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八年磨一劍,科學家首次實驗驗證奇異物質!

2021-01-15 高分子科學前沿
雷射束照射π介子氦原子的藝術抽象圖。來自Thorsten Naeser,Dennis Luck,,MPQ奇異原子是指普通原子的一個或多個組分被奇異粒子(如反物質粒子)所取代的原子。基於世界上最精確計時器原子鐘的技術對這些原子進行探測,可以尋找它們的性質與模型預測的性質之間的任何微小差異,從而打開了物理學基礎的一扇窗戶。人們對奇異原子的興趣源於這樣一個事實,即它們通常有助於物理學中最基本的實驗策略:改變其他複雜系統中的單個參數或成分,以觀察其效果。實際上,這並不像看上去那麼簡單。不同的粒子可以有不同的質量或電荷,並可能以其他微妙的方式與周圍環境發生不同的相互作用,然而這些微妙之處往往增加了奇異原子的價值。隨著研究奇異原子所需技術的改進,越來越多的科學家通過研究這些原子探討自然界的基本性質。奇異原子作為基礎物理探針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它們是具有多個內能態的束縛系統(需要能量將其組成拉開)。因此,這些狀態之間的轉換可以通過雷射光譜學進行研究,雷射光譜學是物理學工具箱中最精確的測量工具。原子躍遷的研究,特別是氫原子躍遷的研究,是一項持續了兩個多世紀的工作。例如,它啟發了Niels Bohr在二十世紀早期開創性的原子模型,並推動了量子力學的許多發展。1947年,Cecil Powell和他的同事們發現了π介子,但在1935年,Hideki Yukawa就首次預言了π介子的存在。它們屬於被稱為介子的亞原子粒子家族,介子傳遞原子核、中子和質子之間的強大作用力。儘管具有相同電荷的質子彼此強烈排斥,但較強的核力將它們結合在一起形成原子核。沒有這種力量,我們的世界就不會存在。介子與質子和中子有根本的不同,質子和中子都由三個夸克組成,而介子只由兩個夸克組成。π介子是一種短壽命粒子,具有正電性、負電性和中性等多種形式,是決定原子核穩定性和衰變的一類重要粒子。1964年,在當時的一些實驗中,人們已經從理論上預言了π介子氦原子的存在。然而,人們認為很難通過實驗驗證這一預測。通常,在一個原子中,壽命極短的π原子衰變得更快。然而,在π介子氦中,它在某種意義上是守恆的,所以它的壽命是其他原子的一千倍。經過八年的持續研究,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的資深物理學家Masaki Hori領導的小組成功地完成了一項具有挑戰性的實驗:在氦原子中,他們用一個處於特定量子態的π介子取代了一個電子合成了π4He+,並在183760千兆赫茲的近紅外共振頻率下激發了π-佔據的π4He+軌道的躍遷(n,l)=(17,16)(17,15)。雷射引發電磁串聯過程,以原子核吸收π-並經歷裂變結束。對產生的中子、質子和氘核碎片的探測表明原子中存在雷射誘導共振,首次證實了這種長壽命的「π介子氦」的存在。這項工作使得利用量子光學的實驗技術來研究介子成為可能。這項研究以「Laser spectroscopy of pionic helium atoms」為題發表Nature上。研究者利用590MeV環形回旋加速器提供的帶負電的π介子,用磁鐵將它們聚焦到含有超流體氦的目標上,製備了π介子氦原子。實驗中,氦靶被冷卻到大約2K的低溫,使得一些π介子被捕獲在π介子氦的弱束縛態,其中π介子離原子核足夠遠,可以被剩餘的電子屏蔽(圖1)。因此,產生的奇異原子保留了納秒級的壽命,這一壽命足以讓雷射脈衝激發出新生的奇異原子。