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可治癒癌症?未來10年或將緩慢實現

2020-12-06 前瞻網

人工智慧可治癒癌症?未來10年或將緩慢實現

 olivia chan • 2018-07-27 15:27:21 來源:前瞻網 E380G0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癌症是一種複雜的、無法控制的洪水猛獸。據世界衛生組織推算,全世界每年死於癌症的人數高達500萬。雖然各國都在致力於治療癌症方法的研究,但是數年來卻收效甚微,癌症仍是世界一大難題。然而通過人工智慧的形式促進技術進步(而非通過增加資金的形式),使科學家和技術專家們看到了曙光。

最近,在CogX會議上——英國最有影響力和最重要的人工智慧會議之一——醫療保健成為熱議主題。從診斷到治療,醫學已經從機器學習(人工智慧的一個子集)中獲益匪淺,但這僅僅還停留表層。隨著越來越多的數據可用——以及更先進的計算機和科學——我們開始看到一種轉變正在發生。電腦在診斷阿爾茨海默病、肺炎、皮膚癌和眼疾等疾病方面正變得越來越好(或已經更好了),並且電腦可以診斷的疾病類型也變得越來越多了。這是否意味著你可以不用去醫院就醫,而是可以直接利用Alexa來看病?回答是「不」。雖然科學和媒體一直圍繞這個話題爭論不休,但是只有通過像美國NHS,MHRA和FDA這樣的組織和監管機構同意測試是有效的,這些技術才可以在醫院中獲採用。這樣的話,將會節省一大筆開支成本,但還要考慮其他因素如再培訓和一些比如「如果機器在疾病診斷方面表現更加,那麼醫生要扮演一個怎樣的角色?」這種更大的問題。

Jack Kriendler醫生(Centre for Health and Human Performance 的創始人),對這項技術持樂觀態度,並且相較於人類醫生,他更信任人工智慧;「我如今更願意相信計算機科學家和數據科學家,他們會告訴我如何治療像癌症這樣的疑難雜症,而我的腫瘤同行們卻不會。」

儘管數以十億計的人投入到對抗這種疾病的研究中,我們卻幾乎沒有這方面取得任何進展,儘管與化療和放射治療相比,靶向治療所產生的副作用更少。毫無疑問,如果沒有癌症,世界將會變得更美好,但大型製藥公司卻不會,當癌症「治癒」後,這些將會損失數十億美元。會損失多少億呢?雖然數字各不相同,但根據艾美仕醫療信息研究所(IMS Institute for Healthcare Informatics)的數據,2015年全球癌症藥物的支出約為1,070億美元,到2020年這個數字將增至1,500億美元。

雖然沒有人站出來說大型製藥公司正在阻礙人工智慧治療癌症的進程,但這樣做對大型製藥公司來說是有商業意義的。管理諮詢公司麥肯錫預計,僅通過研發,大型製藥公司每年就能利用人工智慧創造超過1000億美元的收入。換句話說,人工智慧是大型製藥公司的未來,但倫理和智慧需要攜手並進。AIKON(前稱為Founder of Genia)的聯合創始人Stefan Roever解釋了大型製藥公司遲遲不投資人工智慧領域的原因:大型製藥公司喜歡當前的制度,因為這使他們處於食物鏈的頂端,並使初創企業處於最底層。;

Repositive.io(一家基因組數據公司)的創始人兼執行長Fiona Nielsen認為人工智慧治療癌症的方法還不成熟,但如果有人類參與進來,則是有可能實現的;「要想找到真正的治療方法,重要的是要提供進行新研究所需的數據。」目前已經有很多聰明的算法,很多聰明的研究人員和臨床醫生;發現的速度將取決於獲取數據可用性的速度。這需要公眾共同的努力來貢獻他們的健康數據以促進新的發現:如果你有疾病,那就參加臨床試驗;如果你是健康的,請把你的數據貢獻給控制研究。Hugh Harvey醫生(致力於更快識別乳腺癌)同意:算法是一種新藥品。我們需要一個全新的醫學進展。」

