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紀錄片《北鬥》登陸央視,硬知識「軟著陸」,大國重器詮釋中國力量

2020-10-13 文匯網

2020年,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建成與開通,是我國攀登科技高峰、邁向航天強國的重要裡程碑,也是我國為全球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作出的重大貢獻。

作為首部全景式介紹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科學紀錄片,近日在央視綜合頻道與央視紀錄頻道播出的《北鬥》引起廣泛關注,被觀眾譽為「國慶期間一堂生動的科學知識講座」。這部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與神舟傳媒聯合攝製的作品,分別從導航應用、工程研製、歷史人文和全球合作等角度切入,以科普人文的敘述方式,向觀眾詮釋這一航天巨系統工程的特殊價值和時代意義。

據主創團隊介紹,《北鬥》揭秘了一系列鮮為人知的科研歷程,以及珍貴歷史畫面,通過回顧人類文明導航史的發展脈絡,講述中國人在世界導航科學進步史中的獨特位置,詮釋中國北鬥對全人類共同未來的貢獻與責任。與此同時,幾代中國航天科研人員與全國無數參研參建單位數十萬工程技術人員為科研事業投入的心血與智慧,以及「自主創新、開放融合、萬眾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時代北鬥精神,也在紀錄片中得以生動呈現。

「在距離地球表面兩萬至四萬公裡的地方,中國製造的北鬥導航衛星,正在24小時工作著……北鬥衛星是中國為全球用戶提供全天候、全天時、高精度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的國家重要時空基礎設施。北鬥導航以世界一流的技術,深刻地影響著這顆星球上的人類社會生活。基於北鬥的技術,我們可以捕捉到幾毫米的位置移動,可以傳遞極致的精準時間——精緻到幾百萬年只差一秒。」在著名表演藝術家濮存昕的細膩講解中,北鬥衛星的神秘面紗被緩緩揭開,這種人格化的敘事手段,拉近了觀眾與硬核技術的距離。

讓硬知識「軟著陸」的,還有紀錄片以小見大,從生活入手的科普理念。已經播出的第一集《想像無限》,講述了北鬥在城市生活、現代農業、航海、交通運輸、公共安全等領域作出的貢獻,普通人一天中的三小時成為了科普的切口。早上6點30分,人們被鬧鐘「叫醒」,北鬥導航衛星的授時功能校準著每天的時間,也參與更精準的天氣預報;中國的農產品依靠北鬥獲得更高的產量和更快捷的運輸,為人們確保了早餐食材;北鬥服務著大壩和水源輸送,以及國家電網的能量湧動,讓大家得以洗漱、烹飪;打開手機、電腦,北鬥讓我們隨時得知購買的商品將在何時抵達;行駛的汽車,可以依靠衛星導航,尋找更快路徑;繁忙的交通運輸背後,北鬥計算著下一班地鐵到達的時間,調度著整個城市的公共運輸,機場、鐵路、港口也依靠北鬥得以更好地運轉;9點30分,金融市場開啟,北鬥正在確保每一筆交易分毫不差——短短三個小時內,人們使用北鬥導航衛星的場景,幾乎無處不在!

一些複雜的科學原理,也通過講述與圖像結合的方式,讓觀眾得以一目了然。例如紀錄片對衛星定位原理的講解。原來,衛星定位的基本原理是「基於時間的計算」——從衛星發出信號到用戶接收到信號,這一過程花費的時間,可以推算出兩者之間的距離。以這個距離為半徑,可以形成一個虛擬球體,當用戶同時連接四顆不同的衛星,形成四個虛擬的球體時,四球的交匯點正是精確的位置所在。當下,北鬥已經構成了一個環繞地球的導航星座,分別由30顆北鬥三號衛星,15顆北鬥二號衛星,以及許多顆試驗衛星,和備份星共同在軌組成,它們各自飛行在不同高度不同角度的太空軌道。

如今的中國乃至全世界,無論在城市、田野、海洋或是雪山之巔,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影響已經無處不在。

