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谷專訪-聽徐宏喜教授談中藥研發與國際化進展

2020-11-27 生物谷

編者按:天然藥物是指來源於自然界所有生物,包括植物、動物、礦物、微生物、海洋生物等,具有明確療效的單一化學成分或多組分物質,其中以植物為主,種類繁多。天然藥物取材天然,來源廣泛,作用平穩,毒副作用相對較小,代謝產物結構複雜,是藥物先導物的最佳來源之一。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關注化學藥品給人類自身健康及生活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回歸自然、保護環境已成為一種處理人類和環境關係的潮流思想。由於西藥研發成本越來越高、時間越來越長,以"自然療法"為特點的天然藥物產業將成為全球製藥業最具發展前景的特色產業。


徐宏喜教授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中藥活性成分及藥效評價研究,中藥新藥開發以及中藥質量控制分析方法研究等。重點進行病毒、

腫瘤

、耐藥菌及

糖尿病

等重大疾病的中藥防治與藥效評價研究,闡明中藥藥效物質基礎及作用機制,研發具有自主

智慧財產權

的創新藥物。


此外,徐宏喜教授還將於2017.08.10-11日出席由生物谷主辦的「2017(第二屆)天然藥物研討會」,並為大家帶來題為「中藥研發與國際化進展」的報告。

那麼對於近期天然藥物的熱門研究,徐宏喜教授如何評價及其研究組在相關領域又有哪些新的突破呢?下面是生物谷的採訪。


生物谷:徐教授您好,非常感謝您能參加生物谷主辦的2017天然藥物研討會並接受生物谷的採訪。我國天然藥物資源豐富, 特別是中藥和植物藥。 除了已經被國際認可的青蒿素外, 還有哪些被發現有顯著的藥效或有進一步研發價值的中藥或天然產物?


回答:

人類研究和利用中藥及天然產物作為藥物治療疾病已有很長的歷史。例如,明代李時珍在《

本草綱目

》中詳細記載了用升華法製備、純化樟腦的過程。 1806 年,德國藥劑師     Sertürner 從罌粟中首次分離出單體化合物嗎啡,標誌著從天然產物中尋找活性成分研究的開端。隨後奎寧(Quinine)、青蒿素(Artemisinin)、喜樹鹼(Camptothecin)、紫杉醇(Taxol)、馬錢子鹼(士的寧,Strychnine)、石杉鹼甲(Huperzine A)及雷帕黴素(Rapamycin)等許多具有新穎結構、生物活性強的天然產物被分離鑑定並在臨床上用於治療各種疾病。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日益進步,多種學科研究手段綜合應用,極大地促進了中藥與天然產物的研究進程,越來越多的天然產物被發現具有新的藥效和用途。例如,漢防己鹼(Tetrandrine)具有鎮痛、抗心律失常、抗菌、抗

腫瘤

及降壓等活性,2015年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報導發現,漢防己鹼具有顯著抑制伊波拉病毒的作用,有望被開發成新型抗病毒藥物。2015年《Cell》報導了具有抗類風溼及抗癌作用的雷公藤紅素(Celastrol)對肥胖導致的代謝紊亂具有很好的糾正作用,進一步研究有望開發成為

減肥

藥。還有我們熟知的喜樹鹼,被發現和證實可以顯著提高引起敗血症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小鼠以及流感病毒和

細菌

雙重感染實驗小鼠的生存率,相關成果發表在2016年的《Science》上。除了大家所知的青蒿素以外,另一個在國際上引起重大關注的成果是我國科學家應用全反式維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砷(ATO)對急性早幼粒細胞

白血病

(APL)進行聯合靶向治療,使得APL的5年無病生存率躍升至90%以上,達到基本「治癒」標準。同時,從分子機制上揭示了ATRA和砷劑是如何分別作用於APL致病分子PML/RARα,誘導白血病細胞分化和凋亡,從而達到疾病治療的目的。這是一項結合臨床醫學與基礎生物學的研究,是東方傳統醫學和西方醫學結合的典範,開啟了在惡性血液疾病中轉化治療的重要篇章。


近年來,隨著國際醫藥界對中藥及天然產物越來越重視,以及我們國家對中藥研究投入的不斷增加,結合中醫藥長期臨床應用成果,利用現代科學技術,藉助分子生物學、藥理學、藥物信息學、分析化學及天然藥物化學等先進技術手段,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有更多中藥及天然產物的物質基礎會不斷被發現,中藥的藥理作用機理及新的用途會被進一步研究證實,具有臨床治療價值的中藥新藥和植物藥會逐步應用上市。


生物谷:目前中藥研究越來越受到國際醫藥界的關注,您認為中藥國際化的困難和突破點在哪裡?