圖1 如何製備和激發π介子氦。Hori等向液氦發射了一束負電性的亞原子粒子,稱為π介子。當π介子撞擊氦原子時,可以擊出其中一個電子,並在氦原子核(由兩個質子和兩個中子組成)周圍的高能級軌道上取代它,形成一個奇異原子,稱為π介子氦。作者向這些奇異原子發射雷射,從而觀察到π介子向低能級軌道的轉變,這一過程觸發了剩餘電子的噴射。這種噴射加速了π介子被原子核吸收(未顯示),原子核最終分裂。接下來,為了確認這些原子確實已經被創造出來及研究它們如何吸收光並與光產生共振,研究人員向目標發射不同頻率的雷射,並尋找π介子在其主體原子的不同能級之間進行量子躍遷的實例。經過不同雷射頻率的反覆試驗,他們能夠識別特定的跳躍。據預測,這一躍遷將導致氦原子核對π介子的吸收,隨後氦原子核分裂成一個質子、一個中子和一個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複合粒子。研究者用一系列粒子探測器探測到這些碎片,從而證實了π介子確實已經發生躍遷。π介子躍遷是通過從實驗數據中仔細去除大的「背景」信號來探測的;這個背景與π介子氦的短壽命態得到裂變產物有關,或者是由π介子束本身產生的。這使得每小時只有三個躍遷的π介子氦原子發出信號,或者估計每十億個產生的奇異原子中有三個發出信號。儘管數量極低,但雷射誘導的躍遷信號仍能被清楚地探測到,並且可以以大約5位有效數字的絕對精度來確定發生躍遷的雷射頻率(以及與躍遷能量變化相對應的頻率)。用於產生和探測質子π介子氦原子的實驗裝置。π介子從右側進入,雷射束從左側進入。Masaki Hori「對含有介子的奇異原子的雷射光譜測量可用於高精度地確定組成介子的質量和其他性質,並對涉及介子的可能的新力做出限制。」Masaki Hori博士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對於我們研究中使用的介子,即最輕的介子之一,我們也許最終能夠以高於一億分之一的精度確定它的質量。」「這將比迄今為止所達到的精度高出100倍,並將允許與標準模型預測進行精確比較。」八年來,該小組致力於這項具有挑戰性的開創性實驗,這項實驗將有可能建立一個新的研究領域。這是一場科學馬拉松,由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瑞士保羅謝勒研究所(PSI)和歐洲粒子物理實驗室CERN之間的國際合作促成。實驗使用了世界上最強大的位於PSI的π介子源。由於實驗失敗的風險非常高,實驗過程遇到了很多失敗,該小組得到了PSI和馬克斯普朗克協會(MPG)的長期支持。PSI為π介子提供了束流時間,CERN的技術組提供了設備的重要組成部分,MPG提供了長期研究的有利環境。該項目由歐洲研究理事會(ERC)資助。下一步,研究者的目標是提高識別躍遷的精度,並搜索其他躍遷,以期利用它們測量π介子的質量並測試標準模型。「這一成功為採用量子光學方法研究π介子開闢了全新的途徑,」Hori博士高興地說。https://www.mpq.mpg.de/en/2020-05-pionic-heliumhttp://www.sci-news.com/physics/pionic-helium-08423.html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240-x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1250-7聲明: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學之處,請在下方留言指正!

