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8大基礎研究突破,5個與中國有關!

2020-10-13 幻未來世界

在基礎科研方面,2019年屢獲新突破,不斷拓寬人類對宇宙演化、物質結構、生命起源和意識本質等重大科學問題的認知。8大突破影響深遠,其中5個與中國有關。

一、首張黑洞照片問世,進一步驗證了廣義相對論

北京時間2019年4月10日21時,由包括中國天文學家在內的多國科研人員參與的事件視界望遠鏡組織(Event Horizon Telescope Collaboration,簡稱EHT)在美國華盛頓,比利時布魯塞爾、智利聖地牙哥、中國上海和臺北、日本東京等世界六地同步發布人類期待已久的首張黑洞照片。

這張黑洞圖像也使得一百多年前愛因斯坦提出的廣義相對論再次得到了試驗驗證。

二、科學家首次在「超級地球」大氣層發現水蒸氣

2019年9月11日訊,美國宇航局/歐空局的哈勃太空望遠鏡環繞地球運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人員首次在名為K2-18b的太陽系外行星的大氣層中發現水蒸氣。K2-18b距離地球111光年,可能是有外星生命存在的「放大版地球」,被形容為可能是「超級地球」,也就是可能支撐生命的巨大巖石行星。

這是第一顆人類已知有水的系外行星,也是目前所知的宜居可能性最大的系外行星。

三、首次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國際功能材料量子設計中心(ICQD)和物理系的喬振華教授與南方科技大學張立源教授、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楊聲遠教授、美國佛羅裡達州立大學的楊昆教授、麻省理工學院的Patrick A. Lee教授和布魯海文國家實驗室的Genda Gu教授等理論與實驗合作,在碲化鋯(ZrTe5)塊體單晶體材料中首次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的明確證據,並指出該效應可能是由於磁場下相互作用產生的電荷密度波誘導的。這一重要研究成果2019年5月9日在線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上。

這一工作終於將經歷了30餘年等待的三維量子霍爾效應這一預言展現於世人面前。在這個效應中,由於維度的不同,現象背後的微觀物理機制也展現其新穎與誘人的方面。該發現有望為未來的凝聚態物理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發現熱傳遞的第四種方式,實現聲子真空傳熱

傳熱一共有三種方式,熱傳導、熱對流、熱輻射。如今,這一教科書上的知識要被改寫了。2019年1月,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香港大學校長張翔帶領的研究團隊,首次通過實驗證實了在納米尺度下、發生在真空環境中的聲子傳熱。這宣告著,經過幾十年、幾代科學家的不懈努力,人類終於成功發現並捕捉到了這種全新的傳熱方式。

這不僅是基礎科學的突破,也將有望對現代集成電路、微加工、高精度顯微鏡、數據儲存等諸多領域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五、首次證實水結冰過程中「臨界冰核」的存在

2019年12月19日,《自然》發表了一項關於自然界中相變成核現象的研究成果。來自中科院化學所和國科大等單位的研究人員,首次通過實驗證實了水結冰過程中臨界冰核的存在,並給出了臨界冰核的尺寸和過冷溫度的關係,這一成果與經典成核理論預言高度契合。這項實驗研究所得結果與理論計算高度相符,和使用納米顆粒種類、材質等因素無關,結論具有普適性,不僅確定無疑地證實了臨界冰核的存在,而且可以成為研究其他相變成核問題的普遍方法。

這項研究在理論上加深了對水結冰機理、相變現象乃至統計物理中宏觀和微觀關係等方面的理解;同時,在細胞和組織的低溫凍存、維持疫苗在生產和輸運過程中的高活性以及飛機等交通工具的防冰塗層上有重要應用價值。

六、首次合成世界第一個含 18 個碳原子的純碳環

2019年8 月 15 日,Sicence 發表了牛津大學化學系與 IBM蘇黎世研究實驗室合作的一項成果,他們合成了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由碳原子構成的環狀分子——C18 ,其中的 18 個碳原子通過交替的單鍵和叄鍵連接而成,早期研究發現C18 環分子具有半導體特性,這意味著類似的碳直鏈結構可能可以成為分子級別的電子元件。

對這種被稱為環碳的分子性質進行的初步研究表明,它具有半導體的功能,可以使類似的直碳鏈成為分子級電子元件。這是一項「絕對令人震驚的研究工作」,開闢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

七、基因研究首次論證現代人類確切起源地

2019年10月28日,英國《自然》雜誌發表了一項演化學論文,澳大利亞科學家瓦妮莎·海斯,通過對1217人進行血液採樣,分析一種名為「L0」的線粒體DNA,首次把現代人類的起源地指向20萬年前的馬卡迪卡迪溼地。