回答:目前中藥及其產業在不斷發展和進步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政府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加以解決,具體影響中藥國際化的主要問題和困難包括:中藥材、飲片及中成藥質量參差不齊;飲片及炮製品無系統和全面的標準和質控方法;大部分中成藥缺乏合理的指標成分;中藥化學對照品研究和供應不足;中藥配方顆粒缺乏系統質量標準和定量方法;傳統經方在品質控制、標準化及產業化方面的工作有待提高;有毒中藥及中藥注射劑缺乏深入系統研究和客觀評價標準;中成藥及中藥新藥的品質、有效性、安全性、穩定性、臨床療效等缺乏可靠及合理的評價標準等問題。在這些問題中,最需要迫切解決的是科學的評價中藥及其產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質量穩定性。


中藥走向國際化主要需要解決以下幾個層面的問題。


1. 政府相關管理部門應該進一步支持和推動業界與學界共同合作,儘快制定、完善和執行中藥及其產品的規範化和標準化。督促中藥及飲片生產企業遵循GAP (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s)規範,從原料藥開始就實行嚴格管理,重視田間操作中的精耕細作,注意有效成分及代表性成分的監測追蹤,並規範和正確合理使用化肥和農藥。推廣實行企業與產地農戶合作,保證原料藥材質量的穩定,避免藥農盲目栽培,確保產品質量尤其是優良品種的選育。應用網絡與信息技術,建立中藥材溯源體系,實現中藥材的「來可知、去可追、質可查、責可究「,從「農田到患者」的過程追蹤或「從患者到農田」 的回溯監管。在中藥產品生產過程中遵循GMP(Good Manufacture Practice)和CMC(Chemical Manufacture and Control)控制, 嚴格控制產品的提取工藝和質量標準,採用現代科學技術闡明其物質基礎及作用機制,克服中藥「說不清、道不明、聽不懂」的弊端。按照 GLP(Good Laboratory Practice of Drug)和GCP(Good Clinical Practice)開展相關的臨床前和臨床研究。遵照循證醫學的原則「隨機、雙盲、對照」實施

臨床試驗

,注重臨床有效性和安全性。


2. 國內企業生產的中藥及其相關產品想要走出國門,實現國際化的目標,就必須研究和熟悉相關國家的規管和註冊制度,如美國

FDA

的植物藥新藥註冊制度、加拿大天然藥品註冊法規,歐盟的傳統植物藥註冊程序等。還需積極與國際上有經驗的中藥及天然藥物註冊機構緊密合作,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並達到規管和註冊要求的中藥質量控制、安全性評價、藥理學實驗和臨床驗證等標準規範的文件和資料,具備符合國際上通用的藥品描述語言、名詞術語、檢測方法和質量標準等。


3. 中西方文化及中西醫理念差異是中醫藥國際化的另一個主要障礙之一。現代醫學注重微觀論和實證論,強調對症治療。西藥成分單一明確、作用靶點機制明確、藥物的安全性及

不良反應

研究比較系統和深入。而中醫講究整體觀念、辨證施治、複方配伍以及多成分和多靶點共同起效,其用藥經驗來源於臨床實踐。由於中藥及其複方成分複雜、大部分中藥及其產品的作用機理不清,安全性研究不足,難以讓國際主流醫藥市場接受。我們需要政府主導、與科學家、企業家及新聞媒體工作者聯手,積極宣傳中醫藥文化的精粹,讓更多的外國友人了解中醫藥治療保健的理論和經驗;同時積極舉辦各類國際性學術

會議

,邀請相關的專家來華交流,擴大外籍留學生來華學習中醫藥的規模,從多方面減少中醫藥國際認證的障礙,推動中醫藥的國際化進程。


4. 運用現代科學方法和技術闡明中藥

本網站所有註明「來源:生物谷」或「來源:bioon」的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於生物谷網站所有。非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取得書面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生物谷」。其它來源的文章系轉載文章,本網所有轉載文章系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轉載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

我們聯繫

,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

溫馨提示:87%用戶都在

生物谷APP

上閱讀,掃描立刻下載! 天天精彩!

