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 Proteome Res.:中藥蜈蚣藥效分子群和藥理學活性揭秘

2021-01-13 生物谷

蜈蚣是一味傳統的重要動物藥材,其中藥藥用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根據《中國藥典》和《中華本草》記述,蜈蚣具有祛風止痙、通絡止痛、攻毒散結的功效,可用於驚風、癲癇、痙攣抽搐、中風口歪、半身不遂、破傷風、風溼頑痺、偏頭痛以及毒物咬傷等的治療。雖然蜈蚣的藥用價值被國內外醫學專家所重視,用蜈蚣配成的中成藥和處方在百餘種以上,但由於缺乏系統全面的對蜈蚣藥效分子群的識別和相應的藥理學活性解析的研究,使得蜈蚣蘊含的豐富的天然藥用活性物質未能得到充分認識,成為有效利用蜈蚣藥用價值和創新藥物研發的重要瓶頸。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動物模型與人類疾病機理重點實驗室生物毒素與人類疾病課題組在張雲和李文輝研究員帶領下,採用先進的現代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研究技術和手段,對蜈蚣的藥效分子群和藥理學活性進行了迄今為止最全面系統的揭秘,新識別了400餘種蜈蚣肽類生物活性物質。該課題組進一步與華中科技大學分子生物物理重點實驗室丁久平課題組合作,揭示了許多蜈蚣肽類生物活性物質可作用於不同的細胞膜離子通道(包括鈉、鉀、鈣離子通道等)而發揮藥理學作用。人類離子通道是產生生物電信號和胞內鈣離子信號的膜蛋白分子,離子通道功能的紊亂可導致人體幾乎所有組織和器官的多種疾病,是目前藥物開發中排名第二的藥物靶點。上述研究成果不僅科學地詮釋了傳統中藥蜈蚣的藥理藥效學基礎,從分子水平直接證明蜈蚣藥用的有效性,也提供了蜈蚣中藥材更科學的標準制定、炮製和應用的科學依據。該研究同時識別了一些導致過敏、出血等相關副作用的物質,為安全利用蜈蚣藥材提供了有益指導。一大批結構新穎的離子通道調節劑的發現,也為基於蜈蚣藥效成分的現代創新藥物研發打下堅實基礎,具有重要的生物醫學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價值。文章已在線發表於美國化學聯合會官方雜誌 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 。該研究受到國家973計劃項目、國家基金委-雲南省聯合基金重點項目以及國家基金委面上項目的資助。(生物谷Bioon.com)

Venomic and Transcriptomic Analysis of Centipede Scolopendra subspinipes dehaani

Liu ZC, Zhang R, Zhao F, Chen ZM, Liu HW, Wang YJ, Jiang P, Zhang Y, Wu Y, Ding JP, Lee WH, Zhang Y.

Centipedes have venom glands in their first pair of limbs and their venoms contain a large number of components with different biochem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properties. However, information about the compositions and functions of their venoms is largely unknown. In this study, Scolopendra subspinipes dehaani venoms were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by transcriptomic and proteomic analysis coupled with biological function assays. After random screening approximately 1500 independent clones, 1122 full length cDNA sequences, which encoding 543 different proteins, were cloned from a constructed cDNA library using a pair of venom gland from a single centipede species. Neurotoxins, ion channel acting components and venom allergens were the main fractions of the crude venom as revealed by transcriptomic analysis. Meanwhile, 40 proteins/peptides were purified and characterized from crude venom of S. subspinipes dehaani. The N-terminal amino acid sequencing and mass spectrum results of 29 out of these 40 proteins or peptides matched well with their corresponding cDNAs. The purified proteins/peptides showed different pharmacological properties, including: (1) platelet aggregating activity; (2) anticoagulant activity; (3) phospholipase A(2) activity; (4) trypsin inhibiting activity; (5) voltage-gated potassium channel activities; (6) 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 activities; (7) voltage-gated calcium channel activities. Most of them showed no significant similarity to other protein sequences deposited in the known public database. This work provides the largest number of protein or peptide candidates with medical-pharmaceutical significance and reveals the toxin nature of centipede S. subspinipes dehaani venom.