作者:張禎希

編輯:王筱麗

相關焦點

  • 我國晶片、北鬥等5個大國重器取得重大突破
    我國晶片、北鬥等5個大國重器取得重大突破 晶片晶圓切割保護 發表於 2021-01-08 10:31:56 「真正的大國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裡。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化緣是化不來的,要靠自己拼搏。」
  • 大國重器「北鬥」的前世今生
    航天在我們一直以來的認知中,它是大國重器、是國家地位和實力的象徵之一,它應該是高不可攀的,只可遠觀不可近看的,就像在恆遠的太空中不知從何時起就閃耀著光芒的行星們一樣,從來不曾有人見過他們的真容,但當我們踏著腳下這片土地,迷茫時抬起頭總能迅速的找到那個在銀河中舀著美酒的「勺子」——北鬥七星。
  • 紀錄片"自然的力量"登陸央視 呈現前所未見的中國
    原標題:《自然的力量》呈現前所未見的中國 日前,在央視紀錄片頻道原創自然類紀錄片《自然的力量》的首映禮上,大氣磅礴的畫面,引人入勝的動物故事,引得在場觀眾不住讚嘆。為了這部片子,總導演李文舉離開正在上初中的女兒一去便是5年之久;同樣為了這部片子,總攝影師王路曾多次身處險境,用他們的話說,「我們都是《動物世界》迷。」
  • 首都科學講堂第652期《大國重器:中國為什麼一定要研發北鬥》
    2020年7月11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首都科學講堂線上開講,本次首都科學講堂邀請了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北鬥導航系統科學家徐穎,為大家帶來主題為《大國重器:中國為什麼一定要研發北鬥》的精彩講座。
  • 大國重器之北鬥系統—— 「雅努斯科學思維訓練營」舉辦第四期活動
    ,講座主題是「大國重器之北鬥系統」。中國科普研究所政策室主任致辭科學思維訓練營的第四講來自郭樹人。作為中國衛星導航工程中心副主任、研究員,郭樹人老師擔任北鬥系統副總設計師,地面試驗驗證系統總指揮。北鬥系統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體系與總體專家組組長,獲國家科技計劃組織管理突出貢獻獎、航天基金獎,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一項,省部級科技成果多項,發表論文十餘篇。2020年7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宣布:「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北鬥邁進全球服務新時代。歷時12年,400餘家單位,40萬科研人員參加的北鬥三號工程,從中國的北鬥,正發展為世界的北鬥,一流的北鬥。
  • 盤點丨「奮鬥者」號在全球海洋最深處成功坐底,還有這些「大國重器...
    中國「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融合了之前兩代深潛裝備的優良血統,不僅採用了安全穩定、動力強勁的能源系統,還擁有更加先進的控制系統和定位系統,以及更加耐壓的載人球艙和浮力材料。  今天,跟隨大眾網·海報新聞小編一起來盤點一下「大國重器」,看它們是如何令世界驚豔的吧。
  • 中國聯塑秉大國重器之姿登陸央視CCTV1《大國品牌》
    7月29日,央視《大國品牌》的鏡頭紀錄呈現了一個常見不常為人所知的聯塑,深入溯源了聯塑管道隱匿在國家超級工程背後的故事,一起見證了中國製造下的管道世界。下地入海,聯塑管道肩負的「大國重器」時代前行,中國製造已邁入了全新的階段,成為全世界認知度最高的標籤之一。
  • 記錄美麗中國 ——央視原創紀錄片推介會側記
    楊志成 攝    10月27日下午,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2018年度推介盛典在京舉行,20餘部反映美麗中國的原創紀錄片新作將於2018年登陸央視紀錄頻道。    在現場,記者注意到,像《中國海洋》一樣反映中國雄偉壯麗自然生態的紀錄片還有幾部:比如《花開中國》,展示中國培育花卉的歷史,講述花從中國向世界「遷徙」的故事;《自然的力量》第二季,繼續探尋中國特有野生動物;《尋找最美中國》,記錄世界最頂級極限運動玩家的中國之旅;《跟著唐詩去旅行》以唐詩為線索,表現唐代旅遊生活,呈現中國山河魅力。
  • 大國重器「兩彈一星」讓中國成有影響力大國
    (原標題:「四史」關鍵詞|大國重器「兩彈一星」讓中國成有影響力大國)