---納米纖維素找北方世紀---

微信加群:

「高分子科學前沿」匯集了20萬高分子領域的專家學者、研究/研發人員。我們組建了80餘個綜合交流群(包括:教師群、企業高管群、碩士博士群、北美、歐洲等),專業交流群(塑料、橡塑彈性體、纖維、塗層黏合劑、油墨、凝膠、生物醫用高分子、高分子合成、膜材料、石墨烯、納米材料、表徵技術、車用高分子、發泡、聚醯亞胺、抗菌、仿生、腫瘤治療)。

添加主編為好友(微信號:MaterialsFrontiers,請備註:名字-單位-職稱-研究方向)或長按二維碼添加小編為好友,邀請入群。

添加 小編  微信(務必備註:名字-單位-職稱-研究方向)

邀請您入討論群

( 微信二維碼  掃碼添加)


我們的微博:高分子科學前沿歡迎和我們互動

我們的QQ交流群:451749996(務必備註:名字-單位-研究方向)

投稿 薦稿 合作:editor@polysci.cn

Long-press QR code to transfer me a reward

As required by Apple's new policy, the Reward feature has been disabled on Weixin for iOS. You can still reward an Official Account by transferring money via QR code.

相關焦點

  • 長壽命離子氦:首次通過實驗驗證的異物
    電子被其他相同電荷的亞原子粒子取代的奇異原子,使人們可以深入了解量子世界。經過八年的不斷研究,由德國Garching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高級物理學家Masai Hori領導的小組現已成功完成了一項具有挑戰性的實驗:在氦原子中,他們用離子交換子取代了電子。特定的量子態,並首次驗證了這種長壽命的「離子氦」的存在。
  • 八年磨一劍 北大研製出國內較快掃描隧道顯微鏡
    此前,江穎團隊及合作者還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通過實驗技術和理論方法的雙重突破,在國際上率先實現了對原子核量子態的精確描述,揭示了水的核量子效應,該成果發表於《科學》期刊;通過開發新型掃描探針技術,在國際上獲得了單個鈉離子水合物的原子級分辨圖像,該成果發表於《自然》期刊;首次在實驗上證實了冰在二維極限下可以穩定存在,拍攝並揭示了二維冰的獨特形成過程和生長機制,該成果發表於《自然》期刊。
  • 八年磨一劍,國內首臺超快掃描隧道顯微鏡問世
    此前,江穎團隊及合作者還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通過實驗技術和理論方法的雙重突破,在國際上率先實現了對原子核量子態的精確描述,揭示了水的核量子效應,該成果發表於《科學》期刊;通過開發新型掃描探針技術,在國際上首次獲得了單個鈉離子水合物的原子級分辨圖像,該成果發表於《自然》期刊;首次在實驗上證實了冰在二維極限下可以穩定存在,拍攝並揭示了二維冰的獨特形成過程和生長機制,該成果發表於
  • 科學家首次發現鐵磁量子臨界點確鑿證據—新聞—科學網
    近日,浙江大學關聯物質研究中心/物理學系教授袁輝球團隊等首次在純淨的重費米子化合物中發現鐵磁量子臨界點,並且觀察到奇異金屬行為。
  • 十年磨一劍!科學家首次在反氫原子中觀測到蘭姆移位
    然而,雖然早在 1995 年科學家們就成功觀測到了反氫原子存在的跡象,但人們對反粒子的了解至今仍可謂是「知之甚少」。不過,就在一篇於近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論文中,此前刷新過反氫原子光譜觀測精度的歐洲核子研究組織的 ALPHA 項目團隊認為,他們已在近期的研究中於反氫原子內成功地觀測到了蘭姆移位。
  • 十年磨一劍,基礎科研的不易,浙江大學連續發表多篇SCI頂刊論文
    基礎科研的重大突破在科技部不唯SCI論文的大潮流下,2020年3月5日,浙江大學再次在世界頂級科技期刊《nature》發表論文,這是2020年浙江大學收穫的第五篇頂級NS主刊論文,一月份兩篇《Science》,2月份一篇《nature》一篇《
  • 【安徽日報】在量子世界「20年磨一劍」
    實際上,在這之前,國內科學家對量子信息發展就已經開始行動。為了國內能夠迅速跟上量子信息這一新興領域的發展步伐,從1997年開始,潘建偉每年都利用假期回到中科大進行學術交流,通過各種渠道和國內科學家們一起為我國量子信息領域的發展提出建議,並帶動一批研究人員進入這一領域。
  • 高曉攀三年磨一劍 春晚「處女秀」等觀眾驗收
    作為嘻哈包袱鋪掌門人高曉攀,首次與前輩馮鞏搭檔合作初登
  • 十年磨一劍!我國成功研發萬噸級「國之重器」,擁有4大傑出優勢
    是我國首發的一款垂向加載重量達上萬噸的擁有六面自由維度的大型工程結構實驗設備,用於世界級領先領域的巨型複雜結構設計的足尺實驗及相關數據收集。有效避免因加載能力或空間不足所致的「尺度效應」,能夠如實如需精確實驗,從而真實反饋實驗結構的受力狀態等,有助於科學客觀了解所設計結構的力學性能。整個研發過程歷時十年,可謂十年磨一劍,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之作。
  • 首個實驗證據,揭示水的一種奇異性質