這項研究利用線粒體基因組數據,在波札那北部贊比西河南岸,找到現代人類祖先的家園。這項研究為理解現代人類的演化補充了相關「時空背景」。

八、首次解析人類胚胎著床過程

一枚受精卵長成一個嬰兒,需在發育的第7天左右著床才能存活,這期間的人胚胎細胞無法獲取,難以解析。2019年8月22日,《自然》雜誌登載了我國北京大學湯富酬與北醫三院喬傑聯合團隊研究的最新突破,他們利用體外模擬人類著床策略和高精度單細胞測序技術,展現了「黑盒子」中的乾坤。

團隊首次對單細胞解析度繪製的轉錄組和DNA甲基化組動態變化過程進行了重構,再現了人類胚胎著床過程,繪製出基因表達調控網絡和DNA甲基化動態「全景圖。

相關焦點

  • 過去的一年,天文學十大突破
    2020是艱苦的一年,這是很悲劇的一年,有些脫離我們的控制還有很多我們行為導致的惡果。
  • 施一公:在基礎研究領域還需更多原創性突破
    全國政協委員、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答記者問時說:過去一年,我和同事全力以赴創辦西湖大學,我們的目標:世界一流,辦一所高起點、小而精的研究型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我國在基礎研究領域還需要更多原創性突破,必須要靠我們自己去創造,需要培養更多拔尖創造性人才。(責任編輯:苗蘇)
  • 這一年,這些突破彰顯中國實力
    這一年,儘管經受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嚴峻衝擊,但科技領域還是捷報頻傳: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成功、時速六百公裡高速磁浮試驗樣車成功試跑、中國北鬥正式登上世界舞臺、三峽工程完成整體竣工驗收……一個個亮眼的成績單不斷刷新中國的科技實力,一項項前沿的科技成果凝聚全球關注目光
  • 馬化騰的提問:未來十年哪些基礎科學突破會影響網際網路科技產業?
    近一年來,他本身應該是有很多困惑的。 他參與的科學突破獎則歷史更久遠一些,成立於2012年,由俄羅斯億萬富翁尤裡·米爾納夫婦設立,現由谷歌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Facebook聯合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夫婦、騰訊公司聯合創始人馬化騰等企業家共同贊助,說白了這是個拿錢刷存在感的獎項,但它對科學家的基礎研究的鼓勵和支持是實打實的。
  • 【理上網來·輝煌十九大】中科院院士楊衛:新時代中國基礎研究決戰...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新時代下,我國基礎研究將迎來新的璀璨徵程,要悟透中國基礎研究的時代特徵、發展道路、發展目標和發展模式。  十八大以來的五年,中國基礎研究的發展出人意料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國基礎研究取得了顯著成效,其發展水平可以用四個「出人意料」加以描述。  學科發展全面加速出人意料。我國發表的國際科技論文被引次數排名2008年為世界第10位,2013年提升至第5位,2017年躍升至第2位。
  • 浙江過去10年經歷8個暖冬 今年情況半月後揭曉
    浙江過去10年經歷8個暖冬 今年情況半月後揭曉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2月16日 07:05 來源: 來源:都市快報  這不是危言聳聽  過去10年,浙江已經歷8個暖冬  今年,又是一個暖冬?  記 者 王 雷  2月5日,北京最高氣溫達到16℃,創下了1840年有氣象資料以來歷史同期最高紀錄。
  • 專訪施一公教授:基礎研究的喜悅無與倫比
    2015年5月份,我的實驗室第一次把來自酵母的一個內源剪接體的空間三維結構解析到了近原子解析度的3.6埃,這是人類第一次完成這個大拼圖,我們完整地看到了每一個拼圖的小片周圍是哪些其他的圖塊,它們是如何組合在一起成為一個漂亮的機器。這個結果在同年8月份以兩篇背靠背文章的形式發表於《科學》周刊。
  • 搶灘新基建⑦|築牢「科學地基」,突破基礎研究「卡脖子」瓶頸
    「今後,實驗室還將持續開展科研能力建設,包括建設國際領先的大跨拱橋試驗平臺、橋梁主動風洞試驗平臺等,建成完備的山區橋隧高端試驗平臺。」實驗室主任周建庭表示。今年3月,重慶一舉獲批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至此,重慶國家重點實驗室總數達到10個,振奮了全市基礎科學研究系統。
  • 全球食品消費品投融資:過去一年資本都投向了什麼品類,什麼類型的...
    來源:CBInsights 然而,食品消費品領域的投融資熱度數具有較為穩健的增長,尤其是從16年開始獲得融資的公司開始迅速突破。過去2年內,年均投融資案例數增長率達到了47.8%,而年均投融資額增長率達到了88.06%。 整個食品行業的投融資熱度正在呈現較好的勢頭,資本的關注度也在不斷提升。
