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cet Psychiatry|英國倫敦大學發現反社會行為或與大腦結構有關

2021-01-11 BioArt生物藝術

撰文:小陳

責編:雪月

先前的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反社會行為出現的年齡和持續時間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有些人表現出持續的生命過程反社會行為,這種行為始於童年,一直持續到成年。而另一些人則在青春期出現反社會行為,但隨著他們的成年而停止。

2020年2月17日,來自英國倫敦大學的Essi Viding課題組在The Lancet Psychiatry上發表了題為Associations between life-course-persistent antisocial behaviour and brain structure in a population-representative longitudinal birth cohort的文章。該研究中對672名參與者的觀察性研究表示,與沒有發生反社會行為的人相比,表現出持續性反社會行為的人(如偷竊、暴力、欺凌、說謊、反覆未履行工作或學校職責等),大腦皮層較薄且表面積較小。

研究人員對672名45歲的參與者進行了MRI腦部掃描。根據他們父母、照顧者和老師的報告,及其自我報告中7至26歲之間的行為問題,將672名參與者的行為方式分為三類:12%(80人)的行為習慣在生活中表現出持續性的反社會行為,23%(151人)僅在青少年時期具有反社會行為,66%(441人)沒有反社會行為史。

通過分析大腦掃描,研究人員測量並比較了這三組參與者平均大腦皮層厚度和平均大腦皮層表面積,以及360個不同區域皮質表面積和厚度的差異。測量發現,具有終身反社會行為的人與未表現出反社會行為的人相比,大腦皮層的平均表面積較小,平均皮層厚度較低。此外,表現出具有終身反社會行為的人在360個大腦區域中,有282個區域比正常人的表面積小,有11個區域比正常人的皮層薄。但是,僅在青春期表現出反社會行為的個體中,沒有觀察到廣泛性的腦結構異常。

文章的第一作者,Christina Carlisi博士說:「我們的發現支持這樣的觀點:對於一小部分具有終身反社會行為的人,他們的大腦結構可能存在差異,這使他們難以適應和發展社交技能,也阻止了他們從事社會行為。大多數僅在青春期表現出反社會行為的人,可能是因為他們度過了一段艱難的時光,他們沒有表現出大腦結構的差異,這些人通常也有能力改變自己並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這項研究是首次通過神經影像技術,比較了終身或僅在青春期具有反社會行為的個體和沒有反社會行為的個體的腦部結構差異。該發現提供了第一個有力的證據,表明終身反社會行為的人存在潛在的神經心理學差異。並且這對我們對待少年犯的方式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從童年開始就表現出持續性反社會行為的青少年通常被診斷為品行障礙,這些孩子在以後的生活中被監禁和出現身心健康問題的風險增加。

來自美國杜克大學的文章共同作者,Terrie Moffitt說:「對於如何處理青少年犯罪的政治方法,經常在實施懲罰性措施和給予少年犯改變空間之間來回搖擺。我們的發現支持對不同罪犯運用不同的方法。但由於對腦結構差異的理解不足以應用於個體層面,我們不建議將腦成像用於篩查罪犯。相反,我們需要認識到個體發育可能是重複犯罪的一個驅動素,但也並非所有少年犯都是這樣。」

Essi Viding承認他們研究的局限性,並說:「目前尚不清楚這些腦部差異是否為遺傳性的,且差異的形成是否早於反社會行為。或者這些腦部差異是否為混雜的危險因素(如藥物濫用、智商低下、心理健康問題等)、長期處於反社會生活方式下的結果。」

