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誤食毒蘑菇而中毒死亡的事件中,90%是由劇毒鵝膏所致。鵝膏菌到底是怎樣一種存在?它們美麗的外表下到底掩藏著怎樣的腹黑?
雖然鵝膏科包含了一些著名的可食用菌,如歐洲市場上深受歡迎的「凱撒鵝膏」以及在我國廣為人知的「雞蛋菌」「黃羅傘」和「草雞樅」等,但美味與危險同在,該科還囊括有大量有毒的鵝膏,如致命鵝膏、灰花紋鵝膏和黃蓋鵝膏等,誤食會造成急性肝損害;假褐雲斑鵝膏、赤腳鵝膏等,誤食會引起急性腎損傷;毒蠅鵝膏、土紅鵝膏、殘託鵝膏等,誤食會導致神經精神狀疾病。總之,鵝膏科就是毒蘑菇的「大本營」。
致命的灰花紋鵝膏
鵝膏科真菌物種繁豐,全球約700餘種,與十餘個科的植物形成菌根共生關係,物種形態各異、結構類型多樣、生態分布廣泛、趨同進化和隱形種現象並存,是真菌分類研究中十分困難的類群。在200餘年的分類研究歷史中,該科物種界定和屬種歸屬一直存在爭議。事實上,僅基於形態方法及寡少的形態特徵難以對該科物種進行準確的界定和識別。利用現代分類方法,研究該科的屬種多樣性,構建清晰的家譜,對揭示該科真菌的起源演化具有重要科學意義,對預防和治療毒菌中毒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過去20餘年裡,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東亞植物多樣性與生物地理學重點實驗室真菌地衣多樣性與適應性進化團隊與國際同行合作,利用全球五大洲的模式標本、權威標本和普通標本共計200餘種1200餘份,藉助多基因分子系統發育分析重建了鵝膏科的系統發育框架,研究了鵝膏科的系統親緣和我國該科的屬種多樣性,首次明確了鵝膏科的單系性及其應包含的屬。
結合形態解剖和生態特徵分析,科研人員提出了該科的新的分類系統,該科囊括5個屬,其中鵝膏屬下劃分為3亞屬11組。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鵝膏科物種界定的「形態-分子-生態標準」,強調了個體發育特徵、菌幕殘餘顯微結構和多基因序列對物種劃分的重要性,澄清了我國該科物種界定中的諸多問題,精準界定和描述了我國鵝膏科的162個物種,其中包括50個新種和112個已知種,顯著提高了對我國該科真菌的物種多樣性認識,同時還對該科國外特別是歐美的90餘種開展了深入的研究,明晰了歐美學者早期發表的某些物種的概念,領跑了世界鵝膏科真菌的精準分類,為食用鵝膏和有毒鵝膏的鑑別提供了管用的標準。
該研究的部分成果以電視、報紙、牆報、宣傳冊等形式,對學生、公職人員和普通大眾進行了科普,「頭上戴帽 + 腰間系裙 + 腳上還穿鞋的蘑菇不要吃」就是針對鵝膏科真菌而總結提煉的,對開展毒蘑菇鑑別與中毒防控起到了積極作用。
研究成果以「The family Amanitaceae: molecular phylogeny, higher-rank taxonomy and the species in China」為題,發表於國際真菌學領域主流期刊Fungal Diversity上。該研究得到NSFC-雲南省聯合基金重點項目(U1302263)、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XDB3100000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1600031)和環境保護部生物多樣性保護專項(2016HB2096001006)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