相關焦點

  • 杜仲活性成分抗膝骨關節炎滑膜炎病變分子機制的網絡藥理學闡述
    京都基因與基因組百科全書(KEGG) :是了解高級功能和生物系統(如細胞、 生物和生態系統),從分子水平信息,尤其是大型分子數據集生成的基因組測序和其他高通量實驗技術的實用程序資料庫資源, 由日本京都大學生物信息學中心的Kanehisa實驗室於1995年建立。
  • 基於網絡藥理學與分子對接技術的
    網絡藥理學是運用系統生物學、高通量篩選、網絡分析及網絡可視化等多種技術,揭示「疾病-基因-靶標-藥物」相互作用複雜體系,從整體性與系統性的角度探析藥物對機體疾病網絡的幹預與影響。基於藥物與藥物之間結構、功效等方面的相似性,結合機體靶標分子、生物效應的複雜相互作用關係,通過構建藥物-藥物、藥物-靶標等網絡,可有效預測藥物功能或特定功能所對應的藥物,是目前中藥藥效物質基礎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 基於網絡藥理學與分子對接技術的
    金花清感顆粒防治新型冠狀...
    網絡藥理學是運用系統生物學、高通量篩選、網絡分析及網絡可視化等多種技術,揭示「疾病-基因-靶標-藥物」相互作用複雜體系,從整體性與系統性的角度探析藥物對機體疾病網絡的幹預與影響。基於藥物與藥物之間結構、功效等方面的相似性,結合機體靶標分子、生物效應的複雜相互作用關係,通過構建藥物-藥物、藥物-靶標等網絡,可有效預測藥物功能或特定功能所對應的藥物,是目前中藥藥效物質基礎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 J. Proteome Res:唾液化驗有望取代驗血
    來自美國羅切斯特大學、斯克裡普斯研究所、南加州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弗朗西斯科分校和洛杉磯分校5所科研機構的研究員,採集了23名健康男性和女性的腮腺、下頜下腺和舌下腺分泌的唾液。根據對樣本的質譜分析,他們鑑定出1116種蛋白質。研究人員把這些蛋白質與血液、眼淚中含有的蛋白質對比後發現,唾液中含有的某些蛋白質與血液中影響老年痴呆症、乳腺癌和糖尿病等的蛋白質相匹配。
  • 昆明植物研究所在著名中藥草果的新型降糖活性成分研究取得新進展
    草果為姜科(Zingiberaceae)豆蔻屬(Amomum)多年生草本植物草果(A. tsao-ko)的乾燥成熟果實,是著名中藥和傳統香料,入藥具有燥溼溫中,截瘧和祛痰等功效,市場年需求量在6000噸以上,因此對草果開展深入研究對促進中藥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 中藥草果中發現新型降糖活性成分
    記者8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天然藥物新藥研發團隊發現了中藥草果具有新型降糖活性成分,不但為新型降血糖先導分子的發現提供了化學和藥理學依據,還為拓寬草果的新用途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  「糖尿病的臨床治療藥物主要包括胰島素類和口服降糖藥物,然而因低血糖風險和各種副作用,亟須研髮結構類型多樣、作用於不同靶標的新型降血糖藥物。」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陳紀軍研究員介紹說。  草果為姜科豆蔻屬多年生草本植物草果的乾燥成熟果實,是著名中藥和傳統香料,入藥具有燥溼溫中,截瘧和祛痰等功效。
  • 研究發現:中藥草果含降血糖活性成分
    內容來源:新華社記者:趙珮然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天然藥物新藥研發團隊近日發表研究成果,發現中藥草果具有新型降糖活性成分,該研究為新型降血糖先導分子的發現提供了化學和藥理學依據,也為拓寬草果的新用途提供了重要科學支撐。
  • 研究發現:中藥草果含降血糖活性成分
    新華社昆明11月13日電(記者趙珮然)我國科學家在中藥草果中發現了降血糖活性成分,該研究為新型降血糖先導分子的發現提供了化學和藥理學依據,也為拓寬草果的新用途提供了重要科學支撐。相關研究成果已分別在《植物化學》《農業與食品化學雜誌》等國際期刊上發表。
  • 【科技日報】中藥草果中發現新型降糖活性成分
    記者8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天然藥物新藥研發團隊發現了中藥草果具有新型降糖活性成分,不但為新型降血糖先導分子的發現提供了化學和藥理學依據,還為拓寬草果的新用途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  「糖尿病的臨床治療藥物主要包括胰島素類和口服降糖藥物,然而因低血糖風險和各種副作用,亟須研髮結構類型多樣、作用於不同靶標的新型降血糖藥物。」
