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Lancet:我們的健康並不容樂觀

2021-01-10 生物谷


2015年6月9日訊 /生物谷BIOON/-- 一個最新的有關全球健康的分析表示:在2013年,世界人口中只有大約4%沒有任何健康問題。三分之一的人口約23億人,有至少五個以上的健康問題。而且情況越來越糟糕,而不是在變得更好:根據全球疾病負擔研究,世界範圍內的身體健康的人的比例正在逐年丟失——疾病率從1990年的21%上升到2013年的31%。越來越多的老年人也意味著,伴隨健康問題生活的人群數量將在未來幾十年裡迅速攀升。

這篇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最新的The Lancet。該研究涉及來自188個國家,超過300種疾病和損傷的數據。是目前關於世界人口健康問題趨勢的最大調查,涵蓋了1990年到2013年。

在1990年和2013年,全球背景下引起健康狀況不佳的主要問題是:腰背疼痛、抑鬱、缺鐵性貧血、頸部疼痛和年齡相關的聽力損失。在2013年,兩個健康狀況——肌肉骨骼問題(主要如腰痛、頸肩痛和關節炎)和心理健康/物質濫用障礙(主要是抑鬱、焦慮、吸毒和酗酒)佔了改變健康生活原因統計的近一半情況。

根據這項研究,2013年,世界上每10人中就有1個患有以下疾病中的至少一個:蛀牙、緊張性頭痛、缺鐵性貧血、年齡相關的聽力損失、生殖器皰疹、偏頭痛、腸蛔蟲和稱為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症的遺傳性血液病症。該研究還發現了1990年至2013年的「驚人」上升:因糖尿病、老年痴呆症和關節炎引起的病症。

研究人員指出,社會關注似乎更傾向於應對死亡率而非降低殘疾率。例如,研究發現全球糖尿病患者在過去23年實際增加了43%,而糖尿病死亡人數僅增長了9%。

研究報告的作者,華盛頓大學全球衛生計量和評估研究所的教授Theo Vos表示說:「一些可以預防的健康問題,特別是情節特別嚴重肌肉骨骼疾病和精神/行為障礙,大部分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將衛生工作重點轉向世界各地。不能只是延長壽命,也要保持健康。(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來源並附原文連結。更多資訊就在生物谷資訊APP。


DOI: 10.1016/S0140-6736(15)60692-4
PMC

PMID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incidence, prevalence, and 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 for 301 acute and chronic diseases and injuries in 188 countries, 1990–2013: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3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3 Collaborators

Summary
Background
Up-to-date evidence about levels and trends in disease and injury incidence, prevalence, and 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 (YLDs) is an essential input into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health policies. In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3 (GBD 2013), we estimated these quantities for acute and chronic diseases and injuries for 188 countries between 1990 and 2013.

Methods
Estimates were calculated for disease and injury incidence, prevalence, and YLDs using GBD 2010 methods with some important refinements. Results for incidence of acute disorders and prevalence of chronic disorders are new additions to the analysis. Key improvements include expansion to the cause and sequelae list, updated systematic reviews, use of detailed injury codes, improvements to the Bayesian meta-regression method (DisMod-MR), and use of severity splits for various causes. An index of data representativeness, showing data availability, was calculated for each cause and impairment during three periods globally and at the country level for 2013. In total, 35?620 distinct sources of data were used and documented to calculated estimates for 301 diseases and injuries and 2337 sequelae. The comorbidity simulation provides estimates for the number of sequelae, concurrently, by individuals by country, year, age, and sex. Disability weights were updated with the addition of new population-based survey data from four countries.

Findings
Disease and injury were highly prevalent; only a small fraction of individuals had no sequelae. Comorbidity rose substantially with age and in absolute terms from 1990 to 2013. Incidence of acute sequelae were predominantly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short-term injuries, with over 2 billion cases of upper respiratory infections and diarrhoeal disease episodes in 2013, with the notable exception of tooth pain due to permanent caries with more than 200 million incident cases in 2013. Conversely, leading chronic sequelae were largely attributable to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with prevalence estimates for asymptomatic permanent caries and tension-type headache of 2·4 billion and 1·6 billion, respectively.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number of sequelae in populations varied widely across regions, with an expected relation between age and disease prevalence. YLDs for both sexes increased from 537·6 million in 1990 to 764·8 million in 2013 due to population growth and ageing, whereas the age-standardised rate decreased little from 114·87 per 1000 people to 110·31 per 1000 people between 1990 and 2013. Leading causes of YLDs included low back pain and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mong the top ten causes of YLDs in every country. YLD rates per person, by major cause groups, indicated the main drivers of increases were due to musculoskeletal, mental, and substance use disorders,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chronic respiratory diseases; however HIV/AIDS was a notable driver of increasing YLDs in sub-Saharan Africa. Also, the proportion of 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 due to YLDs increased globally from 21·1% in 1990 to 31·2% in 2013.