相關焦點

  • Food Chem:徐宏喜等中藥茯苓的快速鑑定研究上獲進展
    作為一種常用的傳統中藥,茯苓除在利尿、抗菌、抗腫瘤等方面有應用以外尚被廣泛應用於食品添加劑和糕點、茶點等的製作中。茯苓的主要化學成分有多糖、三萜(主要為羊毛甾烷型和3,4-裂環羊毛甾烷型)及麥角甾醇等。其中三萜成分具有多種生物活性(如細胞毒、抗氧化、抗癌等)且為苦味相關成分。
  • 生物谷專訪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俞強教授
    2009年,俞教授在國際腫瘤研究權威雜誌《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上發表了關於治療腫瘤的中藥狼毒中有效成分的抗腫瘤作用新機理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此次生物谷就中醫藥理論的爭議、天然藥物的臨床轉化以及如何科學地發展中醫藥等問題對俞教授進行了專訪。
  • 生物谷專訪上田實教授:再生醫療的研究與產業化
    此次生物谷有幸能採訪到日本生命挑戰株式會社的首席科學家上田實教授,請他為我們介紹他的研究成果——如何在再生醫療中不使用幹細胞!下面是生物谷專訪上田實教授全文:生物谷:您從事幹細胞研究多年,能否為我們介紹一下您主要的研究經歷?
  • 生物谷專訪-中科院分離分析化學重點實驗室 葉明亮研究員
    10月26-27日,生物谷有幸邀請到中科院分離分析化學重點實驗室的葉明亮 研究員在2018(第三屆)蛋白質修飾與疾病研討會上分享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題為「蛋白質翻譯後修飾規模化分析新技術新方法的研究」,歡迎大家過來聆聽報告,以下為葉教授的專訪!
  • 2019年中藥與植物藥國際論壇深圳舉辦 推動中醫藥國際化
    2019年中藥與植物藥國際論壇在深圳舉辦 鄭小紅 攝  「2019年中藥與植物藥國際論壇」25日上午在深圳開幕,旨在構建符合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特點的研究模式和技術體系,加速推進中醫藥的標準化、現代化和國際化。
  • 陳竺談用分子生物學闡釋中藥複方的「君臣佐使」
    ,用生物化學的方法,從分子水平闡明了一個完全依據中醫理論研發出來的中藥複方黃黛片治療白血病的多成分多靶點作用機理,並將中藥方劑「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則用現代醫學的方法闡釋得淋漓盡致。  3月17日,全國兩會即將結束,被任命為新一屆政府衛生部長的陳竺院士,花了近兩個小時接受本報記者專訪,詳細地解釋了這項研究及成果,並談了他對中醫藥現代化的理解。   中醫藥可以「說得清道得明」   陳竺作為科學家,最被人稱道的研究成果是利用全反式維甲酸、三氧化二砷(砒霜)協同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APL)。
  • 專訪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院士文學軍教授
    如果是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院士、科金生物與寶欣醫學首席科學家文學軍教授,他或許會這麼回答:投身於偉大的再生醫學科研事業,破解與生命相關的關鍵問題,為保障國人全生命周期的健康而奮鬥終生。日前文學軍教授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揭示最新科研進展。  問:作為一名再生醫學領域的專家,針對幹細胞技術的開發做了哪些相關研究以及它的意義是什麼?
  • 南京生物醫藥谷:打造千億級生命健康產業集群
    2019年,生物醫藥谷產業收入規模達800億元,已逐步形成以生物製藥、化學藥、現代中藥和醫療器械為主體,基因檢測、第三方檢驗服務為特色優勢,診斷試劑、精準醫療、細胞治療等領域為潛力的產業體系。其中,中科院程和平院士和北京大學肖瑞平教授領銜創辦的北京大學分子醫學南京轉化研究院已經在藥谷落地生根,程和平院士主導的「可實現自由狀態腦成像的微型顯微成像系統」,入選2017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入選2017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南京轉化院的孵化企業和其瑞醫藥(HopeMed)與拜耳公司(Bayer AG)就開發與產業化靶向泌乳素(PRL)受體的單克隆抗體籤署了一項全球獨家許可協議,並獲得了4000
  • 澳門大學2個中藥研發項目奪日內瓦國際發明金獎
    中新網7月9日電 據澳門特區政府網站消息,日前,澳門大學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團隊自主研發的「創新中藥系列產品」以及「基於微流控技術的斑馬魚篩選系統」,分別亮相第47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並從全球近1000項創新發明脫穎而出,雙雙獲頒「發明金獎」。其中,澳大創新中藥系列更成為澳門首個獲此殊榮的「現代中藥」創新產品。
