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型超大、壽命較長,癌症率卻極低:大象是這麼做到的

2021-01-12 IT之家

一個人大概由30萬億個細胞構成。這些細胞和人體內的微生物相互作用,人體就會運行,比如說,心臟的跳動、腸道的蠕動以及肌肉的收縮。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內的細胞就會分裂,新的細胞就取代了舊的細胞。但是隨著細胞的代謝迴轉,基因錯誤也就幾乎不可避免的出現了,而這些故障又常常會轉化為癌症。

從統計學上來說,體型更大的動物因為有更多的細胞,因此患上癌症的可能也會更大。照這樣推理,大象的細胞數量要比小型哺乳動物多數百倍,因此大象的發病率要高得多。但事實並非如此!

最近,《細胞》(Cell)旗下期刊《細胞通訊》(Cell Reports)刊發了一篇新研究,這項研究對大象的癌症低發病率提供了新線索,其中的關鍵可能就是「殭屍基因」(zombie gene)。

圖註:大象的特點就是體型超大,而且壽命較長,此外,大象的癌症發病率也低得驚人。研究人員希望找出其中的原因,並利用這些線索來開發治療人類疾病的新方法。(圖/麥可·尼克爾斯)

「從進化生物學角度來看,這是非常吸引人的,」美國猶他大學兒科腫瘤學家約書亞·謝夫曼(Joshua Schiffman)說道。謝夫曼並未參與此項研究。「這是個很好的開始,」他說道。謝夫曼還表示需要進行更多測試以確認這項發現。「我認為我們才剛剛開始。」

體型大小與患癌率之謎

2015年,謝夫曼和他的團隊發表了一篇論文,詳細描述了在生物體體型大小和癌症發病率不匹配(這種現象被稱作皮託悖論)背後的一個關鍵發現。他們發現大型動物具有一種名為P53的腫瘤抑制基因的額外副本。人類只有1個副本,而大象有20個。

當動物體內的細胞分裂時,這個基因的作用就像負責基因分診的醫生。「P53能識別DNA損傷然後就去嘗試修復,」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生物學家艾米·博迪(Amy Boddy)解釋道。博迪並未參與這項新研究。有小問題的細胞可以修復,但是如果損傷太大,細胞就成為癌症風險,因此P53就會下令殺死這些損傷過大的細胞。

「大多數動物會選擇修復,但大象更常採用後一種方式,」研究報告的作者、芝加哥大學進化生物學家文森特·林奇(Vincent Lynch)解釋道。「大象很奇特,如果它們的細胞DNA受到損傷,那麼這些細胞就會死掉,」這項新研究的主管林奇獨立查證了大象額外的P53基因,他想搞清是怎麼回事。

無聲殺手

林奇和他的同事開始尋找大象和其他小型哺乳動物的其他基因差異,他們特別關注了有額外副本的基因。其中有一個特別突出就是白血病抑制因子(LIF),這種因子也因其在提高生育能力方面的作用而聞名。

「我有點驚訝,竟然是LIF基因,」博迪說道。生育能力似乎和癌症預防不怎麼沾邊,但是林奇認為LIF6基因還能起到另一個作用,也就是殺死受損的細胞。

大多數哺乳動物,從體型很小的鼠兔到體型巨大的小鬚鯨,只有一個LIF副本。但大象和它們的近親,如海牛和巖狸,都有很多副本。大象有7到11個,之所以是個範圍,林奇表示,「這取決於你怎麼計數」。

其中有一個看起來應該是起作用的,這就是LIF6。到目前為止,研究人員只在大象身上發現了這種基因。

該研究的作者認為,在大約5900萬年前,LIF6就出現在了大象的基因中。一開始,它很可能是個無用的、破碎的基因。但是隨著大象祖先的進化,這種基因也就有了變化。這個基因最終被重新喚醒,這也就是其被稱為「殭屍基因」的原因。可能正是這種變化,使得體型巨大的大象很少受到癌症的困擾。

如果P53是負責基因分診的醫生,那麼LIF6就是負責執行命令以排除受損細胞。

林奇和他的團隊通過在實驗室中對非洲象細胞造成DNA損傷來演示了LIF6基因的活動。這種損傷似乎會觸發P53基因來開啟LIF6基因,而後者隨後就會殺死受損的細胞。林奇表示,如果他們阻止LIF6正常運行,那麼大象對細胞損傷的特殊敏感性看上去就會消失。

制止癌症的生物網絡

林奇表示,並非只有「殭屍基因」能抑制癌症。「LIF6基因在這個廣泛的過程中只扮演了一個小角色,」他說道。謝夫曼同意這種說法,並補充道,「幾乎肯定的是,還將會有其他發現」。今年早些時候,謝夫曼團隊發表了一項發現,他們重點研究了另一組基因,這些基因有助於修復大象受損的DNA,而非殺死這些受損的細胞。

最終的希望就是,通過研究動物防禦癌症的機制,來幫助人類治療並預防癌症。「LIF6基因花了5900萬年才進化成這樣,」謝夫曼說道。「在我看來,這是大自然通過5900萬年才試圖找到的避免癌症的最佳方案。」

