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十隻鉗嘴鸛「做客」翠湖公園

2020-11-24 騰訊網

「這是什麼鳥呀,好漂亮的翅膀,好大的嘴。」14日下午3點多,翠湖南路上翠湖賓館附近,許多攝鳥愛好者在拍翠湖公園東塘裡的一些鳥,拍鳥的人大約有20多人,「長槍短炮」,陣仗很大。是什麼鳥吸引了它們?原來是一種名為鉗嘴鸛的鳥類第一次造訪翠湖公園。

鉗嘴鸛出現引來大批拍客

14日下午3點多,翠湖公園外圈人來人往,靠近翠湖賓館一側的地方,20、30名攝影愛好者拿著相機,鏡頭對準了湖裡的一群鳥。湖裡的水已經見底,露出淤泥。

這些鳥看上去像鶴,有著長長的腳,灰黑色的羽毛及長長的嘴,尤其是它的嘴,像鉗子一樣,很特別。它們靠在水邊,有時候會走到水面找食物,不一會兒,就會看到有鳥兒捕到了食物,看上去像是泥鰍之類的動物。

這是什麼鳥呢?有市民問鳥類攝影者。

「這是鉗嘴鸛,這是它們第一次才出現在翠湖裡,我是3月10日發現它們的,那天大約有60來只,這兩天少了,只有十幾隻了。」一名鳥類攝影者說,以前他們在翠湖沒有見到過。

另一名攝影愛好者說:「這種鳥拍出來還是很好看的,尤其是他們飛翔的時候和捕到食物的時候,拍出來的照片都很美,因此這幾天來拍的人都很多,估計再過幾天也就拍不到了。此次這些鳥出現在這裡估計是遷徙路過,順便休息吃點東西。」

一名攝影愛好者說:「要拍到好照片還真不容易,我對著鏡頭看了半天,眼睛都看花了。」

此次前來拍照的攝影愛好者多為中老年人,平日裡喜歡在翠湖拍照,還有一部分是聽聞有新的鳥類到來,特地來此拍照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快到4點的時候,鉗嘴鸛陸續從遠處飛到翠湖覓食,約有20多隻,除了鉗嘴鸛,湖中間還有幾十隻白鷺,鉗嘴鸛和白鷺體形差不多,白鷺全身都是白色的,但鉗嘴鸛的翅膀上有黑色,鉗嘴鸛顧名思義,嘴很特別,有些像鉗子,鉗嘴鸛站立時只能看到翅膀尖上有一點黑色,但當它飛起來時,整個翅膀都是黑色的,與白色的身子形成鮮明的對比。

森林公安呼籲廣大市民繼續參與到愛鳥護鳥行列中來

鉗嘴鸛到翠湖公園覓食引起了昆明市森林公安局的注意,3月13日下午,昆明市森林公安局組織警力到翠湖公園巡查了解鉗嘴鸛的情況。

平時,轄區森林公安在附近主要是巡護紅嘴鷗。最近市民反映翠湖公園出現了鉗嘴鸛,昆明森林公安特別關注。

它們首次出現在翠湖,說明昆明的生態更好了,鉗嘴鸛的到來也給市民帶來了一道新的、美麗的景觀。這種鳥是遷徙鳥,也是野生動物,森林公安呼籲市民繼續參加到愛鳥護鳥行列中來,保護它們,不要傷害和驚嚇它們。森林公安也會繼續做好相關的保護和宣傳工作,讓更多的人愛護野生動物。

2006年該鳥首次在中國有紀錄

昆明鳥類協會副秘書長王智斌介紹,鉗嘴鸛原本生活在東南亞熱帶地區,分布於印度及東南亞,屬鸛科動物,主要食草、魚、蝦為生。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低危物種。雙翅展開時寬達81釐米。體型很大,體長81釐米。體羽白色至灰色,冬羽菸灰色。飛羽和尾羽黑色。下喙有凹陷,喙閉合時有明顯缺口。虹膜白色至褐色;臉部裸露皮膚灰黑色;喙淡綠的角質色或紅色;腳粉紅色。鉗嘴鸛是遷徙鳥類,是高度社會化的動物,繁殖期形成與其他鸛及水禽混群,在大樹上築巢,如蒼鷺。

王智斌說,2006年10月3日在中國雲南大理洱源西湖紀錄,為中國首次紀錄。但是在近年以來,雲南許多地方都出現了此鳥,比如大理、曲靖、昆明等地,說明這些地方還是適合這種鳥的生存,加上現在人們對動物的保護意識加強,鳥感受到比較安全,因此也離人較近了。

