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通用鈣鈦礦多晶薄膜剝離技術

2021-01-18 電子發燒友
打開APP
一種通用鈣鈦礦多晶薄膜剝離技術

知社學術圈 發表於 2021-01-14 16:53:54

鉛滷鈣鈦礦光伏器件由於其迅速提升的光電轉換效率而吸引了光伏能源領域廣泛的關注,器件中鈣鈦礦界面的系統研究與調控是實現性能提升的關鍵。雖然有研究間接顯示鈣鈦礦器件中非暴露的底部界面(簡稱:「埋底」界面)是深能級缺陷態的富集區域,但由於其非暴露的特性,該「埋底」界面一直缺乏深入系統的清晰認知。通過直觀的方式「看到」底界面缺陷分布並進一步闡明「底部微結構-化學性質-光電功能」的科學關係依舊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近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現代光學研究所朱瑞研究員、龔旗煌院士課題組與英國薩裡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張偉教授課題組再度聯合,首次建立了直接研究多晶鈣鈦礦薄膜「埋底」界面的系統研究方法,創新發展了多晶薄膜剝離技術與原位共聚焦螢光成像技術,揭示了鈣鈦礦底面的非輻射複合區域分布及來源;基於對鈣鈦礦底面的認知,進一步闡明了異質滷化銨上表面處理工藝實現鈣鈦礦薄膜底部界面優化改善的機理。該研究成果以「Buried interfaces in halide perovskite photovoltaics」為題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發表,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楊曉宇、羅德映博士與薩裡大學向昱任博士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大學朱瑞研究員、龔旗煌院士與薩裡大學張偉教授為本文共同通訊作者。

該研究發展了一種通用鈣鈦礦多晶薄膜剝離技術,將已製備好的鈣鈦礦準光伏器件浸泡在反溶劑氯苯當中,溶劑氯苯會將底部聚合物傳輸層溶解且不影響鈣鈦礦多晶薄膜,同時,頂部金屬電極作為模板可以保證整個薄膜完整,最終將整個鈣鈦礦薄膜剝離下來從而暴露出其底面。

圖1. 鈣鈦礦多晶薄膜剝離技術。A:一價有機/無機陽離子,B:Pb2+,X:滷素陰離子。

通過剝離技術得到了完整暴露出的鈣鈦礦多晶薄膜底面樣品,進一步的形貌表徵發現相對於頂部其底部具有更大的晶粒大小,同時薄膜殘餘滷化鉛晶體在底部呈片狀而在頂部呈小顆粒狀;結合頂部與底部的化學組分及電勢分布表徵說明,底部呈現出相對與頂部更嚴重的薄膜橫向異質性,同時也反映了鈣鈦礦多晶薄膜在溶液生長過程中出現的縱向異質性。

圖2. 鈣鈦礦多晶薄膜頂面與底面的形貌、組分與電勢分布。

進一步對鈣鈦礦頂部與底部採用螢光成像測試發現,底部螢光相較於頂部整體更弱,且存在大量非輻射複合區域——螢光暗區,其中大量暗區分布於滷化鉛螢光區域附近,說明除鈣鈦礦晶粒底部嚴重的本徵缺陷引起的非輻射複合暗區之外,大量底部滷化鉛區域也會造成鈣鈦礦晶粒附近的非輻射複合加重。原位觀察中還發現滷化鉛信號與螢光暗區在鈍化過程中的消失存在時間差異。

圖3. 鈣鈦礦多晶薄膜頂面與底面的螢光成像。紅色:700-790 nm範圍螢光;藍色:500-570 nm範圍螢光。

圖4. 原位底部共聚焦螢光成像制樣、鈣鈦礦底部時間分辨原位螢光成像。

此外,眾所周知,異質滷化銨上表面處理方法是近年來實現高質量鈣鈦礦薄膜以及高效率鈣鈦礦光伏器件的最有效手段,但其機理往往被認為是對鈣鈦礦薄膜頂部附近區域的缺陷鈍化。研究者基於對底面性質的深入認知與表徵,發現異質滷化銨的上表面處理也會對底部造成顯著影響,改變底部形貌、組分以及晶體結構,從而改善了底部大量的非輻射複合區域,因此研究者將這一新機理定義為:分子輔助的微結構重構,從而更全面的解釋了異質滷化銨表面處理的高效性的根源,也證實了多晶鈣鈦礦薄膜的軟晶格性質,從而允許分子從頂部滲透擴散到薄膜底部,實現對整個薄膜全面的改善。