    你或許會認為,我們對於水這種物質已經足夠了解,因為它儲量豐富,覆蓋了71%的地球表面,且早已被廣泛用於研究之中。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這種看起來簡單的物質,實則複雜得令人難以置信。在溫度極低的情況下(比如在外太空以及地球大氣層的遠端),水的奇異特性會進一步增強。
  • 首個實驗證據,揭示水的一種奇異性質
    你或許會認為,我們對於水這種物質已經足夠了解,因為它儲量豐富,覆蓋了71%的地球表面,且早已被廣泛用於研究之中。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這種看起來簡單的物質,實則複雜得令人難以置信。水有著許多難以捉摸的怪異性質。在溫度極低的情況下(比如在外太空以及地球大氣層的遠端),水的奇異特性會進一步增強。
  • 空間站創造出奇異「物質第五態」
    參考消息網6月13日報導外媒披露,宇宙中最冷的地方之一——國際空間站上的一臺設備——創造出奇異的物質第五態。據英國《新科學家》周刊6月11日報導,冷原子實驗室(CAL)於2018年被發射到國際空間站,用於研究一種奇特的物質狀態,名為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BEC)。
  • 3年磨一劍 國家標準《海綿城市建設評價標準》獲得標準科技創新...
    3年磨一劍 國家標準《海綿城市建設評價標準》獲得標準科技創新一等獎 2020-12-02 15: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科學家首次實驗驗證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中新社合肥5月14日電 (範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4日消息,該校喬振華課題組與南方科技大學張立源課題組等合作,經過5年多的努力,首次在毫米級的碲化鋯材料上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這也是國際上首次實驗驗證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自然》上,引發國際學術界的關注。霍爾效應,1879年由美國物理學家霍爾發現的一個物理效應,是對電磁力規律的一個描述,是二極體發明的前提,也是半導體工業發展的重要基礎。
  • 科學家首次完成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實驗驗證
    本報訊(通訊員桂運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陳宇翱、徐飛虎等利用多光子量子糾纏,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分布式量子相位估計的實驗驗證,為構建基於量子網絡的高精度量子傳感奠定基礎。該成果11月30日在線發表於《自然—光子學》。
  • 中國科大首次實驗驗證量子信道容量的不可加性
    該團隊李傳鋒、唐建順等人與牛津大學Raj Patel資深研究員合作,首次設計並實驗實現了一種特殊的「退相併擦除」(dephrasure)量子信道,並在該量子信道中驗證了量子相干信息的不可加性。該研究成果2020年8月6日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 十年磨一劍 護航「嫦娥奔月」
    中新網瀋陽12月24日電 (沈殿成)北京時間12月17日1時59分,探月工程嫦娥五號返回器成功著陸,標誌著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樣品儲存、分析和研究相關工作也隨之啟動。人們熟知的神舟、天宮、嫦娥等所有太空飛行器都需要考慮使用材料的耐腐蝕問題。
  • 「科學家精神」韓傑才院士:科學家要有二十年磨一劍的精神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激勵和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追求真理、永攀高峰,樹立科技界廣泛認可、共同遵循的價值理念,加快培育促進科技事業健康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在全社會營造尊重科學、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
  • 科研人員首次實驗驗證量子信道容量的不可加性
    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量子信道容量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李傳鋒、唐建順等人與牛津大學Raj Patel資深研究員合作,首次設計並實驗實現了一種特殊的「退相併擦除」(dephrasure)量子信道,並在該量子信道中驗證了量子相干信息的不可加性。該研究成果2020年8月6日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