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和時方藥理學之差異

2021-01-21 JT叔叔資料庫
經方、時方藥理學之差異

和人論醫,有時會被反問一句:「既然你說經方派的方子這麼有效,那為什麼還會處在完全的弱勢呢?怎麼可能醫生不曉得要用經方呢?」

這當然有許許多多的原因啦……好比說,「如果」如今是一個「經方盛行」的時代,若有醫生開藥吃壞人,保證可以被告翻。因為拿《傷寒雜病論》來一對,就會曉得他哪裡診斷錯誤,沒處可逃的。可是,如今的中醫是「百家橫行」,於是乎曾在西醫衛生署管事的JT的爸爸也曾笑說:「中醫醫壞了怎麼告?除非是他開砒霜!」真的,毫無標準可言的,為了自身好存在,經方派還是消滅算了。這是略舉一例。

不過,在本文中,我想專注在「本草學」領域的一個大因素。

一個人解釋事物的標準,會影響到他看待事物價值的結果。

如今的「經方不盛行」,在「本草學」而言的原因,就是「醫生變成諾貝爾文學獎評審」!

什麼叫做「諾貝爾文學獎評審」?

就是,他們只會自己所熟悉的那一兩種語文,任何外文作品卻要英譯了才能送審,你我們所熟悉的中文著作中,覺得好看得不得了的小說,或是動人得不得了的詩,哪一樣翻成英語、德語還能維持它原來的文學力道的?不可能,中國人的單音節字所形成的聲律美,譯成外語就沒了,於是,你譯得再好,也是功力折損一大截。泰戈爾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詩集,還是他自己苦苦英譯再請葉慈幫他改錯字的哩!所以,外語作品得文學獎的,什麼川端康成、什麼高行健,他們的作品,都是「蠻具有適合英譯的特質」之作,卻絕非該國家本國人最受感動之作。本國人看了,還是打瞌睡的人多些。

而這件事情,拿到中醫的世界來看:就會變成這樣──考檢考、特考也好,上醫學院科班出身也好,《傷寒雜病論》,也就是《傷寒》、《金匱》二書是一定會讀的。可是,為什麼讀了,而在學習過程中自己試吃,給家人吃吃,也算是在臨床了,卻不會察覺出《傷寒雜病論》真的比《溫病條辨》之類的其它書更正確、更有用?

這不也是個「謎」?

其實,也不是謎。

如果你拿起今日的《傷寒雜病論》的標準本子,也就是《御纂醫宗金鑑.仲景全書並注》來讀一讀,再拿起其它必讀之書《本草備要》、《醫方集解》、《溫病條辨》來讀一讀。因為你是第一次讀嘛,不懂的地方,也就看一看它們的批註,參考參考其它書所論的方義、藥性……。然後,你就會覺得:《傷寒雜病論》這本書,真的是沒什麼了不起!什麼號稱「萬方之祖」的「桂枝湯」,不也就和「參蘇飲」差不多?浪得虛名,難怪後來被九味羗活湯和川芎茶調散篡掉!

這種「覺得差不多嘛」的感覺,就是我覺得最慘烈的一種感覺。因為在《醫宗金鑑》和《醫方集解》中批註桂枝湯方的注文,這種「將古書翻譯給你聽的語言」,就是那套一面倒、完全站在時方派角度解釋事物的「時方藥理學」!

你用那套阿貓阿狗的語言來看經方派的原典,結局就是那些阿貓阿狗會得到諾貝爾獎!

那套「解釋系統」本身就是一種偏見和侮辱。

重審桂枝湯(前言)

找一首經方來看看吧。

「桂枝湯」如何?

「名曰桂枝湯者,君以桂枝也。桂枝辛溫,辛能發散,溫通衛陽。芍藥酸寒,酸能收斂,寒走陰營。桂枝君芍藥,是於發汗中寓斂汗之旨芍藥臣桂枝,是於和營中有調衛之功。生薑之辛,佐桂枝以解表;大棗之甘,佐芍藥以和中。甘草甘平,有安內攘外之能,用以調和中氣,即以調和表裡,且以調和諸藥;以桂芍之相須,姜棗之相得,借甘草之調和,陽表陰裡,氣衛血營,並行而不悖,是剛柔相濟以相和也。而精義在服後須臾,啜稀粥以助藥力。蓋谷氣內充,不但易為釀汗,更使已入之邪,不能稍留,將來之邪,不得復入也。」