相關焦點

  • 特殊「客人」到訪 盤州市首次發現上百隻世界瀕危物種「鉗嘴鸛」
    近期,在盤州市境內民主鎮、大山鎮、普田鄉等鄉鎮發現一群特殊的「客人」,它們是鉗嘴鸛,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此次來到盤州「做客」,是它們一年一度的遷徙活動,在盤州尚屬首次發現。據群眾反映,近期在民主鎮滑石村村寨周圍出現上百隻灰白色的鉗嘴鸛大鳥,它們時而在高空滑翔,時而停在地裡覓食,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 約500隻瀕危物種鉗嘴鸛定居雲南孟連 當地加強保護
    圖為停留在雲南孟連的鉗嘴鸛。 何有剛 攝中新網普洱9月22日電 (何有剛)在雲南省普洱市孟連縣,一群鉗嘴鸛自去年冬天到來後,不僅沒有像往年一樣離開,還帶來了很多同伴,數量約達500隻。為此,當地加強了對它們的保護。
  • 陝西洋縣:鉗嘴鸛「亮相」朱䴉之鄉
    11月15日上午,鳥類攝影愛好者楊鑫在陝西洋縣儻水河邊意外拍攝到鉗嘴鸛。該物種在陝西發現尚屬首次。鉗嘴鸛又名亞洲鉗嘴鸛、亞洲開嘴鸛,屬於遷徙性鳥類,以沼澤地和沿海灘涂軟體動物為食,屬於中型鸛,翼展可達147-149釐米,壽命最長為18年。
  • 雲南孟連出現約五百隻鉗嘴鸛,當地人激動不已,專家卻說不是好事
    雲南孟連縣,一群亞洲鉗嘴鸛自去年冬天到來之後,沒有像往年一樣春季以後就離開,還帶來了很多同伴,數量大約500隻,儼然已把這裡當做定居的地方。鉗嘴鸛讓攝影愛好者激動不已,當地也加強了對它們的保護。2006年10月,有鳥類愛好者在雲南洱源拍到鉗嘴鸛,這是中國首次記錄到這種鳥類,當時大家還覺得可能是迷路過來的鳥,接下來幾年也沒有再次發現。沒想到,自2010年開始,鉗嘴鸛迅速在雲南省四處開花,並擴散到了貴州、四川、廣西、廣東幾省。鉗嘴鸛是遷徙鳥類。是高度社會化的動物,繁殖期形成與其他鸛及水禽混群,在大樹上築巢,如蒼鷺。巢分層,以促進資源分工並存的物種之間和適應巢大小間的變化。
  • 科普一下,了解鉗嘴鸛的請舉手
    鉗嘴鸛屬於中型鸛,體重1.3-8.9千克,體長31-89釐米,翼展147-149釐米。鳥喙是沉悶的黃灰色,下喙有凹陷,喙閉合時有明顯缺口。虹膜白色至褐色;臉部裸露皮膚,灰黑色;鳥喙淡綠的角質色或紅色;腳粉紅色。鉗嘴鸛往往被誤認為蒼鷺,而它不屬於鶴,而是另一種大鳥。鸛一般有較重的鳥喙,飛行時脖子伸出,而不能像鶴那樣彎曲和縮回。
  • 熱帶鳥類鉗嘴鸛「到訪」漢中
    在河邊,這隻「首次亮相」的鉗嘴鸛時而與朱䴉等鳥類一起覓食,時而飛上樹杈休息。    有意思的是,當天下午5時許,當這隻鉗嘴鸛準備棲息在一棵白楊樹上時,遭到了兩隻喜鵲的驅離。    好在鉗嘴鸛雖然被「欺生」,但也沒有與喜鵲們「一般見識」,挪個地兒照樣自由自在。
  • 世界瀕危物種鉗嘴鸛 成群飛抵會澤
    連日來,在會澤縣新街鄉花語湖,一群大鳥在樹上棲息嬉戲、盤旋飛舞,與春色春光相映成趣,駐村扶貧幹部王世忠通過觀察和查詢,確認了這群特殊的 " 賓客 "就是世界瀕危物種鉗嘴鸛。這段時間,鉗嘴鸛正三五成群停留在新街鄉花語湖邊。它們有的站立、有的嬉戲爭搶食物、有的親切地相互梳理羽毛、有的歇在樹上,有的站在湖邊,有的在淺水處覓食。民盟雲南省委派駐新街扶貧的幹部王世忠說:「這群水鳥叫鉗嘴鸛,屬於瀕危物種,今年清明前來到我們美麗的花語湖邊,總共有六七十隻。」據資料介紹:鉗嘴鸛是遷徙鳥類,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2013年列為頻危物種。
  • 陝西首次發現瀕危鳥類鉗嘴鸛 與朱䴉同框悠然覓食
    近日 ,攝影愛好者在陝西洋縣的黨河邊拍到了鉗嘴鸛和朱䴉同框覓食的珍貴畫面,這也是這種生活在熱帶的瀕危鳥類第一次在陝西被發現。這隻鉗嘴鸛時而在河邊的溼地與朱䴉白鷺一起覓食,時而飛上樹杈休息,悠然自得。只有兩隻喜鵲「欺生」,不停地繞飛,試圖驅趕這隻生面孔的大鳥。
  • 三小夥撿到「怪鳥」 報警才知是瀕危物種鉗嘴鸛
    圖為民警為鉗嘴鸛清洗、消毒傷口。 鍾欣 攝  中新網保山8月11日電 記者8月11日從雲南省公安廳新聞辦獲悉,保山市的3名青年日前撿到一隻「怪鳥」,報警求助後得知,該鳥為瀕危物種鉗嘴鸛。  8月8日晚,保山市昌寧縣田園鎮3名青年在散步時,在路邊發現一隻受傷的「怪鳥」,一隻野貓正在對「怪鳥」進行追咬。
