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在基礎研究領域還需更多原創性突破

2020-12-06 中國經濟網

全國政協委員、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答記者問。

  3日下午,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開幕前,首場「委員通道」開啟!來自不同界別的全國政協委員現場回答記者提問。

  全國政協委員、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答記者問時說:過去一年,我和同事全力以赴創辦西湖大學,我們的目標:世界一流,辦一所高起點、小而精的研究型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我國在基礎研究領域還需要更多原創性突破,必須要靠我們自己去創造,需要培養更多拔尖創造性人才。

(責任編輯:苗蘇)

相關焦點

  • 全國政協委員施一公:我們還需要更多原創性研究
    成功創立西湖大學後,全國政協委員、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在剛剛舉行的全國兩會首場「委員通道」上,披露了西湖大學的最新情況——過去兩年來,西湖大學共收到6000多份申請,擇優聘用近百位科學家,其中80%都是由中國自己培養,再輸送到海外深造的學生。
  • 清華大學:施一公研究團隊在細胞凋亡研究領域取得新突破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施一公教授實驗室在《Genes&Development》發表名為「MechanisticinsightsintoCED-4-mediatedactivationofCED-3」的學術論文。
  • 專訪施一公教授:基礎研究的喜悅無與倫比
    這樣的進步得益於國家對研究型大學基礎研究的長期投入,才使得我們有這樣的科研條件,能夠做出這樣的成績來,能夠脫穎而出,所以在我從事的結構生物學領域,我們還是比較自信地說清華已經走在世界前沿;兩年前,清華的結構生物學中心入選北京市首批高精尖中心,如虎添翼,進一步堅定了我們在自己研究領域引領世界的信心。
  • 介紹施一公研究組RNA剪接研究取得的重大成果
    8月21日,施一公教授研究組在《科學》(Science)同時在線發表了兩篇背靠背研究長文,題目分別為「3.6埃的酵母剪接體結構」(Structure of a Yeast Spliceosome at 3.6 Angstrom Resolution)和「前體信使RNA剪接的結構基礎」(Structural
  • 清華大學教授楊茂君:何為科學研究取得原創性突破的「三寶一唯」?
    清華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超大蛋白質機器的結構生物學研究」首席科學家楊茂君認為,「出狀況」可能是線索,順著線索大膽質疑、細緻求證多半會有收穫,如果無視將錯失「挖」出原創性成果的機會。而對於這種「上帝垂青」偽裝成的「出狀況」的線索,讓研究者說「不」的往往是思想上的教條與固化。
  • 施一公團隊首次捕獲真核細胞剪接體三維結構
    因此,長久以來,剪接體的結構解析一直被認為是最值得期待的結構生物學研究之一。  施一公團隊的研究成果得到了世界同行的高度評價,不少專家認為,這一成果的完成不僅初步解答了基礎生命科學領域長期以來備受關注的核心問題,也為進一步揭示與剪接體相關疾病的發病機理提供了堅實基礎。
  • 如何克服施一公吶喊?
    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指出「我們大學現在基礎研究能力太差,轉化不出來,不是缺乏轉化,而是沒有可以轉化的東西!」中國大學出問題了!所有精英都想幹金融了,這是中國潛伏的最大危機。人人向錢看了!隨後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原副校長施一公曾說道:「我以前曾經預測,中國會在2020年論文數超過美國,沒想到我們提前完成了。
  • 冷凍電鏡助力施一公發表諾獎級別研究成果
    施一公院士研究組對剪接體近原子解析度結構的解析,不僅初步解答了這一基礎生命科學領域長期以來備受關注的核心問題,又為進一步揭示與剪接體相關疾病的發病機理提供了結構基礎和理論指導。  清華大學將於近期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這項重大的科研成果。  另據《賽先生》對施一公的一篇專訪介紹,「這項研究成果的意義很可能超過了我過去25年科研生涯中所有研究成果的總和!」
  • 施一公:探索基於創新的科技評價標準,不在文章在於領域貢獻
    施一公在現場談到一個邏輯:新興科技產業源自於核心技術突破,核心技術來自於原始發現,核心技術創新和原始科學發現都出自頂尖一流學者,而頂尖一流學者往往聚集在一流大學及其附屬科研院所。施一公表示,從整個世界來看,一流大學是源頭創新的主力軍。
  • 施一公:探索基於創新的科技評價標準,不在文章在於領域貢獻
