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現!充氣孔可以改善超細晶粒組織的穩定性

2020-04-23 材料material

熱穩定性差是超細晶粒和納米結構的晶體材料中的關鍵問題,也是阻礙其應用的原因之一。高熱穩定性意味著在高溫下低的晶界(GB)遷移速率和有限的晶粒粗化。這可以通過降低GB的能量和固有遷移率,或通過引入拖動GB遷移的物質(例如雜質原子,沉澱或孔)來實現。有研究表明在液氮中通過表面機械研磨加工的純度為99.97 wt%的銅棒20 µm厚的表層納米顆粒具有明顯的熱穩定性。將這種納米級微觀結構的穩定歸因於GBs的鬆弛和原位塑性應變和動態重結晶過程中能量的減少。


在本研究中,以色列理工學院的Yuanshen Qi和德國卡爾斯魯厄技術學院的Anna Kosinova共同發現通過高壓扭力(HPT)處理的銅超細顆粒(UFG)表面層具有極高的熱穩定性。相關論文以題為「Stabilization of ultrafine-grained microstructure in high-purity copper by gas-filled pores produced by severe plastic deformation」發表在Scripta Materialia。


論文連結: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359646219306438

新發現!充氣孔可以改善超細晶粒組織的穩定性


在該項研究中,使用99.9995wt%(5N5)純度的銅盤作為模型材料,以排除其他合金作用,在室溫下通過HPT處理銅盤。發現HPT處理過程中,N2有兩種可能的滲透途徑。首先,在HPT期間形成的晶界GB、異常高的擴散率和自由體積,它們可以傳導N2。其次,由銅表面的摩擦變形(相對滑動和銅盤與HPT砧之間的滑動)引起的塑性不穩定性是捕獲分子N2的另一個原因。表面微裂紋或納米裂紋是無法避免的。它們可以在變形過程中捕獲並封閉N2分子。此外,在HPT期間塑性流動的內在不穩定性也會導致N2的捕獲。N2一旦進入孔中,便會阻止其在高溫下收縮。


不斷增加的氣壓會抵消內壓力,而內壓力是導致孔收縮的驅動力。N2含量較高且內部氣壓較高時,孔附近的平衡空位濃度變得低於樣品中的平均濃度,導致這些孔的生長以及N2含量較低的對應物為代價。這種粗化過程導致退火期間孔的數量減少和平均尺寸增加。這些孔釘住了GBs,減慢了它們的遷移,從而在包含孔的區域中保留了UFG的微觀結構。


新發現!充氣孔可以改善超細晶粒組織的穩定性

圖1 HPT處理的5N5純度Cu中的超細晶粒表面層


捕獲的氣體在保持金屬內部孔隙中的重要作用,揭示了經過嚴重塑性變形退火的金屬退火後超快速擴散路徑的持久性的新發現。實際上,即使在較高的均相溫度下退火之後,在三重連接處的細長的充氣孔也可以穩定UFG的微觀結構,並確保沿著孔的內表面存在連續的滲透擴散路徑。這些孔中的內部高氣壓應防止它們在高溫下收縮。


新發現!充氣孔可以改善超細晶粒組織的穩定性

圖2.通過準原位表徵驗證UFG和孔在頂部表面層中的共存


新發現!充氣孔可以改善超細晶粒組織的穩定性

圖3加工樣品的上表面層中的納米孔


新發現!充氣孔可以改善超細晶粒組織的穩定性

圖4.EELS表徵揭示了加工和退火樣品中納米孔中的氮


總之,本研究發現了在劇烈變形的金屬中從大氣中捕獲N2分子的現象,這在先前的研究中被忽略了。因此,設計填充有不同氣體的納米孔可以用作改善超細晶粒和納米結構的金屬材料的熱穩定性的工具。文章闡明了孔如何形成以及在退火過程中不會收縮的原因。雖然該研究僅考慮一般的大角度GB,但有望在低角度GB和特殊GB有所突破。(文:33)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材料科學與工程」。歡迎轉載請聯繫,未經許可謝絕轉載至其他網站。