Interpretation
Ageing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is leading to a substantial increase in the numbers of individuals with sequelae of diseases and injuries. Rates of YLDs are declining much more slowly than mortality rates. The non-fatal dimensions of disease and injury will require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from health systems. The transition to non-fatal outcomes as the dominant source of burden of disease is occurring rapidly outside of sub-Saharan Africa. Our results can guide future health initiatives through examination of epidemiological trends an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variation across countries.

相關焦點

  • The Lancet:人均壽命有望超過90?
    (圖片摘自www.sciencealert.com)2017年2月26日 生物谷BIOON/ --如果衡量生活質量的關鍵是壽命的話,我們的未來似乎十分誘人。奇怪的是,我們還不完全清楚為什么女性比男性的預期壽命高,研究者們推測這可能與生活習慣有關。研究者之一,Majid Ezzati稱:「男性相比女性生活習慣更加不健康一些,因此預期壽命也會較短。他們抽菸以及喝酒的頻率更高,而且更加容易出交通事故,謀殺率也較高」。對於韓國來說,未來15年內出生的女性壽命達到90歲的概率有57%。而如今該國女性的壽命也達到了85.8歲。
  • Lancet重磅 | 以全 中文 的形式展現中國學者的論文:給父親的一封信
    來自期刊網頁截圖詳情,請閱讀: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19)33100-9/fulltext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19)33179-4/fulltext
  • 地球現狀不容樂觀,我們必須為其做點什麼!
    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森林銳減,土地荒漠化,大氣汙染,酸雨蔓延,水體汙染……,我們的地球目前面臨著諸多環境問題,不容樂觀。之所以現狀如此,究其原因是人類自己的所作所為給地球造成了危害。對於地球生病,我們應該為其做點什麼!首先保護環境要從植樹做起。地球需要綠色,如果人人都種一棵樹,那麼世界處處都有大森林。
  • Preprints with The Lancet不等於柳葉刀發表
    自那時起,我們詢問了柳葉刀系列期刊中處於投稿階段的所有研究論文的作者,是否願意以預印本的形式發布他們的論文。我們把這項新舉措當作一個試驗,以便更多地了解醫療衛生界,特別是作為「預印本」概念遲來者的看法及接受度。 向柳葉刀系列期刊投稿研究論文的所有作者中,約有30%在投稿時選擇了「論文投稿同時以預印本形式發布」,目前我們有共計超過6000篇預印本文章在該網站發布。
  • 《柳葉刀》權威報告:世界範圍內導致健康損失10大主要風險因素
    今年,新冠疫情在全球的蔓延,無疑對世界人口的健康帶來重要的影響。然而這篇報告同時指出,全球範圍內對慢性病和影響公共健康的風險因子控制的不足讓人們更容易受到新冠病毒的傷害。下面我們來看一看這一報告的重點內容。
  • 《Lancet》預測:2035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全球人口將在50年內開始減少
    近日,發表在《The Lancet(柳葉刀)》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美國華盛頓大學健康指標與評估研究所(IHME)的研究團隊估計,到2060年為止,地球上可能還會增加20億人。我們可能不需要養活那麼多人了,不需要為那麼多人提供房子,這可能會減輕環境負擔。但是人口水平下降可能會帶來非常黯淡的前景。
  • Lancet Psychiatry|英國倫敦大學發現反社會行為或與大腦結構有關
    文章的第一作者,Christina Carlisi博士說:「我們的發現支持這樣的觀點:對於一小部分具有終身反社會行為的人,他們的大腦結構可能存在差異,這使他們難以適應和發展社交技能,也阻止了他們從事社會行為。大多數僅在青春期表現出反社會行為的人,可能是因為他們度過了一段艱難的時光,他們沒有表現出大腦結構的差異,這些人通常也有能力改變自己並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 巴林右旗L245QS管線鋼管整體情況也不容樂觀