「此足太陽藥也。仲景以發汗為重,解肌為輕。中風不可大汗,汗過則反動營血,雖有表邪,只可解肌,故桂枝湯少和之也。《經》曰:『風淫所勝,平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酸收之。』桂枝辛甘發散為陽;臣以芍藥之酸收,佐以甘草之甘平,不令走洩陰氣也。姜辛溫能散(散寒止嘔),棗甘溫能和。此不專於發散,引以行脾之津液而和營衛者也。麻黃湯專於發散,故不用姜、棗,而津液得通矣。」

這是《醫宗金鑑》和《醫方集解》的說法。學傳統中醫的人,誰也覺得有道理。但是,以經方藥理的學習而言,這樣,還差得太多。

現在請諸君擱下「有效成分」,進入「氣功」與「巫術」這兩門「科學」的領域,來再看一次桂、芍、草、姜、棗這五味藥……看看和時方醫家所見到的有沒有不同?

(不過,在此之前,我要先岔個題,講些別的事,故事才能繼續往下走……)

中場休息的岔題:病毒究竟是什麼?

我個人覺得:「科學」是一種慢慢「發現真理」的過程;在仲景《傷寒論》的時代,我們把病毒看做是一種「邪氣」(中國人的「氣」這個字就很有意思;「氣」被中國人當做是「未知存在」的檔案匣,凡是在該時點還不能確認的存在物,就被歸於「氣」類之中,等到科學漸漸發現它的存在了,就一一脫離「氣」這個檔案匣中,例如:空氣、電氣……),而到後來,電子顯微鏡發現了這種能通過陶瓷過濾器的微小「○?物」(介於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一組基因)。於是,也就「順便」發現了病毒的機制:一組基因,進到人的細胞內,對細胞下一些亂七八糟的指令,或許也因此破壞了生物的機能,但至少達成了它自身的目的:複製它本身。

病毒這種東西,可往形而下走一步,也可以往形而上退一步:

往形而下走,就是人類仿製它的生命形態而創造出的「計算器病毒」──一串指令──會令計算器為它複製、傳衍這組指令。

而形而上的,日本人的家常話叫做「煩惱」,中國人稱之為「執念」──某些念頭在人心中不斷勾起人去重複動同樣的念頭,而對這個人的人生造成或大或小的破壞……一種沒意義的,具有自我保存、自我擴張之意圖的,「無限耗能循環」。

這種結構的存在物,它的本體,究竟是一種「唯物」的存在,還是在它背後,還存在著一種可稱為「邪念」的東西在操控著?好比說,計算器病毒之所以能存在,是因為有設計它的人的「惡念」在創造它。

是形而上,還是形而下?這是一個尚待深思的問題。

先來跳開一下,談談另外兩種東西的存在。

比如說宇宙好了,最近科學家計算出了「暗物質」的存在,我們這個有形可觀測的宇宙,只佔了真正「宇宙總存在量」的百分之四,只有百分之四而已!宇宙的其它大部分,都是未在三次元世界具現化的更高次元(形而上)的存在。我們所知的物質世界,只是「真正的宇宙」浮上海面的一小片投影而已。最高級的科學家不得不承認此事實,而最低級的迷信者亦信鬼拜神。似乎在中間的一般人,也就不必硬要否定「看不到的世界」的存在了。

另外一樣,同時具有「形而上」和「形而下」雙重存在的證明物,就是「人體」了。

人的身上有「經脈」,循行於人體的表面,用「穴檢儀(傅爾電針)」之類的機械來測量人類體表的電流量,會發現某兩點之間的電阻特別小,把這些電子循行較易的點連接起來,就畫出了幾乎完全等同於古書的「經脈」圖形。也有人去檢查「經脈」那個區塊的肉體,也會發現經脈上下的肉體細胞乃至於骨細胞,其排列會形成某種方向性(參見《人體使用手冊》);可是,要因此就倒果為因地說:「那些低電阻的路徑是那些排列造成的」卻不行。因為,只要人一死,全身經脈就消失了,測不出來了。簡單來說,就是:人體的肉身,是不具有任何經脈得以存在的憑據的。

正如同宇宙背後有「暗物質」也就是天外之天,人類亦有可稱之為「靈魂」之「身外之身」的存在。而經絡,就是長在靈魂上的「靈體的器官」,它和肉體的諸臟器有極密切的關係,卻不是「就完全等於」肉體的臟器。

這一點,也就是「物心不二」(佛教語是叫「色心不二」)的觀念,是中醫哲學所特有,西方心理學也承認,而西醫卻尚無能實踐的觀念。

光是用電阻測量、或能量照相的「科學」方式,就會發現人一「生氣」,就立刻會共鳴到肝經上,而對該經絡的能量和物質化的「肝臟」部分造成壞影響。哪裡有病,哪一經的能量就會測得出怪怪的地方,中國人說「膽為中正之官,決斷出焉」,你要說「膽這個小球球怎麼會管到人體的決定權?」但膽經不對勁時,被膽經挾在中間的人腦下視丘,就真的也跟著變成有點瘋瘋的,而不能決定要發燒還是要降溫……。