隨著研究的深入,科研人員的確有可能在同癌症的戰鬥中佔據優勢。

相關焦點

  • 大象細胞數量龐大,為什麼患癌率低?科學家:它有幾十組奇特基因
    大象的體型比人類大幾倍多,更別說重量了,那麼它們的細胞數量則更是一個天文數字,據說比人類身體細胞多數萬億個。但是科學家發它們的患癌率比人類低得多。根據實驗數據表明,只有5%的大象會患上癌症,而人類在同樣情況下的比例高達25%,這又是為何呢?
  • 為什麼大象不怎麼得癌症?
    對人類來說,一生當中有超過20%的概率會得癌症,但在自然界,大象得癌症的概率就低得多。按常規理解,大象體型大、壽命長,所以細胞分裂的次數更多,那麼基因複製出錯導致癌症的概率也就更大,難道大象不怎麼得癌症的原因是大象不吸菸、不喝酒、吃得健康嗎?
  • 有些動物不患癌症的秘密:大象有抑癌基因19個,人類僅1個
    乍看之下,這3種動物幾乎毫無相似之處:裸鼴鼠這種嚙齒類動物住在地下;大象於陸地漫步;弓頭鯨在海中遨遊,但這三者確有相似之處。首先,它們的壽命都相對較長:裸鼴鼠可以活過30歲,壽命比大多數同體型的物種長得多;有些大象最長能活70年;弓頭鯨的平均壽命則長達兩個世紀。其次,這3個物種基本都對癌症免疫。
  • PNAS:細胞大小和壽命受到體型大小的影響
    現在,研究人員更仔細地觀察大象或小鼠等不同體型大小的哺乳動物體內的細胞,它們的壽命有什麼樣的差異。     這項研究是由佛羅裡達遺傳學研究所、哈佛醫學院和其它幾間機構合作進行的,他們共審查18 種來自不同體型之哺乳動物的細胞。他們發現有二種不同的細胞,一種是大小相同,但是對於能量需求不同的細胞,另一種是在較大型的哺乳動物體內較大,但是能量需求與動物體型無關的細胞。
  • 自然界為何有動物不患癌:大象額外有19個TP53基因
    乍看之下,這3種動物幾乎毫無相似之處:裸鼴鼠這種嚙齒類動物住在地下;大象於陸地漫步;弓頭鯨在海中遨遊,但這三者確有相似之處。首先,它們的壽命都相對較長:裸鼴鼠可以活過30歲,壽命比大多數同體型的物種長得多;有些大象最長能活70年;弓頭鯨的平均壽命則長達兩個世紀。其次,這3個物種基本都對癌症免疫。  其實動物和人類一樣,也在與癌症殊死搏鬥。
  • ...為什麼不患癌症?基因測序揭開答案:基因突變數遠小於其他哺乳動物
    鯨魚體型巨大,壽命也很長,例如藍鯨,體長可達33米,體重僅200噸,壽命約100年。 這應該意味著鯨魚這種地球上體型最大和壽命很長的動物,具有患癌症的巨大風險。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鯨幾乎不會患癌症,同樣體型巨大的大象也是,體型巨大的恐龍早已滅絕,它們會不會患癌症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恐龍的親戚鳥類,也很少患癌症。
  • 大象、弓頭鯨不易生癌?對人類有何啟發?
    大象 理論上癌症就是一個簡單的數字遊戲:一個有機體體型越龐大、存活時間越長、細胞分化越多,就越有可能出現細胞隨機突變,患上癌症。這樣似乎能解釋高個子比矮個子、大型犬比小型犬更易患癌。 可大象就是個反例。它比人類多了萬億細胞,活得也更久,卻只有5%的大象死於癌症,而五分之一的人類死於癌症。
  • 大象這種大體重的動物為何反而很少患癌症?
    如果所有細胞都存在類似的DNA出錯或癌變機率,那麼與人和鼠類相比,鯨魚和大象這種細胞數量更巨大的動物,發生癌症的機率應該更高。但是奇怪的是,癌症發生率和動物身體質量沒有正相關關係。鯨魚和大象發生癌症的機率反而非常低。
  • 大象為什麼很少患癌症
    【《今日美國報》10月8日報導】題:科學家發現大象很少患癌症的原因    根據我們對癌症的認識,大象應該很容易患上癌症。    癌症是一種老年疾病,而大象能活到70歲。在如此長的一生中,大象增重很多———從200磅(約90.7千克)的幼象迅速長至12000磅的大傢伙。
  • 這些動物已「攻克」癌症,人類正在向它們學習
    首先,它們的壽命都相對較長:裸鼴鼠可以活過三十歲,壽命比大多數同體型的物種長得多;有些大象最長能活七十年;弓頭鯨的平均壽命則長達兩個世紀。其次,這三個物種基本都對癌症免疫。人們常常會忘記,動物和我們一樣,也在與癌症殊死搏鬥。近幾年,研究人員意識到,研究不同物種的癌症或許能有所收穫,這也開闢了一個名為比較腫瘤學(comparative oncology)的新領域。
  • 癌症為什麼會存在?從遠古生物、大象和老鼠說起
