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行星——桌遊遊戲化的教育體驗
劉震
在我傳統的思想中,桌遊的娛樂性非常之大,而教師為了教育意義設計、改編的桌遊很可能摧毀了桌遊本身巧妙的驅動力,例如最常見的是通過擲骰子的機制運行遊戲,讓學生的成功主要是靠運氣。這種機制的桌遊往往比較不耐玩,同時也影響學生的投入和興趣。
但是我個人認為之前我所認知的桌遊都不同於呂翀老師今天給大家帶來的遊戲,不僅僅是關於遊戲的故事背景以及思維高度上的內容,單從遊戲機制來看,這種適合多人的共同遊戲。遊戲機制跟隨主題故事的發展將複雜的邏輯概念用一種親切的方式呈現出來,而這些概念也能在主題背景下延伸出靈活的遊戲機制,呈現千變萬化的特點。「我的行星」非常注意相關倫理問題,這種十分富有想像力的把自己的「行星」拿在自己手中創造的創意,也十分集中在遊戲機制和整體主題故事情節上。
剛剛開始我也覺得很複雜,但逐步的清晰遊戲機制,這遊戲就突然變的生動又令人著迷,這也都很依賴呂翀老師在遊戲過程中風趣的言語,和跳脫的思維邏輯,一瞬間拉近於陌生同學之間的距離關係,也更能通過娛樂達到教育的效果。期間也在不斷的引導學生自己去學習、討論和感悟,而不像理論教學模式會限制學生的領悟視角和思維。
並且在交流過程中我認為呂老師也非常強調面對面的交流,以及在引導學生選卡、上帝視角的角色扮演、應變突發狀況等過程中提高溝通能力、思維邏輯和推理能力。生動的遊戲配件行星、水域、巖石、沙漠、森林等,非常重視創意與美感,精美繪圖、高質量的磁卡、行星球等材料,營造出非常真實生動的遊戲場景。
最後,呂老師向大家提出了一個對於星球生物滅絕的好壞與否的價值問題,也把整堂課學生的熱情提升到最高潮,呂老師要求參與者認真地傾聽他人的陳述,分析其他人的想法和觀點,再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在傾聽的基礎上選擇相互之間合適的對象,提供具有說服力的理由。這不僅僅只是打破單獨遊戲的方式,更強調成員的互動,其實呂老師一直都使整個遊戲過程都處於相互回應的狀態,不管是呂老師與學生還是學生與學生之間。這種互動的價值蘊含於主動積極地遊戲性狀態中,正因此,在互動進行中同時也是需要八年級的同學們持續地情感投入,而遊戲性的機制設置本就能使其積極主動參與加強互動的意願,同時也將「我的行星」桌遊課在主題的廣泛程度和思考的深度上更加深刻的表達給所有的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