類同於複雜流體
    我國科學家發現:顆粒材料流變行為類同於複雜流體 原標題:   新華社上海11月10日電(記者仇逸)中國科學家在顆粒物質領域的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 過去一年,8大基礎研究突破,5個與中國有關!
    在基礎科研方面,2019年屢獲新突破,不斷拓寬人類對宇宙演化、物質結構、生命起源和意識本質等重大科學問題的認知。8大突破影響深遠,其中5個與中國有關。、中國上海和臺北、日本東京等世界六地同步發布人類期待已久的首張黑洞照片。
  • 中國航天傳出好消息,太空動力裝置點火成功,技術上實現重大突破
    國內網站報導,中國航天傳出好消息,航天科技集團六院801所研製的我國首款牛級推力霍爾推力器點火成功,標誌著我國實現了霍爾電推力器推力從毫牛級向牛級的重大突破。霍爾推力器屬於龐大的電推力器家族中的一員,本質原理就是將太陽能帆板獲取的電能轉變成動能的一種發動機,這套理論在上世紀60年被科學家所提出,美蘇歐三方率先在該領域下大力研究。應用領域方面,霍爾助力器未來將用於參與長期太空探測任務的飛船,包括為深空探測器提供續航動力和空間站轉向,俄羅斯物理專家就曾表示,若這種推力器真的能研發成功,絕對是太空遠航探測的一次全新革命。
  • 「超視覺」心理測試:第一眼你看到了什麼?準到爆炸!
    導語:「超視覺」心理測試:第一眼你看到了什麼?準到爆炸!都說看見錦鯉魚轉走的好運,但有些人就希望自己就是錦鯉魚本體,躺著走運。但運氣又怎麼可能會躺贏呢。今天小編就給朋友們做一個「超視覺」心理測試,第一眼你看到了什麼?真的準到爆炸!
  • 蓋亞任務——繪製出銀河系中心棒狀恆星集合的地圖
    圖源:ufo儘管天文學領域已經取得了許多進步,但科學家們依然很難對銀河系有準確的估測例如,一組天文學家將歐空局蓋亞天文臺獲得的最新數據與其他望遠鏡的紅外和光學觀測結果結合起來,開始繪製銀河系中心的棒狀恆星集合地圖。這是史上第一次——天文學家們能直接測量這種棒狀星雲結構。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40期:重大突破!科學家治癒帶宮頸癌細胞小鼠
    科學家使用CRISPR治癒帶宮頸癌細胞小鼠據澳大利亞媒體ABC 10月9日報導,澳大利亞格裡菲斯大學研究者在治療宮頸癌上取得重大突破,該研究使我們更接近治癒人類癌症。他們利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阻斷宮頸癌病毒生長,成功消滅了小白鼠體內的腫瘤。人類乳頭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是人體的一種病毒。
  • 研究人員研發出一種只在癌細胞內溶解的載藥納米顆粒
    為此,慕尼黑大學(LMU)的研究人員已經研發出了一種納米顆粒,它可以選擇性地在腫瘤內部釋放藥物,而與此同時在健康細胞中安全地將藥物鎖起來。目前,放療和化療是治療癌症的主要方法,但任何有過這種經歷的人都會表示,這不是一個愉快的治療過程。這種療法會讓健康的細胞也受到影響,這會導致人感到噁心和疼痛。現在,LMU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只在癌細胞內釋放藥物的新型納米顆粒。
  • 中國科學家在「菠蘿基因組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央廣網福州11月3日消息(記者葛朝興)記者今天(3日)從福建農林大學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該校牽頭的科研團隊在「菠蘿基因組與景天酸代謝光合作用的演化」方面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同時也奠定了中國在這一研究領域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該研究由福建農林大學牽頭,聯合中國科學院、臺灣大學等17個研究機構共同完成。
  • 重大突破!克隆猴在中科院誕生,複製人還遠麼?
    在激烈的科研競爭環境下,中國科學家率先完成了體細胞克隆猴這一歷史性突破!「這項成果將不僅為動物研究帶來革命性的變化,還會促進人類疾病治療新方案的開發。」《細胞》雜誌主編Emilie Marcus說。該研究意義重大,為中國科學家的率先突破點讚。
  • @七臺河人,重大突破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教授陳秀雄、王兵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證明了「哈密爾頓-田」和「偏零階估計」這兩個國際數學界20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微分幾何學起源於17世紀,主要用微積分方法研究空間的幾何性質,對物理學、天文學、工程學等產生巨大推動作用。「裡奇流」誕生於20世紀80年代,是一種描述空間演化的微分幾何學研究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