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印度航天,大家對它的印象是什麼?無論是月球探測器、火星探測器,還是一箭104星,或者是反衛星試驗、高超音速飛行器等等,都進行得有模有樣。顯然,這是一個比頻頻墜機的印度航空靠譜得多的部門,以至於有很多人聲稱:「不要小看印度」,這甚至也是「印吹斯汀」們的發力點所在。可是,如此讓人高看一眼的印度航天,2020年內,截止今天,一次發射都沒有,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印度連無人太空梭都試驗過,真的不能小看嗎?
2019年,印度航天研究組織ISRO主席西萬在接受印度時報採訪時曾表示,印度2020年要發射10多顆衛星,並計劃在年中發射「阿迪亞」-L1太陽探測任務。2020年12月,還要進行「加加揚」飛船的首次無人飛行測試。然而迄今為止,除了2020年1月26日,搭乘歐洲阿麗亞娜-5 ECA運載火箭的便車,將一顆GSAT-30衛星送上天之外,其他方面顆粒無收。如今已快到10月份了,印度航天今年可能會吃個大鴨蛋。
這顆3噸多的衛星,可能是印度航天今年的獨苗
印度衛星搭乘歐洲阿麗亞娜-5ECA火箭升空
而在2019年,印度航天共進行了6次發射,將50多顆衛星送入軌道,全部成功,甚至在2019年7月22日,印度還將第二個月球探測器送達月球軌道,雖然該探測器攜帶月球車在月球南極地區著陸時摔得粉碎,但至少證明GSLV-MK3運載火箭是沒有問題的。
印度月船二號探測器和月球車
然而現在,一向表現搶眼的印度航天,為何卻突然吃了個鴨蛋?我們看看相比2019年,2020年有什麼不同?對,就是發生了新冠疫情,印度國內以每天新增數萬確診人數的速度,大踏步甩開巴西和其他所有國家,目前屈居世界第二,僅比美國稍遜,累計確診人數已經超過570萬,死亡人數接近10萬。
印度累計確診人數已經超過570萬,死亡人數接近10萬
相比有些國家坐等「全民免疫」,印度是真抗疫,但這也最難堪的,因為它證明了印度政府面對疫情真的是無能為力,這讓許多外國人視前往印度旅行和工作為「洪水猛獸」,望而卻步。疫情截斷了外援,這才是印度航天在2020年突然吃鴨蛋真正的原因所在。印度的航天實際上是其他國家的專家在背後支持,疫情之下,專家沒有來,整個航天就垮了。
印度航天,2020鴨蛋之年
印度航天美其名曰「高度國際化」,比如「月船一號」搭載了美國、歐洲等6件科學儀器,多次「一箭多星」任務也幾乎全是美國載荷,但無論火箭本身,還是深空測控,都離不開美國的技術,有時候,還經常直接購買國外的成品。比如看到中國的「北鬥」成功之後,印度也急於組建自己的導航星座,就直接購買了歐洲「伽利略」導航系統的同款原子鐘。本來以為是走了捷徑,卻由於買來的核心器件出現大面積故障,導致整個導航星座計劃幾近停滯。所以印度航天所謂的「自主研製」,到底有多少成色,這一次原形畢露了。
印度航天到底有多少成色,這一次原形畢露了
相比引進技術「外援」,產業體系自力更生方面存在的不足,印度航天更大的短板是沒有相對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比如,印度航天的從業人員大概在2萬人左右,精英人才的培養主要依賴美歐。而美中俄這樣的航天大國從業人員規模,基本保持在20到30萬人上下,核心航天人才均由本國系統培養。這種根本性的差距使得印度航天看起來風風光光,轟轟烈烈,但在關鍵時刻卻經常掉鏈子。
印度計劃於2020年發射的「加加揚」飛船
相比之下,2020年這幾個月,我國發射的衛星比之前一年的總量還要多。上半年,我國航天雖然經歷了四次失敗(三月長七A一發、四月長三乙一發、七月快舟一發、九月快舟改一發),但其他12次均取得了成功。如果再加上空天飛行器,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和其他未公開的項目,今年我們已經進行了27次的航天發射活動,密度之高超過了以往任何年份。
今年我國已有27次航天發射
而據科技日報報導,接下來到明年3月底前,我國還將執行嫦娥五號、長徵八號等至少11次航天發射任務,平均半個月一發,密度空前,發射能力逼近極限,幾大衛星發射中心一直處於飽和狀態。
我國即將發射的長徵八號可回收重複使用火箭
2018年,我國共有39次航天發射,位居世界第一,美國34次居第二,俄羅斯20次居第三,印度只有7次。而2019年,我國航天共發射34次,美國27次,俄羅斯25次,印度只有6次。2020年截至目前,我國航天共有27次發射,美國緊隨其後,共有26次發射,俄羅斯僅有10次發射,印度目前還是0次,而且今年內實現發射的希望不大。
2020,中國航天黃金之年,同時也是印度航天鴨蛋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