  • 生物谷專訪-聽徐宏喜教授談中藥研發與國際化進展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關注化學藥品給人類自身健康及生活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回歸自然、保護環境已成為一種處理人類和環境關係的潮流思想。由於西藥研發成本越來越高、時間越來越長,以"自然療法"為特點的天然藥物產業將成為全球製藥業最具發展前景的特色產業。徐宏喜教授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中藥活性成分及藥效評價研究,中藥新藥開發以及中藥質量控制分析方法研究等。
  • 中藥研究的新模式——美拉德反應
    因此,可將美拉德反應的概念引入中藥炮製領域。     中藥複方製劑過程與美拉德反應     複方的化學成分,特別是有效成分是其發揮藥效的主要物質基礎,與美拉德反應關係密切。研究方劑配伍前後化學組成的變化、新物質的形成和藥效的差異,對於明確複方製劑的藥理、選擇製劑質量標準的指標體系、規範製劑工藝、保證新藥的安全性和穩定性有重要意義。
  • 牛膝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潛在作用機制的網絡藥理學分析
    網絡藥理學:它是以系統生物學理論為基礎,對生物系統進行網絡分析,選取特定信號節點進行多靶點藥物分子設計的新學科,能夠直觀地闡明中藥對疾病多分子、多靶點、多通路的分子機制。  背景: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牛膝在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中發揮著良好作用。
  • 【天藥學子】2017級博士肖姣:三種千金藤屬中藥抗神經炎症活性物質基礎和文冠果藥效物質庫的研究
    本文從開發文冠果新資源食品方向出發,結合LC-MS、文獻分析、計算機數據、活性成分追蹤、生物活性評價等多種方法,對文冠花、花苞的功效成分,文冠花的抗氧化活性及其活性物質基礎等多方面展開了系統研究,豐富了文冠果藥效物質實體和虛擬庫,為文冠果系列產品開發提供理論依據。課題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發表SCI論文5篇,總影響因子17.286。糞箕篤、桐葉千金藤、文冠花部分研究成果正在投稿中。
  • 中藥雷公藤含有抗癌物質 有望開發出新型抗癌藥-科教臺-中國網絡...
    「這種中藥的提取物可用於治療病人的整體症狀,在抵抗炎症、免疫制疫、避孕以及提高抗癌性等方面具有極高評價。」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藥理學與分子科學教授劉俊歐(音譯)說,「早在1972年,我們就已知道一種名為雷公藤內酯的活性物質,能使細胞生長中斷,直到現在才找到原因。」
  • 中藥煎不好,藥效全沒了,老中醫:煎中藥謹記4點
    因此很多人將目光放在中藥身上,畢竟中藥沒有什麼太大的副作用。自然會成為很多人用藥首選,但是如果沒有煎好中藥,藥效全作廢。因此要怎麼做?想要煎好中藥,做好這4點即可1、煎藥器具的選擇大多數是選擇砂鍋來煎中藥,不能使用鐵鍋。使用砂鍋煎中藥是最行之有效的,主要是因為砂鍋是一種陶瓷產品,煎服中藥時不會有化學反應產生。所以,藥效自然不會受影響。
  • 藥理學研究接力者金國章:揭開中藥延胡索鎮痛奧秘
    他60餘年兢兢業業,奉獻於我國藥理學事業,並取得多項原創性研究成果:對中藥延胡索的鎮痛有效成分進行系統性研究並開發出新藥羅通定(又名顱痛定, Rotundin),堪稱中藥現代化的成功範例;發現以左旋千金藤啶鹼(l-SPD)為代表的四氫原小檗鹼同類物(THPBs),其具有對多巴胺受體D1激動和D2阻滯的雙重作用;發現以延胡索乙素(l-THP)為代表的鎮痛作用新機制;提出兩個學術假說,一是l–SPD可匹配治療精神分裂症
  • 中藥的故事 [ 毒蛇·蜈蚣·蠍子 ]
    主人把茶壺捧出來,找開蓋兒一看,裡頭有一隻蠍子和一條死蜈蚣。主人吃驚地說:「看看,這都是有毒的東西,你快去看醫生吧!」貨郎心裡一動,說:「這就對啦!早晨喝了有蛇毒的湯,所以火燒心;後來又喝進有蠍毒、蜈蚣毒的茶,就沒事了。這一定是毒能解毒呀!」這是一段故事,不一定真有其事。不過,以毒攻毒是有道理的。
  • 重磅 | 生命效應分析科學團隊發文建立中藥藥效物質解析受體固定新方法
    以固定化蛋白質為核心的蛋白質微陣列、生物傳感器等技術對於重大疾病診斷和新藥開發意義重大。G蛋白偶聯受體(GPCR)作為體內分布廣泛、種類最多的一大類跨膜受體蛋白,是心血管疾病、代謝性疾病以及神經系統疾病等重大疾病防治藥物的最主要靶點。以β2-AR為例,建立高活性蛋白質可控固定方法,開展中藥活性成分高通量篩選及應用評價,對於解決新藥研發過程中活性成分篩選難度大的問題至關重要。
  • 連花清瘟到底有什麼作用,專家從中醫藥角度和現代研究給出答案
    因此《中藥材》雜誌刊發的《連花清瘟治療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肺炎網絡藥理學研究與初證》一文篩選出連花清瘟活性成分378個,應對新冠病毒的作用靶點達55個,因此連花清瘟防治新冠肺炎不僅體現在其組方特色上,藥理學研究也證實了該藥是通過多種有效成分作用於病毒的靶點,從而發揮治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