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生物所利用水生植物浮萍開展廢水處理研究獲系列進展

2021-01-09 中國科學院

  氮磷汙水的大量排放是造成我國水汙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主要技術是採用微生物將有機氮轉化為氮氣,將磷轉化為汙泥來除去氮磷,需要通過暴氣等消耗大量的電能技術來實現,運行費用高,而且難以實現資源的再利用。同時,氮磷又是農作物生長所必需的營養元素,但是因為廢水量大,氮磷的濃度相對於陸生為主的農作物需要較低而且廢水資源與農業生產在時間和空間分布上不匹配,因此難以通過作物實現廢水氮磷的有效利用。

  水生植物浮萍是世界上最小的開花植物,其生長快,生物量大可達50噸/公頃.年,而且生物質質量高(木質素含量低,澱粉含量高),已經成為能源植物研究的熱點。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趙海團隊與相關單位合作,從全球收集的浮萍資源中篩選出高效的浮萍株系,針對廢水中氮磷開發出的浮萍培養技術,可將廢水中的氮磷高效富集並轉化成高品質的生物質原料,為將生物能源原料生產與廢水處理結合提供了新的模式。

  在雲南昆明中試規模條件下通過2年長時間系統研究浮萍與水葫蘆對汙水氮、磷吸收能力和資源化利用潛力,首次報導了浮萍(綠萍)具有與水葫蘆相當的氮、磷吸收能力和更高的資源化利用優勢(高生物量,低木質素含量)。其結果表明浮萍具有與目前公認的廢水處理能力最強的水葫蘆相當的氮磷吸收能力,全年平均浮萍水葫蘆氮分別為0.39和0.40 g/m2/d,磷分別為0.09和0.10 g/m2/d);而浮萍的粗蛋白為33.34%、胺基酸25.80%、澱粉40.19%、磷1.24%。其品質遠優於水葫蘆。這項工作系統證明了浮萍在汙水氮磷處理和資源化回收利用中的巨大應用潛力,為浮萍系統在汙水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提供了理論支撐。該研究成果已在國際刊物Bioresource Technology上發表研究論文(Potential of duckweed in the conversion of wastewater nutrients to valuable biomass: A pilot-scale comparison with water hyacinth, 163. 82–91)。

  採用生物信息學技術研究了浮萍和水葫蘆根際微生物群落,發現水葫蘆高的氮去除能力主要來自其根際微生物的貢獻。通過向浮萍廢水處理系統中添加彈性填料,顯著提高了浮萍系統的氮去除能力(總氮去除率提高19.97%,氨氮去除率提高15.02%),其總氮去除效率為56.23%。進一步研究表明填料生物膜上高豐度的硝化菌(相對豐度約3%)和反硝化菌(相對豐度約24%)是其氮去除能力提高的根本原因。這項工作不僅深入揭示了微生物在浮萍和水葫蘆處理系統中的差異,而且通過人工模擬證明了硝化反硝化微生物的作用,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微生物強化,已經顯著提升浮萍系統的汙水處理能力並提示這一系統的處理能力還有極大的提升空間。以上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國際刊物Bioresource Technology上(Microbial community and removal of nitrogen via the addition of a carrier in a pilot-scale duckweed-based wastewater treatment system. Bioresource Technology, doi:10.1016/ j.biortech.2014.12.037),並申請了一項國家發明專利——一種浮萍栽培方法(201410505275.0)。

  對浮萍廢水中試處理系統的水深、浮萍覆蓋率、收割周期、水力停留時間等運行條件進行了系統優化,獲得了較優的運行條件及較高的浮萍產量和處理效果:停留時間6天可使典型的生活汙水(氨氮濃度15mg/L左右、TN濃度15-20mg/L和TP濃度2-3mg/L)達標排放,該研究成果為浮萍在汙水處理及氮磷回收利用方面的規模化應用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信息和依據,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以上研究結果已發表2篇研究論文,分別在國際刊物Plant Biology上(Pilot-scale comparison of four duckweed strains from different genera for potential application in nutrient recovery from 9 wastewater and valuable biomass production. 2014 Jun 18. doi: 10.1111/plb.12204)和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Effects of operation parameters on nutrient removal from wastewater and high-protein biomass production in a duckweed-based (Lemma japonica) pilot-scale system, 2014.70(7):1195-1024),並申請了一項國家發明專利——同時提高浮萍澱粉和粗蛋白產量及汙水氮磷去除率的方法(201410198497.2)。