再回題。當「病毒」這個東西侵襲人體的時候,西方的醫學會以微觀的方式「看到」細胞在被病毒指使著去不幹正經事而去造病毒。這是一個層面,不錯,它存在。但是,除此之外,在物質之外,病毒是有「本體」的,它的「本體」是存在於看不見的世界的,而且和「病毒的肉身」也就是電子顯微鏡看到的病毒是「分離」的。

這一點,「病毒」和「細菌」不同,細菌確確實實是一種小「植物」,靈魂不會脫體作亂。就算它有毒,它也不太會去「矯」它的存在環境,環境允許它生長就亂長,環境不允許,來了抗體或抗生素,它就死,並不比雜草更兇猛。

可是病毒不一樣。它「霸道的支配意志」會顯現在人體的侵佔上。而目前為止沒有任何西藥能殺滅病毒。因為病毒混入了寄主細胞核,等於是變成寄主的一部分,要殺就連寄主一起殺,藥到命除病也除,死人是不會感冒的。

和病毒最像的東西,於人體,就是癌症了。有幾種皮膚癌或子宮癌,西醫也說那是病毒感染而細胞變質,惡化成癌細胞。

而倪海廈醫師也說:「百病皆因風始,癌症醫到後來,變成感冒,感冒能當場解決,癌症就會好,不能解決,癌症就會回來。」(風氣即勾芒氣,唯勾芒氣其結構會形成不斷複製自己的碎形圖。詳論於本文下篇再述。)

如果給西醫聽到,一定覺得有人要發狂了。但其實這事情並沒有那麼深奧。

一般而言,我們會認為癌症是「癌細胞吞掉好細胞」,想當然而爾。不過,有這麼一個西醫的實驗:把癌細胞和好細胞之間隔著一片玻璃片(還是水晶片?有出處那本書我弄丟了,一直沒再買回來),不讓它們真的接觸,可是,隔在彼端的好細胞,還是漸漸會被「帶壞」而變成癌細胞。也就是所謂的「基因」,根本就可以因為磁場之類的「形而上」之力,而像錄錄音帶一般「轉錄」過去。

癌細胞是「物質」,沒錯。但「癌症」也是一股「能量」,而且是有意志力的能量,這是第一點。而這一類的「能量/物質」,進入人體,又是如何運作呢?以病毒為例,它的傳導,可以是從能量,也可以從是物質……

曾經有機會遇到臺灣地位崇高的西醫崔玖教授,JT問了一句話:「崔教授,您覺得病毒是能量還是物質?」崔教授馬上正色道:「當然是能量!是一種『訊息』,不是物質!」

崔教授會這麼說,是因為她有一次發俗稱「蛇纏身」的「帶狀皰疹」,那是一種病毒感染,西醫認為是「沿著神經節」傳染的病。可是崔玖教授自身發過帶狀皰疹的經驗卻是:紅疹在身上「畫下了小腸經的圖形」!人家是神經和經絡的大行家,當然就會曉得:「那不是神經節!」JT的乾哥哥也有一天晚上在家發蛇纏身,從後腰繞向前面,剛好是中國人奇經八脈中的「帶脈」(如果從上背向下斜繞是神經,平繞是帶脈),而家裡沒有藥,我乾爹就叫他吃「小建中湯」頂一頂,說也好玩:那條紅線,就又循原路縮回去了!

不過,JT的西醫朋友,卻也跟JT說:他在西醫院看到的,真的有人是沿著「神經節」長的。由此看來,病毒是一種物質了。也就是說:病毒這個東西,真的是存在於「跨兩個次元」的曖昧領域的:有能量、靈的部分;也有物質、DNA的部分。

從另一個角度而言也是這樣,有人感冒,幫他切個脈,如果當時我們的體力不是很好,馬上就會把他的病氣吸進來,不要幾分鐘他的證狀我也全套統統有,開給對方的藥第一包得扣下來給自己吃……沒有潛伏期什麼的,直接就過來了。這是「靈氣」的病毒。

有些比較厲害的病毒,從「氣」傳的能力就比較差,比如說要防愛滋病,竟然一層保險套就可以擋下來。而像SARS,只要帶原者沒發高燒,就算你在他前面玩,沾到他噴出來的飛沫,或給他把把脈,也沒事。而腦炎,西醫自己也說了,感染到的人只有十萬分之七會發病……。

