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衛生事業單位考試專業知識部分經常考察藥理學的知識,今天中公醫療衛生網幫助大家梳理一下相關內容。
1.藥物效應動力學(藥效學):是研究藥物對機體的作用及作用機制的生物資源科學。
2.藥物的不良反應:使之與用藥目的不相符合,並可給病人帶來不適或痛苦的反應。包括:
1)副作用:在治療劑量時出現的與治療無關的不適反應,可以預知但是難以避免。
2)毒性反應:藥物劑量過大或蓄積過多時機體發生的危害性反應,比較嚴重,可以預知避免。
3)後遺效應:停藥後機體血藥濃度已降至閾值以下量殘存的藥理效應。
4)停藥反應:突然停藥後原有疾病的加劇現象,雙稱反跳反應。
5)變態反應:機體接受藥物刺激後發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應,又稱過敏反應。
6)特異性反應:少數的特異性體質病人多某些藥物的反應特別敏感,反應性質也可能與常人不同,但與藥物源有藥理作用且基本相似,且與反應程度與劑量成正比。
3.受體:能與受體特異性結合的物質稱為配體,能激活受體的配體稱為激動藥,能阻斷受體活性的配體稱為拮抗藥。
4.激動藥:既有親和力雙有內在活性的藥物,能與受體結合併激動受體而產生效應。
5.拮抗藥:有較強的親和力,但缺乏內在活性。他們本身不與受體結合產生作用,但可拮抗激動要的效應。可分競爭性和非競爭性。
6.半數有效量:藥物能引起一般實驗體發生藥理反應的藥物劑量。
7.治療指數(TI):半數致死量(LD50)與半數有效量(ED50)之比.治療指數是用於評價藥物的安全性的一個常用數值,數值越大表示安全性越高。
8.第二信使:環磷腺苷(cAMP)、環磷鳥苷( cGMP)、肌醇磷脂、鈣離子、廿烯類
9.藥物代謝動力學(藥動學): 研究機體對藥物的處置,即藥物在體內的吸收、分布、代謝、排洩。
10.吸收:藥物自體外或給藥部位經細胞組成的屏蔽膜進入血液循環的過程成為藥物的吸收。
11.首關效應:使用藥物,口服吸收後經門靜脈進入肝臟被其中的酶所分解代謝從而使藥物的有效量減小的現象。
註:本站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轉載請保留出處及源文件地址。
(責任編輯:sdoffcnwang)
免責聲明:本站所提供試題均來源於網友提供或網絡搜集,由本站編輯整理,僅供個人研究、交流學習使用,不涉及商業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