    巴林右旗L245QS管線鋼管整體情況也不容樂觀   無錫市上廣核能電力材料有限公司主要經營L245QS管線鋼管、國產合金鋼、不鏽鋼、碳鋼管材、板材、棒材、型材、管道配件和焊接材料,無縫管、直縫管、合金/高壓鍋爐專用管道等產品,歡迎新老客戶前來選購!
  • 健康| 2019年中國人健康大數據發布!心腦血管疾病突出
    癌症、心腦血管疾病、肥胖……多種疾病圍繞在每個人身邊,並且相關統計數字真的不容樂觀!2019年,我們的健康狀況究竟如何?慢性疾病已然年輕化?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率逐年升高?哪種疾病已經躋身中國人健康三大殺手行列?
  • Lancet Psychiatry:COVID19疫情期間為何需要研究心理健康?
    調查顯示,公眾對COVID-19有具體的關注點,包括焦慮感增加、對精神不健康的恐懼、獲得精神健康服務的途徑以及對精神健康的影響。 論文作者、瑞典烏普薩拉大學心理學系的Emily Holmes教授評論說。"由於冠狀病毒大流行,我們都在面對著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性和生活方式的重大變化。我們的調查顯示,這些變化已經對我們的心理健康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 就業不容樂觀,報考需謹慎!
    有些大學專業本科畢業不好就業,所以學生試圖通過考研挽救,但有些的大學專業連考研也無法「拯救」,就業不容樂觀,學生畢業後只能欲哭無淚,後悔也沒有用,報考需謹慎!關鍵是學生畢業後的就業不容樂觀,即使是考研的出路也不樂觀,所以大家在報考的時候需謹慎!歷史學歷史學專業主要學習歷史科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開設的主要課程有中國史學史、西方史學史、考古學通論等,文字性的知識點很多,需要學生熟記和理解。
  • ...計時首份中國報告出爐:《巴黎協定》5年後,氣候變化對健康影響...
    《柳葉刀倒計時》項目應運而生,以考察全球氣候變化和人群健康關係。今年,該報告首次推出由中國科學家合作撰寫,更符合國情的《柳葉刀倒計時中國報告》,解釋了國內氣候變化與人群健康的關係。本文闡述了兩份報告中與人們生活更為相關的領域,儘管這些議題在國內並未產生足夠多的關注,但研究表明我們正在面臨多重健康威脅。
  • 衛健委:2018年我國人均健康預期壽命僅為68.7歲,老年人健康狀況不...
    國家衛健委表示,我國老年人健康狀況不容樂觀,2018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為77.0歲,但人均健康預期壽命僅為68.7歲。國家衛生健康委於2019年11月1日召開專題新聞發布會,介紹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指導意見有關情況。國家衛生健康委老齡健康司司長王海東表示,當前,我國正處於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階段,截至2018年底,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5億。
  • 歐股加入節慶浪潮 但局勢不容樂觀
    歐股加入節慶浪潮 但局勢不容樂觀 文/星晴2018-12-28 18:15:20來源:FX168財經網 FX168財經報社(香港)訊 周五(12月28日),歐洲股市開盤後上漲。
  • 未來安全不容樂觀
    未來安全不容樂觀計算機病毒迎來25歲生日!未來安全不容樂觀2007-07-17 09:22出處:PConline作者:BlackWing責任編輯:zhonghongfei
  • 健康,從改變相關行為開始
    本報見習記者 王俊寧「我一直說我們是個草根團隊,一開始對於健康教育也是"摸著石頭過河",到現在培養出了一些成功的行業專家,我們一年跟著一年走,人越來越多,人氣也越來越旺。我們這些基層做營養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就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讓國民都能擁有健康,都懂享受生活。」
  • 尚普諮詢:甲基叔丁醚市場不容樂觀
    尚普諮詢化工行業分析師指出:2011年12月份甲基叔丁醚市場行情仍不容樂觀。大多數業者將希望寄予在成品油價格上調上,但從11月中旬以來,三地原油移動平均變化率一直在3%附近徘徊。如果按如今的的數據估算,三地變化率若想達到4%,三地原油日均價需回升至超過112美元,時間將會在12月中旬。但眼下歐債危機尚未完全化解,油價連續上漲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
  • 看看海岸線有史以來的變化,情況不容樂觀!
    看看海岸線有史以來的變化,情況不容樂觀!作為中國最大的兩條河流,「長江」和「黃河」大家都很熟悉,但是一些小夥伴可能不知道,其實黃河之前並不叫黃河,而是叫「河」或者是「大河」。而之所以後來改名叫黃河,就是因為泥沙過多,和河水摻和在一起,使河水變黃,所以就改叫了「黃河」。而黃河變黃,還要從春秋時代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