相關焦點

  • 新發現!充氣孔可以改善超細晶粒組織的穩定性
    熱穩定性差是超細晶粒和納米結構的晶體材料中的關鍵問題,也是阻礙其應用的原因之一。高熱穩定性意味著在高溫下低的晶界(GB)遷移速率和有限的晶粒粗化。這可以通過降低GB的能量和固有遷移率,或通過引入拖動GB遷移的物質(例如雜質原子,沉澱或孔)來實現。
  • 盧柯院士再次發表頂尖論文:納米晶材料穩定性又一重要發現!
    盧柯院士團隊之前發現晶界弛豫可有效地穩定納米晶粒的純金屬,這為提高納米晶機械穩定性提供了新的方法,使得材料素化成為可能。4月24日,盧柯院士團隊再次在頂刊發文,發現快速加熱可能會觸發尺寸高達亞微米的純銅納米晶粒強烈的晶界弛豫,為穩定納米結構材料提供一種新方法。熱穩定性差是超細晶粒和納米結構的晶體材料中的關鍵問題,也是阻礙其應用的原因之一,是目前的研究熱點。
  • 超細晶粒高強度鈦合金3D列印材料
    材料界已經認識到細小和等軸晶可以減少熱裂紋並能夠改善性能,但在目前的鈦合金增材製造過程中,由於高冷卻速率和熱梯度的不平衡凝固,晶粒的主要特徵是具有柱狀和織構化的微觀結構,在增材製造中形成等軸晶粒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根據3D科學谷的市場觀察,這一問題有望在新型鈦-銅合金材料增材製造中得以解決。
  • 鋁合金實現高溫晶粒穩定性
    解決鋁合金高溫晶粒穩定性問題的一種方法是在鋁合金基體中分散第二相顆粒,晶界的運動通過Zener機制阻止晶粒長大。然而這一機制對沉澱硬化鋁合金不起作用,因為沉澱物在高溫下會變粗或溶解。通過引入第二相顆粒(如陶瓷)可以激活Zener機制,但是陶瓷顆粒斷裂困難提高了製造成本,並且搬運過程中可能對健康造成危害。陶瓷也可以從現有的特殊類型的聚合物中獲得,這些聚合物可以熱解成陶瓷顆粒。
  • 科學家發現納米金屬機械穩定性的反常晶粒尺寸效應
    新華網瀋陽4月9日電(記者王瑩)納米金屬的晶界在機械變形作用下容易發生晶界遷移並伴隨晶粒長大,使得納米材料發生軟化,這種現象不僅破壞材料的性能,也給利用塑性變形法製備納米晶帶來巨大困難。  最近,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萬人計劃」科學家工作室盧柯院士、李秀豔研究員研究發現,對於塑性變形製備的納米晶銅、銀、鎳樣品,準靜態拉伸變形時,隨著晶粒尺寸從亞微米減小至納米量級,晶界遷移先逐漸增強,而當晶粒尺寸小於臨界值時,晶界遷移逐漸受到抑制,這一結果顛覆了傳統的認識,研究成果近日在《物理評論快報》雜誌在線發表。
  • 研究發現納米金屬機械穩定性反常晶粒尺寸效應
    本報訊(記者沈春蕾 通訊員劉言)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盧柯、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研究員李秀豔發現了納米金屬機械穩定性的反常晶粒尺寸效應
  • 金屬所發現納米金屬機械穩定性的反常晶粒尺寸效應
    金屬所發現納米金屬機械穩定性的反常晶粒尺寸效應 2019-04-02 金屬研究所 【字體:他們發現對於塑性變形製備的納米晶Cu、Ag、Ni樣品,準靜態拉伸變形時,隨著晶粒尺寸從亞微米減小至納米量級,晶界遷移先逐漸增強,而當晶粒尺寸小於臨界值時,晶界遷移逐漸受到抑制,這一結果顛覆了傳統的認識,與其在納米晶熱穩定性晶粒尺寸反常效應的相關發現一致。對於Cu、Ag、Ni而言,實驗中臨界晶粒尺寸分別約為75、80、38nm。
  • 【新華網】科學家發現納米金屬機械穩定性的反常晶粒尺寸效應...
    【新華網】科學家發現納米金屬機械穩定性的反常晶粒尺寸效應 2019-04-10 新華網 王瑩   最近,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萬人計劃」科學家工作室盧柯院士、李秀豔研究員研究發現,對於塑性變形製備的納米晶銅、銀、鎳樣品,準靜態拉伸變形時,隨著晶粒尺寸從亞微米減小至納米量級,晶界遷移先逐漸增強,而當晶粒尺寸小於臨界值時,晶界遷移逐漸受到抑制,這一結果顛覆了傳統的認識,研究成果近日在《物理評論快報》雜誌在線發表。
  • 研究發現納米金屬機械穩定性的反常晶粒尺寸效應—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金屬所
  • 金屬材料的晶粒細化方法有哪些?