圖5. 滷化銨表面鈍化後鈣鈦礦薄膜頂部和底部性質。

該工作對鈣鈦礦多晶薄膜底界面的微區形貌、化學組分、電子結構及光物理性質進行了充分分析,所發展的多晶薄膜剝離技術和原位共聚焦螢光成像技術也將為為今後研究多晶薄膜底面特性提供了通用平臺;研究發現了薄膜底部相較於頂部更加嚴重的薄膜異質性,並進一步揭示了薄膜底部大量非輻射複合區域的主要來源,最終闡明了滷化銨上表面鈍化策略的真實機理,顛覆了傳統認知並為今後器件優化方法的發展以及相關分子的設計提供了指導。

在研究工作開展過程中,英國劍橋大學Samuel D. Stranks教授、美國勞倫斯伯克利Thomas P. Russell教授、鄭州大學邵國勝教授與沈永龍博士、西北工業大學黃維院士與塗用廣副教授、南方科技大學於洪宇教授等團隊都對該研究的順利開展給予了大量的支持和幫助。

該工作也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北京大學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納光電子前沿科學中心、北京大學長三角光電科學研究院、極端光學協同創新中心、「2011計劃」量子物質科學協同創新中心、英國工程和自然科學研究委員會(EPSRC)等單位的支持。

