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養豬、養雞起家的溫氏股份,創造了畜牧領域的奇蹟。它以近1600億的市值穩居創業板第一,前三季度以108億的淨利潤傲視資本市場,以「公司+農戶」的開創性模式引領畜牧業……外界資本在接觸溫氏股份之初,都會問一句:溫氏股份成功的密碼是什麼?
近日,包括中信證券、興業證券、長江證券等在內的30多家機構走進溫氏股份,試圖對上述問題做出回答。機構認為,全員持股的「共建共享」精神,「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產業鏈經營的一體化,都是溫氏股份強大的原因。而在上述背景下深挖會發現,強大的配套支持體系以及由此造就的高效管理機制,更是溫氏經營成功的深層次原因。這非一朝一夕之功,難以複製。
「給動物一個五星級的家」的南牧公司
提起養豬場,相信大多數人頭腦中都會浮現這樣的畫面:糞便滿地,臭味刺鼻,一頭豬在哼哼哼地打轉,養殖戶要忍受著汙濁的氣味打掃豬舍衛生和餵食餵料,骯髒且汙穢不堪是豬舍的代名詞。
溫氏股份合作的養殖場會把你的上述想像完全顛覆。在溫氏股份的合作養殖場,你會看到,一排排豬欄布置整齊且合理,豬群採用全進全出的進出模式,且配置高溫高壓衝洗消毒;豬舍裝上特殊「空調」,溫度和溼度都是由自動環控裝備來進行調節;同時,養豬場裡有一整套令人震撼的全自動裝備,在3600多平方米的生產車間裡,近40臺設備通過28臺工業機器人和雙層倍速輸送鏈相互連接,機械臂快速揮舞著,精準地對原材料進行加工,切割、彎折、衝孔、打磨、傳送、裝配、焊接,生產流程快速而有序,讓人目不暇接。
以上機械裝備和豬舍設置,全部是溫氏全資子公司廣東南牧機械設備有限公司(下簡稱「南牧公司」)的傑作,南牧公司有個響亮的口號是「給動物一個五星級的家」,讓動物「拎包入住」;上述那套裝備全自動化生產線,也讓養豬生產效率成倍增加。
南牧公司是溫氏股份強大配套體系的重要支撐因素。該公司成立於2007年,集研發、設計、生產、安裝和服務為一體,主要經營養雞、豬設備、鋼結構畜禽養殖欄舍等。
「養殖日益集約化、規模化,這是發展大方向。『公司+農戶』曾經是溫氏股份又快又好發展的撒手鐧,但這種模式在市場新環境下亟待優化,要向『公司+家庭農場』方向加快轉變,這就必須有現代化裝備來支撐。」溫氏股份相關人士表示。
南牧公司就是承擔溫氏股份現代化裝備的載體。
「只要客戶提出要求,南牧就能量身定做,根據客戶實際需要提供自動化畜牧設備和售後服務。」南牧公司相關人士表示,國際化的畜牧設備製造巨頭多注重裝備生產,與他們相比,南牧公司不僅僅做全套全自動的養殖設備,而是一攬子服務――養殖場的規劃、設計、土方、土建、設備、自動控制、環保、人員培訓等。
南牧公司負責溫氏豬場的建設,伴隨著溫氏畜牧帝國版圖的擴張,南牧公司將畜牧裝備製造業務覆蓋到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目前,南牧公司已經開始承接外部項目,跟國內多家大型飼料企業、養殖企業進行合作。今年該公司10億元訂單中,外銷比例已達20%。南牧公司已與德國大荷蘭人BigDutchman、美國 GSI 集團(愛科谷瑞)、美國豪格斯萊特等幾大國際巨頭達成合作關係。
背靠溫氏,固然是南牧公司得以快速發展的有利條件,其更重要的核心競爭力是標準化的建設流程和特殊產品結構。他們的產品使用特殊的冷彎薄壁鋼結構,經久耐用,使用壽命長,可拆卸重裝,多次重複利用;高精度的鋼架構件建房,工期短,抗震性能較佳,鋼材重量輕,需要挖掘土方少,但施工速度快,有的工程進度甚至提高30%。
輔助養殖、決策和銷售的信息化大平臺
除了南牧裝備公司外,溫氏股份的信息化管理平臺,也是該公司極其強大的配套體系之一,溫氏股份的信息化數據平臺,成為該公司養殖、銷售和決策的重要依據。
信息化、大數據、物聯網和智能化,這是當今網際網路時代屢屢被提及的時髦詞彙。通常會認為,傳統的養豬、養雞業務,很難與高大上的數據處理、信息管理不搭邊。而溫氏股份就是將信息化和物聯網運用得爐火純青。
「溫氏股份目前開發了一套信息化系統下的智能養豬平臺,利用這套平臺,養殖被戲稱為『傻瓜養殖』,且這套養豬平臺的經濟效益奇高。」溫氏股份相關人士表示。今年,與溫氏合作20多年的雲浮新興縣養殖戶老梁,利用溫氏智能養豬平臺,今年投資新建了一座物聯網智能養殖場,新場總投資140萬元,每年能養2批共2800頭豬。如今,餵料、清糞等工序都用機器設備自動完成,老梁只需坐在屋內通過視頻觀察,即可監視養殖場內的情況。原先養 1000 頭以上豬需要僱傭 4 個及以上工人,現在只需僱 1 個。