Nielsen對人類的能力缺乏信心,並且相信大型製藥公司將利用人工智慧來降低藥物發現的成本(成本一直在穩步攀升,但產出幾乎沒有增加)。「我們需要使藥物的研究過程民主化。由於在矽酸鹽中發現藥物的機制是廣泛可用的,而且獲取數據變得更容易,因此民主化將獨立於大型製藥公司適應其內部流程的速度。我預計,大部分藥物研究渠道將被合同研究機構和獨立的專業藥物發現公司接管,而不是由大型跨國公司進行。

所以…人工智慧可以根除癌症嗎?現在,還沒有。未來可能嗎?多虧了納米技術、人工智慧和其他日新月異的技術,治理癌症的研究進展良好,但又確實存在問題。理解、信任和市場的力量——每一個都將會對技術的發展和採用產生影響。Apple Health、23andMe、MyFitnessPal以及可穿戴設備等平臺,都是醫療保健領域的巨大顛覆性力量,但大多數人尚未使用。谷歌的DeepMind和微軟的Hanover以及健康系統他們的職能正在發生轉變。我們正迅速從「無能無力的醫生」轉變為「有能力的人」——這是一種巨大的社會(和人口)轉變,對年輕的人口來說,這一轉變將迅速到來,而對那些傳統觀念根深蒂固的年長的人來說,這一轉變將很難。隨著監管機構與初創企業和大型製藥公司在新世界中開始發揮積極作用,未來10年將是緩慢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人工智慧如何幫助人類戰勝癌症?
    確實,僅僅是在中國,每年就有400萬人被確診為癌症,平均每天超過1萬人,每分鐘7.5個人。而且近10年已來,癌症發病率不斷攀升,平均每年增長3.9%,這意味著,新發病數量每18年就要翻一番。癌症治癒非常難,因為癌細胞隨時隨地都在變化,高頻率的基因突變和強大的適應能力,讓它們幾乎不能被完全消滅,總是能捲土重來。
  • 癌症免疫學家Carl June:5年內所有血液腫瘤都能被細胞療法治癒
    CAR-T療法的原理是通過基因工程技術,人工改造腫瘤患者的T淋巴細胞,在體外大量培養後生成腫瘤特異性CAR-T細胞,再將其回輸入患者體內用以攻擊癌細胞。2011年,Carl June的團隊用這種療法成功治癒了一名急性白血病復發的小女孩艾米麗,使其成為世界首例通過該療法治癒癌症的臨床病人,堪稱醫學界的奇蹟。
  • 2019諾貝爾獎得主塞門扎:癌症在未來很可能被治癒
    據央視新聞客戶端10月27日消息,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本月初剛剛揭曉,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格雷格·塞門扎就是其中一位,25日他來到中國,央視新聞記者與這位「最強大腦」來了一場關於未來醫學科技發展的暢聊。
  • 海科會重要嘉賓洪明奇:二三十年後,癌症或能輕鬆治癒
    原標題:海科會重要嘉賓洪明奇:二三十年後,癌症或能輕鬆治癒   「再過兩年,我也可以去跳廣場舞了。」妙語連珠,笑聲不斷,9月10日,作為本屆海科會的重要嘉賓之一,美國科學進步學會生物科學部院士洪明奇接受了記者的專訪。   這位短短一年內6次訪川的「老朋友」表達了對四川的喜愛。
  • 未來10年癌症可能被攻克?700多名全球一線科學家預測「未來城市」
    《2020「理想之城」——面向2035年的全球科技創新城市調查報告》在上海舉辦的2020浦江創新論壇發布。本期報告基於對700多名全球一線科學家的問卷調查結果,分析了科學家在全球主要城市之間流動集聚的宏觀趨勢,對未來5到15年間重大的科技突破點和這些突破可能湧現的城市進行了預測,並展望了科技創新與城市發展的未來關係。
  • 谷歌預言人類將在2029年實現「永生」,12年後死亡將終結,衰老疾病徹底消失?
    來自谷歌的首席未來學家Ray Kurzweil(雷·庫茲韋爾)已經放出預言:計算機將會在2029年完成圖靈測試,而人類將在2030年開始邁出永生的第一步;在2045年,人類將迎來「奇點」,屆時生物進化的速率將會被人工智慧進化的速率所取代,人類或將實現永生!