責任編輯:lq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揭開鈣鈦礦光伏器件中「被埋藏的秘密」
    近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現代光學研究所朱瑞研究員、龔旗煌院士課題組與英國薩裡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張偉教授課題組再度聯合,首次建立了直接研究多晶鈣鈦礦薄膜「埋底」界面的系統研究方法,創新發展了多晶薄膜剝離技術與原位共聚焦螢光成像技術,揭示了鈣鈦礦底面的非輻射複合區域分布及來源;基於對鈣鈦礦底面的認知,進一步闡明了異質滷化銨上表面處理工藝實現鈣鈦礦薄膜底部界面優化改善的機理
  • 大尺寸柔性單晶鈣鈦礦薄膜技術
    當前,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由於其獨有的電子和光學特性,如高吸收係數、長載流子擴散長度、帶隙可調等。使得其在許多器件應用特別是柔性可拉伸器件中極具發展潛力。由於單晶的取向性與遷移行為和較低的缺陷濃度的依賴性,使得單晶雜化鈣鈦礦比多晶相具有更好的載流子輸運行為和更高的穩定性。
  • 鈣鈦礦又又又登上《Science》,首次揭秘雜化鈣鈦礦薄膜的原子級解析度顯微圖像
    Herz等人在雜化鈣鈦礦薄膜原子晶體結構方面的重大突破。該團隊開發了一種新的成像技術,首次獲得了立方相FAPbI3鈣鈦礦薄膜的原子級分辨圖像。這一發現為人們在原子級別上了解雜化鈣鈦礦提供了空前的認知!多晶雜化鈣鈦礦薄膜領域的挑戰多晶雜化金屬滷化物鈣鈦礦(MHPs)薄膜由於具有高光學吸收係數,高載流子遷移率以及令人驚訝的再生能力和良性晶界(幾乎不存在應變和位錯)等特點,已經成為高效光伏和光電應用(如太陽能電池)的理想材料。
  • 鈣鈦礦又又又登上《Science》,首次揭秘雜化鈣鈦礦薄膜的原子級解析度顯微圖像!
    Herz等人在雜化鈣鈦礦薄膜原子晶體結構方面的重大突破。該團隊開發了一種新的成像技術,首次獲得了立方相FAPbI3鈣鈦礦薄膜的原子級分辨圖像。這一發現為人們在原子級別上了解雜化鈣鈦礦提供了空前的認知!多晶雜化鈣鈦礦薄膜領域的挑戰多晶雜化金屬滷化物鈣鈦礦(MHPs)薄膜由於具有高光學吸收係數,高載流子遷移率以及令人驚訝的再生能力和良性晶界(幾乎不存在應變和位錯)等特點,已經成為高效光伏和光電應用(如太陽能電池)的理想材料。
  • 首次獲得一種高質量、大規模均勻鈣鈦礦薄膜
    編輯推薦:本文提出了一種氣相陰離子交換策略,利用氣體注入循環實現大規模無機鈣鈦礦的精確相位和帶隙控制,產生了一些薄膜形貌中從未報導過的鈣鈦礦,如氯化銫。該研究為無機鈣鈦礦提供了一種新的、通用的氣相陰離子交換方法。
  • 【Angew】蘇大鄒貴付教授合作製備大面積超薄鈣鈦礦單晶薄膜
    滷化物鈣鈦礦由於其獨特的光電性質,在薄膜光電子器件領域具有極大潛力。雖然許多工作都集中在多晶鈣鈦礦材料上,但單晶鈣鈦礦比多晶具有更好的載流子輸運能力和更高的穩定性,可以有有效減少甚至消除載流子輸運過程中的散射損失以及晶界複合,採用單晶鈣鈦礦薄膜作為器件活性層被認為是進一步提高鈣鈦礦光電子器件性能的理想方案。
  • 蘇州大學鄒貴付、尹萬健教授合作製備大面積超薄鈣鈦礦單晶薄膜
    近日,蘇州大學鄒貴付教授和尹萬健教授從成核生長動力學角度,採用溶液過程動力學誘導晶面各向異性生長策略,製備了大面積超薄鈣鈦礦單晶薄膜。作者指出,各向異性生長鈣鈦礦薄膜需要考慮成核、生長以及誘導各向異性生長三個階段,並設計了相應的實驗合成方案,實現了該薄膜的各向異性生長。
  • 美科學家成功利用半導體製造工藝製備出大面積柔性單晶鈣鈦礦薄膜
    目前文獻報導的鈣鈦礦太陽電池器件大部分都是基於多晶鈣鈦礦薄膜,因為多晶結構製備工藝較為簡單,但多晶薄膜存在大量缺陷且結構穩定性較差。相比之下,單晶鈣鈦礦薄膜無晶界缺陷極少,因此具備更加優異的電荷傳輸性能和穩定性,但該類薄膜的製備工藝極具挑戰性(薄膜成核、形貌和組分難以控制),因此在製備工藝上實現突破是單晶鈣鈦礦電池實現商業化應用的關鍵因素。
  • 鈣鈦礦單晶 柔性?
    鈣鈦礦無疑是當下材料領域的明星,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具有引人矚目電子和光電特性,在包括太陽能電池、發光二極體(LED)、光電探測器等許多設備中有著巨大的應用潛力。當前研究較多是多晶材料,但與之相比,單晶雜化鈣鈦礦材料的缺陷和晶界更少,具有更優的光生載流子輸運能力和穩定性。
  • 綜述:無機-有機鈣鈦礦材料在新型薄膜太陽能電池中的應用
  • 長春光機所光子實驗室研製出一種高靈敏度鈣鈦礦單晶-石墨烯複合垂直結構光電探測器
    近日,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光子實驗室的於偉利與羅切斯特大學郭春雷研究團隊合作針對基於鈣鈦礦多晶薄膜的光電探測器性能易受晶界和晶粒缺陷的影響這一問題甲基銨滷化鉛鈣鈦礦(CH3NH3PbX3, X=Cl, Br, I)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鈣鈦礦材料,因其具有直接帶隙、寬光譜響應、高吸收係數、高載流子遷移率、長載流子擴散係數等優點,逐漸成為製備光電探測器的前沿熱點材料。