研究人員呼籲對反社會行為進行更長期的研究,包括對行為、大腦、基因和環境等多種因素進行探究,以了解終身持續反社會行為如何發展。

原文連結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0-02/tl-pss021420.php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psy/article/PIIS2215-0366(20)30002-X/fulltext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兒童肥胖與大腦關鍵區域的結構差異有關
    根據劍橋大學的一項新研究,與正常體重兒童的大腦相比,兒童肥胖與認知控制相關區域的大腦結構差異有關。但是,領導這項研究的科學家強調,由於他們的大腦結構不同,因此無法說出肥胖是否會導致這些腦部變化或兒童是否肥胖。全世界約有1.24億兒童肥胖。
  • 性格和大腦結構有關
    來源 |  生物谷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大腦的形狀可以提供關於我們的行為以及發生精神健康紊亂風險的線索
  • 偏見與人類大腦結構有關
    據英國《自然·神經科學》16日發表的一項腦科學研究發現,內側前額葉皮質後部(pMFC)會促進人類產生確認偏誤。具體而言,對於那些不會讓自己更加相信已有觀念的意見,內側前額葉皮質後部就不那麼敏感。人類傾向於忽視那些會破壞過去的選擇與判斷的信息。從政治到科學和教育,這種確認偏誤都具有重要影響,但是這種信念形成特徵背後的機制一直鮮為人知。
  • 善惡是非 竟與大腦結構有關
    兩者似乎都與一種關鍵的情感特質有關,即同情心,這是大腦感知他人感受的內在能力。研究人員發現,同情心是點燃我們內心同情之火的導火索,驅使我們去幫助處於困境中的人。研究還發現,暴力、精神病態以及反社會行為都缺乏同情心,這似乎是由於神經迴路受損造成的。這些新見解為訓練方案和治療方案奠定了基礎,它們都可以增強大腦的移情反應。
  • 挪威英國3名科學家獲2014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發現大腦定位系統...
    央視引述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的頒獎詞說:這三位科學家解決了一個困擾科學家和哲學家幾個世紀的問題———大腦如何對我們生活的環境產生一個地圖並為我們導航,也就是控制方向感的細胞群。約翰·奧基夫是英國神經科學家、倫敦大學學院解剖學系和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的教授。奧基夫在紐約長大,於紐約市立大學獲學士學位,在麥吉爾大學獲博士學位。
  • 倫敦的大學有哪些?英國倫敦地區大學匯總
    英國倫敦坐落了無數的高等院校,其中最為我們所熟知的便是帝國理工學院、倫敦大學學院、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除此之外27院校也在倫敦地區哦。2、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排名:倫敦大學學院在2019年QS世界大學綜合排名中位列全球第10、英國第3,在2019年Times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列全球14、英國第4。優勢專業:臨床醫學、生物科學、建築學、法學、醫科。
  • 英國發現一顆2600年前的大腦,內部結構清晰,專家看後:它是活的
    大腦無疑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它擁有複雜的結構,但同時也極其脆弱,任何一點損傷都可能對人體機能造成不可逆的傷害。然而在2008年,英國科研人員在倫敦以北的赫斯靈頓村挖出了一顆2600年前人類的頭顱遺骨,這本來不算什麼大新聞,可是當人們將這顆頭顱解剖開後,卻驚異地發現裡面的腦組織居然仍舊保存完好。
  • 昆蟲「絕頂聰明」:微小大腦能完成複雜行為
    然而,別看昆蟲的大腦小如針尖,它們的智力卻一點不遜於體形龐大的高等動物。  英國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昆蟲不僅有思維活動、會數數、懂得分門別類,甚至可以識別人臉。  消除偏見  來自英國瑪麗女王學院、倫敦大學和劍橋大學的科學家用計算機模擬昆蟲大腦開展實驗。實驗結果顯示,昆蟲的大腦容量足以使它們擁有思維活動。
  • 沒準是你的大腦結構在搞鬼
    最近,一個來自英國倫敦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人們對耳蟲現象的體驗和主觀感受與某些特定的大腦皮層結構有關。論文發表在5月16日的《意識與認知》(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雜誌上。耳蟲有一個正經的學名,叫做「不自主音樂想像」(involuntary musical imagery,簡稱INMI)。
  • 新研究發現大腦中的性別差異:這意味著什麼?