  • 現在ai突破基礎研究平臺的難度還有點大
    只說說大的方向吧。醫療行業的人工智慧肯定是基於人工智慧大數據的深度學習和仿真模擬實驗,來形成醫學的疾病診斷、治療、康復等系統。可以嘗試企業通過科研平臺基於學術界新的突破性技術,進行開發。用人工智慧技術輔助醫院進行基礎性的病理診斷、口腔診斷、放射診斷等,以及輔助診斷口腔等的輔助性器官和手術。
  • 量子力學迎來多項基礎科研突破,中國量子科技進入快車道
    12月以來,中國在量子力學領域迎來了多個基礎科研突破。本月初,中國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這意味著中國在量子計算領域上所取得了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突破。繼美國之後,中國成為第二個實現「量子優越性」的國家。幾近同時,中國的量子通信技術也迎來了「高光時刻」。
  • 中國完成超臨界水核反應堆基礎技術研究
    近日,我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副總工程師肖澤軍透露,我國超臨界水冷堆技術研發第一階段(基礎技術研究)研發目標已完成,提出了超臨界水冷堆總體技術路線,完成了中國百萬千瓦超臨界水冷堆CSR1000總體設計方案和材料選型方案。同時還完成了關鍵技術基礎研究,初步構建了設計與實驗研究平臺體系。
  • 5大數據折射「浪費黑洞」:一年隨手扔掉2個華北油田
    居民一年扔掉的塑料製品相當於兩個華北油田;儲藏、運輸、加工環節損失糧食百億斤;巨額電量在不良習慣中流失……大數據告訴你,在我國資源利用效率提升緩慢的背景下,每一個「不拘小節」都可能累積成巨大的「浪費黑洞」,水、電、糧、生活垃圾等領域浪費驚人。
  • 《SVN》中文解讀:卒中康復和復原2016 —— 基礎與臨床科學研究的一年回顧
    卒中康復需要基礎與臨床研究的共同協作,才能將研究成果更好地實施於臨床。在過去的幾年裡,尤其是2016年,無論是基礎還是臨床研究領域,卒中康復和復原都取得了諸多可喜的進步。本文通過回顧這些研究進展,以期更好地識別、整合重要發現,進而轉化為未來可應用於臨床並獲益的治療幹預決策。
  • 突破2021:上海科創6大期待
    站在新一年的第一天,來自基礎數學、類腦科學、人工智慧、區塊鏈技術、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各個前沿領域的科學技術大咖們,即將帶我們奔向2021年最為美麗耀眼,也最值得去追的科技之光。 復旦類腦研究院院長馮建峰教授進而解析,人們許多的生理行為均與大腦有關,通過大腦的懲罰與獎賞機制,可以尋找出根源所在,他說,「這不僅是醫療領域的突破,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它為實現人工智慧的『自我思考』奠定基礎。」 記者實地走訪該研究院重要平臺——張江國際腦影像中心。
  • 突破時間與空間,+零售讓餐飲從5萬億進軍16萬億?
    4萬張代金券 11月8號,在李佳琦直播間,有超過100萬的人在線圍觀,湊湊準備的4萬張「100抵200」代金券,5秒鐘售罄。 一年前,《中國氣泡水行業分析報告》中對整個國內氣泡水行業市場預估也不過120億,而即將完成新一輪融資的元氣森林,單品牌估值將飆至140億元人民幣。 商業世界風雲詭譎,發展速度會遠超人們過往的認知。
  • 過去一年包頭市統計局—— 用數字當好「參謀官」和「服務員」
    2020年已經過去,在過去一年中,包頭市統計局主要做了哪些工作?「參謀官」、「服務員」、「代言人」,這三個名詞或許濃縮了包頭市統計局在過去一年中所做的工作,所取得的成績。
  • 8年過去了,瑪雅的第5個預言為何沒有實現?你看前面4個,就懂了
    事實上,世界末日說來自瑪雅人的預言,按照瑪雅曆法來看,我們生存的世界總共會有5次毀滅和5次重生,這也是傳說中的太陽紀,剛好2012年是第五個太陽紀,因而在這一天一場洪水將灌溉整個世界。現如今8年時間裡過去了,瑪雅人的第五個預言還沒有實現,這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其實只要看看前四個預言便會懂。
  • 餘承東:在半導體方面,華為將全方位紮根,突破物理學材料學基礎研究...
    IT之家8月7日消息 華為消費者業務 CEO 餘承東在中國信息化百人會 2020 年峰會上表示,華為倡議從根技術做起,打造新生態。在半導體方面,華為將全方位紮根,突破物理學材料學的基礎研究和精密製造。在終端器件方面,華為正大力加大材料與核心技術的投入,實現新材料 + 新工藝緊密聯動,突破制約創新的瓶頸。
  • 臺大「超對稱」研究獲大突破 證明「納納米」存在
    中新網8月14日電 臺灣大學物理系高能研究團隊在「超對稱」研究方面獲得重大突破,宣布發現了30年來物理界最具有震撼性的發現:宇宙可能是由「超對稱」的物質組成,有更多的粒子是前所未見的,並由實驗證明應有「納納米」物質的存在,這一「諾貝爾級」新發現已使「新物理」徵兆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