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細晶界對金屬腐蝕性能的影響

2021-01-15 腐蝕與防護

Miyamoto等人使用ECAP工藝製備出超細晶銅,腐蝕動力學分析結果表明超細晶純銅的腐蝕性能對位錯和晶界很敏感,由於位錯密度和晶界體積分數比粗晶純銅大的多,因此具有更好的耐腐蝕能力。

根據腐蝕動力學,由於局部陽極反應,陽極與陰極的相對表面積會影響腐蝕介質的穿透率。增加的陰極面積促進了還原反應,從而導致陽極溶解電流變大。特別是,在濃差極化條件下,陰極反應的過電位增加,晶粒細化會減小陰極面積,導致明顯減小陰極電流。另一方面,晶界處腐蝕介質的穿透率會隨著晶粒尺寸而減小。

Balyanov等人發現ECAP製備的UFG-Ti比CG-Ti更容易形成鈍化膜。SMAT表面層中包含大量晶界和位錯,即在腐蝕過程中形成了高密度的鈍化成核點,會導致較厚的鈍化層和低腐蝕速率。晶粒細化有助於在材料表面快速形成鈍化膜,另一方面,粗晶純鈦中雜質在晶界上的偏析會加速腐蝕的速度,結果如圖2所示。


相關焦點

  • 東北大學:晶界工程改善金屬材料高溫強塑性和腐蝕性能新進展!
    導 讀 近年來,東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李小武教授課題組在FCC 金屬的晶界特徵分布優化(GBCD)處理工藝(一種重要的GBE處理工藝)及其對腐蝕和室溫力學性能影響方面開展了系統的工作,結果發表在Corros
  • 麻省理工《Nature Commun》核輻射居然也能緩解晶界腐蝕
    核輻射對材料的影響大多都是負面的,例如脆化,加速蠕變,相不穩定性,加速腐蝕。這些往往限制了核電的安全性。例如,在現行的商業反應堆裡,水作為冷卻劑,會腐蝕堆裡的金屬結構材料,導致材料性能和壽命的衰減。而堆內的輻照往往會加劇腐蝕的速度。
  • 《Acta Mater》晶界遷移與應力腐蝕開裂的關係
    這種優先的晶間氧化發生在新遷移的GBs上,與由向外驅動的擴散誘導的晶界遷移(DIGM)有關。並且發現,在較高的H2蒸汽環境溫度可以促進PIO和DIGM的發展。而在低壓H2蒸汽環境下和應力腐蝕開裂(PWSCC)相關的氧化電位範圍內,沿著晶界應力腐蝕開裂主要表現為擴散誘導的晶界遷移(DIGM)以及Al和Ti的富集。
  • 鋁合金應力腐蝕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金屬在應力(拉應力或內應力)和腐蝕介質的聯合作用下所發生的一種破壞,被稱為SCC.SCC的特徵是形成腐蝕機械裂縫,既可以沿著晶界發展,也可以穿過晶粒擴展.由於裂縫擴展是在金屬內部,會使金屬結構強度大大下降,嚴重時會發生突然破壞.SCC在一定的條件下才會發生,它們是:一定的拉應力或金屬內部有殘餘應力
  • 金屬的化學腐蝕
    在自然界中,物質會溶解於特定的溶液中是熟知的現象,例如:糖、鹽會溶解於水中,或是許多金屬或非金屬會溶解於鹽酸。但在工程材料的使用上,絕大多數的考慮仍是在防治腐蝕方面。 在一般金屬中,溶液最易侵蝕的位置是晶粒與晶粒接合之處,也就是晶界,然後持續成長,化學腐蝕有時也隨環境或是化合物的形成而變化,也可能伴隨電化學腐蝕而來,當然如果是這樣的情形,整個腐蝕現象就會變得較複雜。
  • 化學腐蝕與電化學腐蝕
    不僅空氣中的氧氣會造成鋼鐵的高溫氧化,高溫環境中的CO2,水蒸氣也會造成鋼鐵的高溫氧化,反應如下:     Fe + CO2 FeO + CO;Fe + H2O FeO + H2 溫度對鋼鐵高溫氧化影響極大,溫度升高,腐蝕速率顯著增加,因此,鋼鐵材料在高溫氧化性介質(O2,C02,H20等)中加熱時,會造成嚴重的氧化腐蝕.
  • 金屬所實現晶界的三維原子級成像
    根據材料科學與工程,晶界對材料性能有重要影響,本研究成功地解析了金屬晶界的三維原子結構,包括大角的結構單元型晶界和小角的位錯型晶界,發現實際晶體材料中大角晶界的結構單元在三維空間不具有平移周期性,並從實驗上證實了半個多世紀前理論上提出的位錯割階和扭折模型。
  • 主要合金元素對鎳基合金組織和性能的影響
    先進航空發動機的燃氣進口溫度已達到1370℃,推力已達22.6噸,一般葉身部分的溫度為650~980℃,葉根部分的溫度為760℃左右。由於渦輪葉片承受氣動力和離心力的作用,產生拉應力和彎曲應力,同時燃氣流的高速脈衝,使葉片產生震動應力。葉身部分承受的拉應力平均為14kg/mm2,葉根部分承受的拉應力為28kg/mm2~56kg/mm2。
  • 上海交大丁文江院士等:首次報導砷對AZ91鎂合金腐蝕性能影響
    然而,鎂在結構應用中是一種活性金屬,特別是在酸性和NaCl溶液中極易腐蝕,這限制了其更廣泛的應用。儘管已通過各種技術(如表面塗層技術,表面處理技術和合金化)致力於提高鎂合金的耐腐蝕性,但通常製備過程較為複雜。
  • 你不了解的晶界特性:晶界內耗(科普級)