    自從最初發現降低終軋溫度能夠細化晶粒從而提高鋼的強度和韌性之後,人們逐漸認識到軋制工藝各個環節的重要性,從而形成了所謂的控制軋制。控制軋制與普通熱軋不同,其主要區別在於它打破了熱軋只要求鋼材成型的傳統觀念,不僅通過熱加工能使鋼材得到所規定的形狀和尺寸,而且通過金屬的高度形變充分細化鋼材的晶粒和改善其組織,發揮與熱處理相似的作用。
  • 科學網—金屬中發現超硬超高穩定性納米層片結構
    本報訊(記者沈春蕾)記者從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獲悉,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盧柯研究組在超硬超高穩定性金屬納米結構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
  • 超細粉體表面包覆處理的14種方法
    通過對超細粉體進行一定的表面包覆,使顆粒表面獲得新的物理、化學及其他新的功能,從而大大改善了粒子的分散性及與其他物質的相容性。表面包覆技術有效地解決了超細粉體團聚這一難題。 超細粉體表面包覆的機理 關於包覆機理,目前還在研究之中,尚無定論。
  • 納米金屬機械穩定性的反常晶粒尺寸效應發現
    納米金屬的晶界在機械變形作用下容易發生晶界遷移並伴隨晶粒長大,使得納米材料發生軟化,這種現象在拉伸、壓縮、壓痕等變形條件下均有大量實驗和相關計算模擬結果的報導。        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盧柯院士、李秀豔研究員發現,對於塑性變形製備的納米晶Cu、Ag、Ni樣品,準靜態拉伸變形時,隨著晶粒尺寸從亞微米減小至納米量級,晶界遷移先逐漸增強,而當晶粒尺寸小於臨界值時,晶界遷移逐漸受到抑制,這一結果顛覆了傳統的認識,與其在納米晶熱穩定性晶粒尺寸反常效應的相關發現一致。
  • 氣體滲氮後,金相檢查時發現滲層存在「黑線」組織
    從圖2金相組織可以看出,氣體滲氮後局部存在網狀氮化物及異常「黑線」組織,心部組織為索氏體組織,邊緣組織未發現明顯的脫碳及晶粒粗大現象。 對「黑線」組織進行電鏡及能譜分析,如圖3所示。電鏡圖片顯示,黑線為凸起物,應為與基體不同的物質,能譜線掃描顯示,凸起部位含氮高於基體。
  • 我國學者在金屬材料研究領域獲新發現
    我國學者在金屬材料研究領域獲新發現
  • 納米晶穩定性再添新發現:快速升溫可大幅度提高Cu納米晶的熱穩定性
    近期,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納米金屬科學家工作室李秀豔等人研究發現,利用快速升溫可以在納米晶銅中引入退火孿晶,從而實現納米晶晶界的「熱弛豫」,提高納米晶的熱穩定性。該項工作4月24日發表於《科學》子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
  • 科學家發現晶界穩定性控制的硬化和軟化行為
    而當晶粒尺寸低於某臨界晶粒尺寸(通常為10-30納米)時,金屬的強度會偏離Hall-Petch關係,有些金屬的強度不再升高甚至下降,這種納米尺度下的軟化現象通常歸因於納米金屬中大量晶界的遷移。 最近,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盧柯研究組發現通過適當合金元素的晶界偏聚可以提高晶界穩定性,從而可以大幅度調控納米金屬的強度。
  • 《科學》:我國學者金屬材料研究獲新發現
    > 《科學》:我國學者金屬材料研究獲新發現
  • 納米金屬穩定性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金屬晶粒細化至納米尺寸可以大幅度提高其強度和硬度,但是由於引入了大量的晶界,納米金屬材料的結構穩定性變低,晶粒長大傾向明顯。在一些納米金屬,如純銅中,納米晶粒甚至在室溫條件下即發生長大。這種固有的不穩定性一方面給納米金屬材料的製備帶來困難,另一方面也限制了納米金屬的實際應用。
  • 國產0.01mm超細微型鑽頭成功突破,為電路板帶來新契機,超越真難
    對於鑽頭大家不會太陌生,日常生活、生產中都會經常使用,在電子行業超小型的鑽頭也被廣泛應用,最近,一款加工直徑僅為0.01mm超細微型鑽頭在深圳成功面世,一舉打破了寡頭把持的局面,並成為世界最小鑽頭。那麼只有直徑只有1個絲的鑽頭到底有什麼用途?研製超細微型鑽頭需要克服哪些問題?這將給我國的印刷電路板帶來怎麼樣的新格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