  • 人類為什麼至今都無法攻克癌症,達到完全治癒癌症?
    有害的大氣、飲水以及食物對於癌症的發病推波助瀾;富裕的生活方式也助長了癌症發病率的升高。值得注意的是,國內外腫瘤登記的數據顯示,60%以上的癌症發生在60歲及60歲以上老年群體。可以說,只是在最近50年,全球才逐漸意識到癌症的危害和恐怖。早期民間流傳一個順口溜:「10個癌症9個埋,還有1個不是癌」。形象地勾畫出早期人類對癌症治療的無能為力。
  • 癌症等於絕症?不!這3種癌症的治癒希望很大,對壽命沒太大影響
    但是有些癌症則被稱為「幸福癌」,雖然是癌,但是對生命的威脅不大,治癒率高。備註:5年生存率是醫學界用來評估癌症治療效果的指標,代表著癌症5年不復發的概率。一般來說,癌症患者在經過治療後生存時間超過5年,而且沒有任何復發的跡象,就可以認為癌症被治癒了。3種「幸福癌」,治癒希望大!
  • 未來十年免疫治療將使大部分癌症消褪
    往往,一個癌症病人可能會有幾個甚至幾十個癌症起始基因或者說癌症關鍵基因,這麼複雜的基因突變與相互關係,讓很多科學家及醫生都悲觀地認為自已這輩子肯定是看不到癌症被治癒的時刻,甚至我們的下一輩也看不到癌症被治癒的希望。
  • 拜登當選將治癒癌症?「癌症登月計劃」有望重啟
    川普依舊發著推特,而拜登(Joe Biden)則做出大膽承諾,稱如果他在2020年當選總統,將會「治癒癌症」。 長子曾是美國冉冉升起的政治明星,當時不少人認為他將走上國家政治舞臺,角逐州長的位置,繼承父親的政治衣缽。
  • 癌症可醫,不用上學,永生…… 這就是未來 300 年的人類
    25年後,量子計算機正式大規模商用,其運行速度比傳統模擬裝置計算機晶片運行速度快1億倍。30年後,可續航2000公裡氫燃料電池汽車誕生。35年後,人類首次登陸火星,並成功回收了發射用的火箭。50年後,人們開始向專業公司尋求冷凍自我,從而順利「移民」到未來。不少得了絕症的人,也被冷凍,他們期待在未來醫術進步後再度復活。由於向未來移民的人太多,政府不得不實施了配額限制,有些配額被炒到了幾百萬美元一個。60年後,科學家在月球建立了人類首個城市。
  • 神秘主義者預言2021年:癌症會得到治癒,世界將遭受很多災難
    據報導,曾預言911事件的盲人神秘主義者預言,2021年,癌症會得到治癒,普京會遭到暗殺,一條「龍會奪取人類」。  巴巴·萬加,被稱為「巴爾幹半島的諾查丹瑪斯」,在20年前去世,但人們相信她擁有預知未來的神秘能力。  這位巫師曾在現在馬其頓的一個農場長大,在一場沙塵暴中失明——她的粉絲說,這讓她有了「第二視覺」。  據稱,她預測到了今年早些時候川普的冠狀病毒戰,以及1989年俄羅斯庫爾斯克號潛艇的沉沒。
  • 人類本該永生,卻為何只有短短幾十年?2045年將實現永生?
    人類本該是永生的,卻為何只有區區短短幾十年壽命。是不是因為某種奇怪的生命法則在幹擾著。按照達爾文進化論的說法,自然選擇下適者生存的個體,會將體內優秀的基因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生物學家喬治▪威廉士在1953年提出了一個拮抗多基因性假設,生物在促進繁殖的情況下,在自然選擇下,為了生命基因更加豐富,但同時也會對自身的壽命會有所影響。一個能產生更多後代的基因但往往會縮短生物的生命周期,就像神話中的神一樣,能夠繁衍生子的幾乎很少,因為這樣會動搖他們的生命本源。
  • 人類本該永生,卻為何只有短短幾十年?2045年人類將實現永生?
    人類本該是永生的,卻為何只有區區短短幾十年壽命。是不是因為某種奇怪的生命法則在幹擾著。按照達爾文進化論的說法,自然選擇下適者生存的個體,會將體內優秀的基因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在繁殖的時候,某種生命性狀越來越強烈,按理會產生一種長壽的基因,然而並沒有,難道達爾文進化論錯誤了嗎?長生的野望?