    材料的界面問題是材料科學的一個帶有共性的重大問題,因為界面可以具有與材料整體大不相同的結構和性質,從而對於整個材料體系的性能具有關鍵的影響。 晶界是界面的一種類型。關於晶界的結構和性能的研究是一個古老的但是迄今未得到滿意解決的問題,而這個問題無論在學術方面和實際應用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幾乎所有在實際應用中的金屬和合金都具有晶界。
  • 《Acta Mater》晶界狀態轉變對晶粒長大行為的影響
    導讀:晶界狀態(Grain boundary complexions)轉變會導致晶界性質的變化,本文建立了摻釔氧化鋁系統的參數化介觀模型,研究晶界狀態轉變影響下的晶粒生長行為。發現第二相析出的形成,在某些情況下會導致異常晶粒長大,減小最大晶粒尺寸,但對共存區域的異常晶粒長大行為影響不大。
  • 《Acta Mater》晶界狀態轉變對晶粒長大行為的影響!
    導讀:晶界狀態(Grain boundary complexions)轉變會導致晶界性質的變化,本文建立了摻釔氧化鋁系統的參數化介觀模型,研究晶界狀態轉變影響下的晶粒生長行為。發現第二相析出的形成,在某些情況下會導致異常晶粒長大,減小最大晶粒尺寸,但對共存區域的異常晶粒長大行為影響不大。整個溶質的不均勻性會導致更強的異常晶粒生長行為。眾所周知,晶界是結構相同而取向不同晶粒之間的界面。在晶界面上,原子排列從一個取向過渡到另一個取向,故晶界處原子排列處於過渡狀態。大多數的固體金屬及其他合金均由數10億多晶粒組成的。
  • 金屬所等實現晶界三維原子結構成像
    晶界作為材料中廣泛存在的重要缺陷,它的結構和行為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多晶材料的物理、化學和力學性能。晶界結構和行為的研究一直是材料科學的研究焦點之一。雖然透射電子顯微技術的發展已將材料研究推進到亞埃尺度,但是由於晶界結構本身的複雜性以及傳統透射電鏡二維投影成像模式的限制,人們對實際晶體材料中的晶界結構的認知極其有限。
  • 浙大《Nature》子刊新思路:晶界調控金屬納米結構循環變形行為!
    作者|材料科學網 來源|材料科學與工程(ID:mse_material)導讀:本文提出了一種通過晶界調控實現金屬納米結構可控循環變形的新思路,系統闡釋了金屬納米結構在循環剪切過程中通過小角度晶界分解和晶界位錯協同運動而實現可逆塑性變形的獨特行為。這種「自下而上」的納米材料設計新思路,為微納結構材料的結構設計和損傷控制提供依據。
  • 浙大《Nature》子刊新思路:晶界調控金屬納米結構循環變形行為!
    ,系統闡釋了金屬納米結構在循環剪切過程中通過小角度晶界分解和晶界位錯協同運動而實現可逆塑性變形的獨特行為。,結合先進的原位電鏡納米力學測試和分子動力學模擬,系統闡釋了金屬納米結構在循環剪切過程中通過小角度晶界分解和晶界位錯協同運動而實現可逆塑性變形的獨特行為。
  • 我國學者在金屬材料研究領域獲新發現
    本報瀋陽2月1日訊(通訊員劉言 記者畢偉)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研究員盧磊領導的研究小組與研究員盧柯、丹麥Risf國家實驗室的黃曉旭博士合作,利用共格孿晶界獨特的穩定界面結構獲得了具有超細特徵尺寸的納米結構金屬,並發現減小孿晶片層厚度將增加材料的強度。
  • 《科學》:我國學者金屬材料研究獲新發現
    >[科學時報 劉言 畢偉報導]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研究員盧磊領導的研究小組與研究員盧柯、丹麥Risf國家實驗室的黃曉旭博士合作,利用共格孿晶界獨特的穩定界面結構獲得了具有超細特徵尺寸的納米結構金屬,並發現減小孿晶片層厚度將增加材料的強度。
  • 上海交大團隊在納米複合晶界韌化高強金屬方向取得重要進展
    基於納米複合晶界能量調控制備高強韌金屬銅:顯微組織與力學性能多重應力弛豫實驗研究形變過程中位錯動力學行為界面能的實驗測定以及分子動力學模擬揭示碳納米相的晶界能量調控行為強度是衡量材料技術發展的主要指標之一,高強金屬的應用對實現結構輕量化和節能減排具有重要意義。
  • 充氣孔可以改善超細晶粒組織的穩定性
    熱穩定性差是超細晶粒和納米結構的晶體材料中的關鍵問題,也是阻礙其應用的原因之一。高熱穩定性意味著在高溫下低的晶界(GB)遷移速率和有限的晶粒粗化。這可以通過降低GB的能量和固有遷移率,或通過引入拖動GB遷移的物質(例如雜質原子,沉澱或孔)來實現。有研究表明在液氮中通過表面機械研磨加工的純度為99.97 wt%的銅棒20 µm厚的表層納米顆粒具有明顯的熱穩定性。
  • 充氣孔可以改善超細晶粒組織的穩定性
    熱穩定性差是超細晶粒和納米結構的晶體材料中的關鍵問題,也是阻礙其應用的原因之一。高熱穩定性意味著在高溫下低的晶界(GB)遷移速率和有限的晶粒粗化。這可以通過降低GB的能量和固有遷移率,或通過引入拖動GB遷移的物質(例如雜質原子,沉澱或孔)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