                     桂枝湯藥方:


相關焦點

  • 經方的治病原理
    無論是治療外感發熱還是內傷雜病,經方扶陽法都是立足在恢復機體能量代謝的基本面上,在治療上不斷的調整能量代謝,使不足的補充上來,祛除引起能量過度消耗的因素,從而恢復機體的自愈之機,即扶陽氣,助氣化。太陰脾土是人體攝取運化能量之本,故經方扶陽法尤其注重保胃氣,這一點貫穿六經辨治始終。陽氣,可以為生命活動的化學反應供能,保證個體的生存,並且維持生物學意義上的生命繁衍。
  • 北京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王慶國下周來我院經方診療中心專家門診出診
    經方一直是歷代醫家學習、應用、研究的重點與核心。後世很多效驗俱佳的方劑,也往往以經方為母方化裁而出。
  • 基於網絡藥理學與分子對接技術的
    在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以下簡稱《診療方案》)第三版至第七版中,中藥處方與成方製劑對不同時期COVID-19患者的應用均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COVID-19屬於中醫的「疫病」範疇,病因多歸於「溼或溼熱之邪」為主,其核心病機集中於「寒、溼、熱、瘀、閉、虛」等證候要素。初期以「解毒袪邪」為主,後期以「扶助正氣」為主,總體的治療原則以「疏表透邪,宣肺肅降,通腑瀉濁,理氣活血」,使得陰陽匯通,陰平陽秘。
  • 藥理學重要知識:藥理學和藥動學重要概念匯總
    藥理學重要知識:藥理學和藥動學重要概念匯總 醫療衛生事業單位考試專業知識部分經常考察藥理學的知識,今天中公醫療衛生網幫助大家梳理一下相關內容。1.藥物效應動力學(藥效學):是研究藥物對機體的作用及作用機制的生物資源科學。
  • 中醫經方來幫您,緩解頭暈頭疼
    方用中的細辛辛香,燥溼通絡的作用非同小可,這是仲聖十分喜愛的中藥,在經方裡面很多時候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麻黃附子細辛湯,小青龍湯,厚樸麻黃湯,苓甘五味姜辛湯,雖然細辛從未被當作君藥來對待,但是細辛的輔佐能力是非常突出的。細辛化痰溼,治頭痛,療牙疼,都有很好的療效。
  • 杜仲活性成分抗膝骨關節炎滑膜炎病變分子機制的網絡藥理學闡述
    目的:基於中藥網絡藥理學理論與生物信息學研究方法,探討中藥杜仲治療膝骨關節炎滑膜炎症病變的可能分子作用機制。方法:利用中藥系統藥理學資料庫與分析平臺(TCMSP)篩選杜仲有效活性成分並預測其作用的疾病靶點。下載基因表達資料庫(GEO)中關於膝骨關節炎滑膜炎症病變的基因晶片數據,篩選獲得差異表達基因,與杜仲活性成分作用的靶點基因取交集獲得目的靶點基因。
  • 經方應用之竹葉石膏湯醫案
    組成 竹葉石膏湯方: 竹葉二把 方義 本方為白虎加人參湯去知母,減粳米用量,加竹葉、麥冬、半夏而成。方中竹葉、石膏清熱除煩;人參、麥冬益氣生津;甘草、粳米補中益氣養胃;半夏和胃降逆止嘔。其中麥冬、半夏相伍滋而不膩,燥而不傷其陰,其配合尤具妙義。諸藥相合,既清其餘熱,又益其氣陰,更有和胃降逆之功,故為清補之緩劑,清熱滋陰和胃之佳方。
  • 加拿大藥劑學&藥理學究竟有何不同?
    一、藥劑學和藥理學藥劑學是以藥理學為理論依據的應用型學科。藥劑系(Pharmacy)和藥理學系(Pharmacology)是兩個不同的科系。如果學生希望將來成為一位藥劑師(Pharmacist),就必須讀藥劑系。而藥理學是比較偏向生物學方面研究的課程。
  • 基於網絡藥理學與分子對接技術的
    金花清感顆粒防治新型冠狀...
    在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以下簡稱《診療方案》)第三版至第七版中,中藥處方與成方製劑對不同時期COVID-19患者的應用均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COVID-19屬於中醫的「疫病」範疇,病因多歸於「溼或溼熱之邪」為主,其核心病機集中於「寒、溼、熱、瘀、閉、虛」等證候要素。初期以「解毒袪邪」為主,後期以「扶助正氣」為主,總體的治療原則以「疏表透邪,宣肺肅降,通腑瀉濁,理氣活血」,使得陰陽匯通,陰平陽秘。
  • 浙江省201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臨床藥理學試題