  • 「鉗嘴鸛」 嘴如鐵鉗,為了好好吃飯,鳥兒竟讓嘴巴大變樣?
    鉗嘴鸛體型很大,體長81釐米。體羽白色至灰色,冬羽菸灰色。飛羽和尾羽黑色。下喙有凹陷,喙閉合時有明顯缺口。虹膜白色至褐色;臉部裸露皮膚灰黑色;喙淡綠的角質色或紅色;腳粉紅色。大家也猜到它們為什麼叫這個名子了吧?
  • 西北郊溼地的核心區域——翠湖溼地公園
    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翠湖國家城市溼地公園。它位於海澱區上莊鎮,是北京市唯一一個國家級城市溼地公園。這裡自古以來就是北京西北郊溼地的核心區域,是京城上風上水的黃金地段,曾是歷史上著名溼地,而今仍是山清水秀,景色優美。翠湖國家城市溼地公園主要是由水稻田、魚塘、低洼綠地改造而成。
  • 掃一掃 昆明翠湖公園100種植物你知道
    記者25日從昆明翠湖公園獲悉,為進一步便捷市民和遊客的遊覽,翠湖公園經過近2個月的準備,將園區內常見的100種植物花卉(其中高大喬木約80種,灌木花卉約20種)分別製作了二維碼,懸掛在植物標識牌上。二維碼的製作採用了大量的翠湖元素和文化背景,色彩明亮、醒目,讓市民和遊客可以一邊掃碼一邊體會翠湖的歷史人文風情;為了保證內容的科學性與完整性,植物二維碼直接連結到百度百科,感興趣的市民和遊客只需動動手指,就能全面並且詳實的進行了解,公園親切的稱這些二維碼為植物的「身份證」。
  •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做客」燕山石化牛口峪公園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做客」燕山石化牛口峪公園 2021-01-07 11:22:01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羅攀 責任編輯:羅攀
  • 近百隻世界瀕危物種來到畢節這裡棲息
    連日來近百隻世界瀕危物種鉗嘴鸛「蒞臨」黔西縣成為當地春日裡一道亮麗的風景在黔西縣錦星鎮新街社區,近百隻世界瀕危物種鉗嘴鸛在樹上棲息嬉戲、盤旋飛舞,與春色春光相映成趣,構成了一幅和諧的生態畫卷,吸引了一批批攝影愛好者前來取景拍攝,用鏡頭記錄鉗嘴鸛的生活棲息。
  • 昆明廣場舞噪音有多大 翠湖公園小隊音量超60分貝
    最近,一位市民向晚報君爆料稱, 在昆明一些免費公園內,從早到晚,時常能聽到廣場舞樂聲,「一直響個不停,音響聲音又大,去公園裡面散散心,卻要被他們的聲音吵得心煩。」現場音樂聲都在60分貝以上12月24日,記者走訪了位於市中心的翠湖公園,還沒有進大門,就看到路邊有一個廣場舞小隊跳得正嗨。翠湖公園的水月軒也是眾多廣場舞愛好者們的樂園,距離不過五六十米,便能聽到響亮的歌舞聲。
  • 翠湖溼地候鳥戴遷徙環志
    本報訊(通訊員潘雪)翠湖溼地公園鳥類環志工作站2015年春季鳥類環志工作日前順利結束。截至目前在公園一期環志到鳥類79隻,公園二期環志到鳥類346隻。  環志到的鳥類中,紅脅藍尾鴝、北紅尾鴝、棕頭鴉雀、樹麻雀、黃喉鵐、小鵐、紅喉姬鶲、褐柳鶯數量較多,還有少量公園相對較少見或較難環志到的普通翠鳥、樹鷚、白眉鵐、灰頭鵐、黃眉柳鶯、黃腰柳鶯、冕柳鶯、紅喉歌鴝、藍喉歌鴝、東方角鴞、灰頭綠啄木鳥、星頭啄木鳥、斑鶇、紅尾鶇、虎斑地鶇、黃腹山雀、戴勝、灰鶺鴒、環頸雉、鱗頭樹鶯等,其中冕柳鶯、藍喉歌鴝、紅尾鶇、虎斑地鶇和鱗頭樹鶯是公園第一次觀測到。
  • 百餘只國家一級保護瀕危鳥類黑鸛飛臨介休
    11月29日,記者從介休市了解到,近日,介休汾河國家溼地公園的工作人員驚喜地發現百餘只國家一級保護瀕危鳥類黑鸛在公園保育區覓食、棲息。黑鸛是國家一級保護瀕危鳥類,性情機警,一般在遠離人類的區域活動。成鳥體長1米左右,背部覆蓋著黑色羽毛,在陽光下會反射出綠色或紫色的金屬光輝。黑鸛對棲息環境要求很高,常常三五成群棲息於開闊的河岸、沼澤或溪流附近,以小型魚類、昆蟲等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