    人類DNA中攜帶著遠古單細胞的遺產癌細胞可以無限分裂,如何做到這一點的指令隱藏在DNA之中。癌症在進化過程中是隱藏的,對於癌症,進化並未完全鬆懈,我們的身體有許多策略預防癌症,所有多細胞生物體都有TP53腫瘤抑制基因,它是阻止細胞異常增殖的關鍵基因之一,例如:鯨魚和大象等動物,特別擅長抑制癌症。
  • 獵奇:大象的秘密,大象也有害怕的動物,為什麼大象不易罹患癌症
    大象身體粗壯,皮糙肉厚,就連非洲的獅子和犀牛等動物都對它無可奈何,在我國的雲南地區更有許多大象在發情季節踐踏農民的莊稼,傷人傷畜的事件時有發生。大象對於任何事情都無所顧忌,看似沒有任何懼怕的事情,但是,大象也有自己的軟肋。在非洲許多國家,當地的農民最怕的就是大象,每當農作物快要成熟的時候,大象群便會來到農田裡,踐踏農田,偷吃糧食。
  • 大象產肉量那麼高,歷史上人類為什麼不養殖大象?專家:得不償失
    ——比如像養牛和馬這種生存長時間較長的動物一般都不是用來吃的,而是作為工具使用,因為牛和馬的生長周期較長,從能量傳遞學的角度來說,用來吃不划算。雖然現在人們吃牛肉感覺就像吃豬肉一樣簡單隨意,但是在古代的時候牛是農耕工具,養牛的本質並不是為了吃而是用來種田,所以在古代武俠小說中,英雄喜歡吃牛肉喝女兒紅這樣的情節也都是比較假的。養馬的本意也不是為了吃馬肉,而是用作交通工具。
  • 大象的產肉量這麼高,為什麼我們不養殖大象?
    但總的來說,大象的壽命比較長,體型也很大,一般來說,體型大的動物,肉質會粗糙一些,因此,僅從這些就可以判定,在眾多肉中,象肉肉質並不出色,肯定會比我們常吃的肉粗糙很多。無論好吃不好吃,都不要對大象有任何非分之想,一旦付出行動,是需要付出法律代價的。
  • 為什麼貓的壽命比狗的長? - 表觀遺傳學專區 - 生物谷
    然而與人類一樣,寵物壽命的奧秘也難以解釋。不過,對此還是有一些有意思的假說能夠解釋為什麼體型較小的狗壽命長於大型犬,以及貓的壽命為什麼比狗的還要長。 解決動物的壽命是一個"十分有趣的問題",華盛頓大學的進化遺傳學家Daniel Promislow說到。"它囊括了行為、生殖、生態、進化等諸多方面。
  • 龐大的大象壽命有多長,有的和人類一樣,有的甚至是幾百年
    龐大的大象壽命有多長,有的和人類一樣,有的甚至是幾百年文/蠟燭在我們的世界上有很多的動物和植物,當然了生命本身應該就是世界上最神奇的存在。現在動物的種類那麼多,我們所知道的可能也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是動物的生命卻都是有限的。
  • 《體型巨大的大象》神醫-協助拍攝
    體型巨大的大象【第1幅圖】此作品由南昌攝影愛好者葛先生在著名的南寧地區拍攝體型巨大的大象【第4幅圖】此作品由北京攝影愛好者居先生在著名的濟寧地區拍攝體型巨大的大象體型巨大的大象【第10幅圖】此作品由常州攝影愛好者貢先生在著名的秦皇島地區拍攝體型巨大的大象【第11幅圖】
  • 有一種體型很小的大象,這種大象成年身高也不過90釐米左右
    大象是如今陸地第一巨獸,分化出的2屬3種,在各自活動的區域都是體型最大的生物。亞洲象體長5米~6米,體重為3噸~5噸;非洲草原象體長5.4米~7.5米,體重為3噸~6噸;非洲森林象的體型最小,平均體重只有3.5噸左右,但對於其他生物來說依然是不折不扣的龐然大物。
  • 大象為何很少得癌症 美媒:擁有大量「遺傳警察」
    參考消息網8月16日報導 美媒稱,人們可能會認為大象患癌症是很常見的事:它們是動物世界裡的龐然大物,它們的細胞數量比人類多數萬億個——從理論上講,在它們幾十年的生命中,這些細胞可能變成癌細胞。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網站8月14日報導,雖然它們並非與癌症絕緣,但是,只有不到5%的大象死於癌症,而人類中的這個比例高達25%。美國猶他大學兒科教授、亨茨曼癌症研究所研究員喬舒亞·希夫曼說:「鑑於它們的體量、細胞數量和壽命,它們患癌症的可能性應當很大。」包括希夫曼在內的研究人員對於經進化後「能自然抵禦癌症」的動物進行研究,其中包括大象和北極露脊鯨。
  • 圈養大象因為肥胖所以生育率很低,是真的嗎?
    人工飼養的大象不如野生象健康。即便在動物園管理員的悉心照料下,這些大型陸生哺乳動物的壽命還是變短了且出生率也要低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