  • 大國重器是怎麼命名的
    【大國重器是怎麼命名的】「鯤龍」寓意「鯤鵬展翅,蛟龍入海」;「鴻雁」寓意「鴻雁傳信,永不失聯」;還有北鬥、天問、玉兔……你知道這些名字有什麼寓意嗎?戳圖了解今天,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 !為大國重器點讚!驕傲轉發!
  • 地理答啦:中國的紀錄片已經可以比肩BBC、國家地理、Discovery探索...
    有網友問地理答啦:為什麼國內很少看到自然、地理紀錄片?對於這個問題,地理知識與旅行資訊專家——地理答啦認為,你是想得太多,而看紀錄片太少。這個題目本身有兩個問題:一個是對中國紀錄片的錯誤認識,另一個是對地理的錯誤認識。
  • 北鬥升空!大國重器背後的支撐是什麼?
    科技領域工程巨大、投資較高、周期較長,如果沒有集中力量辦大事這一制度優勢和重要法寶,僅僅依靠部分力量各自為戰將會使發展停留於短暫的眼前利益上,影響科技創新的進程,進而削弱和抑制整個社會發展的活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辦實事、辦成事的制度。
  • 那些讓你過目難忘的央視紀錄片海報 - 央廣網
    展現了中國上下五千年來人類文明的發展,以及歷史文化的流遷。《如果國寶會說話》系列《如果國寶會說話》展示了100件文物,共100集,每集5分鐘講述一件文物,一個個「大國重器」濃縮在五分鐘的視頻裡。穿越古今王朝、探訪先賢今人,講述國寶背後鮮為人知的傳奇故事和曲折經歷。四幅海報採用朱、黃、青、綠四種傳統顏色,毛筆勾勒出不同的文物,躍然於水面。
  • 海洋「大國重器」集中亮相!與水下機器人彰顯中國實力
    海洋「大國重器」集中亮相2019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正在深圳舉行,一大批海洋「大國重器」及高新技術研發成果亮相。「蛟龍」號載人潛水器、 「藍鯨1號」鑽井平臺、「海洋二號」衛星等海洋大國重器的集中亮相備受關注。由中集來福士設計建造的「藍鯨1號」是目前全球最新一代超深水雙鑽塔半潛式鑽井平臺,我國首次成功試採可燃冰,「藍鯨1號」立下了汗馬功勞。
  • 濰柴:見證大國重器的力量!
    濰柴:見證大國重器的力量!
  • 紀錄片《扒龍船》端午登陸央視
    本報訊 (記者郝天韻)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農業農村頻道將於6月25日晚10點推出「鄉土中國」系列紀錄片《扒龍船》,全面展現龍船文化,詮釋新時代龍船精神。  據了解,紀錄片《扒龍船》採用全紀實的方法,通過對「疊滘龍船漂移」賽事的真實記錄,講述龍船文化傳承的故事。
  • 護航大國重器嫦娥五號著陸月球!蘇州智造助力「飛天攬月」
    北京時間12月1日23時11分,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正面預選著陸區,成為我國第三個成功實施月面軟著陸的探測器。蘇州企業東菱振動研發的大推力振動臺、蘇州同元軟控的「工業智能化設計、仿真平臺」為護航「大國重器」的「飛天攬月」注入了「蘇州智造」的動力。
  • 央視科教頻道紀錄片《1937·南京記憶》
    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11月11日電(記者  李金華)11月11日晚,由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和江蘇廣播電視總臺聯合攝製出品的大型紀錄片《1937·南京記憶》,作為2014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的首映禮影片,在廣州圖書館首映。央視科教頻道總監金越、江蘇廣電總臺副臺長陳輝出席活動並講話。
  • 紀錄片《中國的寶藏》即將登陸央視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甄明):中央廣播電視總臺、BBC 世界新聞頻道、故宮博物院等八家博物館7日在北京共同宣布,紀錄片《中國的寶藏》中文版從1月10日起在CCTV-9每晚八點播出。它將為觀眾呈現一個既傳統又現代的中國。
  • 合肥水泥設備產出全國四成水泥 曾亮相央視《國之重器》
    【水泥人網】這是一家擁有60多年專業歷史的企業,公司主營自主智慧財產權產品HFCG系列輥壓機以超過1500臺套在線運行業績位居全球第一,HFCG系列輥壓機為國內水泥行業的第一品牌,這是一家曾被國家工信部評為「中國製造業首批單項冠軍示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