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
(《本經》)
【異名】細石、細理石(《別錄》),軟石膏(《本草衍義補遺》),寒水石(《綱目》),白虎(《藥品化義》)。
【來源】為硫酸鹽類礦物石膏的礦石。
【礦物形態】石膏
單斜晶系。晶體常作板狀,集合體常呈緻密粒狀、纖維狀或葉片狀。顏色通常為白色,結晶體無色透明,當成分不純時可呈現灰色、肉紅色、蜜黃色或黑色等。條痕白色。透明至半透明。解理面呈玻璃光澤或珍珠狀光澤,纖維狀者呈絹絲光澤。片狀解理顯著。斷口貝狀至多片狀。硬度1.5~2。比重2.3。具柔性和撓性。
常產於海灣鹽湖和內陸湖泊形成的沉積巖中。
【採集】一般於冬季採挖,挖出後,去淨泥土及雜石。
【藥材】為長塊狀或不規則形纖維狀的結晶集合體,大小不-。全體白色至灰白色。大塊者上下二面平坦,無光澤及紋理。體重質松,易分成小塊,縱斷面具纖維狀紋理,並有絹絲樣光澤。無臭,味淡。以塊大色白、質松、纖維狀、無雜石者為佳。燒之,染火焰為淡紅黃色,能熔成白色磁狀的鹼性小球。燒至120℃時失去部分結晶水即成白色粉末狀或塊狀的煅石膏。
產湖北、安徽、河南、山東、四川、湖南、廣西、廣東、雲南、新疆等地。
【化學成分】主要成分為含水硫酸鈣。其中CaO為32.5%、SO2為46.6%、H2O為20.9%,此外常有粘土、砂粒、有機物、硫化物等雜質混入。據北京醫學院分析,除硫酸鈣外,尚夾雜微量的Fe++及Mg++。
煅石膏為無水硫酸鈣(CaSO4)。
【炮製】生石膏:去淨雜石,洗淨泥土,打碎成小塊。煅石膏:取淨石膏塊,置坩堝內,在無煙爐火中煅至酥鬆狀,取出,放涼,碾碎。
①《雷公炮炙論》:"凡使石膏,須石臼中搗成粉,羅過,生甘草水飛過,澄,曬,研用。"
②《綱目》:"石膏,古法惟打碎如豆大,絹包入湯煮之,近人因其寒,火煅過用,或糖拌炒過,則不妨脾胃。"
③《藥品化義》:"石膏,略煅帶生用,多煅則體膩性斂。"
【性味】辛甘,寒。
①《本經》:"味辛,微寒。"
②《別錄》:"甘,大寒,無毒。"
③《醫學啟源》:"《主治秘訣》雲,性寒,味淡。'
【歸經】入肺、胃經。
①《湯液本草》:"入手太陰、少陽,足陽明經。"
②《本草衍義補遺》:"入陽明、手太陰、手少陽。"
【功用主治】生用解肌清熱,除煩止渴。治熱病壯熱不退,心煩神昏,譫語發狂,口渴咽幹,肺熱喘急,中暑自汗,胃火頭痛、牙痛,熱毒壅盛,發斑發疹,口舌生瘡。煅敷生肌斂瘡。外治癰疽瘡瘍,潰不收口,湯火燙傷。
①《本經》:"主中風寒熱,心下逆氣,驚喘,口乾舌焦,不能息,腹中堅痛,產乳,金瘡。"
②《別錄》:"除時氣頭痛身熱,三焦大熱,皮膚熱,腸胃中膈熱,解肌發汗,止消渴煩逆,腹脹暴氣喘息,咽熱。亦可作浴湯。"
③《藥性論》:"治傷寒頭痛如裂,壯熱,皮如火燥,煩渴,解肌,出毒汗,主通胃中結,煩悶,心下急,煩躁,治唇口乾焦。和蔥煎茶去頭痛."
④《日華子本草》:"治天行熱狂,下乳,頭風旋,心煩躁,揩齒益齒。"
⑤《珍珠囊》:"止陽明頭痛,止消渴,中暑,潮熱。"
⑥《用藥心法》:"胃經大寒藥,潤肺除熱,發散陰邪,緩脾益氣。"
⑦《本草衍義補遺》:"研為末,醋研丸如綠豆大,以瀉胃火、痰火、食積。"
⑧楊士瀛:"煅過最能收瘡暈,不至爛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