  • 新冠疫苗和抗體藥物研究有何進展?專訪清華醫學院教授張林琦
    新冠疫苗和抗體藥物研究有何進展?專訪清華醫學院教授張林琦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2020-04-07 15:23
  • 專訪高維強教授:癌症治癒的攔路虎——腫瘤異質性
    本次生物谷有幸採訪到高維強院長,和大家一起聊一聊腫瘤治療領域的「攔路虎」——腫瘤異質性。生物谷:您在前列腺癌、腫瘤幹細胞以及腫瘤發病機制等領域有著許多重要的發現,發表了許多高水平的文章。您能結合自己的研究談一下當前腫瘤異質性的研究熱點嗎?
  • 中藥首次走上國際抗癌「主戰場」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田愛平教授獲「十三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立項資助3300萬元,進行首個全球同步研發複方中藥的臨床研究,該項目現已獲美國FDA批准進行Ⅱ期臨床試驗,這個已有1800年應用的傳統中藥-黃芩湯化身YIV906在抗晚期肝癌領域顯「神效」中藥首次走上國際抗癌「主戰場
  • 中國藥學會第十九屆中藥和天然藥物學術研討會 在河南中醫藥大學...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陳士林研究員主持,劉昌孝院士作了題為《基於質量標誌物的中藥質量追溯體系建設》的報告,強調中藥不是簡單的植物藥,中藥發展要傳承、創新、求真;南京中醫藥大學原副校長段金廒教授作了題為《中藥資源化學學科建立與發展為藥材合理生產和資源有效利用提供新動能》的報告。
  • 生物谷專訪--廣州瑞博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黃若磐總裁
    隨著基因組學、蛋白組學研究的深入,未來將有更多晶片診斷產品面世,生物晶片技術在藥物研究與開發領域也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已逐漸滲入到藥物研發過程中的各個步驟,隨著國內鼓勵新藥研發和企業新藥研發能力提高,藥物研發料將成為生物晶片的一個重要部分。
  • 耶魯大學教授:中國成功抗疫「中藥起了作用」
    耶魯大學教授鄭永齊:中國成功抗疫「中藥起了作用」儘管中醫藥在國內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中醫藥要獲得世界認可仍面臨不少挑戰。比如《自然》雜誌網站不久前發表文章質疑中醫藥。美國耶魯大學鄭永齊教授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這種批評「比較膚淺」,「沒有太多新意」。他強調,中國成功控制住疫情,表現「相當不錯」,「中藥是起了作用的」。他同時指出,應以病人為中心,真正了解傳統醫學的價值。中藥要想得到國際承認,必須在藥材製備一致性、基於證據的臨床療效、藥物作用機制和安全性等方面下功夫。
  • 把脈中醫藥創新發展,南京棲霞生物醫藥「小矽谷」崛起
    南京中醫藥大學胡立宏教授、上海中醫藥大學張衛東教授、暨南大學葉文才教授等著名專家分享了他們在中醫藥與天然藥物創新領域內的科研成果,並就目前中醫藥產業的發展趨勢、前沿熱點、思路方法、瓶頸問題、應對策略與政策等進行深入探討
  • 生物谷專訪李健健:腫瘤放療的分子機理和腫瘤異質性
    本次生物谷有幸採訪到了來自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癌症中心轉化醫學系的李健健主任。李教授從事放射腫瘤生物學研究近30年,是國際分子放射腫瘤生物學研究領域的開創者之一。李健健教授長期從事細胞/組織應激反應的分子機制和信號傳導、線粒體功能在多種癌症放射治療中作用以及放射耐受腫瘤細胞和幹細胞樣腫瘤細胞放療反應及成像方面研究,本次採訪中李教授詳細回答了生物谷記著的提問,並結合自己的研究進展,對腫瘤放療的分子機理和腫瘤異質性相關問題做出了解答。
  • 中藥國際化重大突破:通心絡治療血管病變引《自然》雜誌關注
    研究結論表明應用通心絡治療可延緩頸動脈平均內中膜厚度、斑塊面積和血管重構指數的進展,減少心血管事件,且安全性良好。《自然》是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國際性科技期刊之一,發表這樣一篇關於複方中藥研究的論文非常少見。
  • 每經獨家專訪海特生物董事長陳亞:藥物研發將沒有中間地帶,抗擊...
    每經獨家專訪海特生物董事長陳亞:藥物研發將沒有中間地帶,抗擊疫情是行業責任 每日經濟新聞 2020-03-22 12:1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