  此外,研究人員還開展了利用浮萍治理重金屬尤其是稻田鎘汙染的系統研究。通過對收集自全球各地的500餘份浮萍資源的系統篩選與評價,綜合生物量增長、植株鎘積累與水體鎘去除等多個因素,篩選出對重金屬鎘具有最優富集效果的浮萍品系,實現了在中濃度和高濃度鎘汙染條件下(1mg/L和10mg/L Cd2+)生長7天,浮萍植株積累鎘含量達到300-6150 mg/kg,達到我國規定大米中鎘含量標準的1500-30000倍;在低濃度條件下(0.1mg/L和0.2mg/L Cd2+)生長10天,浮萍對水體中鎘的吸收率達到64.95-83.23%,同時幹基增長率還超過對照。由於浮萍可以與水稻同生態系統生長,因此利用浮萍吸收鎘對治理我國稻田鎘汙染和解決國家糧食安全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目前,大田試驗正在開展中,已經在野外條件下實現了浮萍大量富集土壤中的鎘,浮萍植株中的鎘含量已達到15mg/kg。同時,通過組學研究發現浮萍具有數量巨大的與重金屬代謝相關的基因,轉錄組中發現的浮萍特有重金屬積累相關基因涉及了重金屬的吸收、轉運、區隔化、鈍化等全過程,從遺傳表達上也有力證明了浮萍具有超強的重金屬吸附能力。在稻田鎘汙染成為威脅我國環境和糧食安全最嚴峻挑戰的今天,該研究不僅展示了浮萍具有超富集重金屬尤其是鎘的能力,同時展現了其在稻田鎘汙染治理領域的巨大應用潛力。

 

圖1  水葫蘆與浮萍生長情況的比較 

 

圖2  浮萍與水葫蘆根際優勢類群分析 

 