    浙江省201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臨床藥理學試題課程代碼:10110一、名詞解釋(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4分,共16分)1.首關效應2.治療指數3.藥物耐受性4.藥品不良反應二、填空題(本大題共6小題,每空1分,共12分)請在每小題的空格中填上正確答案
  • 張仲景的一張溫肺化飲方,被很多醫生稱為神方
    小青龍湯是中醫的一張神方,從它的命名就可以看出濃厚的東方色彩!它又是治療寒飲咳喘的一張名方。張仲景用它治「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以及「咳逆倚息不得臥」的寒飲之證。這裡應該指出,此方是辛烈走竄的溫性峻劑,如果用之不慎,會促使病情加重。為此,必須掌握小青龍湯的辨證。
  • 化學藥物一般藥理學研究技術指導原則 第二稿 (一)
    一、概述(一)定義藥理學研究包括主要藥效學(Primary  Pharmacodynamic),次要藥效學(Secondary  Pharmacodynamic)和安全性藥理學(Safety  Pharmacology)。
  • 2016中國大學擴展版ESI藥理學與毒理學排行榜
    2016中國大學擴展版ESI藥理學與毒理學排行榜 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大學研究團隊專家、中國民航大學黨亞茹教授指出,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最新發布2016中國大學擴展版ESI藥理學與毒理學排行榜。 2016中國大學擴展版ESI藥理學與毒理學排行榜
  • 管理心理學之統計(24)獨立性的卡方檢驗
    卡方也可以被用於檢驗兩個變量間是否存在關係。這種情況下,樣本中的每個個體被歸入兩個不同的變量,通常用矩陣表示。行與一個變量類別相對應,列與另一個變量類別相對應。矩陣的每個單元中的數字表示特定組的頻數。卡方檢驗的目的在於確定總體間是否存在顯著的差異。例如H0:在學生的總體中,性格內向的人的顏色喜好分布於性格外向的人的顏色喜好分布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兩個分布有相同的形狀和相同的比例。雖然形式不同,但這兩種概念形式之間具有等價性。備擇假設H1認為總體有不同的比例。例如H1:性格內向的人的顏色喜好分布與性格外向的人的顏色喜好分布之間存在差異。
  • 火爆全網的網絡藥理學,有什麼魔力讓科研小白三個月發一篇SCI
    網絡藥理學基於系統生物學的理論,對生物系統的網絡分析,選取特定信號節點進行多點藥物分子設計的新學科,網絡藥理學強調對信號通路的多途徑調節,提高藥物的治療效果,降低毒副作用,從而提高新藥臨床試驗的成功率,節省藥物的研發費用。它名字裡雖含藥理學,但不局限藥學研究,從疾病出發的臨床科研也很合適。
  • 張仲景治「腰椎增生」的經方!中醫是不是科學,現代人很難評價
    本文理論依據:《實用中醫風溼病學》、《經方觀止》、《金匱要略》、從發病的過程看,以及舌脈之象,還有畏寒等表現看,都是寒溼之邪作祟無疑。醫案中用的,其實就是張仲景在《金匱要略》裡記載的「桂枝芍藥知母湯」。原方配伍是桂枝、芍藥、知母、麻黃、白朮、防風、附子、甘草、生薑。本來,這個配伍是治療關節腫大變形的類風溼關節炎的,即所謂尪痺。但是後來人們發現,它祛除風寒溼的功效很好,對肝腎不足,外感風寒溼邪所致的腰椎病有療效。
  • 卡方分布與卡方檢驗
    其中n為卡方分布的自由度。χ2檢驗是以χ2分布為基礎的一種假設檢驗方法,主要用於分類變量。其基本思想是根據樣本數據推斷總體的分布與期望分布是否有顯著性差異,或者推斷兩個分類變量是否相關或者獨立。χ2用于衡量實際值與理論值的差異程度,這也是卡方檢驗的核心思想。χ2包含了以下兩個信息: 1.實際值與理論值偏差的絕對大小。 2.差異程度與理論值的相對大小。卡方檢驗經常被用來做特徵選擇。
  • USNEWs最新世界大學排名:藥理學與毒理學,中國11所大學進入百強
    US NEWs 發布最新的全球大學學科排名,US NEWs基於國內各所高校在藥理學和毒理學的研究表現和評級對其進行排名,中國11所大學進入世界前100名,以下是國內藥理學與毒理學學科排名TOP32高校排名情況,一起來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