    施一公在現場談到一個邏輯:新興科技產業源自於核心技術突破,核心技術來自於原始發現,核心技術創新和原始科學發現都出自頂尖一流學者,而頂尖一流學者往往聚集在一流大學及其附屬科研院所。施一公表示,從整個世界來看,一流大學是源頭創新的主力軍。
  • 施一公:帶好學生,是特別要緊的事
    施一公回憶起自己在國外求學時的經歷,「那時候,我的導師每周都要與我認認真真談一次,了解我目前的研究狀況,取得了哪些突破、遇到了哪些問題。」怎樣才是合格的導師?尤其令施一公感到擔憂的是,目前高校許多教師忙於自己的課題和 項目申請,沒有真正將精力與心思花在學生培養上。美其名曰給學生更多主動權,實則也許是一種不盡職的表現。施一公認為,好的導師要能真正影響學生,將自己對科學研究的態度、視角、方法傳承下去,把科學的風格、修養、研究成果傳遞下去。
  • 施一公:中國要允許多種科研評價並存,要實事求是
    施一公:中國要允許多種科研評價並存,要實事求是 施一公/清華大學副校長、中科院院士 2015-10-09 07:13
  • 【果殼網專訪】楊培東:開創新領域,才會有原創性發現
    儘管已經是終身教授、納米公司的合伙人,楊培東仍然花了很大的精力在中國推進納米材料學的研究和教育工作。他經常提到的一個詞是「原創性」,認為做研究就要做原創性的,別人沒有做過的研究。果殼網科學人與楊培東教授見面時,他正在為上科大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的組織與建設奔走。作為該院的創建院長,楊培東告訴科學人:「我來,就是為了發展國內的科研人才。」
  • 清華大學雒建斌、施一公榮獲2020年度陳嘉庚科學獎
    雒建斌教授長期從事納米摩擦學研究和納米製造研究。獲國家技術發明三等獎1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獎12項;並作為首位中國人獲得2013年美國潤滑工程師學會(STLE)最高獎——國際獎和中國摩擦學最高成就獎。作為第一作者出版英文專著1部,參編英文論著1部,翻譯英文專著1本;發表論文500餘篇,其中SCI收錄300餘篇;獲發明專利授權90餘件。
  • 搶灘新基建⑦|築牢「科學地基」,突破基礎研究「卡脖子」瓶頸
    「今後,實驗室還將持續開展科研能力建設,包括建設國際領先的大跨拱橋試驗平臺、橋梁主動風洞試驗平臺等,建成完備的山區橋隧高端試驗平臺。」實驗室主任周建庭表示。今年3月,重慶一舉獲批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至此,重慶國家重點實驗室總數達到10個,振奮了全市基礎科學研究系統。
  • 施一公:中國學者的脊梁
    愛因斯坦,馮.諾伊曼,哥德爾,奧本海默,楊振寧等很多世界級大咖都曾在裡面擔任教授或進行學術研究。1997年4月,施一公還未完成博士後研究課題,普林斯頓大學就專門為他提供了面積達200平方米實驗室和50萬美元的啟動資金。
  • 施一公獲頒第二屆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
    因「在解析真核信使RNA剪接體這一關鍵複合物的結構,揭示活性部位及分子層面機理的重大貢獻」,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院士獲頒「生命科學獎」。閃光燈中,身穿禮服的施一公登上舞臺,發表獲獎感言。2017年對於施一公來說,是不尋常的一年:他正好50歲,人過半百知天命;親愛的父親去世30周年;結婚25周年;回到清華工作10周年。似乎,有一根線,把他人生中的大事都串了起來。
  • 未來科學大獎揭曉,施一公、潘建偉、許晨陽分獲百萬美元獎勵
    據澎湃新聞報導,清華大學教授、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北京大學國際數學研究中心教授許晨陽分別獲得「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和「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獎金各為100萬美元。
  • 施一公:西湖大學評選終身副教授不看文章篇數,而是看你如何講好...
    ,如果離開我的貢獻,這個領域會不會出現一個無法癒合的縫隙」。「從基礎研究到形成強大的產業,這一趨勢在過去兩三百年一直如此。」 「世界一流大學各有特色,但其共同特點是支撐創新的文化。」 施一公介紹,美國洛克菲勒大學規模不大,只有七十多位教師,但建校以來誕生了25位諾貝爾獎得主。史丹福大學大約有1500位教師,建校以來湧現了83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 施一公:評審終身副教授制度,臨床科研思維與論文成果孰輕孰重?
    ,如果離開我的貢獻,這個領域會不會出現一個無法癒合的縫隙"。也希望西湖大學的年輕教師能做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研究,推動科學前沿探索。現代醫學是基於實驗創立的,它要求醫生不僅要具備對本專業常規疾病的準確判斷及熟練的操作,還需具備一定的科研思維和自學能力,包括查閱文獻、總結病例的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