    20年前,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人員發表了一項研究,引起了特別大的轟動。該研究表明,倫敦計程車司機的海馬體比大多數人都要大得多,而他們恰好必須僅靠記憶來學習如何在一個混亂的大城市中導航。由於海馬體與空間記憶有關,因此這項研究似乎表明大腦區域的大小與某種特殊技能存在關聯。然而,學習一種技能與大腦特定區域的生長有關並不意味著該區域的大小就與這種能力普遍相關。
  • 英國大腦銀行解剖捐獻者大腦:切開後畫面迷人
    大腦表面那錯綜複雜的摺疊和溝回,以及切開之後那精密的分支結構,都十分迷人。大腦對於生命的作用十分複雜,功能也極為強大,而這些結構似乎也略微反映出了這一點。這顆大腦正在被有條不紊地分解開來,而除了它之外,每年還有約40顆捐獻者的大腦被送到西南老年痴呆症大腦銀行。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的大腦銀行共包括10家研究中心,布裡斯託的這家就是其中之一。
  • 湖州市民知識小課堂丨偏見與人類大腦結構有關
    據英國《自然·神經科學》發表的一項腦科學研究發現,內側前額葉皮質後部(pMFC)會促進人類產生確認偏誤。具體而言,對於那些不會讓自己更加相信已有觀念的意見,內側前額葉皮質後部就不那麼敏感。人類傾向於忽視那些會破壞過去的選擇與判斷的信息。
  • 男女大腦並無結構和功能差異:行為差異其實源於後天
    美國芝加哥醫學院的神經科學家利斯·埃利奧特教授稱,男性和女性的大腦之間並沒有能分辨的差異。她指出,男性和女性之間的行為差異是後天教育造就的結果,而非來源於先天條件。「人們說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但大腦是一個不分性別的器官,」埃利奧特教授說,「我們具有完全相同的大腦結構。男女的大腦沒有任何不同。」
  • Lancet Psychiatry:COVID19疫情期間為何需要研究心理健康?
    2020年4月16日訊/生物谷BIOON/---最近在《Lancet Psychiatry》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強調,迫切需要解決COVID-19大流行對精神健康以及可能對大腦造成的有害影響,並呼籲將這些領域的研究作為全球應對這一流行病的核心內容。
  • 經濟行為的生物學基礎:大腦如何感知價值與回報
    是大腦中的哪些區域在起作用?大腦的這些區域是如何參與了做出關於價值和回報的選擇?科學家們一直在探索這樣的既通常但又非常重要的問題,以闡明如此潛在的經濟行為的神經科學。世界著名大學、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一批科學家一直在對上述課題進行大量的研究。
  • 趙旭東教授在JAMA Psychiatry發文闡述心理健康的生物心理社會因素...
    JAMA psychiatry於2019年10月9日在線發表了題為「Implications of the Association of Social Exclusion With Mental Health」的文章 ,這篇特約「觀點」專欄文章由同濟大學醫學院趙旭東教授同德國柏林夏麗特大學Andreas Heinz教授、Shuyan Liu博士共同完成
  • 英國G5名校介紹:倫敦大學學院
    倫敦大學學院,是英國最悠久學院,倫敦最大學校,是英國G5名校之一,2021年QS世界大學綜合排名中排到第10名。 一、學校概況: 倫敦大學學院是繼牛津、劍橋之後,在倫敦成立的第一所大學,也是第一所不受申請者性別、宗教及種族影響招生的學府
  • 腦科學日報|西南大學研究首次提出了拖延行為的三重神經網絡模型
    4,拖延行為密切相關的三個神經網絡來源:西南大學心理學部官網拖延的三重神經結構拓撲網絡。」的研究文章,該研究首次提出了拖延行為的三重神經網絡模型(Triple Brain Networks Model),揭示了參與拖延行為的三個腦結構拓撲網絡,即自我控制網絡(Self-control network)、情緒調節網絡(Emotional regulation network)和預期想像網絡(Episodic prospection network)。
  • 原來這些英國大學盛產富豪!|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大學|賈奇|利茲大學...
    近期呢糊塗魚小編就學什麼專業會才能變得富有這個問題,瀏覽了相關信息,如發現每年,《星期日泰晤士報》都會評選出英國最富有的1000人。最近一次是在2019年5月發布。富豪們的教育背景一直也備受人民的關注。而在這1000人中338人公布了自己的學位信息。不出所料,經濟與金融仍是最佳選擇。甚至經濟與金融專業的富豪數量是榜單第二名的兩倍。
  • The Lancet:人均壽命有望超過90?
    最近一項研究囊括了全球35個工業化國家的人群壽命,通過分析,研究者們發現未來的人均壽命將會比現在高很多,以韓國為例,他們國家的人均壽命將會達到90歲。統計學上來講,預計壽命是預測新生兒可能生存的時限。很多事情都會影響人的壽命,比如飲食,生活習慣(抽菸、使用藥物等),新生兒死亡率,醫療條件以及車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