圖3  浮萍規模化培養中試示範現場 

圖4  浮萍吸收稻田中鎘的大田試驗現場 

  氮磷汙水的大量排放是造成我國水汙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主要技術是採用微生物將有機氮轉化為氮氣,將磷轉化為汙泥來除去氮磷,需要通過暴氣等消耗大量的電能技術來實現,運行費用高,而且難以實現資源的再利用。同時,氮磷又是農作物生長所必需的營養元素,但是因為廢水量大,氮磷的濃度相對於陸生為主的農作物需要較低而且廢水資源與農業生產在時間和空間分布上不匹配,因此難以通過作物實現廢水氮磷的有效利用。
  水生植物浮萍是世界上最小的開花植物,其生長快,生物量大可達50噸/公頃.年,而且生物質質量高(木質素含量低,澱粉含量高),已經成為能源植物研究的熱點。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趙海團隊與相關單位合作,從全球收集的浮萍資源中篩選出高效的浮萍株系,針對廢水中氮磷開發出的浮萍培養技術,可將廢水中的氮磷高效富集並轉化成高品質的生物質原料,為將生物能源原料生產與廢水處理結合提供了新的模式。
  在雲南昆明中試規模條件下通過2年長時間系統研究浮萍與水葫蘆對汙水氮、磷吸收能力和資源化利用潛力,首次報導了浮萍(綠萍)具有與水葫蘆相當的氮、磷吸收能力和更高的資源化利用優勢(高生物量,低木質素含量)。其結果表明浮萍具有與目前公認的廢水處理能力最強的水葫蘆相當的氮磷吸收能力,全年平均浮萍水葫蘆氮分別為0.39和0.40 g/m2/d,磷分別為0.09和0.10 g/m2/d);而浮萍的粗蛋白為33.34%、胺基酸25.80%、澱粉40.19%、磷1.24%。其品質遠優於水葫蘆。這項工作系統證明了浮萍在汙水氮磷處理和資源化回收利用中的巨大應用潛力,為浮萍系統在汙水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提供了理論支撐。該研究成果已在國際刊物Bioresource Technology上發表研究論文(Potential of duckweed in the conversion of wastewater nutrients to valuable biomass: A pilot-scale comparison with water hyacinth, 163. 82–91)。
  採用生物信息學技術研究了浮萍和水葫蘆根際微生物群落,發現水葫蘆高的氮去除能力主要來自其根際微生物的貢獻。通過向浮萍廢水處理系統中添加彈性填料,顯著提高了浮萍系統的氮去除能力(總氮去除率提高19.97%,氨氮去除率提高15.02%),其總氮去除效率為56.23%。進一步研究表明填料生物膜上高豐度的硝化菌(相對豐度約3%)和反硝化菌(相對豐度約24%)是其氮去除能力提高的根本原因。這項工作不僅深入揭示了微生物在浮萍和水葫蘆處理系統中的差異,而且通過人工模擬證明了硝化反硝化微生物的作用,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微生物強化,已經顯著提升浮萍系統的汙水處理能力並提示這一系統的處理能力還有極大的提升空間。以上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國際刊物Bioresource Technology上(Microbial community and removal of nitrogen via the addition of a carrier in a pilot-scale duckweed-based wastewater treatment system. Bioresource Technology, doi:10.1016/ j.biortech.2014.12.037),並申請了一項國家發明專利——一種浮萍栽培方法(201410505275.0)。
  對浮萍廢水中試處理系統的水深、浮萍覆蓋率、收割周期、水力停留時間等運行條件進行了系統優化,獲得了較優的運行條件及較高的浮萍產量和處理效果:停留時間6天可使典型的生活汙水(氨氮濃度15mg/L左右、TN濃度15-20mg/L和TP濃度2-3mg/L)達標排放,該研究成果為浮萍在汙水處理及氮磷回收利用方面的規模化應用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信息和依據,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以上研究結果已發表2篇研究論文,分別在國際刊物Plant Biology上(Pilot-scale comparison of four duckweed strains from different genera for potential application in nutrient recovery from 9 wastewater and valuable biomass production. 2014 Jun 18. doi: 10.1111/plb.12204)和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Effects of operation parameters on nutrient removal from wastewater and high-protein biomass production in a duckweed-based (Lemma japonica) pilot-scale system, 2014.70(7):1195-1024),並申請了一項國家發明專利——同時提高浮萍澱粉和粗蛋白產量及汙水氮磷去除率的方法(201410198497.2)。
  此外,研究人員還開展了利用浮萍治理重金屬尤其是稻田鎘汙染的系統研究。通過對收集自全球各地的500餘份浮萍資源的系統篩選與評價,綜合生物量增長、植株鎘積累與水體鎘去除等多個因素,篩選出對重金屬鎘具有最優富集效果的浮萍品系,實現了在中濃度和高濃度鎘汙染條件下(1mg/L和10mg/L Cd2+)生長7天,浮萍植株積累鎘含量達到300-6150 mg/kg,達到我國規定大米中鎘含量標準的1500-30000倍;在低濃度條件下(0.1mg/L和0.2mg/L Cd2+)生長10天,浮萍對水體中鎘的吸收率達到64.95-83.23%,同時幹基增長率還超過對照。由於浮萍可以與水稻同生態系統生長,因此利用浮萍吸收鎘對治理我國稻田鎘汙染和解決國家糧食安全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目前,大田試驗正在開展中,已經在野外條件下實現了浮萍大量富集土壤中的鎘,浮萍植株中的鎘含量已達到15mg/kg。同時,通過組學研究發現浮萍具有數量巨大的與重金屬代謝相關的基因,轉錄組中發現的浮萍特有重金屬積累相關基因涉及了重金屬的吸收、轉運、區隔化、鈍化等全過程,從遺傳表達上也有力證明了浮萍具有超強的重金屬吸附能力。在稻田鎘汙染成為威脅我國環境和糧食安全最嚴峻挑戰的今天,該研究不僅展示了浮萍具有超富集重金屬尤其是鎘的能力,同時展現了其在稻田鎘汙染治理領域的巨大應用潛力。
 