  • Nature:鈣鈦礦單晶,柔性?
    當前研究較多是多晶材料,但與之相比,單晶雜化鈣鈦礦材料的缺陷和晶界更少,具有更優的光生載流子輸運能力和穩定性。因此,鈣鈦礦單晶薄膜的製備一直是材料研究的熱點話題。不過,在製備過程中控制單晶鈣鈦礦的形貌和組成非常困難,低成本、滿足現有工業標準的製備過程更是未見報導,這些都制約了單晶鈣鈦礦材料的進一步發展。
  • 美國研發超高速鈣鈦礦製程,12公尺太陽能薄膜一分鐘製成!
    史丹福大學為加速鈣鈦礦電池發展,也研發出專用的「快速製造設備」,一分鐘就可以製造出 12 公尺的鈣鈦礦薄膜。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是由便宜、豐富的碘、碳和鉛化學物質製成的晶體,可以在水中以近沸點的溫度下成長,與傳統需要 3 千度高溫精煉的矽晶太陽能電池相比,所需能源較少,且鈣鈦礦重量輕、又可以製成可撓模塊,太陽能板設計能更加多樣,更何況轉換效率還達 25%。
  • 換個前驅體,就能製備純相二維鈣鈦礦薄膜
    是一種以有機長鏈胺作為間隔離子的二維鈣鈦礦材料,其優異的光電性能和穩定性獲得了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目前,基於液相法製備的二維Ruddlesden-Popper層狀鈣鈦礦薄膜均由多相混合量子阱結構(multiple quantum wells, MQWs)組成,即目標量子阱結構與實際獲得的相結構有很大不同。儘管鈣鈦礦前驅體溶液是嚴格按照化學計量比的方式配置,也難以在沉積的過程中直接形成目標設計的純相量子阱薄膜。
  • 美研發超高速鈣鈦礦製程,一分鐘制出12公尺太陽能薄膜
    鈣鈦礦太陽能身具轉換效率高、製程相對簡易與環保優勢,但在實現規模商業化、更普及之前,得解決不穩定與加速製造速度等問題,以免跨不出「死亡之谷」,對此,史丹福大學為加速鈣鈦礦電池發展,也研發出專用的「快速製造設備」,一分鐘就可以製造出 12 公尺的鈣鈦礦薄膜。
  • 新製造方法:讓單晶鈣鈦礦器件更具可行性
    導讀據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納米工程師開發出一種將鈣鈦礦製作成單晶薄膜的新方法。與目前最先進的多晶形式相比,這種鈣鈦礦在太陽能電池和光學設備中使用時效率更高。雖然許多現有方法集中在多晶材料上,但與多晶材料相比,由於單晶雜化鈣鈦礦的定向傳輸行為和較低的缺陷濃度,其載流子輸運性能和穩定性均優於多晶鈣鈦礦。但是,單晶雜化鈣鈦礦的製備以及控制其形態和組成,往往頗具挑戰性。
  • 退火時間對三重陽離子鈣鈦礦薄膜及其太陽電池的影響
    含三重陽離子混合滷化物鈣鈦礦(CsFAMA)的銫(Cs)作為光吸收層被廣泛應用於高效、穩定、高重複性的鈣鈦礦型太陽能電池(PSCs)。另一方面,熱退火是製備鈣鈦礦薄膜的一種普遍的後處理方法。此外,熱處理高度依賴於鈣鈦礦材料。然而,迄今為止還沒有關於CsFAMA鈣鈦礦的專門研究報告。來自西南石油大學光電研究所的研究者針對這一領域進行了系統地研究。
  • 最新《Science》揭秘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中「陷阱」之謎!
    混合無機-有機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效率主要受到捕獲電荷載流子並導致無用重組的缺陷的限制。近日,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黃勁松教授(通訊作者)報導了金屬滷化物鈣鈦礦單晶和多晶太陽能電池中「陷阱」的空間和能量分布解析結果。其中,單晶中的陷阱密度相差五個數量級,最低值為2×10^11 cm-3,且大多數深陷阱位於晶體表面。
  • 長春光機所等在鈣鈦礦單晶場效應電晶體方面取得進展
    然而,利用鈣鈦礦材料製備經典的器件——場效應電晶體(FET)仍然存在很大挑戰。主要原因在於電晶體中載流子在橫向和界面的傳輸特別容易受到鈣鈦礦多晶薄膜晶面狀態和晶粒中普遍存在的缺陷的影響。在反溫度結晶過程中的空間限域產生了超光滑的頂面和底面形貌,沒有明顯的晶粒界疇以及通常在自由生長的晶體和多晶薄膜中觀察到的任何其他波紋,在雜化鈣鈦礦多晶薄膜常見的形態缺陷和表面經常發現的化學雜質也得到了明顯的控制。這種方法還消除了多晶薄膜中常見的晶界(已知晶界是隧道結形成引起的橫向傳輸阻力的來源)。通過垂直限制,晶體傾向橫向生長,使它們達到毫米級或更大,並且易於橋接。
  • 世界首塊超大尺寸鈣鈦礦單晶製成
    原標題:世界首塊超大尺寸鈣鈦礦單晶製成 中國經濟網北京10月14日訊(記者佘惠敏)從中科院獲悉:由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劉生忠研究員帶領的團隊與陝西師範大學合作,利用升溫析晶法,首次製備出超大尺寸單晶鈣鈦礦CH3NH3PbI3晶體,尺寸超過2英寸(大於71 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