事實上,早就20多年前,溫氏股份就已開始試水信息化管理。1991年,它在國內養殖企業中最早嘗試做信息化管理,創辦了直屬公司總部的信息中心,負責硬體維護、軟體開發和信息系統日常運維等工作。溫氏股份透露,最近幾年,公司每年花在信息管理方面的費用高達5000萬元,決心與重視程度可見一斑。在溫氏的信息化系統中,至今仍能查到20世紀90年代初養殖戶的數據。
除了養殖環節引入智能化物聯網系統外,溫氏股份還建立了與業務高度融合、覆蓋全產業鏈的信息系統。在管理上,實行「權力下放,數據上移」。權力下放,指的是各部門、各層級各司其職,對其充分信任授權,權責高度統一;數據上移,指的是依託信息化、大數據,通過一套覆蓋全產業鏈的信息系統,數據和生產銷售經營情況實時反映,將所有下屬單位納入信息管理體系。而在決策上,又可以利用此套大數據平臺做決策。溫氏這套完整的覆蓋產業鏈的信息系統,與所有業務流程高度融合,數據和生產銷售經營情況實時通過該系統反饋出來。這個系統還包含了所有合作農戶,這個數據量堪稱巨大,數據量積累到一定程度,經過科學嚴謹的提取處理,便極具價值。
「公司做出的不少決策即來自這個龐大系統。」溫氏股份相關人士透露。
溫氏股份的信息化平臺對該公司的銷售決策提供重要依據。當下,溫氏股份正在加大生鮮連鎖的發展,他們在信息化系統裡植入毛利核算功能,生鮮店在收款時能看到成本價、售價、當日盈虧平衡點。一旦盈虧平衡,系統會自動提醒店家,幫助賣家隨時調整營銷策略。
精細化管理造就的行業最低成本
「養殖業要賺錢,控制成本很重要,同樣的產品,你花費更少的成本,無疑具有競爭優勢。」溫氏股份相關人士表示,溫氏股份的成本控制無疑是行業中最優秀的。
從歷史數據看,溫氏股份的養殖成本和費用控制都極其到位。以溫氏股份目前最主要利潤增長點的肉豬業務為例,從單位成本來看,溫氏每公斤肉豬成本偏低且基本穩定。成本較低且整體可控,使得溫氏股份的利潤和市場競爭力大大提高。生產水平大幅優於國內行業平均水平,向發達國家水平看齊。
溫氏股份透露,低成本背後是多個環節的共同努力,特別是相關產業鏈輔助養殖,飼料和種苗成本比較可控。在生豬業務中的動保成本中,溫氏股份每頭為67.3元,而行業平均成本是每頭100元左右。
溫氏股份低成本養殖的背後,是其技術的領先。溫氏股份的育種、飼料採購、信息系統在業內頂尖。溫氏種豬公司擁有7大育種分公司,15個原種豬場,年產種豬10萬頭;種雞方面,擁有6個祖代種雞場和84個父母代種雞場,核心群種雞約7萬隻,已獲得6項國家畜禽新品種認定證書,育種能力公認業內領先;專業的飼料採購團隊,通過「網際網路+採購+品控+物流配送+資金調付」的供應鏈,全程信息化操作,並且正在探索全球供應商聯盟;集生產、銷售、財務三大信息管理系統於一體的信息化系統,為決策提供數據服務,實現真正的大數據管理。
正因為成本可控,養殖高效,加之擁有成熟的組織、理念、供應體系,溫氏模式被一次次複製到異地分、子公司。據了解,在異地開辦一般的40-50萬頭規模的四級公司,只需總部派出1個熟練經理與少數幾位助手即可完成。目前,溫氏股份擁有四級公司超過200個,數量正在持續上升。
正是溫氏股份各個部門的強力配合,使得公司擁有了低成本。而興業證券分析師更是認為,溫氏股份大部分事業部門甚至具有獨立上市能力,比如溫氏股份的動保部門大華農事業部,具有獨立上市能力和資格,在 2011 年時被單獨拆分上市,2015 年換股吸並後退市。溫氏股份的養豬事業部、養禽事業部,都與大華農事業部相類似,假設單獨拆分,具備上市的規模和能力。
「位級制」激勵員工留住人才
事業都是人做出來的。在溫氏股份的配套體系裡,對人才的激勵是最亮眼的一項。可以佐證的是該公司的股權結構,目前溫氏股份90%多的股份掌握在6000多名員工手中。
對於沒有持股的非高管員工,溫氏也有一套激勵措施,創造性地設計出「位級制」制度。 專門解決非高管員工激勵問題。「位級制」將公司職位共分3類職位,一是行政職務,晉升通道為經理、總經理;二是技術職務,如經濟師、畜牧師之類;三是技術工人,如種豬養殖工人等。職級則分為1級-30級,升級就意味著更高報酬。晉位即升官,職責範圍變大;升級即賺錢,更接近於純粹的提薪。這樣一來,普通員工只要貢獻卓越,也可實現升級不晉位的狀況。員工職級如快速上升,甚至高於部門領導,即可能拿到比部門領導更高的報酬。
高效務實的員工激勵制度,換來了員工們的高度忠誠。據統計,溫氏股份中高層以上員工離職率不到2%。骨幹員工保持穩定的同時,不斷有新人才湧入溫氏。
此外,今年4 月,溫氏股份公告調整組織架構,設立養禽事業部、養豬事業部和大華農事業部,這幾乎涵蓋了公司骨幹業務。此舉將各個戰略目標分解到事業單元,最先體現出來的優勢就是對中層骨幹的激勵。各事業部自成系統,獨立經營,權責對等,中層人獲得更多鍛鍊機會。不同事業部之間形成比較競爭,大大實現了競合。
(C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