圖1 水葫蘆與浮萍生長情況的比較 
 
圖2 浮萍與水葫蘆根際優勢類群分析 
 
圖3 浮萍規模化培養中試示範現場 

圖4 浮萍吸收稻田中鎘的大田試驗現場 

相關焦點

  • 在汙水處理中浮萍的應用
    表2是浮萍科植物在各種廢水中的生長情況,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不管是在原生活汙水還是經過一定處理的生活汙水中,浮萍都可以生長。但是由於汙水組成、所利用浮萍種類以及環境條件不同,浮萍生物量的增長速率表現出了很大的差異,如在人工模擬養豬場廢水中浮萍生物量增長速度可達到29 g(DW)/m2 d,而在沼氣廢液中只有1.06 g(DW)/m2 d。
  • 資環學院周功克課題組在浮萍汙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資環學院周功克課題組在浮萍汙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青島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周功克教授團隊在浮萍汙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英文刊《亞洲兩棲爬行動物研究》申辦獲進展
    這標誌成都生物所自2008年10月啟動的英文學報AHR的新一輪申辦工作取得了良好的階段性進展。成都生物所的兩棲爬行動物研究歷史悠久,積累豐富,其兩棲爬行動物研究室是迄今為止我國唯一長期從事兩棲爬行動物研究的專門機構,在國內外同行中具有重要的影響力。該研究室早年創辦的亞洲兩棲爬行動物研究學術期刊已在美國不定期出版發行近20年。
  • 含鉛廢水處理技術研究進展
    鐵氧體化學性質穩定,易從水中分離,作為一種重要的磁性介質,可二次利用,但鐵氧體沉澱法在處理含鉛廢水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處理過程中需要加熱,能量消耗較高,出水pH呈鹼性,需中和處理後方能排入自然水體。
  • 焦化廢水處理技術的研究進展
    焦化廢水處理技術的研究進展北極星水處理網訊:焦化廢水是在煤制焦炭、煤氣淨化和化工產品精製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其成分複雜多變,除氨氮、氰及硫氰根等無機汙染物外,還含有酚類、萘、吡啶、喹啉等雜環及多環芳香族化合物(PAHs)[1]。
  • 「萬能溶劑」DMF廢水生物處理研究進展
    由於其具有毒性高、穩定性高、難降解等特點,近年來關於DMF廢水的處理已成為國內外研究的重點和難點。綜述了DMF廢水的生物處理研究進展,包括國內外DMF高效降解菌、降解代謝研究進展以及DMF生物處理工藝研究進展,並對其未來發展前景進行了展望。N,N-二甲基甲醯胺,簡稱DMF,是一種透明、接近無色的液體,極性較強,可與水、醚、醇、酯、酮、不飽和烴和芳烴等混溶,有「萬能溶劑」之稱。
  • 利用浮萍實現靜水懶人養魚的妙用
    老青年今天就不賣關子了,直接宣布答案就是利用浮萍實現靜水飼養觀賞魚,即使是懶人一樣能把魚養好。浮萍作為一種特殊的水生植物,它的作用可以說是非常的多。浮萍不僅能夠淨化水質,防止油膜,減少水分蒸發,除蚊防藻,還能當做一些素食魚類的食物。那麼今天老青年就把浮萍的這些優點詳細介紹給水族玩家們,希望能給廣大魚友一些參考。
  • 水生所揭示浮萍在混合營養、異養和自養條件下的生長特性
    浮萍(duckweed)屬於天南星科浮萍亞科的水生漂浮植物,共紫萍屬(Spirodela)、少根紫萍屬(Landoltia)、青萍屬(Lemna)、扁無根萍屬 (Wolffiella>)、蕪萍屬(Wolffia)5屬36個種,是研究光合作用、形態建成、遺傳進化的模式植物,在生物質能源、汙水處理、食物飼料和生物反應器等領域具有應用價值。
  • 我國海水養殖廢水處理技術再獲新進展
    我國海水養殖廢水處理技術再獲新進展2019-05-07 16:47: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中國漁業報原來,該院的實驗人員正在進行海水養殖廢水處理實驗。&nbsp&nbsp&nbsp&nbsp由交通運輸部天津水運工程科學研究院聯合華北電力大學開展的海水養殖廢水淨化項目,近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該項目創新研發了接觸氧化耦合微納米曝氣技術,能夠使海水養殖廢水中的汙染物快速去除,減少養殖廢水對海水的汙染,用科技手段助力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推動海洋產業綠色可持續發展。
  • 印染廢水處理方法研究進展
