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X的龍飛船載人發射升空並與國際空間站成功對接,標誌著商業載人航天時代的來臨,在這之前,進入太空的絕大多數都是專業航天員。而載人航天正是馬斯克火星移民計劃的一部分。
自2011年最後一架太空梭退役以來,美國太空人只能依靠俄羅斯的「聯盟號」載人飛船往返國際空間站,飛船裡每個座位開價8600萬美元。單就這一項,龍飛船就將為NASA省下了一大筆費用。
實際上,從可回收獵鷹火箭到載貨龍飛船已經為NASA節省了大筆費用。過去的幾年中NASA通過共享技術給私營企業達到激活存量技術的目的,再用訂單激勵有能力的私營企業,與老舊的研究機構展開競爭,共同推進航天領域的發展。目前看來效果顯著,而這一切都需要完善的市場環境。
美國的市場環境有利於創新,而馬斯克就是這幾年升起的一顆耀眼新星。相對於微軟、谷歌,馬斯克顯得極為激進,創新的目的指向拯救人類。這是在響應霍金對人類前景的擔憂。霍金曾經說過,人類必須在30年內離開地球,以避免因人口過多和氣候變化而滅絕。他說,需要在火星和月球上建立殖民地是至關重要的,並且要在諾亞方舟上建立一個新的動物、真菌和昆蟲的世界。
我們知道,一項事業一般情況下有3個層次的發展模式。
第一層次是賺錢。航天領域投入大風險高,對人才要求高,一般的私營企業很少涉足。單純為了賺錢而進入航天領域,很難有所建樹。
第二層次是做事。集中精力做事當然是好事,但是弊端也是明顯的,壟斷必然形成懶惰和浪費,為了理想而做事的人也會隨著機構的官僚而懈怠。
第三層次是做事和盈利相結合。這種模式遠期和近期兼顧,理想和現實調和,最適宜於充分發展的市場環境。馬斯克將火星移民計劃與商業完美結合,已經得到NASA的認可。
在火星移民計劃的完整技術版圖裡,都採用了這一模式,而多數都已經盈利或者將要盈利。
純電動汽車特斯拉已經開始盈利,並一舉成為美國市值最大的汽車公司。可以預料,特斯拉將繼續在電池方面不斷突破,自動駕駛發展到L5級別,並發展非鋪裝路面的自動駕駛技術,以適應在火星表面的行駛。
據傳龍飛船已經開始賣票,4人成團,雙飛5日遊,2021年末至2022年中出發,參考價5200萬美元,約合3.6億元。從美國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出發,乘坐SpaceX載人龍飛船往返,目的地是1000公裡外的太空。如果真的開創航天旅遊,相信生意會不錯,盈利可期。
2006年成立的太陽城公司在2017年已經開始盈利,當年收入2.84億元。馬斯克曾經宣布過關於商用太陽能發電的方案,利用2.6萬平方公裡電池板和佔地2.6平方公裡的電池儲能,就可以為美國963萬平方公裡的國土提供照明。也就是說,利用0.3%的國土面積進行太陽能發電,就可以解決全國大部分的能源問題。
時速1220公裡的隧道超級高鐵計劃已經獲批,該計劃每日可以運送16.4萬名乘客,預計3年後形成實際運力,10年後建成連結全美重要城市的超級高鐵網絡。相信隧道高鐵一旦建成,每年將貢獻可觀的利潤。
理想和現實結合,技術和商業結合裡包含的是驅動理想的使命感,這一計劃聚集了眾人的理想,以解除人類的共同焦慮和遠期的需求。
馬斯克計劃到2050年時,用SpaceX將100萬人送上火星。而在這30年內,馬斯克的商業計劃需要讓技術和盈利互相推動,形成良性循環,實現快速迭代發展。這是一項創舉,不僅僅需要熱情,更需要成熟的市場環境。