  • 美國矽谷奇點大學教授:2045年人類將可長生不老
    對於這個話題,現在薩拉馬戈應該有一個確切的日期了:「在2045年,人類將能長生不老,」美國矽谷奇點大學教授兼顧問何塞•路易斯•科代羅確認說,奇點大學是由美國航空航天局於2009年創建,由谷歌給予資金支持,還加入了梅內德斯•佩拉約國際大學(UIMP)舉辦的「人工智慧與人類的未來」會議研究。
  • 基因檢測可預防癌症 預計未來5-10年內普及
    朱莉為防癌切除乳腺  美國38歲女星安吉麗娜·朱莉在《紐約時報》上發文,表示已切除雙乳腺:「我媽媽與癌症搏鬥近十年,但還是在56歲時去世。這些前人的成果成為大家的共享資源,醫療人員便可以將其用在對病人的基因檢測上。  基因檢測可預防癌症  近年來,全球各地用基因技術對癌症的發病進行預測和幹預治療,已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  很多疾病如癌症、心臟病等,都可以通過基因測試來預測其發生的可能性,並通過修補基因等手段來幹預、減少疾病發生的風險。
  • 金融工程能治癒癌症?探索全美前三的癌症研究機構
    他著重介紹了一項救助癌症患者的金融研究——證券化消費者醫療保健貸款(securitizedconsumerhealthcareloans,HCLs)。這種金融救助措施由AndrewW.Lo教授聯合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DavidWeinstock博士和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後研究員VahidMontazerhodjat博士共同研究發起,用於救助那些需要癌症、C肝和罕見疾病突破性療法、但又難以負擔高昂費用的患者。AndrewLo教授介紹,科學家最近研發出很多突破性的疾病療法,但通常藥物費用非常高。
  • 未來可期,10年後有望根治癌症的5種新技術
    隨著日益增長的癌症發病率,有限的醫療預算與巨額的腫瘤治療開支是一個矛盾點,尋求腫瘤治療的新技術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事實上,腫瘤的治療成本在全球範圍內都是遠高出其他疾病。根據畢馬威中國報告,全球腫瘤治療費用在2015至2020年期間將增長53%,除非治療方法發生徹底改變,這種漲幅將保持到2030年及後續年份。
  • 結直腸癌篩查市場爆發在即,諾輝健康獲中國癌症早篩第一證未來可期
    一直以來,癌症都是懸在人類頭上的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癌症賽道也被普遍認為是未來最具投資價值的賽道之一。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2015年全球癌症發病數為1680萬例,2019年增加至1850萬例,預計2030年將達至2410萬例。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的年度癌症發病數為目前全球最高。龐大的需求自然催生了市場不斷擴張。
  • 希望人工智慧助力腦神經科學研究
    他們在這裡進行著觀點的交鋒、前沿思維的分享與對未來的探究。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愛德華·莫索爾此番來蓉,除了向在場嘉賓分享了腦神經領域研究取得的部分成果,他還有另一個目的:希望找到將腦神經科學與人工智慧(AI)結合的機遇。目前,他正在嘗試將人工智慧運用於醫療研究。  「中國的人工智慧產業發展火熱且迅速,我們也在嘗試,是否能利用人工智慧來診斷、治療、研發腦神經科學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