    本文綜述了目前用於印染廢水處理的生物法、萃取法、吸附法、化學氧化法及高級氧化法(溼式氧化法、光催化氧化法、超臨界水氧化法、芬頓氧化法、電化學氧化法)等方法的特點和研究進展,並指出開發多種方法聯合使用的聯用方法是未來發展趨勢。
  • 重金屬對水生生物的毒性效應機制研究進展
    重金屬對水生生物的毒性效應機制研究進展北極星水處理網  來源:環境工程  作者:洪亞軍 馮承蓮 徐祖信等  2019/12/18 9:01:22  我要投稿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重金屬汙染物通過幹、溼沉降等各種途徑隨著生活汙水和工業廢水等進入水體,不僅對水生生物造成極大影響,還嚴重威脅人類的身體健康。綜述了水體重金屬的汙染現狀,以及水體重金屬對水生生物的生態毒性效應及其機制,並展望了重金屬對水生生物生態毒性效應的未來研究重點和方向,為重金屬對水生生物的生態毒性效應進一步研究和水體重金屬汙染的環境治理提供參考,同時可為重金屬的水質基準和風險評估研究提供重要理論依據。
  • 絡合態重金屬廢水處理技術研究進展
    絡合態重金屬廢水處理技術研究進展北極星水處理網訊:金屬礦冶煉、電解、電鍍等行業每年要排放大量含重金屬離子的廢水,重金屬廢水排放到環境中不能被微生物降解,並通過土壤、水、空氣,尤其是食物鏈,對人類健康、動植物及水生生物產生嚴重危害。
  • 研究揭示浮萍在混合營養、異養和自養條件下的生長特性
    浮萍(duckweed)屬於天南星科浮萍亞科的水生漂浮植物,共紫萍屬(Spirodela)、少根紫萍屬(Landoltia)、青萍屬(Lemna)、扁無根萍屬 (Wolffiella)、蕪萍屬(Wolffia
  • 5種可淨化水質的水生植物推薦送給你!
    在養殖水生植物進行水體綠化時,選好材料是根本,要做到即兼顧景觀效果又能有效淨化水質,植物配置也要講究園林美學原則。下面碧荷灣小導師推薦一些具有淨化水質作用的水生植物。淨化水質的水生植物1、蘆葦:禾本科蘆葦屬,播種或分株繁殖。其淨化水質的效果較好,如將蘆葦布置於自然式水岸邊,別有一番野趣。
  • 研究揭示浮萍在混合營養、異養和自養條件下的生長特性
    (duckweed)屬於天南星科浮萍亞科的水生漂浮植物,共紫萍屬(Spirodela)、少根紫萍屬(Landoltia)、青萍屬(Lemna)、扁無根萍屬 (Wolffiella)、蕪萍屬(Wolffia)5屬36個種,是研究光合作用、形態建成、遺傳進化的模式植物,在生物質能源、汙水處理、食物飼料和生物反應器等領域具有應用價值。
  • 中國科學家 找到吸附重金屬浮萍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在對全球
  • 重金屬廢水處理處理技術
    近些年來,很多研究者將各種生物(如植物、細菌、真菌、藻類以及酵母)經處理加工成生物吸附劑,用於處理含重金屬廢水。生物體具有特定的化學結構以及成分特徵, 而生物吸附法的主要原理,就是利用生物體的這些特性來吸附溶於水中的重金屬離子。
  • 石化廢水深度處理技術的研究進展
    石化廢水深度處理技術的研究進展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摘要:我國水資源貧乏,地表水汙染嚴重,近年來,隨著石油工業的迅猛發展,消耗了大量水資源,並向環境排放了大量廢水,更加劇了環境汙染和資源危機。石化廢水經過一定處理後,作為再生水回用,不僅可以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節約水資源,緩解水資源短缺的矛盾,更可以減少汙染物排放、控制水體汙染,進而改善生態環境,具有重要的社會經濟效益。關鍵詞:石化廢水;深度處理技術;研究進展 1導言近年來水資源短缺的現狀給石化行業的發展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大量的石化廢水排放也對環境造成了威脅。
  • 水生植物蓮的miRNA與可變剪切調控研究中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水生植物與流域生態重點實驗室、武漢植物園水生植物生物地理學學科組博士生張越等,以水生植物蓮為研究對象,在先前結合二代與三代轉錄組測序技術挖掘了低表達與組織特異性的蓮mRNA可變剪接異構體,揭示其剪接形式的多態性的基礎之上(Zhang et al., 2019,DNA Research),進一步基於該數據
  • 活性炭吸附法處理染料廢水的研究進展
    活性炭吸附法處理染料廢水的研究進展 2006-11-01 00:00:00 來源:全球紡織網   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